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5篇模版]
第一篇:大力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
大力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
银川市实施“153243”工程
晚报讯(记者 王莉萍 通讯员 李小艳)作为自治区五十大庆献礼的重点工程,今年,银川市开始实施“153243”工程,展示展演我市回族民间民俗文化开发成果,整个工程预计在8月份完成。这是记者昨日从银川市文广局了解到的。
去年以来,银川市采取积极措施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回族民间乐器、乐舞方面,抢救挖掘出羊头弦子、回族口弦、哇呜等一批回族民间乐器。在回族传统婚礼习俗搜集整理方面,已搜集了宴席曲和“表针线”等回族传统婚礼习俗说段。
今年,我市回族民间民俗文化开发成果展示展演工作将实施“153243”工程,即:要开发15种回族民俗乐器、3种组合演奏乐器,创作2部回族民俗乐舞、4个回族婚俗宴席脚本,编辑回族婚俗图片册、回族服饰图册、地毯家具民族工艺品图册等3本反映回族民俗文化艺术的图册。“153243”工程将于今年8月份完成。
据悉,为确保并促进回族民俗及乐器挖掘开发的艺术水准,负责该项工作的银川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目前,负责组织回族民间民俗文化开发成果排演等相关工作的银川市文广局及银川艺术剧院的创作人员已深入生活,即将进入创作阶段。
第二篇: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精选)
一、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概念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主题公园的一种重要类型,是娱乐园发展同民俗风情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民俗旅游地,是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古建筑、独特的民俗文化或为了发展旅游业而将古建筑、独特民俗文化搬迁或复制于有利地域而形成,其性质相当于民俗文化博物馆和展览馆,其开发题材有生产习俗、交易习俗、消费生活习俗、人生礼仪习俗、乡里往来民俗、岁时习俗、宗教、迷信、习惯信仰、民间文艺、工艺、竞技、娱乐活动等;其形式和名称有村、寨、城、园、宫、苑、民俗博物馆、公园、乐园、中心、世界、洞等;其区位一般位于大城市郊区,其开发应尽量保持、反映民俗风情原貌,集观赏、购物、游玩、品尝风味小吃等于一体,有的甚至还具有住宿功能。
二、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特点
主题策划的创新性与独特性主题是旅游主题公园的灵魂,是旅游主题公园的生命力所在。主题创新是主题公园的最显著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多民族的存在使我国的民俗文化丰富而多彩。如内蒙古的“蒙古族文化旅游区”,甘肃敦煌的“西北民俗文化村”都是原汁原味的,具有独特主题的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1、场地环境的约束性与局限性
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用独特的创意和策划来解决旅游主题公园规划建设中的种种难题,是规划建设者们得以产生创造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旅游主题公园取得成功的根本基础。比如沪沽湖女儿国的母系社会是民俗文化中社会民俗的典型代表,是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的极好利用。但,这样的资源难以以主题公园的方式开发。
2、景观与活动的模拟性
因为主题公园是人造景观,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吸引游客的。比如,深圳“中国民俗村”内各民族馆内的歌舞、节庆都是由本民族的人在特定主题公园内表演的,以追求逼真的效果。
3、主题活动的多样性
“娱乐第一,追逐新奇,渴望参与”这三大需求要素构成了现代主题公园最重要的市场价值取向。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以民俗文化为旅游资源,因此,在主题活动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
4、目标市场的层次性
客源群体的特征为:(l)客源以城市居民为主的中上层群体;(2)三大城市群是中国主题公园的主要客源产出地;(3)家庭欢乐是主题公园的最大卖点;(4)中、青、少年是主题公园的主要客源群;(5)消费时间方面体现出周期性、时段性和起伏性特征。
5、社会效益的广泛性
