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古诗词阅读专题复习:张谓专练
张谓专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西亭子言怀①
张谓
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注】①本诗约作于诗人大历年间任潭州刺史时。②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的“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玄猿呼郡吏“是人们到西亭子游玩时所看到的情景,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诗人以看景知高下、闻声知水深,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
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
16.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15.(3分)C【解析】错在“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诗人突出的不是自己的赏景经验与观察力,而是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
16.①尾联的意思:不时地带着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②形象:诗人是一个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他身为刺史,却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时时缓步寻景,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意思2分,形象及分析4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裴侍御归上都
张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注: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服兵役劳役或因公外出都叫“行役”,“鼓鼙”泛指战争,首联是指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
B.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移”与“出”两个动词写出了裴侍御行程的轻快。
C.“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别梦”指离别后的思念之梦,“关西”借指长安,尾联将送行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D.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裴侍御离开后的行踪和所见景色,用语平淡,但诗味浓郁,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
15.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答案】14.D 15.①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随”是跟从,读者似乎感觉到水的流动;“趁”是追逐,读者似乎感觉到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②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江月”和“山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灵动。③前后照应。“江月随人影”照应颔联的“舟移”,“山花趁马蹄”照应“路出”,构思巧妙。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项,“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赏析不当。全诗只有最后一联渲染了离别的伤感。“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就写出了裴侍御行程的轻快。故选D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整体分析,这两句诗构思巧妙,因为这两句分别照应前面的“舟移”和“路出”。“随”“趁”,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赋予了“江月”和“山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随”和“趁”字有动态感,能让人感觉到江水的流动,山花的摇曳。
早梅
齐巳(唐)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①,先发望春台②。
早梅
张谓(唐)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①律:万物生长的周期,自然节候的规律。②望春台:即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同时也表达了初见水边盛开的早梅的惊喜之情。
B.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张诗疑梅为雪,写出了寒梅花发,形色似玉如雪。齐
高考语文三轮古诗词阅读专题复习:张谓专练
本文2025-01-10 01:35:06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2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