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护理总结
第一篇:伤口护理总结
前段时间聆听了白老师的讲课,对伤口的管理与进展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自己的工作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现将伤口管理与进展进行了总结。
伤口愈合理论
干性愈合理论。该理论认为,伤口愈合需干燥环境,有大气氧的参与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因而透气的敷料才能使伤口获得足够氧气,以供细胞生长的各种生化反应所需。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在干性愈合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伤口护理。其缺点是伤口愈合环境差,结痂造成伤口疼痛,更换敷料时损伤创面,愈合速度慢,不能隔绝细菌的侵入,易造成痂下脓肿。
湿性愈合理论。Odland首先发现有水疱完整的创面比水疱破裂的创面愈合速度快。Winter的动物实验证实,湿性环境的伤口愈合速度比干性愈合快1倍;皮肤表皮的水疱如果不予刺破而保持完整时,将避免结痂的形成,且能促进上皮表层细胞的移行,从而利于伤口的愈合。Hinman等的人体试验显示,密封湿润伤口使表皮再生速度提高约40%。Knighton等首次发现伤口的含氧量与血管增生的关系,无大气氧存在下的血管增生速度为大气氧存在时的6倍,新血管的增生随伤口大气氧含量的降低而增加。因此伤口必须呼吸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原因之一为伤口愈合所需的氧分子来源于血液中血红蛋白所携带的氧分子而并非来自大气;之二为人类并非两栖动物,其表皮伤口无法具有肺泡般的换气作用,无法从大气中获得氧气。
湿性愈合基本原理为,湿润环境可加快表皮细胞迁移速度,无结痂形成,避免表皮细胞绕经痂皮下迁移而延长愈合时间,从而促进伤口愈合;湿润和低氧环境能维持创缘到创面中央正常的电势梯度,刺激毛细血管的生成,促进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生长,促进角质细胞的增殖,还促使更多的生长因子受体与生长因子结合,从而促进创面愈合,密闭环境能有效保证伤口渗液不粘连创面,避免新生肉芽组织再次机械性损伤,减轻疼痛;保留在创面中的渗液释放并激活多种酶和酶的活化因子,促进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的溶解;渗液能有效地维持细胞的存活,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刺激细胞增殖,并且可能参与生长因子的传递和旁分泌过程;密闭状态下的微酸环境,能直接抑制细菌生长,并有利于白细胞繁殖及发挥功能,同时防止细菌透过,预防和控制感染。
伤口的观察
对伤口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颜色,红色伤口提示处于炎症阶段或增生阶段,有暗红“浅红”深红的变化。黄色伤口提示坏死组织存在和可以产生伤口渗液,最常在慢性伤口中看到。黑色伤口提示伤口内有缺乏血流的坏死组织,伴有软或硬的结痂,有棕色、灰色、黑色的变化。黑色坏死组织,表面干燥,皮革样坚韧的结痂。
其次是对伤口特征的观察,伤口的特征包括:伤口类型、伤口位置、伤口床外观、渗液(量、浓度、气味)、伤口周围皮肤、感染和疼痛。伤口的位置:作为伤口的评估成分,伤口的位置可暗示潜在的问题,不同部位要考虑不同的护理。伤口的外观:肉芽生长、黄色腐肉、黑色坏死、上皮增生、感染。伤口渗液:浆液性为清澈、橙黄色;血性浆液为浅红色;血水为含轻微出血的液体;脓性液为黄色、绿色、黄褐色,黏稠或稀薄混浊。
还有就是对伤口感染的观察。局部症状:红、肿、热、痛,肉芽易破碎、流血、渗液增多、气味恶臭,周围皮肤可有湿疹。全身症状:发热,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大于100000/mL。细菌培养:分清感染的细菌,选择合适的抗菌素。疼痛:提示感染、创伤、异物或血管问题,明确问题对症处理。
伤口护理的四大原则
预防感染——保持伤口清洁,换药时须执行无菌技术;清洗方法——由伤口内侧抹到外侧,敷料湿透或受污染时要更换;减少伤害——避免伤口受压或包扎过紧,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并正确使用合适防敏感敷料;促进痊愈——营养均衡的饮食。
伤口的护理
传统伤口护理主要是传统敷料的应用。传统敷料包括纱布、棉垫、绷带等基本材料,具有保护创面、吸收渗液,原料来源广泛、制作简单和价格便宜的优点,传统湿敷包扎换药基本符合湿性愈合理论,经临床观察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所以目前仍有广阔的医疗市场和相当高的临床使用率。
伤口的清洁和消毒。首先是伤口周围皮肤消毒。一般以2%碘酊棉球从内向外消毒
伤口护理总结
本文2025-01-10 01:41:11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2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