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等四大主题公园组成的华侨城取得了如下社会效益:(l)推动了深圳旅游业的起飞;(2)为中国主题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培养了一支专家队伍和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3)在开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博采世界之长的旅游文化娱乐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无论是民族节日盛会、民族村寨表演还是广场艺术、大型综艺晚会,都达到了国内乃至世界同类项目的一流水平;(4)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解决了一大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就业问题,为西部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发展旅游业的行家高手;(5)加强了国际文化交流,一批外国演员到华侨城的舞台上演出,既是中国人民了解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增进了中国人们与外国人民的友谊。
三、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分类
1、物质民俗类
(1)居住民俗:帐篷型,如蒙古包;干栏型,如傣族的竹楼,重庆的吊脚楼;上栋下字型,如藏族地区盛行的平顶房,老北京的四合院。现有的如“山西大院文化”是建筑文化的高水平产品。同时,它也是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装饰文化的完美聚合。从建筑文化的角度看,它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延伸与发展;是砖木结构房屋在那个历史时期的最新构思;是装饰文化在那个历史时代的新潮体现。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孔家私宅,六处大院房屋布局构思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足见设计者的高超水平和新潮构思。多处大院的砖雕、石雕、木雕,既汇聚了中国民俗体裁的内容,又突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还展示了当地民间艺术家的高超雕刻艺术水平。如乔家大院近百个烟囱造型,竟无一雷同。足见当时建筑水平的高超及主人在建筑艺术上的追求,甚至于是苛求。由此也可以了解到这里的建筑文化对游人的吸引力、感染力。让旅游者在这里追寻文化的高品位,是一种享受,同时也可以追寻历史文化的源头,回味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观赏历史文化的光辉。
(2)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带、装饰的风俗习惯。分为头衣,体衣,足衣,佩饰及其习俗。我国56个民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绚丽夺目。
(3)饮食民俗: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食俗,嗜食与禁忌等。饮食民俗文化能带给游客对民俗文化的美的感受。有一位美国客人在他的《东方旅行》一书中专门写了他对广西阳朔把把的文化感受:“在中国阳朔吃的阳朔把把,其馅和糯米粉完全融合在一起,相互见每一粒分子甚至更小都共同拥有了,那口感、那情感完全叫渗透,难怪阳朔的农人们把恩爱夫妻也比喻成`两块扯不开的把耙’,其中不正包含这东方中国那种坚贞的爱情吗?”(4)生产、交通民俗:如浙江绍兴鲁迅家乡的“乌蓬船”就是很好的民俗旅游项目。
2、社会民俗类
(l)家族和亲族:家族和亲族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家族和亲族各成员的称呼、地位和相互关系;称谓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传承。如易洛魁人把亲生父亲和父亲的所有兄弟都称作父亲,把自己的孩子和同胞兄弟的孩子统称作自己的儿子或女儿,民族学上管这种称谓叫类别式称谓。关于家族亲族成员间的地位和权力随地区、民族和家族结构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在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家族中,家族长由男性充任,其权力很大,家族内部,各成员的地位又分不同的等级。第二,家族中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在母系家族中,财产分配和权力的基继承以母系为中心转移,东北地区的达翰尔族过去有招养老女婿的习俗,即无儿子的家庭招养老女婿,并让其继承家业。第三,家教、家规和家法。家教指家族中长辈长者对后辈幼者的教育习俗。家法家规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有不同的表现,有时和礼俗交织在一起。如我国大梁山地区的彝族,长幼之间,路遇长者,需下马侍立,长辈人室,需让其上坐等。第四,家祭。家祭一般包括供家族守护神和供奉祖先神两大内容。有些祭祖仪式还成为整个民族的节日,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苗族的“祭鼓节”等。
(2)村落:是由地缘或血缘关系结成的生活共同体。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家族、亲族、姻亲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2001年4月1日在浙江省桐庐县开村的“女儿村”是第一个以女性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公园。“女儿村”集文化展览展示、餐饮、住宿、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总投资5仪幻多万元,占地100多亩。这里处处呈现女性文化的浓浓氛围,溪以女儿名,戏演女儿情:其中,常年展出的桐庐民间剪纸艺术展、中国古代女性文化展和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服饰展,更是女性味十足。显示出浓郁的民俗风情。
