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教学内容是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旨在通过一系列课文的学习,在掌握课文生字新词,积累语言的同时,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了铺垫,通过以“珍惜资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针对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或根据漫画写环保故事的习作练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只有一个地球》是本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又饱含着深情。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二、说目的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品析重点语句,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体会资源有限的根本原因;情感与价值: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
三、说学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以课后问题引导学习,讨论和交流,诱导学生读进课文中去,又从课文中想开去。
四、说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情境激趣——选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观看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美景时,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地球,你还想称它为什么?”学生亲切的称呼,拉近了孩子们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选读探究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抓住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切入点,将自己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孩子们质疑问难。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相机引导。
这样设计,意在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地球的可爱
当学生在选择这一主题探究学习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慷慨无私”。引导学生抓住 “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
2、地球的易碎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通过自读,把握“矿产资源必将枯竭”、“再生资源不能再生”两个要点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感受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3、地球的唯一性
当选择这一部分学习时,引导他们抓住“至少”、“本来”等词,体会说明文应用词准确,严谨。接着,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资料和别的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有关资料。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人类“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三)升华情感 这时,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话与同学们交流,并通过网络在“小论坛”中发表。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迁移 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的作业。他们有的制作环保网页,有的发出环保倡议等,并且通过网络发送到网上去,在展示台展示,引起强烈的共鸣。
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五、说板书
为求得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全文的内容、主旨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力求简单、明了,特作如下板书:
13.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壮观
可爱 和蔼可亲
慷慨无私
无法移居—只有一个地球
矿产资源必将枯竭
易碎
再生资源不能再生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2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了解森林资源骤减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懂得节约用水和保护森林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3、树立环保观念,能为环境保护献计献策。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间一个环节,体验淡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前面讲到了水的重要性,可以说世界上的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既然水对于人类如此重要,那它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那么我国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举个例子:这是32块小磁铁组成的圆柱,代表世界上的水资源,包括海水和淡水。让学生猜一猜:世界上的淡水资源有多少?也就是这儿的几小块?学生自由猜一猜,当有学生说一块时,问问他是怎么知道的?然后揭出一小块大声告诉学生:这就是世界上60亿人口使用的淡水资源。可是,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大部分分布在南极和北极,被厚厚的冰川覆盖着。可直接利用的只占这里的0.3%。就是千分之三,你知道是多少吗?老师给大家看(揭下一小片碎片,告诉学生)这就相当于我国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同学们,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自由说感受)过度:正因为水资源如此缺乏,所以许多地区的人们至今还过着缺水的日子。你能想象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吗?(课件播放视频片段:妈妈,我要喝水)观看后畅谈感受。
总结:同学们,看着他们那瘦弱的肩膀上晃荡的水桶,那一碗碗浑浊的水,那一张张失去童真的小脸,那特殊的洗脸方式。听着他们那一声声嘶声力竭地呼喊:妈妈,我要喝水,以及妈妈那无助的双眼,我们的心无比沉重。如果我们再不节约水资源,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我们的子孙也许也将过着这样令人无法想象的生活。所以,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下一代,为了那些因缺水而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人们。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本课的关键词是:有限的资源。种种事实告诉我们,世界人口日益增长,而资源日益减少,所以保护资源迫在眉睫。为什么当今那么多孩子没有节水意识呢?我想那是因为他们对淡水资源的缺乏并不太了解。我们都知道地球上97%是海水,3%左右是淡水。可直接利用的只有3%的0.3%。空洞的讲解和数字的感知并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烙下深深的印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分割磁铁”这一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验到淡水是非常缺乏的。紧接着又让他们观看人们缺水的日子,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如果再不节约用水,我们的后代将无法生活。从而激发节约用水的道德情感。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3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下面,我说一说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是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2、联系性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在三、四年级学习的说明性文章的基础上,五年级第三单元正式提出学生应了解说明方法并在写作中应用,本册书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又强调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可以说这篇文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说明文知识的一个总结,但同时它也是七八年级完整进行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铺垫。
二、说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过程方法:1、重点探究关键句,深入感悟主旨。
2、个性品读,把握主要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从小树立环保理念。
(二)教学重点: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三)教学难点: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三、说学情
高年级的学生独立性较强,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和预习习惯,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地球,收集周边有关地球及环保的资料。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从而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我选择情境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指导朗读法等教法,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五、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预计5分钟)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观看学生收集的拍摄的地球美景时,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然后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拉近了孩子们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预计8分钟)
1、基础达标:
①默写:晶莹、和蔼可亲、资源、矿产、恩赐、枯竭、滥用、威胁、目睹。
②指导易错字:蔼、赐、竭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教学目标1(生字)
2、默读课文,根据提示,梳理脉络。
提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为后面深入探究做铺垫。突破教学目标2(内容)
(三)深入探究,回归系统(预计15分钟)
通过一个问题,三个部分来完成。
问题: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了?”
