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五篇材料]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

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

发表日期:2005年10月21日 作者:朱伟奇

《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世界古代史(中世纪部分)英文名称: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程 总 学 时: 54 学

分:

适用对象: 历史专业本专科

先修课程: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世界中世纪史(公元 5世纪-16世纪)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学科。中世纪是封建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司法制度、思想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现代社会与中世纪有着密切的历史继承关系:当今世界的政治地理基本上是在中世纪形成的;现代社会的政权机构、经济组织、司法体系等可以在中世纪找到渊源。学习和研究中世纪历史有助于理解当前的社会,尤其是对于一个遗留有大量封建因素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世界通史的构成部分之一。时间上,自公元5世纪延续至16世纪;空间上,涵括欧亚大陆的主要地区。本课程通过对中世纪各地区历史的叙述,勾勒历史延续发展的大致轮廓,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观察文明演变的轨迹。我们将分析和讨论那些重大或者并不重大的事件、人物,制度与精神,提出或解释历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因此,这里既有历史文献的阅读理解,也有观念理论的讨论分析。在阅读和讨论中,希望大家对中古史能够产生某些兴趣,关注某些问题,了解某些学术态势,并进而有某些研究的思考。通过本课程教学,加深学生对世界中世纪历史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尤其是加强对历史事实细节的了解。通过本课程教学,指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为学生提供初步接触英文原始资料的机会,并初步掌握阅读英文原始资料的能力。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阐述历史、对历史现象加以解释的能力,从而提高史学研究能力,为深入研究世界历史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世纪史学著述的特点,了解中世纪史学著述流派。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导,辅助以课堂讨论,交叉进行;课上做课堂笔记,课外阅读原始文献和相关研究著作,并撰写读书报告。

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授课

(四)实践环节

提出本课程所学需要的实践环节,如实验、上机、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确定其名称、主要内容与要求和学时分配。其格式为:

1.名称(如:实验、上机、课程设计等)(5号宋体)2.主要内容与要求(5号宋体)3.学时分配(5号宋体)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略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为以后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奠定了基础,如,《西方史学史》、《西方文化史》、《世界宗教史》等。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马克垚 朱寰

《世界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003。

马克垚(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沃伦·霍莱斯特 《欧洲中世纪简史》,商务印书馆,1988。伯恩斯等 《世界文明史》(1、2卷),商务印书馆,1995。

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81 《中世纪欧洲史料选》(英文),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印,2004 《圣经》 《古兰经》

《大唐西域记校注 》(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中华书局,2000 《罗斯法典》译注

王 钺译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 《往年纪事译注》,王 钺译注,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薄伽梵歌》,张保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室利·阿罗频多 《薄伽梵歌论 》,商务印书馆,2003 王孝廉编译《日本书纪》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88 塔西佗

《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97 比德 《英吉利教会史》,商务印书馆,1991 格雷戈里

《法兰克人史》,商务印书馆,1991 艾因哈德

《查理大帝传》,商务印书馆,1996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4 基佐 《法国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9 勒戈夫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商务印书馆,1996 雅克·勒高夫《圣路易》,商务印书馆,2002 沃尔夫 《欧洲的觉醒》,商务印书馆,1990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1卷,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约翰·赫伊津哈 《中世纪的衰落》,中国美术出版社,1997 沃尔克 《基督教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马丁·布伯 《论犹太教》,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勒华拉杜里

《蒙塔尤》,商务印书馆,1997 马克·布洛赫

《封建社会》,商务印书馆,2004 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94 克里斯蒂娜·皮桑

《妇女城》,学林出版社,2002 爱德华·伯曼 《宗教裁判所--异端之锤》,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古列维奇 《中世纪文化范畴》,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汉斯-维尔纳·格茨 《欧洲中世纪生活》,东方出版社,2002 苏拉密斯·萨哈