(3)民间组织和民间职业集团:民俗从广义上讲,民间组织是一种社会组织,指一切民间有组织的人们的生活群体。根据其性质和作用,有民间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军事组织、文化娱乐组织、迷信组织等。
民间组织一般分为社会集团和职业集团,后者在民俗特征上表现出与一般民间组织的显著不同。职业集团内部强调师承关系,有的还建立了师承关系图谱。民间职业集团在作业中奉行一定的仪式。比如木匠行业组织,奉祀鲁班,许多工具的发明不仅归功于鲁班,而且还有优美的传说:木匠师用的墨斗是鲁班的一只鞋,锯子是鲁班发明的等。民间职业集团有自己独特的崇拜和信仰奉祀祖师、神灵是普遍的民俗。如土医药铺奉祀药王,酿酒业奉祀杜康,商号奉祀财神等。
3、岁时民俗类(l)宗教性节日及民俗包括两类:原始宗教节日,现代宗教节日。如伊斯兰教最大的节日“古尔邦节(宰牲节)、“开斋节”(肉牧节)。农历四月初八为佛教“浴佛节”。傣历六月的傣族“泼水节”。
(2)生产性节日及民俗:指在农业、林业、牧业、饲养业、渔业、手工业等生产中,伴随岁时变换和生产习俗所传承的群众性活动。如藏族的“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景颇族在谷子成熟时候举行的“新米节”,阿昌族的“尝新节”。
(3)年节及其民俗:如春节是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绝大多数民族通行的节日。春节上除旧布新的节日,喜庆气氛极浓。贴对联、门神,互相拜年,各种花会、赛会、社火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4)娱乐性节日及民俗:大都具有联欢性质,目的在于加强个人和社会团体之间的社交和友好往来,有时还加人民间的竞技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每年秋季举行一次,主要项目是赛马、射箭、摔跤,其次是物资交流。另外,各民族的歌会、歌节。如广西省每年举办的“国际民歌节”。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好,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首届民歌节于1993年3月巧日到17日在南宁举行,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艺术家欢聚一堂,同唱民歌。此后每年一届的广西民歌节成为广西民歌与世界民族艺术之间飞架的彩虹。马勇等人设计的“巴楚风情游乐园区”,在土家山寨中邀请游客对情歌,在“豌豆角龙舟节”中邀请游客参与龙舟竞赛等。
4、人生仪礼类
在民俗学研究中有一种独特的称谓,叫“通过仪礼”,即在生命的某些环节上,通过一定的仪式,完成向下一阶段的过渡。
(1)诞生。诞生礼仪包括了从孕育期到诞生期的所有习俗,即未婚前的求子习俗、怀孕时的习俗、临产习俗和诞生后的习俗。
(2)成年。我国古代,大多数民族在青年成年后,行“冠”、“笋”之礼。但不同民族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第一,“冠”、“异”之礼。冠礼指男子礼仪,如流行于我国朝鲜族中的“三加礼”,异礼是女子成年时行的礼仪。第二,穿裤换裙。如永宁纳西族少年进人成年时,要举行穿裙子和穿裤子仪式。第三,纹身、染齿(或凿齿)。纹身曾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普遍流行的风俗,比如傣族纹身只限于男子,民间认为男子纹身是其勇敢和成熟的标志。染齿是女子成年时所行的一种习俗。傣族女子,当其十四五岁时,开始染齿,这标志其已成人,可以结婚。
(3)婚姻。如抢婚、偷婚、拉婚存在于云南梁河一带的阿昌族,彝族,哈尼族,瑶族,侗族,普族,景颇族,布依族,高山族等。
(4)丧葬。如藏族的“天葬”、“火葬”、“水葬”。
5、精神民俗类
(1)巫术。巫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形式包括:乞求、巫术,如狩猎巫术;接触、驱赶巫术,接触巫术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达到巫术的目的,驱赶巫术是将附在自己身上的疾病等借助巫术的力量赶走;诅咒、灵符巫术,是以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作为语言灵物崇拜达到极端之后的产物;此外,占卜在巫术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宗教、信仰。民俗宗教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自然崇拜,指人们对某一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图腾崇拜,即原始民族对所崇拜的事物(动物、植物或无生物)都认为和自己的氏族部落有“亲族”血缘关系;祖先崇拜,是人类自身的崇拜。
(3)民间禁忌。包括宗教禁忌、生产禁忌、语言禁忌、一般生活禁忌。宗教禁忌如鄂伦春族认为火焰就是火神的化身,禁止乱扔火、玩火、用利器捅火。生产禁忌如傣族关门节过后,生产大忙,禁止谈恋爱和举办婚事等。
6、口承语盲民俗类
