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
第一篇:循环经济
解释1:
模仿大自然的整体、协同、循环和自适应功能去规划、组织和管理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的简称,是一类融自生、共生和竞争经济为一体、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
解释2:
将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经济生产模式。
例子:津召开的2012中日韩(环渤海)中小企业绿色产业峰会上了解到,本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再生资源的利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等具有绿色经济特点的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五种循环经济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天津特点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据介绍,“十一五”期间天津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55万吨、钢铁产能590万吨、印染产能2500万米、平板玻璃产能150万重箱、酒精产能1.8万吨,累计完成30万千瓦的小火电关停任务,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目前本市已有6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76个市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其中,作为中国北方最大循环经济园区,静海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串起“再生资源链条、精深加工链条”,成为全国静脉产业体系的代表,被列入第三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截至去年底,该园区入驻企业已达160家,年回收加工处理各类工业固废100万吨,可生产铜40万吨、铝15万吨、钢铁20万吨、橡塑材料20万吨,其他材料5万吨,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3.9亿元。
第二篇:循环经济
坚持科技创新发展 打经济与环保双赢仗
XXX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作为发展第一要务。在成功实现了全厂生活、生产用水封闭式循环利用后,又进一步通过技术改造,加大焦炉烟尘治理力度,实现了含尘废气通过脉冲式布袋除尘器净化,处理效率达98%以上,积极实验和推进配型煤练焦、焦粉焦油回配,开发焦炉煤气组分潜力,延伸产业链,深入研究甲醇、粗苯、焦油等产品的生产工艺,使企业步入了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实现了经济与环保双赢。
公司自投产以来,加大生化处理投资规模,采用目前国内较成熟的A2O工艺技术,使生化处理从原设计处理能力70m3/h改造提升成210m3/h。处理后水质可达到生产用水要求。利用高温循环水,通过集分器和热换机组向全厂和厂外区域集中循环供暖,并采用剩余蒸汽为循环水换热后温度补偿和为澡堂用水加热。仅此一项为公司节约用水3000吨/月左右,标准煤5700吨/月左右。充分利用通顺矿业公司矿井疏干水用于公司生产用水,总投资1598.51万元建设矿井水处理工程。该项目采用净化处理工艺,日处理矿井水1.5万吨,出水能满足我公司用水需求,每年可减少COD排放量336吨,可节约500万元的水费。
在焦炉生产工艺中,集气管煤气压力的控制效果给焦炉的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集气管煤气压力过高或过低,将导致焦炉冒烟严重,引起冒烟、冒火等,不仅污染环境,浪费能源,也给现场工人的工作和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也会使炭化室出现负压,造成炭化室含氧量增加。针对这一难题,该公司组织技术部门对现场设备进行技术改革。利用DCS集散控制系统,通过对各个焦炉集气管加装自动调节蝶阀,调节煤气鼓风机转速,控制集气管煤气压力和机前吸力,确保各阀门协调动作,避免各压力相互耦合振荡。通过DCS控制自动调节蝶阀和煤气鼓风机转速的变化平衡稳定焦炉集气管压力。通过这一改革,起到了即消除了空气污染,又降低了炼焦配煤成本,提高了焦炭质量的三重作用。在此基础上,公司还投入8000多万元进行各类环保设施的建设。其中投资800万元购买了两台堆取料机及建设了与之相配套的煤转运皮带线路,实现了皮带通廊和转运站密闭运输,含尘废气通过脉冲式布袋除尘器净化,处理效率达98%以上。公司在焦炉东侧和南侧总投资730多万建成二合一式地面除尘站和在南侧增加木折流木格捕尘器,吸收处理推焦时焦炉产生的废气烟尘,有效处理烟尘达到95%以上,粉尘含量达到了环保要求标准。
再次基础上,该公司一鼓作气,在延伸产业链上研发新项目,在开发新技术上下功夫,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实验和推进配型煤练焦、焦粉焦油回配提高焦炭质量的措施。借鉴提取粗苯比例增大的经验,攻克负压蒸氨、脱硫废液提酸、提盐等技术,积极开发焦炉煤气组分潜力,延伸产业链,深入研究甲醇、粗苯、焦油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工艺。该公司还利用甲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迟放气进入燃气锅炉燃烧,产生过热蒸汽供厂区发电。每年供电量约为3946万千瓦,可节约标准煤13700万多吨,减排二氧化碳34250吨,累计年发电量为2454万度,年节约金额1717.8万元。
该公司真正树立起了“以环境质量求生存、谋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地处理好了环保与发展,环保与效益的关系,有效促进了全厂结构调整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质量和效益提高。
第三篇:循环经济
问题:
我国经济虽然增长较快,但经营方式粗放,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环境污染还相当严重,污染物排放大大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但由于历史和主观等诸多因素,生态环境恶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国家环境安全已经受到威胁。若继续沿着传统方式,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资源和环境支持将难以为持,国家环境安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目标就无法实现。
建议措施:
今后必须解决两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经济建设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压力与破坏;二是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这两大问题的解决最终要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用什么样的具体模式来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要求纳入统一的框架中取得“共赢”,则是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情,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四篇:循环经济