《第四等级--中世纪欧洲妇女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 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下),商务,2002 哈伊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三联书店,1992 林赛 《宗教改革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2 茨威格 《异端的权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 《印卡王室述评》,商务印书馆,1993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92 伯尔曼 《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泰格、利维

《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林出版社 1996 伊兹科维兹

《帝国的剖析:奥托曼的制度和精神》,学林出版社,1996 克柳切夫斯基 《俄国史教程》,商务印书馆,1992 加文·汉布里 《中亚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94。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6 希提 《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95 艾哈迈德·艾敏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0 马宗达 《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 巴沙姆 《印度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7 诺思、托马斯

《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 马克垚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 马克垚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彭小瑜

《教会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孟广林 《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人民出版社,2002 吴廷璆

《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徐家玲

《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时代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陈志强

《拜占庭帝国史》,商务印书馆,2003 哈全安

《古典伊斯兰世界》,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王家瑛

《伊斯兰宗教哲学史》,民族出版社,2003 许序雅

《中亚萨曼王朝史研究》,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黄春高 《西欧封建社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赵立行 《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刘城 《中世纪英国教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王国斌

《转变的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二、教学内容纲要

导言:世界中古史的一些问题

一、世纪

二、封建主义

三、封建化

四、封建社会的历史起源

五、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六、封建社会的地租形态

七、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

八、中世纪的开端与结束

九、所谓历史的中心

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古代世界交往的方式与作用。

2.认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生产方式的不同和文明差异。

二、教学内容

1.亚洲民族大迁徙 2.欧洲民族大迁徙

第一节 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要点:

⒈△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形成的原因、生产方式不同。⒉○两大世界文明的特征的不同、交往方式的不同与影响。

一、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

二、两个世界的相互交往和渗透 第二节 亚洲民族迁徙及其后果

要点:

⒈△匈奴的迁徙。

⒉○亚洲游牧民族分布状况。

一、亚洲东部游牧民族的分布

二、亚洲东部民族的迁徙

第三节 欧洲民族迁徙及其后果

要点:

⒈△民族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⒉○欧洲游牧民族分布状况与迁徙线路。

一、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

二、日耳曼人迁徙的基本进程

三、日耳曼人迁徙的历史后果 思考题:

1、日耳曼人迁徙的社会背景、基本内容与历史遗产。

2、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两大世界交往的方式与影响。参考文献:

《日耳曼尼亚志》,塔西陀著,商务印书馆。《高卢战记》,恺撒著,商务印书馆。第二章 东亚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唐代中国文明的影响

2、中华文明圈与东亚周边国家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介绍朝鲜、日本、越南的封建社会

2、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 第一节 大唐帝国 要点:

⒈△大唐帝国的繁荣的原因与影响 ⒉○大唐帝国在世界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

三、社会经济

三、思想文化 第二节 朝 鲜 要点: ⒈△朝鲜王朝的更替

⒉○朝鲜与中国文明的关系

一、新罗王朝

二、高丽王朝 第三节 日 本 要点:

⒈△唐帝国政治制度对日本的影响 ⒉○幕府制度

一、大化改革

二、幕府制度

第四节 越 南 要点:

⒈△越南封建国家发展 ⒉○中越关系

一、越南封建国家发展

二、中越关系

第四节 佛教在东亚的传播 要点:

⒈△佛教在东亚的传播 ⒉○佛教特点

一、佛教在中国传播

二、佛教在朝鲜和日本的传播

思考题:

1、比较新罗时期、高丽时期与李朝时期的统治政策,分析朝鲜封建社会的演进趋势。

2、比较丁田制、田柴科与科田法,分析朝鲜封建土地制度演进的历史轨迹。

3、日本大化改新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4、奈良时期与平安时期日本封建土地制度的变化。

5、比较部民制、班田制与庄园制,说明日本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进趋势。

6、比较贵族制、天皇制与幕府政治,说明日本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

7、越南封建国家发展与中越关系的变化。文献参考:

