读《苏轼传》有感(精选合集)
第一篇:读《苏轼传》有感
读《苏轼传》有感
姐姐三月份的时候就推荐了《苏轼传》给我,今天才终于读完了这部50万字的巨著。古人读圣贤书时要沐浴、焚香、静坐、沉心方能开卷,而我是在孩子看动画片的时段,在给老熊烧菜等待菜熟的间隙看书,好像有点辱没了这样高雅的读物,但对于一个中年妇女来说除了工作、柴米油盐之外可以留给自己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
一、缘起
在我和姐姐很小的时候,爸爸教了我们两首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和《念女娇 赤壁怀古》,于是我们被带到了一个美丽的宋词世界中。在我们十几岁的那段青春岁月里,有几个假期保持天天背诵一首宋词的频率,而选取的大多是苏轼的词。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这大概也是我们喜欢上苏轼的原因,他的词不仅是豪放,里面传达的旷达更能打动人。从幼时起我们就是苏轼绝对的粉丝,因为喜欢他还成为所谓的才女,我的经验是如果你能背诵五十首左右的宋词,而且可以做到信手拈来,活学活用,基本在一个小范围内就会被称为“才女”。我们姐妹二人从少年时吟诵着“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意气风发,走到了中年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荡,相信还会念叨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起老去。
二、侠骨柔肠
侠骨柔肠是我对一个男人最高的评价。而对于苏轼,这样的评价视乎不够,太单薄。林语堂说过的:“苏东坡他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是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但他的人生和性格仍可从侠骨和柔肠两个方面去剖析。
何谓“侠骨”?他的身份虽不是侠,但我觉得他有侠气、侠义。他性格中的坦诚率真、放任不羁、恣意豪放是我最看重最喜欢的东西,当然这些特质也体现在他的诗文之中、体现在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他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他说“万事悠悠付酒杯,流年冉冉入双鬓”;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他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出生书香门第(不是一般的书香,唐宋八大家,他们家占了三个);年少成名,且名满天下;仕途三起三落,最高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皇帝的秘书负责写圣旨),最落魄时被关进监狱,遭到毒打,但无论何种人生境遇,他都能泰然处之,宠辱不惊,旷达超脱。这种超然的人生态度最高的体现就在于那首《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我12年写下的270余篇空间日记中,两次提到这首词。而当时都是人生最低谷,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抄写《定**》会让内心变得平静通达,很多事情也就想得开了。
何谓“柔肠”?虽然苏轼一直被推崇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他亦有悲天悯人的一面,也有儿女情长的一面。苏轼的一生无论在京为官还是被贬地方,一直心系百姓,这是他的“柔肠”之一。比如《苏轼传》里描述他在徐州任上,黄河决堤,他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他诗词中流露出的一世浪漫,万古柔情,有三首词集中体现了他的“柔肠”之二。
其一,《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写给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句就将这世上最深沉的爱写尽了。
其二,《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世上有多少感情并不是两情相悦,暗恋和单恋也属寻常,“多情却被无情恼”是常有的事,求而不得就告诉自己“天涯何处无芳草”。
其三,《江神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是当年一个女粉丝听闻苏轼在西湖游玩,追了去,为他弹奏了一首古筝,对于这样美好的感情,苏轼用了“如有意、慕娉婷”,真的是把这种微妙的情感准确描写到了极致。
三、多才多艺的男神
苏轼一生写了三千首左右的诗词,作品量之大,成就之高,空前绝后。但如果你以为苏轼只会写诗词,那就太小看我的偶像了。苏轼同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他研制的“东坡肉”至今仍在美食榜上,他曾经亲自制墨而引发大火差点烧坏房屋;他以画竹爱竹著称,曾写下“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当我读到这首诗,真的被这位可爱的偶像逗乐了。
苏轼从来都不缺少粉丝,但他万万没想到一千年后,还有两个女粉丝从十几岁迷他一直到四十几岁未曾改变。他用他的诗词穿越时空教给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的起起伏伏和感情的花开花落。在工作的茶歇时间写下这些,我该从《苏轼传》的神游中回到办公桌上的《习仲勋传》了。中秋节快到了,用苏轼的一句词结尾,送给我思念的亲人、朋友,“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第二篇:读《苏轼传》有感
