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描教学的一点浅见
第一篇:关于素描教学的一点浅见
关于素描教学的一点浅见
淮海高级中学邵玉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作为造型艺术基础训练的素描教程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现代绘画与传统绘画之间功能的变异。绘画艺术正在由单一的写实性模式向多元的表现性、抽象性发展。面对现代绘画的发展,作为绘画基本语言的素描也不能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结构体系与前进方向。
近年来,美术教学的改革逐步深化,“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已经成为美术院系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应当说,对于这个问题,目前众说纷纭,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就艺术本质而言,其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具体的运作,即关于基础训练、技巧传授的方法上,还没有深入到素描艺术的本质之中,甚至出现了所谓搞“油画素描”、“国画素描”、“雕塑素描”、“设计素描”等的意见。我认为这种根据专业特色而划分的素描样式,看起来似百花齐放,其实是在某种程度地远离素描的本质。因此,最为切要的,应该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新认识素描艺术及其功能,以还其本来面目。
谁也不会否认,在中国素描造型早已达到了很高水平,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绘画语言了。在西方,素描则更早就经历了一个从作为辅助手段的从属艺术,到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演变,并成为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了。今天,素描不仅可以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用来训练艺术家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还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艺术构思和创造。正如安格尔所说:“除了色彩,素描包括了造型艺术的一切。”当然,还是如他所说:“素描中包括着艺术的尽善尽美。”
素描既然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那就要具有一切造型艺术的一般规律、特征。而目前,在一些高校教学中还存在着把素描从艺术的范畴中剥离出来的现象。素描教学,自五六十年代以来就以苏式教程为主体的素描教学方式,并沿用至今。这种教学以长期作业为主,要求学生在画面中表现出体积空间,形体结构,人物特征,情绪气氛等各种客观现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全因素素描。它虽然可以达到训练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的目的,但这种方法几十年来一成不变,久而久之走向模式化,机械化。安排科学理性以及表现客观对象的能力固然重要,但绘画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显然缺少不了感性和想象的空间,更何况,外部世界迅猛发展的今天。“全因素”“纯写实”依然是绘画基础素描训练的唯一模式,从某种角度讲,仍难满足化时代的学生对艺术基础训练之需,和他们那强烈的求知欲。尽管现在的教学已由过去“苏派”一统天下的局面,发展为连同“法派”、“德派”等在内的多种风格并举的艺术形式。但是,就其本质来看,还有很大的革新与发展空间。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只给学生讲述结构、明暗、虚实、比例等这些早已烂熟了的东西,与其说是让学生描绘对象,不如说更多的是在描绘既定的“经验”和“规律”。这种素描教学虽易于接受,易于检查,但却局限了学生主体性的介入,缺少了对真实的追问,说到底是一种停滞在纯技术的层面上,很容易走向逐渐走向刻板、僵化,其画面形象虽然比例准确、结构严谨、色调层次变化也不无维妙之处,但不无死气沉沉,缺乏生气之嫌。
技巧与样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技巧和样式的学习和创新当然比较容易在形式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真正打动观众心灵的因素,终究是内在的精神,即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他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毕加索在阐述关于对象表现的关系时曾说“我不是模仿自然,而是面临自然并利用自然”,他所谓“利用自然”是把客观对象作为一种参照的客体进行的视觉的分解,然后依照主观精神的体验重新加以组合,创造是“高于生活”的创造。蔡若虹先生曾指出“理想的美比实际生活更美。从某种角度讲,素描是绘画者精神境界最朴素最直接的表达方式。那么,它就不应有固定的模式,就是说,无论是谁,每个人眼中都有可信的,属于自己审美情趣的东西,就都能表现出作画者所感受到的素描对象那生动,和谐,以及合乎规律的美。比如都画人体,米开朗琪罗就博大沉雄、刚健庄重,颇具表现力;鲁本斯则以生动而准确的线条,寥寥数笔,赋予了绘画对象以生命力。而凡高的素描又不乏稚拙中见深刻,朴实中见真诚的特征。仔细读来,上述几位的作品每一处转折,每一根线条都是那样生动、内涵丰富。正因为如此,它们虽风格各异,却都能给人们带来舒畅的感觉。所以,素描教学应当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的思维才智和创造力,培养和树立其自身感受的信念与信心,努力破除单一的技巧模式。