《简明日本古代史》,王金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日本历史》,井上清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朝鲜通史》,朝鲜科学院,三联书店。

《越南史略》,明峥著,三联书店。

第三章 中世纪南亚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印度封建国家发展特点

2、种姓制度和印度教的产生

二、教学内容

1、印度封建国家发展

2、种姓制度发展与佛教在东南亚传播 第一节 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 要点:

⒈△笈多王朝的历史 ⒉○笈多王朝的文化成就 第二节 戒日王朝时期的印度 要点:

⒈△戒日王朝时期历史

⒉○戒日王朝时期与中国文化交往 第三节 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要点:

⒈△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的途径

⒉○佛教在东南亚(锡兰、缅甸等)的传播 思考题:

1、种姓制度和印度教的产生。

2、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参考文献:

《世界十大宗教》黄心川

第四章 阿拉伯世界的兴起

一、教学基本要求

1、阿拉伯国家产生与伊斯兰教的兴起

2、阿拉伯文化发展与贡献

三、教学内容

1、阿拉伯国家发展的历史

2、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

第一节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 要点:

⒈△穆罕默德时代阿拉伯国家的演进历程。⒉○伊斯兰教兴起的社会背景。

一、古代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

二、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阿拉伯社会

三、穆罕默德在麦加

四、穆罕默德在麦地那

第二节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与发展 要点:

⒈△哈里发国家扩张的社会动因、战争进程与历史遗产。

⒉○麦地那时代、倭马亚时代与阿拔斯时代哈里发国家的异同。

一、四大哈里发的扩张

二、倭马亚王朝

三、阿拔斯王朝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 要点:

⒈△哈瓦立及派的由来、政治思想和宗教倾向。⒉○什叶派的起源、宗教政治思想和主要分支。3.○苏菲主义的宗教思想与宗教实践。

一、哈瓦立及派的兴衰

二、什叶派的演变

三、逊尼派思想体系的确立

四、苏非主义

第四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要点:

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内涵与特点。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一、社会氛围

二、主要成就

四、历史地位 思考题:

1、古代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

2、查希里叶时代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

3、伊斯兰教城市的历史背景。

4、麦加时期伊斯兰教的社会性质。

5、穆罕默德时代阿拉伯国家的演进历程。

6、麦地那哈里发时代伊斯兰扩张的社会动因、基本进程和历史遗产。

7、比较麦地那哈里发国家、倭马亚哈里发国家与阿拔斯哈里发国家,说明三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8、阿拔斯时代哈里发国家解体的背景与进程。

9、哈瓦立及派的由来、政治思想与宗教倾向。

10、什叶派的起源、宗教政治思想与主要分支。

11、苏菲主义的宗教思想与宗教实践。

12、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演进的社会氛围。

1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成就与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阿拉伯通史》,希提著,商务印书馆。《阿拉伯通史》,纳忠著,商务印书馆。

《历史上的阿拉伯人》,路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爱敏著,商务印书馆。

《伊斯兰各民族与国家史》,布罗克尔曼著,商务印书馆。《伊朗史纲》,伊凡诺夫,三联书店。《中东史》,费希尔著,商务印书馆。

《中亚史》,王治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伊斯兰教简史》,马茂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伊本·白图泰游记》,宁夏人民出版社。《黄金草原》,麦斯欧迪著,青海人民出版社。《道里邦国志》,胡尔达兹比赫著,中华书局。

《阿拉伯封建形态研究》,哈全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古典伊斯兰世界》,哈全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五章 东欧封建诸国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基督教对东欧历史的影响 2拜占廷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内容

1东欧各国历史特点 2东欧各国封建制度

第一节 拜占廷帝国 要点:

⒈△查士丁尼法典

⒉○拜占廷文化对斯拉夫人的影响

一、查士丁尼统治时期

二、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拜占廷文化 第二节 保加利亚 要点:

⒈△保加利亚建国 ⒉○封建制度

一、保加利亚建国

二、封建制度

第三节 波兰 要点:

⒈△波兰历史

⒉○波兰议会君主制特点

一、古波兰建国

二、波兰统一国家形成

三、波兰立陶宛君合国成立 第四节 捷克 要点:

⒈△胡司战争 ⒉○胡司宗教改革

一、胡司宗教改革

二、胡司战争 第五节 俄罗斯国家 要点:

⒈△俄罗斯早期历史

⒉○基督教在俄罗斯历史中的影响

一、基辅罗斯

二、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三、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思考题:

1、比较5世纪前后的西罗马与东罗马,说明两者在历史道路方面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2、如何评价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的内外政策。

3、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历史进程。

4、基辅罗斯国家封建化的主要特点。

5、莫斯科公国兴起的背景和经过。

6、胡司宗教改革。

参考文献:

《俄国历史概要》,波克罗夫斯基著,人民出版社。《俄国通史简编》,孙成木等著,人民出版社。《西洋文化史纲要》,雷海宗著,上海古籍出版社。《拜占廷学研究》,陈志强著,人民出版社。《基督教史纲》,杨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六章 西欧封建社会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封建制度

2、基督教与早期西欧社会

二、教学内容

1、法兰克王国

2、西欧封建制度

第一节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发展 要点:

⒈△法兰克王国的历史

⒉○法兰克王国发展的原因

一、墨洛温王朝

二、加洛林王朝

三、封建制发展

第二节 诺曼人在欧洲的活动 要点:

⒈△诺曼人在欧洲的活动 ⒉○诺曼人在欧洲的影响

一、阿拉伯人侵袭

二、匈牙利人进攻

三、诺曼人进攻

四、诺曼人殖民

第三节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要点:

⒈△庄园制

⒉○封君封臣关系

一、封君封臣关系(与中国西周分封比较)

二、庄园制度

三、农奴制

第四节 西欧封建教会和封建文化 要点:

⒈△基督教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 ⒉○基督教文化

一、封建教会

二、教权与皇权的斗争

三、封建文化

思考题:

1、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包括哪些历史内容?

2、采邑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3、西欧劳役制庄园的时空范围与基本特征。

3、中世纪时期教权与皇权的关系。

4、经院哲学 参考文献: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汤普逊著,商务印书馆。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汤普逊著,商务印书馆。

《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布瓦松纳著,商务印书馆。

《欧洲中世纪简史》,霍莱斯特著,商务印书馆。

《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朱寰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

《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马克尧主编,学林出版社。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马克尧著,人民出版社。

《欧洲经济史》,齐波拉著,商务印书馆。

《法兰克人史》,格雷戈里著,商务印书馆。

《马尔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

《法兰克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

第七章

蒙古帝国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蒙古帝国建立

2、蒙古对外征服

二、教学内容

1、蒙古帝国

2、东西交通与文化传播

第一节 蒙古帝国的兴起及其对外征服 要点:

⒈△成吉思汗

⒉○蒙古与宋、辽、金的关系

一、蒙古帝国兴起

二、对外征服

第二节 蒙古帝国的分裂 要点:

⒈△元朝建立 ⒉○帝国分裂原因

一、元朝建立 二、四大汗国

第三节 蒙古帝国时期东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要点:

⒈△文化交流

⒉○蒙古帝国的宗教

思考题:

1、简述蒙古帝国的建立与分裂。

2、简述蒙古帝国时期东西交通与文化交流。参考文献:

《草原帝国》勒内·格鲁赛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世界征服者史》,志费尼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八章

新兴伊斯兰教诸国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伊斯兰化

2、阿拉伯化

二、教学内容

1、伊斯兰教在印度与埃及的发展

2、奥斯曼帝国崛起

第一节 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 要点:

