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绍华以人为本,构建科学的73机制(范文模版)
第一篇:吴绍华以人为本,构建科学的学校管理机制(范文模版)
以人为本,构建高效科学的管理机制
教务处吴绍华
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竞争的现实使人逐渐认识到,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人本管理是当代素质教育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管理模式。
传统管理表现为:以物为中心,把人作为实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强调命令与服从,缺乏民主与参与,忽视了人的价值,不利于人的发展和创新。
人本管理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从而实现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人本管理是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的学校管理。它是把人作为管理主体,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人力资源,服务于学校内外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解放人、发展人。
以人为本,在学校就是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得到充分全面、自由地发展。
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合理建构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
努力做到决策民主化,方法科学化,管理高效化。
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了很多依靠师生顺应人性管理的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1、加强制度建设。
学校先后制定了几十项规章制度,形成了《蕲春一中制度汇编》,对各类人员,各个岗位都作了明确规定,让教职工自觉地用规章制度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明确了教职工的责、权、利,从而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规范操作,高效运行。
2、实行分级管理。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委会是决策集体,工会监督保障,处室、年级组组织实施,各教研组,备课组、班级督促落实。按照规划决策——推进落实——检查督导——绩效考评——通报反馈——激励表彰的程序运行。
3、领导廉洁自律。
校委会一班人勤奋、正直、真诚待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工作中,其无私奉献精神,使教职工受到强烈感染,使整个学校充满朝气,也激起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形成“万斤重担千人担,五千人学校大家管”的管理格局;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在共同创造的繁荣中获得幸福。
4、推行民主管理。
我们不断强化民主意识,畅通民主渠道,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教代会制度,凡遇重大事项,必须经过校委会、教代会或深入调研等程序来讨论决定。评职、评优等敏感问题按制度执行并及时张榜公示;基础建设、大宗物品购买等都实行公开招标;小件物品购买也实行三人同购制;增强办事透明度,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增强了人本意识和服务意识,增进了学校与师生的相互理解,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坚持民主评议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从而优化校园人际心理环境,通过民主管理,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5、优化办公环境。
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优先给教师办公室安装空调,配置饮水设备,订购纯净水;给每个教师办公室配置计算机;每年度定期粉刷办公室墙面等不断改善办公条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和文体活动加强教职工的联系,创造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让所有员工在欢畅、快乐的心境中工作和生活.从而促进了工作效率和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
6、为教职工排忧解难。
为方便教师参加锻炼,学校建有教工健身房、教工俱乐部。为生病老师住院派车借钱,保证教职工在病、老、伤、残等情况下的正常生活。想方设法安排教职工家属、子女就业,为教职工子女升学出谋献策。生命有限,智慧无穷,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
二、学生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1、以学生为中心。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能主动发展的个体。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班级管理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 “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传统管理模式。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即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把学生作为
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开展,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2、提高学生对管理的认识。
通过引导学生制订班规班纪,提高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认识,管理不是教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密切了师生关系,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帮助他们在心里筑起第一道防线,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制订合理的奋斗目标。
“以人为本”在班级管理中应因人而异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规范,同时应根据个人及班级具体情况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可行性合理目标。这样的目标易于实现,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使他们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朝更高的目标奋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班级联系起来,自觉地为创造健康向上的班风而努力奋斗。
4、表扬是班级管理的妙药。
对学生要善于表扬,只要表现良好,不论多么细小的琐碎之事,都要加以表扬,表扬可以带来价值感和荣誉感,可以使人更加奋发地工作。管理活动中要考虑学生思想、心理动态变化发展的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文化素质、道德水准的差异,要择机表扬。“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追求以新奇制胜,以巧妙攻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细枝末节,创造性地进行管理。
5、与差生交朋友。
问题较多、难管的学生,往往性格暴躁,但这些人重义气,班主任采用交朋友的方式,时刻关注他的行为,直到把你认作朋友,他就会倾听你的教诲。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浓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因此,重视“感情投资”,以情感人,使学生因感到温暖而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从而形成一个温情脉脉,人人“爱家”、“报家”的“家庭式”的组织。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6、让学生为班级管理献策。
班主任可鼓励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为争创文明班队、先进集体出谋划策,多做实事、好事。可组织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为搞好班风学风建设出一个好点子;设计一套课外集体活动的好方案;给任课老师提一条好建议等。另外班级的出勤、纪律、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管理,以及班规的制定等等权利都可以下放给学生,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班风建设的积极性。课外教学活动(包括德、智、体等科)纳入了班级管理的轨道,如定期、定人检查作业、批改作文,加强教学与管理间的联系,推动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