(l)民间文学。包括民歌(歌谣)、神话传说、故事等。我国有些民族还形成了传统的歌节,如广西壮族的歌好、白族的石宝山歌会,甘肃青海各民族的花儿会等。
(2)民间音乐、舞蹈、竞技、游艺、民间工艺。如广东省番禹市黄飞鸿馆前广场上的舞狮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常年演出,百看不厌。
四、民俗主题选择原则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主题应遵循人文关怀、把握文脉、突出形象、体现意境等原则l1[,应注意以下特点:(l)把握“文脉”:“文脉”指民俗旅游主题公园所在地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心理积淀四大方面。选择旅游主题时,应在认真分析研究所在地的“文脉”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灵活地采取以下方法:一是顺应“文脉”,追求同一性,从文脉特征中提炼主题;二是突破“文脉”框架,构思差异性主题,形成主题的鲜明个性;三是采取协调与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即既体那与“文脉”相协调,又突破“文脉”的创意构思。
(2)独特性:所谓“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民俗文化往往是一定区域内特定人群长期生活产生的,因此,往往具有独特性,这也是旅游产品的唯一性优势。传统节日、定期庙会、赛会等时令性活动都具有独特性,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等。另外,从客源市场要求上看,多数主题公园的有效客源市场半径在200~500公里之内,此范围内应避免主题的雷同,以防止近距离重复。(3)鲜明的时代性、个性: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应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选择那些与时代息息相通的主题;主题还应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满足现代旅游的时尚需求,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4)文化性:旅游者访问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目的就是得到一种独特文化的冲击与感受。游人亲身投人,成为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内的一员,在异乡情调中,体验着另一种生活的感受,从而达到休闲、探奇、求知、审美等目的。
(5)符合市场取向:旅游主题应具有个性、创意,并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反映旅游者的态度、爱好和动机,能贴近游客的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符合游客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兴趣取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原则。
(6)延展性和弹性:选择的主题要有能够延展的足够空间和弹性,吸引人们重复消费,延长主题公园的生命周期。故在主题选择上应有较大的扩展余地,使主题公园内容更新具有较大的弹性,能延展开发关联性产品。
五、民俗主题选择方向
(l)物态类民俗旅游:指以民俗物品的观览、品尝、选购为主,包括民居、民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它借助静态的民俗物品展现一时一地的民间风俗。
(2)动态类民俗旅游:即以活动的安排为主,游客通过参与或半参与进人具有特定的民俗文化氛围的主题公园内,并从中得到愉悦和陶冶。
(3)心态类民俗旅游:即挖掘民俗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并转化为旅游产品,它涉及敬神、祭祖及其他信仰性活动。
(4)语态类民俗旅游:指对声音、语言而传承的民俗内容加以开发和应用,包括戏曲、山歌、曲艺、方言等。如广西的三月三歌会。中国民俗文化村的主题语:“让世界认识我们的民族”,正是它立足于宣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而显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使得它建园十多年,一直游客不断。2002年5月在深圳召开的“中国旅游主题公园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倡仪女士提出应重视对民俗文化中的神话故事体裁的利用,她指出神话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比如中国神话故事《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永久魅力的奇书,是一部保存了中华民族原始神话的上古文化珍品,它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心灵的历史,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因而,是中国民俗旅游主题公园选择主题的基本源泉。
六、民俗主题公园开发模式
