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练习题与习题答案5篇
第一篇:经济学练习题与习题答案
第三章
1、如果考虑到提高生产者的收入,那么对农产品和小汽车、摄像机一类高级消费品应采取提价还是降价的办法?为什么? 答:对农产品,应采取提价的办法;对小汽车、摄像机这类高档消费品则应采取降价的办法。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对需求富于弹性的商品来说,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而对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来说,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成正方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所以,为了提高生产者的收入,对农产品这类需求缺乏弹性的必需品应该采取提价办法,而对于小汽车、摄像机这类需求富于弹性的高级奢侈品应该采取降价的办法。
2、讨论下列问题:(1)某城市大量运输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估计为1.6,城市管理者问你,为了增加大量运输的收入,运输价格应该增加还是应该降低,你应当怎样回答?答:运输价格应该降低。因为大量运输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约为1.6,即其需求富有弹性。而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若某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缺乏弹性的),则降低价格将为销售者带来较多(较少)的收入,而提高价格会使销售者的收入较前减少(增加)。因此这里为了增加富有弹性的大量运输的收入,应当降低运输价格。
(2)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要歉收。但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有利,因为农业歉收以后谷物要涨价,收入会增加。对这两种议论你有何评价?答:气候不好对农民是否有利就是要看农民的总收入在气候不好的情况下如何变动。显然气候不好的直接影响是农业歉收,即农产品的供给减少,这表现为农产品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假若此时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状况不发生变化,即需求曲线固定不动,那么农产品供给的减少将导致均衡价格的上升。由于一般地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知,此时农民的总收入将随着均衡价格的上升而增加。故在需求状况不因气候不好发生变化并且对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的情况下,气候不好引致的农业歉收对农民增加收入是有利的。当然,若需求状况也同时发生变化,或者需求不是缺乏弹性,那么农民将不因气候不好而得到更多的收入。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依赖于对弹性系数及需求状况所作的假设,一般不能笼统下判断。
3、某君对消费品x的需求函数为P100—Q,分别计算价格P=60和P=40时的价格弹性系数。解:由P100—Q,得Q=(100-P)2 这样,eddQdPP2P (2p200)2dpQd100P(100p)dd4于是,当P=60时,e=3,当P=40时,e
34即,当价格为60为40时的点价格弹性系数分别为3和3.4、某君消费商品X的数量与其收入的函数的关系是:M=1000Q2,计算当收入M=6400时的点收入弹性。
MdQ1M21()解:由M=1000Q,得Q=,得,1000dM210001000于是EMdQM1dMQ211M1 10002MM100010005、在英国,对新汽车需求的价格弹性Ed-1.2,需求的收入弹性EY3.0。计算(a)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提高3%对需求的影响。
(b)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增加2%对需求的影响。
(c)假设价格提高8%,收入增加10%,1980年新汽车销售量为800万辆,利用有关弹性系数的数据估计1981年新汽车的销售量。解:(a)由于Ed=△Q/Q÷△P/P=-1.2, 故△Q/Q =-1.2×3%=-3.6%,即价格提高3%将导致需求减少3.6%。
(b)由于Ey=△Q1/Q1÷△Y/Y=3.0,故△Q1/Q1 = 3.0×2%= 6.0 %,即收入增加2%将导致需求增加6.0%。
(C)由△P/P=8% △Y/Y=10%,及Q=800,又Ed=△Q2/Q2÷△P/P=-1.2 得△Q2/Q2=-9.6%,Ey=△Q3/Q3÷△Y/Y=3.0得△Q3/Q3=30% 于是,△Q4/Q4=△Q3/Q3-△Q2/Q2=20.4%,销售量减少量为80020.4%=163.2(万辆)
则1981年新汽车的销售量为800+163.2=963.2(万辆)。老师的答案:解:由题设,Ed1.2,Ey3.0
(a)由于Ed=△Q/Q÷△P/P, 故△Q/Q =-1.2×3%=-3.6%,即价格提高3%将导致需求减少3.6%。
(b)由于Ey=△Q/Q÷△Y/Y,故Q/Q = 3.0×2%= 6.0 %,即收入增加2%将导致需求增加6.0%。
(C)由△P/P=8% △Y/Y=10%,及Q=800,得
Q(QdQy1)Q(EdPEYY1)Q=(1.28%3.010%1)800 =(9.6%30%1)800 =963.2(万辆)第四章:
1、消费者行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是什么?答:
