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小学科学三下《自制小乐器》word68 (汇编)
第一篇:冀教小学科学三下《自制小乐器》word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声 自制小乐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简易的乐器。2.能使学生做一些简易的小乐器。
二、教学重点:制作小乐器
三、教学难点:制作小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向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乐器,说出同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大小.高低不同。体验乐器声音的优美,激发学生探究.制作小乐器的欲望。
(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制作乐器三步骤:
(1)根据乐器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材料(如鼓的形状大小各异,但它们都由鼓体和鼓面两部分构成,鼓面都是圆形的并且有弹性)
(2)根据乐器的构造进行制作,重点组装好发声部位的材料。(如小鼓的鼓面一定要绷紧)
(3)敲击小鼓,比较不同材料制成的鼓面发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演示.改进提高质量
2.制定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要求:(1)2人一个小组
(2)让乐器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声音
师引导:提示前面所学的有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认识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
(3)演奏作品,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交流让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做法,并作记录(P16)
(4)自我评价或对其它组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A.用来制作乐器的材料
B.乐器的外观和性能
C.如果重新制作乐器,会有什么变化?
D.如果可得到一件真乐器,它与你制作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E.对自己制作的乐器的自我评价
(三)小结
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四)板书 5.制作小乐器
选择材料 — 构造 — 组装 — 演奏
(好坏)(大小.形状)
(快慢)=影响乐器发出声音的大小.高低
五、教学反思
经过实践,使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制作乐器的简单技能,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的材料不同,乐器的演奏效果也不同,让学生知道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第二篇:冀教小学科学三下《镜子》word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光
镜子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镜子能反光,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镜子反光和成像的实验。3.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镜子能反光,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师出示一面镜子 2.学生说镜子有什么用
3.老师根据学生知道的镜子有什么用总结分类(1)镜子可以反光
(2)镜子照出自己的(样子)像,镜子在生活中的作用。(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象汽车用的倒后镜,太阳镜等等。)
(3)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关于镜子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活动:探究镜子的反光 1.师:谁能说说“反光”是什么意思
2.生共同探讨镜子的反光(讲述:每人设法用镜子把这面处在阴影中的墙照亮。3.学生实验探究镜子的反光照到墙上的光是从哪里来的?
镜子本身会发光吗?如果是夜里,用镜子能把墙照亮吗?如果你站在阴影里,用镜子能把墙照亮吗?这说明光是从哪里来的?
指一指,太阳光来自哪个方向?镜子使太阳光照向哪个向? 4.交流反馈实验研究的情况
(1)正对着镜子射出会反射到哪里?(2)从左边射向镜子又会反射到哪里?
(3)从右边射向镜子又会反射到哪里?通过这个实验,渗透反光角度的变 5.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镜子能使太阳光改变方向,返回去或转向其他方向,这叫反光或反射光。
(三)引导学生认识反射光的应用
1.在墙上左边和右边分别贴一张写有数字或文字的纸片。(字大小一样)
2.讲述:下面,请一个同学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左面的纸上,请八个同学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右面的纸上。比一比,两张纸上的亮度是否相同,此实验可以渗透凹面镜的反光作用。光的反射现象。
3.演示实验:请一位学生用镜子把室外的阳光引到教室里来。组织学生讨论这一现象,引入教室里来的阳光是靠什么帮助的?光线在镜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归纳:光射到镜面上,改变了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3.讨论:怎样改变光的路线? 4.画出光的路线。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比一比谁画的最准。
(四)引导学生找出其他反射能力较强的物体
1.师:当光照到物体上时,有一部分光线被物体的表面发射回去,这就是光的发射。镜子是反射能力很强的物体。除了镜子以外,其它物体也能反射光吗?我们能不能还能找出其他反射能力较强的物体? 2.小组讨论 3.集体一起议一议。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物体能反射光,不同物体反射光的本领是不一样的。形成的过程。
第三篇:冀教小学科学三下《塑料》word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常见的材料
塑料
一、教学目的
1.通过亲自调查,查阅资料及数据统计等途径,认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性。2.能树立用或不用塑料袋,保护环境的观念;能为环保出谋划策。
3.初步形成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动参与社会活动,进行实践调查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亲自调查,查阅资料及数据统计等途径,认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性。
三、教学难点
保护环境的观念,能为环保出谋划策分析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种材料,其中你知道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的吗?
(二)导入新课
生:玩具、汽车、矿泉水瓶、电视……
师:为什么要使用塑料制造呢,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它的优点。
活动1:“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的特性,并记录下来。工具:塑料尺子、木头尺子
成员: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并记录在表中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通过比较,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 优点: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森破坏; 缺点:塑料不易降解,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任何事情都有利弊两个别方面的作用。
活动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先预测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变硬、不变?
实验:把其中一个塑料瓶装上热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左右,用手感觉一下,与没装热水的瓶子作比较,它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实验结果填在课本的“记录”中。关于塑料,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活动3:“戴手套”
观察水(“手指”、“手心”)是否汗珠。
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的手套的手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分钟后体会两只手的感觉,并摘掉手套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从材料的性质方面(透气性、透水性)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把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填写在课本中的横线上。
总结:由于天然材料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于是人们设法制造了许多人造材料。随着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造出了许多性能越来越好的材料。
活动4:认识新材料
发现新材料对自己生活的好处
利用高强度的玻璃和人造纤维制成的防弹玻璃柜和防弹服
可以随着环境温度变化,其颜色随之改变的“变色材料”制成的太阳镜、勺等; 具备"记忆"功能的合成金制成的、挤压后可恢复形状的眼镜架,人工制造的钻石等。能设计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搜集资料:(1)材料的名称、来源
(2)简单的制造过程
(3)有什么特点
(4)有什么用途
本课内容总结:人类的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材料。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种优越性能的材料,而材料的发展,又推动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没有这些新材料的出现,社会各个方面都不会有在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篇:《自制小乐器》教案3
《自制小乐器》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利用身边的材料自行制作小乐器以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鼓励学生对小乐器的制作材料、制作方法、调试方法、改进措施等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小乐器的制作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评价能力,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经历对各种乐器发声方式的小组研讨过程。·经历小乐器的选材、制作过程。
·经历对小乐器的音调、响度的调节方法进行探讨的过程
冀教小学科学三下《自制小乐器》word68 (汇编)
本文2025-01-10 01:34:03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