1、游乐园模式主要以各种动力传动的游乐设施,通过游客直接参与,刺激身心,以满足感官上的刺激和精神心理上的愉悦。游乐园投资大,运转和维修费用较高,需要较稳定的客源。如美国Disneyland,我国也可以选用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或《山海经》中的人物。
2、中国民俗文化村模式一般按1:1的同等比例异地移植文化建筑,以此为背景编排民俗文化活动项目,参与性与观赏性相结合。
3、旅游文化宫模式例如西游记宫,主要以雕塑、美术、戏剧等传统艺术手法和声控、电控、电子、灯光等技术手段,将故事、童话、神话等立体化、形象化、动态化。其表现内容广泛,投资相对较小,对空间适应性强。如青岛神话洞、北京云水仙洞。
4、缩微集锦模式即名景缩微集锦式主题公园,其重视缩微景观的视觉逼真性,以被动游憩为主、参与性娱乐为辅。
5、电影城模式影视拍摄和旅游接待相结合,内容丰富,艺术地再现虚构的或非原地曾有的景观,如大观园,唐城,水浒城等。
6、博物馆模式各种类型的带有明显企业投资行为的综合或专业博物馆,规模和内容差别很大,但大都以静态的展览为主要表现手法,如民俗服饰,民间工艺品等。.7、民俗文化性主题模式包含一个或几个文化主题,以民俗文化为创意素材,综合多种表现形式,注重参与性、娱乐性、观赏性、配套完善,能独立运转的新型游乐城,是第三代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的发展方向。
8、建设旅游小城镇模式即在一区位条件较好、民俗文化典型的地域,新建以发展旅游为目的的小集镇,或依托已有小镇或古街区扩大古镇规模。挖掘并表现该地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再现古风民俗,古建筑、古文艺等古文化,保存发扬光大地方文化,并诱导地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化。该类主题公园建设规模一般较大,布局集中,投资较多,功能完善而齐全,能独立运转,其社会经营性较强。该模式可以是上述“民俗文化村模式、电影城模式、博物馆模式、民俗文化性主题模式”的综合发展。
第三篇: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浅谈
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浅谈
黄奎
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心理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嬗变和演进。21世纪的我们,无疑应当以发展变化的眼光,采取理性分析、一分为二的态度,辩证地对待历久弥新的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现象。
一方面,对于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中有益无害或无伤大雅者不妨随顺之,以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可能是较为可取的文化策略。如民间对于福禄寿喜财等神祇由来已久的崇拜,对福星高照、天官赐福、五福临门(五只蝙蝠图形贴于门上,最新的象征事象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个福娃)及吉庆有余(鱼)、岁岁(碎碎)平安、年年高升(年糕)、早生贵子(红枣、花生、桂圆等)等的祈求,充分表达了底层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虽并无多少科学道理,似亦无可厚非。宽容视之,凡此种种美好的联想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底层民众调适苦乐无常的世俗生活,或许不无积极意义。围绕十二生肖文化和传统民俗节日(如以屈原崇拜为核心的五月五端午节,以月圆人圆、万家团圆为追求的中秋节)等民间信仰衍生物而出现的文化消费现象(如赛龙舟、吃粽子、月饼)及其不容小觑的巨大商机,尤其是以驱邪禳灾为终极心理诉求的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习俗在当代的屡禁不绝、甚至不得不驰禁,都昭示着古老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而以关羽崇拜中的“华容道义释曹操”传说为基础的华容道智力游戏等的经久不衰,更提示我们不应忽视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中的科学内涵及其创造性转化。尤为值得指出的是,历经岁月沧桑、绵延流传至今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如中秋佳节、关羽崇拜、妈祖崇拜),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培育和强化海内外炎黄子孙,尤其是台港澳同胞同文同种、血浓于水、兄弟一家亲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觉,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亟需发扬光大的意义与价值。
