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第一篇: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
(一)江陵①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二)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八)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九)新晴(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表达效果。
(十)送友游吴越①(唐)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的哪些特色?
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字的妙处。
(十一)秋江(宋)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注】①酒旗:古人酒店外挂的小旗,青白布制成,以招徕生意。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十二)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各有怎样不同的形态?
(十三)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四)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十五)题奉晚(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谈谈你的理解。
(十六)夜雪(唐)白居易
已讶①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②声。
【注】①讶:惊讶。②折竹:竹子折断。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境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十七)菊(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长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十八)社日①(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子。
1、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景?
2、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十九)江上渔者①(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②爱鲈鱼③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注】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小、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十)春游湖(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参考答案)
(一)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
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二)1、从空间的间隔,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在贬居生活期间的孤苦情绪。
2、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三)1、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四)1、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五)1、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六)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七)1、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八)1、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九)1、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十)1、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
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十一)1、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2、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
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十二)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十三)1、柳条、藤蔓、黄莺。
2、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十四)1、答:景物:江、鸟、山、花。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十五)1、吟余小立闲干外。
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十六)1、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层次。
2、孤寂凄冷的心境。(或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十七)1、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
2、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十八)1、村外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内猪满圈,鸡栖埘。反映了农家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十九)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二十)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第二篇:课外古诗词赏析
10苏幕遮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赏析]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9登飞来峰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赏析: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练习:
一、填空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 来 山 上 千 寻 塔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 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二、重点句、词赏析
1、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 “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三、主旨(中心)提炼
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答:案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8相见欢
[译文]
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就要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匆,无奈禁不住早晨的冷雨,夜晚的风!
春花雨,美人泪,给人留下多少醉,如今何时再重逢 人生本长恨,恰如春水日日流向东
赏析: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7无题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赏析:这是一首恋情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全诗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的,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这类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练习题: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泪始干”隐喻。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为什么?能举一例吗? 答案
1、(1)困难(2)难受,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2、(1)点明离别的季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4、(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5、思方尽
相思之泪才干
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答案B。B项中“律诗”应为“绝句”,主题灵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2分)
答: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第三篇:课外古诗词赏析
(二)课外古诗词曲
一、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首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象,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练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女儿般哭哭啼啼。
(解析: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女儿般哭哭啼啼。”说法不正确此句是:不要在离别的岔路口(歧路),大家哭哭啼啼的把手巾都弄湿了,是安慰将要与作者离别的人,并没有嫌弃之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解析:C.颔联说的是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因为朋友要去外地做官。)1.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是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女子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首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象,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3.下列对所选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E)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E.“海内”即全中国;“存知己”有知心的朋友。“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和“比”都是“如同”“好像”的意思;“邻”,即近邻。
4.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5.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交代了送别之地和到任之处。举目千里,无限依依,点出作者对友人的关切惜别之情。B.颔闻承上联而来,你我同是远离故土,作客他方,彼此都是一样的,安慰朋友,不必悲伤。
C.颈联转叙别后思绪。“存知己”、“若比邻”给友人以深情安慰和富于哲理的启迪,慷慨而别,鼓舞而去。D.尾联转入眼前叮咛:如果没有作为,常年奔波,连儿子、女儿都要哭得泪湿手巾的。
二、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2.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三、《无题》(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B)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 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2.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D)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3.选择有误的一个是(C)
A.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四、李煜《相见欢》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本文2025-01-10 01:34:22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