现代素描教学应融入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从课题设置的确定,到教学目的的实施,都应有意识地渗透现代美学思想和价值取向,尊重个性,建立师生间的相互包容和默契,提倡创造性思维,拓展素描的宽泛性。要把造型的普遍规律纳入艺术规律的个性表现中,使艺术个性自然地渗透到画面中,以昭示绘画者个人的审美精神和创造内涵。我想,倘若做到了这些,就将使我们的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篇:素描教学
素描教学计划
教学目的:
1.学习素描的基本知识和绘画方法,锻练同学科学的绘画理念。教学中以短期素描、长期素描相结合;以素描、速写相结合。在适当的教学中进行色彩的基本练习。
2.在教学中锻炼学生对事物认真观察的能力,手的表现力,及对素描、对速写、对西方绘画科学的认知。
3.让孩同学明白素描、速写是绘画的基础,加强孩子的意志锻炼,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教学内容: 第一、二周:
单个几何体写生配单色衬布,如球体、正方体、圆锥体、棱锥体、圆柱体等,初步学习素描造型的观察方法、构图知识、简单的透视知识,简单的明暗关系。第三、四周:
主要进行两个几何形体及贯穿体写生,深入学习习近平行透视和成角度透视知识、构图知识等,经过本期的学习,学生作品基本达到:构图适当,比例形体基本准确,结构完整有简单的黑白灰关系。第五、六周:
主要进行多个几何形体组合写生(三个以上)及陶罐、水果等其他三个以上的静物写生配合单色衬布及稳定光线,深入学习素描造型知识,通过本期的学习,画面达到构图完整、比例、结构准确,能较好的表现几何形体的立体感、明暗关系明确。第七、八周:
训练学生进行陶罐与两至三个几何体、水果、玩具等静物组合写生,配有灰色衬布和稳定光线,继续学习训练素描造型知识和绘画技巧。通过本期的学习,使画面构图完整、比例、结构准确,黑白灰关系明确,能较好的表现各静物的立体感和质感。第九、十周:
静物增加:瓷碗、白盘子、各种水果、石膏手、脚或个别石膏五官写生训练,深入学习素描造型能力,画面:构图完整,比例形体准确能准确的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刻画深入。
第十一周---第十六周:
主要进行石膏像五官写生(口、眼、鼻、耳、大卫局部)训练及速写训练。画面构图完整、人物五官比例透视准确、素描关系完整、刻画深入,有质感和体积感。
第三篇:朗读教学浅见
朗读教学浅见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04-01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之一,是被实践证明了学习语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语音,而且对学生语感的全面提高也大有裨益。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只有着力于语感训练,才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字,由文而入情,理解其寓于字里行间的内在含义,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理解力,发展认知水平,并使思想教育落到实处,趋于自觉。
1.诵读诗文,品味语言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根,她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古诗更是汉语中的精华。教材选编者要求小学生?W习古诗的数量是不少的,古诗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从语言文字看,古诗篇幅短小精悍,词句优美,语言含蓄,一首诗歌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从结构上看,古诗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具有韵律美。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编排非常新颖,是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内容囊括了唐诗、宋词、元曲和现代诗,韵文居多,韵律感强,可在诵读中让学生品味优美的语音和深刻的蕴意。
在古诗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有效地读,充分地读,要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在诵读中品情,在诵读中悟意。要把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格读得朗朗上口,借助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来吸引学生,让他们体会诗句中具有的丰富内涵。教师每次范读,都尽量配上音乐。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描绘的是初春时节的景色:好雨润物,锦城花重。诗的节奏轻快活泼。我在范读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犹如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这样,便将学生带入情境,丰富他们的美感。学生感情一旦升华,对其诗句理解便会更加深刻。
2.表情朗读,丰富想象
教师在教学中常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想什么?想文字叙述的一人、一事,想语言描绘的一物、一景。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对夏天草地盛景是这样描述的:“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学生读着,想着,“绿油油的草地,盛开的野花,美丽的颜色”眼前不由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大花坛,甚至还可以“闻到”芬芳的香味呢!讲到秋天,说“落叶在林间飞舞。”“飞舞”一词,使我们想到落叶就像那纷飞的彩蝶。丰富的联想将唤起特定的情感,情感的升华又将使学生更好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怎样才能把握住课文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呢?