⒈△伊斯兰与印度教的冲突与融合 ⒉○巴克提教派运动

一、中古前期的南亚

二、德里苏丹国的建立

三、德里苏丹国的王朝更替与统治范围

四、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制度

第五节 北非的伊斯兰教诸国 要点:

⒈△该时期埃及历史演变 ⒉○该时期埃及文化特色

一、法蒂玛埃及

二、阿尤布埃及

三、马木路克埃及

四、马格里布的新兴国家

第三节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中亚诸民族的历史)要点:

⒈△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⒉○帝国建立的原因与方式

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早期历史

二、奥斯曼土耳其人国家的建立

三、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 思考题:

1、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制度。

2、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的社会矛盾。

3、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第九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议会制度

2、手工业行会

二、教学内容

1、王权加强

2、十字军东征

第一节 西欧城市的兴起 要点:

⒈△西欧城市的兴起

⒉○西欧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异同

一、城市兴起

二、手工业行会制度 第二节 十字军的东征 要点:

⒈△西欧封建主义的扩张。⒉○原因分析和影响

一、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

二、基本进程

三、历史影响

第三节 英王权的加强 要点:

⒈△王权的加强与民族国家的形成 ⒉○议会君主制

一、早期历史

二、王权的强化

三、议会君主制

四、瓦特·泰勒起义与中古后期的英国

第四节 法国王权的加强 要点:

⒈△王权的加强与民族国家的形成 ⒉○英法议会君主制异同

一、早期历史

二、王权的强化

三、议会君主制

四、巴黎起义与扎克雷起义

第五节 英法百年战争和英法农民起义 要点:

⒈△英法百年战争性质 ⒉○英法世袭的关系

一、战争起因

二、战争进程

三、战争影响

第六节 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 要点:

⒈△德意志与意大利历史的特点 ⒉○德国皇权特点

一、德 国 1封建化进程的缓慢

2、政治进程:

3、对外扩张:

4、教俗之争:

二、意 大 利

1、政治形势

2、使徒兄弟派

3、城市共和国

第七节 西班牙国家的形成 要点:

⒈△西班牙的历史

⒉○基督教教会与收复失地以及对西班牙历史的影响

1、西哥特时代

2、穆斯林的统治

3、收复失地运动 思考题:

1、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和途径。

2、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特征。

3、行会的起源、构成、性质和历史地位。

4、十字军东征的社会背景、基本过程和历史影响。

5、比较英国与法国的议会君主制,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6、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进程和结局。

7、德国皇权特点。参考文献:

《十字军东征》,扎波罗夫,三联书店。

《英国史》,蒋孟引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经济史》,克拉潘著,上海译文出版社。《法国通史》,张芝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德国史》,洛赫著,三联书店。

第十章 西欧新时代的来临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影响

2、宗教改革在西欧历史上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地理大发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第一节 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生 要点:

⒈△手工行会与手工工场的比较。⒉○资本主义

一、技术的进步

二、分工的扩大

三、手工工场

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 要点:

⒈△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⒉○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动问题与评价问题

一、社会背景

二、主要内容

三、历史影响

四、早期殖民掠夺

第二节 文艺复兴 要点:

⒈△人文主义的时代特征与社会性质。⒉○对人文主义的历史评价问题

一、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

二、时代特征与人文主义思想

三、主要成就

第三节 宗教改革 要点:

⒈△宗教改革与转型时期的伦理 ⒉○基督教在西欧中世纪的历史地位

一、历史背景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

三、加尔文教

四、耶稣会

思考题: 1、15-16世纪西欧历史的时代特征。

2、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一般特征的比较。

3、比较手工行会与手工工场,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 同处。

4、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与历史影响。

5、比较十字军东征与新航路开辟,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6、比较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7、早期殖民掠夺的内容与特点。