读《苏轼传》有感
不知谁人曾经说过: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不知是不是苏轼太过于天才,连上帝也要在他的命运里刺上普通人几辈子才会经历到的苦难。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这些苦难,造就了现今名震天下而且历久不衰的“长青树”——苏轼。
苏轼生在一个言论尚算自由的年代,在他年轻之时有很好的环境展现自己的锋芒。而从他坐上“大宋状元”这把交椅的那个时刻开始,上帝就赐给了他际遇、同时还有不可预测的危机在前路潜伏。
苏轼两兄弟丁忧结束重返京城时,正值王安石变法进行得火热之际,朝中大臣多因反对变法被迫离京,出任地方官。苏轼的沉默并不能持续太长的时间,他很快就站在了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立场。作为苏轼这个状元来说,他原本可以一直沉默,在官场里碌碌无为、像当时的部分高官那样求“平安”不求“义”,可是他不然,他选择了呼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苏轼,无畏而忠诚的苏轼。
不久以后苏轼经历了第一次挫败,他自请外任,之后的几年他在几个地方历任太守等职。天生快乐的苏轼,并没有因为这挫败而消沉,相反地,他更加积极“为人民服务”,同时也在一点点积累政治经验。
很多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一旦进入了官场,就多会不顾一切地追求官位、哪怕后世的唾骂。苏轼夹在这样的一个旋涡里,他的直言无忌自然会给他带来祸患,芸芸小人、一众莫须有之罪,将苏轼煽到了那个著名的火坑——“乌台诗案”当中,然后被贬黄州长达四年,常人难以想象苏轼经历过的折磨与痛苦。在他的青年时代,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但是到了中年,已经积累了一些政治经验的时期,苏轼却被困在了狭小、潮湿的黄州。本来我们应该说,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耻辱,当朝的文坛领袖,生命中的颠峰时刻却被如同囚笼的罪名扼杀。然而作为后来人的观点来看,我们必须感谢黄州,是黄州让苏轼变得更加坚韧,他在黄州里平静地思索了自己前半生的沉浮。从那时起他开始超然物外了,纵观他的心路历程,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恐怕都未能做到如此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也正是苏轼过人之处。”人生肯定不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途,而当遇到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或是一浪接一浪的起伏,我们又当怎样面对?这个问题确是颇有值得探讨的魅力。
高一(10)班 王蕴怡
第三篇:读苏轼传有感(模版)
读《苏轼传》有感
在中国珍贵的文化宝藏中,诗词所占有分量一直是令人无法忽视的,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诗词以其特有的美妙以及其深刻的寓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诗人词人也如天空中的繁星闪耀在这历史的天空。苏轼即是我最喜欢的词人。大家对于苏轼肯定并不陌生,从小学、中学、甚至大学苏轼几乎贯穿了我们的学生时代。《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兰亭集序》……苏轼的词以一种异常强势的姿态闯进了我的生活也影响着我的生活,他的词就如夏日里冰冻的汽水,从肉体上和精神上给人以冲击,他那传奇般的经历更是给了我不小的震撼。
苏轼的一生是过分曲折与坎坷的,经历过太多的大喜大悲,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造就了后来的苏轼。二十岁之前的苏轼是生活在一个相对较安逸的环境的,一家人过得倒也平淡,与弟从母程氏读书,二十岁时娶妻王弗。然而古时的读书人都是逃不开科考从仕的,弱冠之后苏轼便于父,弟三人一同步入了仕途。或许那时的苏轼并未想到此后自己的人生竟会遭遇到如此变故。初入仕途的苏轼以起飘逸洒脱的文风收到了大文人欧阳修的青睐,也因此得以与其修有忘年之交。之后他又遇上造成他一生坎坷命运的主人公——王安石,这位不断造成他贬谪的政敌……
苏轼的一生遭受过贬谪五次,最远的一次被贬谪现今的海南,最终丧于北归途中,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豁达如苏轼,在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贬谪,政敌的迫害,甚至几欲丧命。于常人,怕是早已身心俱疲、万念俱灰了吧,然而他却像是那随风的蒲草,落地便是家,总是在用一种乐观积极的姿态来面对人生面对未来。这种精神体现在他的词里,形成了东坡居士特有的词风。他的词他的精神都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我们何不如苏轼这般笑看人生,勇敢的面对挫折呢。
第四篇:读《苏轼传》有感
恰似飞鸿
千年的梦魇,梦回千年。千年前曾有一位伟人牵动着历史,他就是苏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词至
读《苏轼传》有感(精选合集)
本文2025-01-10 01:50:45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2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