① 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时,首先要考虑商品的销售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而消费者的偏好首先取决于消费时尚。广告对消费时尚有一定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这正是企业要做广告的原因之一。
② 不同的消费群体,由于其收人与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立场和伦理道德观的不同,对产品的偏好也不同。所以,企业在开发产品时要定位于某一群体消费者,根据特定群体的爱好来开发产品这就是市场营销中所说的产品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
③ 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一种产品仅仅是数量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要不断创新,生产的产品要多样化。
2、我国许多大城市,由于水源不足,自来水供应紧张,请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设计一种方案供政府来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并请回答这种措施对
答:可用提高自来水的使用价格来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自来水的价格提高。一方面,用户会减少(节约)用水;另一方面,可扩大自来水的生产或供给。这样,自来水供应紧张的局面也许可得到缓解或消除。(1)消费者剩余有何影响?采取这一措施,会使用户消费者剩余减少(2)生产资源的配置有何有利或不利的效应?对生产资源配置的有利效应是节约了用水,可使之用于人们更需要的用途上,从而使水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使用。但这样做,也许会造成其他资源的浪费。比方说,工厂里本来用水来冷却物体,现在要改用电来冷却,增加了对电和有关装置的需求。如果自来水价格提高过度,必然会带来更多其他资源的消耗。这是不利的一面。
(3)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有何影响?能否有什么补救的办法?如果城市居民收入不变,自来水的价格提高无异是降低了居民的实际收入。补救的办法,也许是居民增加货币工资或予以价格补贴。
3、若某人的效用函数为U4XY。原来他消费9单位X、8单位Y,现X减到4单位,问需消费多少单位Y才能与以前的满足相同?解:当X=9,Y=8时,U= 20。当U=20,X=4时,由U4XY 得,2044Y,进而可得,Y=12。
答:X减到4单位时,需消费12单位Y才能与原来的满足相同。
4、若甲用全部收入能够买4单位X和6单位Y,或者12单位X和2单位Y。
(1)作出预算线。
(2)商品X的价格与商品Y的价格之比是多少?
1086420
5、如果你有一辆需要四个轮子才能开动的车子有了三个轮子,那么当你有第四个轮子时,这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似乎超过第三个轮子的边际效用,这是不是违反了边际效用递减律?答:不违背边际效用递减律。因为边际效用是指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增加(或减少)的总效用的量。这里的“单位”是指一完整的商品单位,这种完整的商品单位,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效性的前提。比如,这个定律适用于一双的鞋子,但不适用于单只鞋子。对于四轮车而言,必须是有四个轮子的车才成为一单位。三个轮子不能构成一辆四轮车,因而每个轮子都不是一个有效用的物品,增加一个轮子才能使车子有用。因此,不能说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超过第三个轮子。
6、钻石用处极小而价格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非常之便宜。请用边际效用的概念加以解释。答:钻石对于人的用处确实远不如水,所以,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远远大于人们从钻石的使用中所得的总效用。但是,商品的需求价格不是由总效用而是由商品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即由PMu决定。
虽然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很大,但是,由于世界上水的数量很大,因此,水的边际效用很小,人们只愿付非常低的价格。相反,钻石的用途虽远不及水大,但世界上钻石数量很少,因此,其边际效用很高,价格非常高昂。
7、若甲的效用函数为U=XY,试问:(1)X=40,Y=5时,他得到的效用是多少?过点(40,5)的无差异曲线是什么?答:当X=40,Y=5时,U=XY=40×5=200。过点(40,5)的无差异曲线为XY=200。(2)若甲给乙25单位X的话,乙愿给此人15单位Y。进行这个交换,此人所得到的满足会比(40,5)的组合高吗?答:甲的商品组合为(40,5),现在进行交换,他得到15单位Y,失去25单位X,商品组合变为(15,20)。这时他的效用由效用函数算得:U=XY=15×20=300 原来商品组合(40,5)提供的效用是200,交换后的商品组合(15,20)提供的效用是300。显然,此人的满足提高100。(3)乙用15单位Y同此人换取X,为使此人的满足与(40,5)组合相同,他最多只能得到多少单位X?仔细分析一下,所要问的问题实际上是这样一个问题:在无差异曲线XY=200上,与商品组合(40,5)相比,甲要想多消费15单位Y,那么他要放弃多少单位的X商品。由于XYX(515)200,所以,X=10。甲必须要放弃(40-10)=30单位X。也就是说,乙最多只有得到30个单位的X。
8、甲的效用函数为
U(X2)(Y6),X蛋糕的块数,Y是牛奶的杯数。问:(1)甲原有4块蛋糕、6杯牛奶。现甲得给乙3块蛋糕,乙将给他9杯牛奶,进行这项交易,甲的商品组合是什么?若甲拒绝交换,这一决策明智吗?解:甲原来的商品组合为(4,6),现在交换后,蛋糕剩下1块,而牛奶却增加到15杯,商品组合为(1,15)。由效用函数可得,二种组合的效用。当X=4,Y=6时,当X=1,Y=15时,U(X2)(Y6)(42)(66)72U(X2)(Y6)(12)(156)63。