1、地球的美
当学生在选择这一主题探究学习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导学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
然后,进入相关网页,地球丰富的资源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同时指导朗读。
2、地球的易碎性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通过自读,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然后进入相关的网页,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这时让学生观看地球妈妈遭到破坏的资料,再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一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突破教学重点。
3、地球的唯一性
当选择这一部分学习时,引导他们抓住“至少”、“本来”等词,体会说明文应用词准确。接着,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资料,再推荐相关网站让他们上网查阅,然后引导下载别的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有关资料。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人类“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预计7分钟)
1、总结:“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一句即使全文基调,又可以成为整个单元的基调!
2、拓展: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难点
作业:1、书写生字。2、制作环保手抄报。(据时间选作)
设计意图:深入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六、说板书
13、只有一个地球
七、说反馈(教学共计36分钟,预留4分钟反馈)1、《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生存“ ”的道理,说明的重要意义。
2、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A、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B、映入宇航员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C、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D、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E、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4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可爱而又渺小”、“资源的有限与面临的枯竭”、“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通过《地球万岁》一课已初步认识到了地球对我们的重要性,而课前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地球,并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会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认识地球。
二、教学目标 、重难点说明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 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抓住重点问题把握、理解文章的中心,并能够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感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 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 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观察感悟、情感交流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四、教学过程 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观察激趣——问题探究——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观察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观看所拍摄的地球美景这前,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了几张宇宙中的图片,然后我设计了这样几句导语:“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 ,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好朋友,它就是——地球”,然后又观看地球的国片。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想用一句什么话来赞美地球?”学生发自肺腑的表达,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问题探究
从文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入手,对学生对通篇课文的理解有很好的帮助。所以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我们感受到了地球的美丽,那在课文当中作者用哪一句话概括了地球的特点?得出“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令人困惑的问题。从这一问题入手,来全面、准确地认识地球。
1、感悟地球的外在美
学生通过课前的观察图片,已初步感受到了地球的美,这时可再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对其中词语的咸悟、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这时“面对如此美丽可爱的地球,我们人类把它称作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地球的伟大有了初步的认知。
2、感受地球的内在美
“地球的内在美体现在哪?”这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感悟到了地球为我们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对地球的伟大与无私奉献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3、感受地球的渺小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已认识到了地球的美丽与可爱,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是啊,地球是伟大,它无私地、慷慨地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森林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可是你知道吗——出示“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通过这个句子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同时也会让学生更心疼地球。
4、地球的易碎性 (资源的枯竭)
地球像一叶扁舟,可就是这一叶小舟却载着60多亿人在茫茫的宇宙中行驶,它无私地、慷慨地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机关报资源,可我们人类呢?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它的?观看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并进行解说,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地球妈妈易碎的原因,这时学生的情感又有了一定的升华,此时再引导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一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学生更能有切切实实的感受。
网络信息,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5、地球的唯一性
“等有一天,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了,我们便再也无法生存了,这时的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吗?”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又对地球的唯一性,人类的不能移居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升华情感
认识到了地球的唯一、人类的不能移居,再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共鸣,学生的情感认识得到了一定的升华。
(四)拓展迁移
当学生的情感认知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又给学生观看了两条网上的信息,分别是‘布什总统抛弃东京议定书和布会总统不参加拯救地球的会议,让学生谈感受,并倡导他们给布什总统写劝说稿,这样的设计,使情感的抒发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并且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之后,让学生畅谈“因为一个地球,所以我们……”这时学生内心的想法便自然而然的便是肺腑之言了。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小结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感悟情境;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理解升华;利用问题探究,把握要点、升华情感;利用实践活动,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课本中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只有一个地球”,从而形成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第二课时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前地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下面我谈一下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
2、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类的家园为主线,将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所存在的奉献与获取、建设与破坏、减灾与自护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和内容整合为一个单元。而本课《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则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只有一个地球”,从而形成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本课时话题切入口虽小,但知识含量大,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并注意将品德的形成与知识的学习相融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知识技能的掌握相结合。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初步学会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学目标:
识记: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理解:深刻理解、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运用:通过学习,初步学会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情感:培养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难点:深刻理解、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培养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本课,根据教材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打算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