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身临其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引导学生回忆周总理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借助低沉、悲哀的语调进行感情朗读,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让他们也置身于1975年1月的长安街,天色阴沉、寒冷,满眼是黑纱、白花,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男女老少――人们满面泪痕,望着灵车缓缓驶来,周总理静静地躺在车里,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笑意,灵车渐渐远去,所有的人心在痛,追着灵车奔跑――借助一系列想象,让学生也亲临“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悲壮感人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并注意由点到面的扩散:由十里长街想到整个北京城,由北京城想到全中国,进而想到全世界人民无不为总理的逝世而悲痛,从而更加真切地触及学生的情绪。
3.把握主线,以读代讲
在语言教学中,贯穿的主线是精讲多读、寓讲于读,在读中创新,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使学生既学到了语言文字知识,也提高了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以读促讲,通过学生多读,边想边读边勾画,从阅读中获得感知,千万不要以讲代读,把教师对课文的理解硬灌输给学生。读有种种,范读、齐读、抽读、跟读、引读、自读……因此,对文章的重点部分不能一律齐读,而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读出情趣,读出意旨。例如:《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学生通过自学课文,已经爱上了聪明可爱、动作灵活的小松鼠,在指导学生读时,一定要注意以一颗童真的心,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以读引思,把学生置于课文情境之中,让他们通过朗读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去体会、去想象、去思考,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
4.感情朗读,领会主旨
每一篇教材都会体现一种思想:或赞扬,或批评,或表现,或揭露,或歌颂,或抨击。学生不仅从老师循循善诱、娓娓动听的叙述中理解思想,还要从不同的感情朗读中来领会思想。《月光曲》一课: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经过思考,会提出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学生用激动的语气来读,就能体会到,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她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这样,就能在学生面前勾画出一个酷爱音乐,又懂音乐的具体形象,如果感情愈丰富,感受将愈深。
第四篇:低年级识字教学浅见
低年级识字教学浅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从这一句话,我们能体会到识字教学的意义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识字是学生应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所以识字教学的优劣关系到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他们的终身。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教是生方法远远比教给他们知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尽快“授之以渔”。在这个阶段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是识字教学的重点。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教会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有:
1、借助拼音,促使学生自学识字。初入学的儿童,识字不多。教师可从教汉语拼音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专题训练,使学生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在教材中“看图说话学拼音”部分中要求学生学会52个汉字,所以在教学中学习识字时,可以结合画面组词,让学生边说边识字,从而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识字水平。还可以根据拼音的发音不同,让学生组词造句,使枯燥的拼音字母学习变得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有趣。
2、利用插图或者直观教具识字。低年级语文课本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有丰富的识字内容。在教学中利用图画及汉字在古代的字型认识象形字。如在一年级上册《看画识字真有趣》一文中通过借助插图认识“日、月、水、火、马、虫、鱼”等字。
汉字大多在音、形、义方面有一定的规律。由于儿童认知不多,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规律,体验发现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并且教导学生把学到
关于素描教学的一点浅见
本文2025-01-10 01:36:39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2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