另一方面,抛开众所周知的城乡民众婚丧嫁娶过程中“冥婚”、看风水之类迷信活动死灰复燃,“民俗搭台、经济唱戏”及电脑算命、寺院除夕夜有偿撞钟之类利益驱动现象甚嚣尘上不谈,对于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事象中荒诞无稽、谬种流传甚或有害无益者理应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古人因“拾遗”与“十姨”谐音而以讹传讹,将唐代杜甫(杜拾遗)、陈子昂(陈拾遗)分别穿凿附会为女性神祇“杜十姨”、“陈十姨”,塑像立祠,顶礼膜拜,“杜十姨”庙、“陈十姨”庙一度盛行民间,令人啼笑皆非。这一历史现象与汉语谐音联想有关。至于汉语谐音联想的当代表现,则要首推近年来日甚一日的对于数字8的崇拜和对于数字4的禁忌。由于数字8在粤语中与“发”同音,广东、香港地区的经济强势使得民间对于数字8的崇拜风行至今,人们对于含有数字8的车牌号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等趋之若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定为2008年8月8日晚8时,似乎也是顺从民俗的产物。粤港地区对于发菜的畸形消费引发西北地区对于发菜的狂挖滥掘,已严重破坏西北相关地区脆弱的生态平衡。由于数字4与“死”谐音,4的命运与8截然相反,人们对4避之唯恐不及,某地甚至宣布将数字4从机动车牌号码中彻底清除,并称此举旨在“以人为本”!人的姓氏与求职结果本来无关,但裴姓、梅姓求职者却屡屡碰壁,个中原因竟是由于“裴”与“赔”、“梅”与“霉”谐音!近来来还兴起若干不伦不类的中西合璧式的奇特时尚,如大学毕业生求职不顺利,大学校园里便开始流行选择不同职业要烧不同的香的说法和做法,如想进国家机关(Office),须去卧佛寺烧香;想经商(Business),须去碧云寺烧香;想当老板(Boss),须去报国寺烧香;等等。而农村广泛存在的某些与树木种植有关的民俗禁忌也很值得关注,如院内忌种桃树,因桃木辟邪,种桃树会引发灾多的联想,且“桃”、“逃”谐音,易引发逃荒要饭之不吉利联想;“梅”与“霉”、“媚”谐音,主克妻或败家,故院内忌种梅树。又如,民间盛行“出门见丧”的忌讳,而“丧”、“桑”同音,故院前忌种桑树。再如柳树无籽,主“留不住子(即后代)”,故庭后忌种柳树,以免绝后。凡此种种颇可商榷或质疑的非理性事象,恐怕很难让人听之任之,等闲视之。
从以上挂一漏万的谐音联想式民俗事象不难看出,作为弥散性和历时性均至深至巨的强大惯性力量,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对当代社会生态与社会心态影响极大。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为遁辞,拒斥应有的理性探究和价值判断,良莠不分地为一切曾经、正在和将要发生的民俗事象做正当化与合理性辩护,恐难免思想懒汉、学术单面人甚或文化乡愿之讥。而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正本清源,开启民智,因势利导,移风易俗,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良性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义不容辞的智力支持,无疑应当成为今后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研究中“问题意识”的起点和学术良知的底线。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第四篇: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是形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每个民族、群体、地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并且相沿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具体表现在社会组织、日常起居、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或是以生活行为来表现,或是以语言、文学、艺术来表现,更多地是相互渗透、结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孔子曾说过“移风易俗”(《礼记•乐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传统的风俗也随着发生变化。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武陵山腹地的7县1市组成的湘西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苗族,土家族的聚居地,除了拥有奇山秀水,更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饱经沧桑的民族文化古迹等等。开发和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进一步扩大湘西的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知名度,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由于湘西处于崇山峻岭,历史以来就偏安一隅,较少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民俗文化得到完整的保存,因此湘西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富有乡土性和远生态性。主要表现在居住、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多各方面。居住文化