给学生播放一段反映地球美丽富饶的录像,从而创设情境,从直观上激发学生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
2、启发诱导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头脑里灌输到学生头脑里,教师应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本课的教学,我采用边讲解、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循循善诱,层层深入,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新知。如:在学生观看了展示地球美丽富饶的录像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生活,说说地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对地球的感激之情,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3、比较分析法
教学要得法,根本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有的优秀教师说得好:“要把演员的位置让给学生,自己去悉心钻研导演的艺术。”
而比较分析法则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解开学习中的疑团,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训练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其他星球基本概况(温度,水分,氧气)的资料同地球给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并展开讨论,从而论证出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采用这种教法,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各有所得。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因此要求教师不仅“供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毛主席也曾作过一个生动形象的描述,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为此,本节课我打算教给学生大胆质疑、探究解疑的学习方法。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我在课上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质疑。如:我们是不是可以人为地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呢?进而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查阅资料,展开辩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可以训练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给学生播放一段反映地球美丽富饶的录像。
●看到这一个个美妙的画面,你此刻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对地球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以上的设计,既创设了情境,又集中了学生思想,激发了求知欲。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感悟地球的奉献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生活,说说地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屏幕显示)
①、我们身上穿的衣服离不开哪些资源?
②、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离不开哪些资源?
③、我们的住房离不开什么资源?
④、我们的交通离不开什么资源?
⑤、我们喜欢的自然风光有哪些?
(生交流后汇报)
●是啊,地球慷慨无私地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她的确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师生同唱《我们的田野》,通过歌词和旋律来进一步感受地球的奉献,并从心底由衷地感谢地球。)
在以上的教学中,我采用启发诱导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动脑思考、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觉,这样不仅重视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思考能力。
活动二 论证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我们的地球实在是太可爱了,但由于人类不加节制的开采和破坏,目前,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濒临枯竭。有人说: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不是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请同学们围绕 “如果地球上资源枯竭了,我们能不能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学生拿出自己收集的一些有关其他星球基本情况(温度,水分,氧气)的资料与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进行比较,并展开讨论分析:
①、月球和火星的温度,大气含氧量和水分状况能否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②、其他星球,如金星、木星等是否适合人类生存?
以上教学采用比较分析法,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解开学习中的疑团,而且,可以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到目前为止,除了地球之外,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其他星球,谁来救救人类?
(生质疑: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人为地创造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的第二个空间呢?)
①、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大胆假设和想法,其他学生对此提出质疑。
(展开小小辩论会。)
②、教师介绍“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以失败而告终的相关情况。让学生知道,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以上教学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质疑,并主动探究,去寻找答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可以训练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小结:
迄今为止,至少在距离地球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科学家还没在找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而且,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也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作为地球母亲的孩子,热爱她,珍惜她,保护她是我们神圣的使命,也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对于这一点,同学们作何感想?请说一说。
(生讨论交流,谈体会,表决心。)
最后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谈感想,深刻理解、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培养热爱地球、感激地球、珍爱地球的情感。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行: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只有一个地球》,具体程序如下: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鉴于学生初步具备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前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地球,并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从而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与默读课文相结合,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理解文章主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生动,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重点探究关键句,深入感悟文章主旨;个性品读,交流感悟,培养个性化阅读的习惯;品味语言,欣赏视频,直观感受,联系实际,提升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重点是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难点是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提出目标,导入新课自主、合作、探究整理归类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提出目标,导入新课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教学开始我给学生制定了一个学习目标,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并为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学习方法奠定基础。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回味自己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引导他们抓住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切入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相机引导。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地球的可爱
当学生在选择这一主题探究学习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导学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
然后,进入相关网页,地球丰富的资源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2、地球的易碎性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通过自读,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抓住至少、本来等词,体会说明文应用词准确。然后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这时让学生观看地球妈妈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再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一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网络信息,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三)、整理归类
结合板书,教授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在阅读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四)升华情感
这时,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话与同学们交流,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五)拓展迁移
观看视频,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的作业。他们有的制作环保小报,有的发出环保倡议,有的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本文2025-01-10 01:43:47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