8、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的主要表现。

9、人文主义的社会性质与时代特征。

10、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

11、比较德国的宗教改革与英法两国的宗教改革,说明其相同处与不同处。

12、分析马丁·路德改革的宗教纲领与政治纲领。

13、比较马丁·路德的宗教政治思想与闵采尔的宗教政治思想,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三、参考文献: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著,商务印书馆。《意大利文艺复兴》,朱龙华著,商务印书馆。

《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布罗代尔著,三联书店。《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戚美尔曼著,商务印书馆。《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地理大发现》张箭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

第二篇:《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

洛阳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大纲

《世界中古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适用对象: 历史学专业普通本科生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二OO九年六月

《世界中古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世界中古史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 54 讲课学时: 54 学 分: 3 适用对象: 历史学专业普通本科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普通本科生专业课程必修课。

课程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世界通史的构成部分之一。时间上,自公元5世纪延续至16世纪;空间上,涵括欧亚大陆的主要地区。本课程通过对中世纪各地区历史的叙述,勾勒历史延续发展的大致轮廓,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观察文明演变的轨迹。我们将分析和讨论那些重大或者并不重大的事件、人物、制度、生活与精神,提出或解释历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因此,这里既有历史文献的阅读理解,也有观念理论的讨论分析。在阅读和讨论中,希望大家对中古史能够产生某些兴趣,关注某些问题,了解某些学术态势,并进而有某些研究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中古史”概念;中古欧洲新格局;中古西欧封建社会及其制度以及基督教文化;俄罗斯和东欧文明;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教;中古时期的印度;东亚中、日、朝中古社会状况。

教学难点:中古欧洲新格局的形成;西欧庄园制、农奴制、封君封臣制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古西欧基督教文化。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世界中古史是历史学本科生一门基础性必修课程,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同时,还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地理、文化、宗教、制度等知识,加深对世界中古史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并与学生讨论以及读书报告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好的课堂氛围;同时培养学生积极走出课本、教室,关注网络、新闻等现代媒体,了解当前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国际重大事件,从专业学科角度出发分析其背景,从而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感性认识。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当布置一定量的讨论题和思考题,它是本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以便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办公时间:星期三下午:5:20-6:20 办公地点: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研室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导论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世界中古史的概念,时间划分,学术界的争论。学时:2 讲授内容:

一、世界中古史的一些问题

二、时间和空间:世界中古史的讲授范围

三、世界中古史研究动态

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刘新成,“日常生活史与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彭小瑜,“近代西方古文献学的发源”,《世界历史》,2001年第1期。米辰峰,“马比荣与西方古文献学的发展”,《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中古史”的概念及时间划分

第八章

欧洲的新格局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西罗马帝国的瓦解和残留,蛮族国家的建立,法兰克王国、罗马教皇和拜占廷。

学时:4 讲授内容:

第一节

日耳曼民族的迁徙

一、西罗马帝国的瓦解和残留

二、蛮族入侵和蛮族国家

三、拉丁教父的遗产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罗马教皇和拜占廷

一、墨洛温王朝

二、加洛林王朝

三、罗马教皇和拜占廷

四、皮朗命题 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钱穆,《国史大纲》;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齐思和,“匈奴西迁及其在欧洲的活动”,《历史研究》,1977年第3期;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新约:福音书》;《法兰克人史》;《英吉利教会史》;林中泽,“圣经中的魔鬼及其社会伦理意义”,世界历史,2004年第4期。《查理大帝传》;《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徐家玲,《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时代研究》;陈志强,“拜占廷《农业法》》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

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查士丁尼的贡献。

2、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

第九章 中古时代的伊斯兰世界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伊斯兰教的兴起和阿拉伯帝国的兴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学时:9 讲授内容:

第一节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一、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社会