第二篇: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论文
【摘要】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对于维持校园安稳,保证校园和谐,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意义。
【关键词】和谐校园;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
1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学校危机管理是现代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危机管理就是指那些发生于校内外的灾难性事件而引发的突发性的危害师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破坏学校正常工作秩序的事件的管理。这些危机事件的产生根源可能是自然因素,也可能是人为因素。前者如地震、泥石流、洪涝灾害、传染病等,后者如校园暴力事件、食物中毒、学生跳楼、对学生的性骚扰或侵害,绑架,不安全建筑和设施的伤害等等。学校危机管理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学校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突发性,所以需要学校管理者当机立断,对于危机事件的反应必须快速。(2)学校危机事件危及管理者或者学校的根本利益和核心价值,事态的发展和管理的后果很难预料,这就给学校的管理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造成失误,从而使学校危机事件的影响很容易进一步扩大。(3)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还有明显的不可逆性。学校危机一旦发生,要求管理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重大的决策和反应。因此一旦做出决策就要迅速地布置下去,而且没有太多时间去验证其正确与否,因此说它是不可逆的。
2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
2.1稳定学校发展
学校危机带来的危害会严重阻碍学校的发展,而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可以把这些危害降到最低,经过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处理,一个学校能迅速地从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并且快速的回到学校的正常生活中,一方面对学校起到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2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学校危机事件的危害多种多样,如果处理不及时,危机就容易扩散出去,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一方面是为了处理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而另一方面正是为了寻找危机发生的源头,争取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危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3促进法律体系的完善
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要求国家对校园安全高度重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供专门的法律保障,从而促进和完善专门的法律体系。
3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缺失的原因
3.1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在现实中,虽然各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危机预警机制,但往往因其科学性不高,以致校园管理者在面对危机爆发时,往往手足无措。面对迎面而来的学校危机,管理者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处理,这就大大降低了危机管理水平,造成更大的危害,这也是近年来学校危机事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原因。
3.2学校危机管理中危机教育机制的缺失
由于教师学生对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认识的不足甚至对学校危机的轻视,以致在面对危机时显得惊慌失措,从而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
3.3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
对于学校危机管理,至今没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规定和保障。面对学校危机事件时我们只能从《宪法》《教育法》《刑法》等一般法律中找到一些通用的规定用来应对学校危机,这就有可能导致危机管理机制构建的随意性。
3.4学校危机管理机制中恢复评价机制的缺陷
一些校园管理者认为学校危机中快速应对及时处理才是最重要的,往往忽略了危机过后的心理恢复等善后工作。学校危机的发生不仅会对学生校园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失,而且更会对危机中受害者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创伤。我国现有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往往会忽视这一方面。比如在我国很多学校虽然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很多时候都是摆设,一些心理教师是由其他老师兼任的。很多人在危机过后没有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是刻意回避自己心理问题,也会影响学校恢复评价机制的构建。
4完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
4.1完善学校危机预警机制
一套好的危机预警机制有利于学校快速有效的收集危机信息,加快应对的速度,减少应对危机的成本,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要完善学校危机预警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危机预警小组。其次,树立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的危机意识。管理者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着一颗警觉的心,坚持以人为本,把师生安全放在第一位。
4.2建立和完善学校危机应对机制
建立一套良好的危机应对机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1)提升管理者能力。管理者应该首先熟悉专业知识,其次管理者应该通过模拟演练,不断锻炼自己的应对能力。(2)提高组织反应速度。危机应对的首要原则就是“迅速反应,有效应对”,在危机发生的瞬间,要第一时间掌握危机的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危机发生地点,缩短危机发生与采取措施的时间差。(3)合理分工。避免组织结构臃肿和功能重叠,避免出现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情况。(4)建立有效快速的信息渠道。我们在建立危机应对机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信息的作用。不仅要保证在平时信息的快速流通共享,更要保证危机发生时,信息能够迅速传递。
4.3完善法律体系
有了相应的法律体系保障,才能调动校园管理者对机制构建的积极性,一旦有任何学校危机发生,管理者可以更好地进行应对和善后处理,真正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4.4健全学校危机恢复机制
学校危机恢复机制的构建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危机过后的首要问题就是对受害者进行安抚,但对受害者的安抚不能仅限于在身体财产,还要重视受害者的心理恢复。第二、恢复重建机制。管理者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一步步取消在危机发生时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并且通过掌握的信息对危机中造成损害的各种资源进行恢复,让学校回归正常的生活。第三、形象重塑机制。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危机,都会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危机过后应该迅速作出应对,首先对造成的损害,学校要尽量弥补。其次校方应该在危机过后吸取教训,改变策略并且通过各方面的媒体发出声明,充分表明自己的诚意,重塑自己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巍巍.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基本原则及应对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校学报,2010(09):141.[2]高亢.高等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2(09):25.