可见,(4,6)组合提供的效用比(1,15)组合大,因此,拒绝交换是明智的。(2)若MRSXY是-2,甲愿意为3杯牛奶而放弃1块蛋糕吗?愿为6杯牛奶而放弃2块蛋糕吗?答:
MRSXY2,意味着甲为得到2杯牛奶,愿意放弃1块蛋糕。现在他只要放弃1块蛋糕,变可以得到3牛奶,他当然愿意。
MRSXY2,意味着甲为得到4杯牛奶,愿意放弃2块蛋糕。现在他只要放弃2块蛋糕可得到6杯牛奶,他也愿意。
例题:设M=100元,PX=10元, PY=20元,消费者消费X与Y的边际效用、总效用如下表所示,问: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使总效用达到最大?最大的总效用是多少?解:根据已知条件可得到以下六种组合:
MUXMUYPXPY401020261020051020241020431020021020
从表中可知,当QX=4,QY=3时,符合PX·QX+PY·QY=M,且MUX/PX=UY/PY,说明此时消费者的购买达到最大化。TUMAX=(5+4+3+2)+(6+5+4)=29
第五章 生产论作业
1.一个企业主在考虑再雇佣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更关心哪一个?为什么?
答:一个企业主在考虑再雇佣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将更关心边际产量。我们知道,厂商的理性决策在劳动的Ⅱ阶段,在这个区域中,劳动的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都是递减的,但其中却可能存在着使利润极大化的点,劳动Ⅱ阶段的右界点是使劳动的边际产量为零的点。因此,只要增雇的这名工人的边际产量大于零,即能够带来总产量的增加,企业主就可能雇佣他。2.已知生产函数为
Qf(K,L)KL0.5L20.32K2,Q表示产量,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令上式的K=10。
(a)写出劳动的平均产量(APPL)函数和边际产量(APPL)函数。(b)分别计算当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和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佣的劳动。
(C)证明当APPL达到极大时APPL= MPPL=2。解:对于生产函数
QKL0.5L20.32K2令 K10
Q10L0.5L20.32102则 3210L0.5L2
Q3210L0.5L2La)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APPL=L
32100.5LL =
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APPL
dQ
dL
d(3210L0.5L2)dL
10L b)对于总产量函数
Q3210L0.5L2
欲求总产量极大值,只要令其边际产量为零,即 10L0 求得
L10∴所求L10为极大值点
即当总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佣的劳动为10。
32100.5LL ii)同样,对于平均产量函数APPL=
d32APP0.5LdLL2
dAPPL0dL
3202L 令
即
0.5
L264 L8(负值舍去)
dd64APP0L3L又
∵dLdL
故L=8为极大值点。
即当平均产量达到极大时厂商雇佣的劳动为8。iii)对于劳动的边际产量
MPPL10L
由于MPPL为负向倾斜的直线,而且劳动L不可能小于零。故当L=0时,MPPL有极大值10,亦即当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佣的劳动为0。
c)证明:由(bii)可知:当L=8时劳动平均产量达到极大值
3232100.582APPL100.5L8L 则
而当L=8时,故当APPLMPPL10L1082APPLMPPL2
达到极大时
3.已知:生产函数
PLQ20L50K6L22K2PK=15元,=30元,TC=660元
LK其中:Q为产量,L与K分别为不同的生产要素投入,P与P分别为L和K的投入价格,TC为生产总成本。试求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解:对于生产函数
Q20L50K6L22K2 MPPL2012LMPPK504K2012L15MPPL/MPPKPL/PK由生产者均衡条件得 504K30 4024L504K
得,K6L52
515L306L6602代入成本函数15L+30K=660中
求得
L3
K6L520.52 4.在生产的三个阶段中,为什么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Ⅱ阶段?
答:厂商不会在劳动的Ⅰ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个阶段,平均产量处于递增状态,边际产量总是大于平均产量,这意味着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引起的总产量增加会使得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有所提高;厂商也不会在劳动的Ⅲ阶段经营,因为在这阶段可变要素的增加反而使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为负。同样,厂商也不会在资本的Ⅰ、Ⅲ阶段经营,所以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Ⅱ阶段,这时劳动及资本的边际产量都是正的(尽管是递减的),只有在此阶段才存在着使利润达到极大值的要素的最优组合。
第六章 成本理论
1.某企业打算投资扩大生产,其可供选择的筹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利率为10%的银行贷款,二是利用企业利润。该企业的经理认为应该选择后者,理由是不用付利息因而比较便宜,你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吗?