金昌市工信委(市志材料之二)
循环经济
金昌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辖永昌县、金川区一县一区,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因矿兴企、因企设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铂族贵金属提炼中心和北方最大的铜生产基地,也是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镍产量15万吨、铜40万吨、钴1万吨,铂族贵金属产量占到全国的90%,因盛产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辖区内的重点国有大型企业—金川集团公司是集采、选、冶、化为一体的有色冶金和化工联合企业。经过50年的资源综合开发特别是建市3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金昌市已成为甘肃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金川被列为全国三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2003年金昌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2006年金川集团公司被列为国家“十一五”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2007年金昌被确定为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之一;2008年金昌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首批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甘肃省首次循环经济工作现场会在金昌召开,金昌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2009年甘肃省将金昌列为全省七大循环经济基地之一;2010年1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金昌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月,1
经国务院批准,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2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金昌为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目前金昌正在积极争取列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为防止 “矿竭城衰”,金昌市紧紧抓住金川公司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金昌市被列为省级试点城市的契机,把化工产业和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单个企业建设具体的生产线与多企业联合构建产业共生体系结合起来,把产业链条的延伸共生和企业间利益点的平衡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以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三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着力建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以能源化工、硫基化工、氯碱化工和煤化工等为主的产业衔接、优势互补、资源循环利用的大循环,构建了区域大循环、产业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创造了循环经济的“金昌模式”。
(一)以规划为先导,加快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和升级。金昌市按照《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围绕全市“一线三点”产业布局,明确金川、河西堡、永昌三个节点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先后引进四川新希望集团、贵州宏福集团、中化化肥公司、内蒙古太西煤集团、江阴天宇镍网公司等国内同行业的强势企业加盟金昌市循环经济圈,重点延伸有色金属、冶金、硫化工、磷化工、氯碱化工、煤化工六条产业链,构建区域大循环,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
坚实基础。
金昌市依托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金川新材料工业园区和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着力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形成有色、化工、冶金等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链间接续配套、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吃干榨尽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使经济发展由单一资源依赖型向多元经济优势互补型转变,由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向区域一体化组团发展方向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特色突出、优势明显、集约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子。
(二)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金昌市依托金川公司有色金属研发基地,在冶金技术方面拥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居世界领先水平。2006年以来,全市共实施重大节能减排技改项目54项,总投资达到74亿元。先后取缔土法石灰窑17家,淘汰分散供热小锅炉53台,关停水泥立窑生产线7条、小硅铁生产线5条、小化工企业2家和全市所有的造纸企业(12家)。2007年,新上日产2500吨电石渣水泥熟料及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消耗电石渣、粉煤灰、镍弃渣等各类工业废渣70多万吨,固废利用率达到70%。
在社
循环经济
本文2025-01-10 01:33:11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2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