第三篇:纪念吴绍骙
纪念吴绍骙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二班
曹敬瑞
河南农业大学就要迎来她的一百华诞啦!农大学子无一不知这一令人兴奋的大事。
回首河南农业大学的辉煌,她孕育出了无数知名人士,有著名蔬菜培养专家张绍文教授,小麦育种专家张清海教授,土壤速测专家段铁成教授等,但最为人所知的就要数玉米杂交育种专家吴绍骙老先生了。
吴绍骙(1905—1998),安徽嘉山人,农业教育家,玉米遗传育种学家,长期从事玉米良种研究,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吴绍骙1938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年到河南农业大学任教。曾任河南农学院副院长,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名誉校长、一级教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至第六届代表,河南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第三、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央监察委员,河南省民盟主委、名誉主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农学会、河南省作物学会、河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等职务。吴绍骙的一生有三个突出贡献,一是在国际上首次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证明杂交育种优势理论(1938年完成博士论文《玉米自交系血缘与其杂交组合之间的关系》,其理论至今仍然为国内外玉米育种学界所遵循和实践);二是在我国首次提出利用杂交优势增进玉米产量,成为我国玉米杂交育种事业的开创者(1949年冬,吴绍骙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作了《利用杂种优势增进玉米产量》的发言,被1950年1月7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被政务院颁布的良种普及方案和农业部制订的“全国玉米改良计划”所采纳);三是首创了作物异地培育理论(1956年,吴绍骙在陪同苏联玉米专家来华考察的座谈会上,第一次提出玉米异地培育的观点)。
我国作物育种传统上是以年作为周期的,选育一个杂交种至少需要7-8年。作物异地培育,就是利用我国南方温暖的气候条件,夏季把作物育种材料在北方种植一代,冬季在南方再种植一代或二代,这样南北方交替种植,一年繁殖2-3代,加快种子繁育进程,缩短育种年限。1950年,吴绍骙在河南郑州主持玉米育种工作,而当时他的学生程剑萍在广西柳州进行玉米育种。他们彼此交换育种材料,互相帮助种植,这样两年就繁育了4-5代。这件事启发吴绍骙思考:我国疆土广袤,气候悬殊,如果能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天然大温室”,把北方的育种材料及时送到南方繁殖,不是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吗?1956年,吴绍骙在陪同苏联玉米专家来华考察的座谈会上,第一次提出了玉米异地培育的观点,并介绍了河南农学院和广西玉米研究所的做法。随后他主持了“异地培育玉米自交系”研究课题(1956—1959),并于1960年发表了《异地培育对玉米自交系的影响及其在生产上利用可能性的研究》论文,阐述了异地培育玉米自交系的理论依据及其效果。这一理论很快被学术界、育种界所认可接受。1958年,已有个别省份的育种单位到广东省进行玉米冬季育种。1965年前后,全国各省市均开始南繁育种,并很快扩大到水稻、高粱、大豆、棉花、蔬菜瓜类等,成为一种自觉的育种方法,收到无法估量的社会经济效益。异地培育的理论和实践受到农业部的重视和学术界的肯定。在1959年召开的“全国作物育种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刘瑞龙指出:“在南方利用生长季节长的有利条件,加速繁殖种子的做法值得重视。”程照轩副部长认为:“采用北种南育、一年多次的繁殖方法,可使选育时间大大缩短。”1962年4月14日,《光明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研究玉米育种简易快速方法——玉米专家吴绍骙在“综合品种”、“异地培育”等方面作出贡献》为题,对吴绍骙异地培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报道。
我国玉米界泰斗、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李竞雄
(1913—1997)一生尊崇吴绍骙,他在对吴绍骙异地培育理论及其应用成果的鉴定书上亲笔写道:“该研究从设计立题、技术路线到逐步完成,贯穿着一条从国内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践的科学路线,经过几十年的实用和影响,发展到全国普遍自觉采用的结局,从而收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不同于单项微观研究的,一般的研究也是不能够与它相提并论的,这是我们应该予以特别重视的理由。”李竞雄动情地写道:“我以同行身份、至诚心情肯定它的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持久意义。与国外同类实例相比,该研究在性质上也属于领先地位。”李竞雄还曾将吴绍骙异地培育理论赞誉为:“世界无双,中国独创!”
吴绍骙在玉米良种选育方面,也对我国玉米生产做出了卓越贡献。1952年,他与洛阳农业试验站合作,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玉米综合品种“洛阳混选1号”,比洛阳当地的品种增产30%~80%,最高亩产达550公斤。农民互相串换,不推自广,仅在洛阳地区推广面积即达200多万亩。国内一些育种单位以“洛阳混选1号”作为选育自交系的基本材料,从中分离出不少高配合力的自交系。如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单交种“新单1号”的亲本自交系之一“混517”,以及“太183”、“太184”、“武102”等自交系,就是从这个综合品种中选出的。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大会上,吴绍骙宣读了“从一个综合品种——洛阳混选1号的推广谈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和保持”论文,为杂种优势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吴绍骙的座左铭是:“宁尽瘁于案首,毋垂殁于牖下。” 他领导的河南农业大学玉米育种事业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使河南农民成为全国第一个品种杂交种、第一个双交种、第一个综合种、第一个单交种的普及受益者。1964年,吴绍骙创建了河南农学院玉米研究室。在他的领导下,河南农学院玉米研究室在杂种优势理论和应用研究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育成了豫农704、豫单5号、豫双5号等优良杂交种,并在河南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分别荣获全国和河南省科学大会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奖。其弟子陈伟程选育的豫玉22是我国玉米第五次品种更新换代的代表性品种之一,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推广和保护品种,在全国20个省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彦惠主持选育的遗传基因丰富、高产、耐密植、高抗病玉米杂交新品种豫单998,获
吴绍华以人为本,构建科学的73机制(范文模版)
本文2025-01-10 01:33:49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2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