苗族,土家族的的居住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除了典型的山寨吊脚楼和古式建筑的木结构房屋外,最具有历史特色文化品味的莫过于凤凰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时代感染力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游玩,与其特色的居住文化交相辉映的,还有一些古老而极富特色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服饰文化
苗族人民制作了绚丽多姿的苗家服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银制饰品,作为苗族人民特有的装饰品,完全靠手工制作,种类繁多,精致生动,除了少数男人佩戴,多为妇女佩戴,这样工艺高超的银饰至今是当地人喜爱的装饰品,一套讲究的银饰,可以重达几十斤。土家族的织锦系列作品,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产品也是闻名遐迩,至今仍保留其工艺。3 饮食文化
崇尚天然的绿色食品,如天然野山菌,自制腊肉,古丈茶,猕猴桃等都是当地特色食品,还有不少民俗小吃,如灌肠粑,社饭,系列酸菜,有“无酸不成席”的说法。家里来了
贵客,苗家人会用最高的礼节来欢迎你,连进三杯“过门酒”,这种酒多是玉米酿制,香醇浓烈,后劲很足。民间艺术
苗家土家族人民爱好音乐和舞蹈,妇女大多能歌善舞,歌唱内容丰富,节奏明快,格调清新,悠扬绵长,分为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用本地方言演唱配合不同的曲调,多四句为一节,随性而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爽朗热情的性格。
舞蹈多于打击乐相配合,如吉首德夯流行打长鼓,苗家流行猴儿鼓,舞蹈配合乐器,流传至今的有花鼓舞,接龙舞、跳鼓堂舞,摆手舞以及芦笙舞等等。
在当地,歌唱舞蹈不仅仅是休闲方式,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年轻人传情表达爱慕之意的方式。每年一次的传统跳月盛会,是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优秀的自主婚姻文化的体现,一般定在仲春季节举行,盛会上青年男女,酣歌畅舞,各选所欢,以成婚姻。
二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不足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历来被认为是“老、少、边、山、穷”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教文卫水平偏低,交通欠发达,少数民族占人口的70%以上,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如保守、依赖,迷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活,第三产业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并不发达。湘西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足:
2.1旅游资源处地分散,缺乏“大分散,小集中”的区点系统开发与管理,缺乏区域之间的整合。湘西8县市的旅游资源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大范围中,相互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没有形成一个循环,完整的引导管理系统。增添了游客的经济开支和生活麻烦,是游客缺乏明确性,往往在一个景点匆匆游览呆上一天就离开。
2.2交通条件制约,没有形成各景点区的立体交通网络系统,游客在游览时多被导游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性,也不方便。
2.3景点开发建设落后,没有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品味的民族文化形成反比。旅游景点单一,没有开发民族文化特色景点,缺乏深度广度,没有形成专项型品牌性旅游景点,旅游空间相对狭小,游客容易走马观花的过一遍,让人没
大力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5篇模版]
本文2025-01-10 01:35:05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2425.html
- 《Maddy the Monster》All about Me PPT课件下载
- 《What Do You Like to Do?》All about Me PPT免费课件
- 《How Do You Go to School?》All about Me PPT课件下载
- 《Where Do You Live?》All about Me PPT免费课件
- 《Are You Short or Tall?》All about Me PPT课件下载
- 《How Old Are You?》All about Me PPT课件下载
- 《Mr.Moon's Birthday》Days and Months PPT课件下载
- 《How’s the Weather Today?》Days and Months PPT课件下载
- 《Rain and Sun》Days and Months PPT课件下载
- 《When is it?》Days and Months PPT课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