答:他的话没有道理。在作经济决策时,必须重视隐性成本的计算。所谓隐性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企业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的价值,这个价值必须按照它可能的最好的用途来计算。本例中,如果企业利润不投入自己的企业而贷给他人经营,它也可能得到年利率10%的利息的话,这两种筹资方法对该企业来说都是无可厚非。2.1)说明为什么在产量增加时,平均成本(AC)与平均可变成本(AVC)越来越接近?2)说明在短期内平均可变成本(AVC)与边际成本(MC)的关系。
答:1)平均成本(AC)、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固定成本(AFC)有如下关系式:ACTCFCVCAFCAVC。由于固定成本(FC)不随
QQQ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而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AFC)将不断减少,因而平均成本(AC)与平均可变成本(AVC)越来越接近。2)在短期内,平均可变成本(AVC)与边际成本(MC)的关系如下:① 当M C曲线位于AVC曲线下面时,AVC曲线处于递减阶段。② 当MC曲线位于AVC曲线上面时,AVC曲线处于递增阶段。③ MC曲线与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从递减转入递增之转折点即AVC曲线的最低点。
3.假定某厂商只有一种可变要素劳动L,产出一种产品Q,固定成本为既定,短期生产函数Q =-01L3 + 6L2 + 12L,求解: a)劳动的平均产量APP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Lb)劳动的边际产量MPP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Lc)平均可变成本极小(APP极大)时的产量。
Ld)假如每人工资W=360元,产品价格P=30元,求利润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32解:a)对于生产函数Q0.1L6L12L
Q0.1L36L212LL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APP LL
20.1L6L1=dL0.2L60 求得 L=30 令 dLAPP即劳动的平均产量APP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为30。
L32b)对于生产函数Q0.1L6L12L
L 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MPPdQdL
d(0.1L36L212L)0.3L212L12 dLdL0.6L120 求得L=20 令dLMPP 即劳动的边际产量MPP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为20。
Lc)由a)题结论 当平均可变成本极小(MPP极大)时 L=30
L32 代入生产函数Q0.1L6L12L中 Q0.1303630212303060
即平均可变成本最小(MPP极大)时产量为3060。d)利润PQWL
L 30(0.1L36L212L)360L3L180L32
9L2360L 令0 即9L2360L0
得L140L20(舍去)
即当W=360元,P=30元,利润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为40人。
4、假设某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函数是C3Q28Q100,若生产5单位产品时总成本是595,求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可变成本函数及平均可变成本函数。
2解:由边际成本函数C3Q8Q100积分得成本函数CQ34Q2100Qa(a常数)又因为生产5单位产品总成本是595 32即595545500a 得a70
所求总成本函数CQ34Q2100Q70
C702平均成本函数ACQQ4Q100Q
32VCQ4Q100Q 可变成本函数
VC2AVCQ4Q100平均可变成本函数Q 第7章 一厂商用资本(K)和劳动(L)生产x产品,在短期中资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可能的。短期生产函数是:XL324L2240L
x是每周产量,L是雇佣劳动量(人),每人每周工作40小时,工资每小时为12美元。
a)计算该厂商在生产的Ⅰ、Ⅱ和Ⅲ阶段上L的数值。b)厂商在短期中生产的话,其产品最低价格为多少?
c)如该厂商每周纯利润要达到1096美元,需雇佣16个工人,试求该厂商固定成本是多少?
解:a)生产的Ⅰ、Ⅱ和Ⅲ阶段的判别取决MPP和APP,当MPP和APP都
LLLL等于0到二者相等的即APP为最大值时为第一阶段;从这一相等处到
LMPPL为0为第二阶段,从MPP变为负值起为第三阶段。根据这一原理,LLL先要计算出APP为最大及MPP0时投入劳动的数值。
232∵ XL24L240L,∴APPLL24L240
dAPPL2L24,令其为0,求得L=12 dL2当L12时,APPL递增。MPPL3L48L240,令其为0则
L216L800,(L20)(L40)0 ∴L=20 当L=20时,APPL0;当L20时,APPL为负。
可见,L12,生产处于Ⅰ阶段;12L20,生产处于Ⅱ阶段;
L20,生产处于Ⅲ阶段。
b)当产品价格PXSAVC的最小值时,工厂停止生产。SAVC最小发生于APP为最大时。从上面计
经济学练习题与习题答案5篇
本文2025-01-10 01:34:40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