二、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

三、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圣战

第二节 哈里发国家的统治

一、麦地那哈里发国家

二、倭马亚王朝

三、阿拔斯王朝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

一、哈瓦立及派的兴衰

二、什叶派的演变

三、逊尼派思想体系的确立

四、苏菲主义的禁欲倾向和神秘色彩

五、奥斯曼国家的兴起

第四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繁荣

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演进的社会氛围

二、文学

三、历史学与哲学

四、自然科学 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古兰经》;《穆罕默德》;钱志和、钱黎勤,“中世纪哈瓦利吉派的历史命运”,《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加文·汉布里,《中亚史纲要》;许序雅,《中亚萨曼王朝史研究》;伊兹科维兹,《帝国的剖析:奥托曼的制度和精神》艾哈迈德·艾敏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希提,《阿拉伯通史》;王家瑛,《伊斯兰宗教哲学史》。

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穆罕默德船里伊斯兰教的背景。

2、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就及贡献。

第十章 西欧和拜占庭封建社会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西欧封建制的发展,庄园制、农奴制封君封臣制,十字军东征以及拜占庭封建社会的发展。

学时:6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庄园制、农奴制和西欧封建制的发展

一、庄园制度和农奴制度

二、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封君封臣制度与西欧封建国家的政治

一、封君封臣制度

二、封君封臣制度与国家政治的发展

第三节 拜占庭的国家和社会

一、拜占庭封建国家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二、拜占庭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拜占庭文化 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赵文洪,“中世纪西欧的平等观念”,《世界历史》,2004年第1期,40-48。马克垚等,“马克• 布洛赫《封建社会》中译本出版笔谈”,《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马克垚等,“欧洲封建政治史研究”笔谈,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陈文海,“中世纪法兰西王室徽章研究——百合花象征主义的神学渊源及内涵”,《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程汉大,“

12、13世纪英国法律制度的革命性变化”,《世界历史》,2000年第5期。蔺志强,13世纪英国的国王观念,世界历史,2002年第2期。侯树栋,“从古法到神法——中古后期南德农民法律意识的变化”,《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庄园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形成。

2、封君封臣制的形成及影响。

3、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第十一章 朝鲜和日本的古代文明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朝鲜国家的形成和朝鲜李朝的党争;大化改新;幕藩体制的行程及影响;日本中古文化。

学时:6 讲授内容:

第一节 朝鲜 一、三国时代

二、统一新罗

三、高丽王朝

四、李氏朝鲜

五、李朝的思想

第二节 日本:从上古到室町时代

一、从上古到大和王权时代

二、古代国家时期(6世纪——1192年)

三、中世(1192——1573年)

第三节 江户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一、江户幕府和幕藩体制的成立

二、天皇与幕藩体制

三、江户时代初期的对外关系

四、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的经济发展

五、享保改革

六、18世纪中期以后的日本

七、天保改革

八、开国和幕藩体制的崩溃

九、江户时代的文化 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日本书纪》;《古事记 》;徐建新,“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身份等级制”,《世界历史》,2001年第6期。郑显文,“律令体制下的日本神祗祭祀”,《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期。

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朝鲜李朝党争的后果。

2、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3、幕藩体制的形成及影响。

第十二章 公元4——15世纪的印度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笈多帝国和戒日帝国的兴衰,印度教的兴盛,种姓制度的发展和强化,德里苏丹国时期的统治,印度文学艺术。

学时:9 讲授内容:

第一节 笈多帝国

一、帝国的建立

二、社会经济发展

三、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四、婆罗门教转化成印度教

五、帝国的灭亡

第二节 戒日帝国及其后的地区性王国

一、戒日帝国的兴衰

二、封建分裂局面在全印的发展

三、封建土地关系的发展

四、7—12世纪的经济状况

五、佛教的衰落和印度教的兴盛

六、种姓制度的强化

七、穆斯林的入侵

第三节 德里苏丹国

一、王朝更迭

二、统治体制

三、宗教政策

四、土地政策

五、13—15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

六、封建压迫和人民起义

七、苏非派与虔诚运动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五篇材料]

第一篇: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发表日期:2005年10月21日 作者:朱伟奇《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