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见习作是多么的重要。但经过我对4—5年级的学生进行关于习作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只有约18%的学生喜欢习作,40%的学生对习作感觉一般,42%的学生不喜欢习作。由于习作教学的内容和操作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序列、体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知从何提高,一直处于“游击”或应付的状态之中;学生“急于求成”;教师习作教学“有量无序”、“临时抱佛脚”或放任自流,学生升学需要与作文实际需要产生矛盾。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找到了“病根”:

(1)不细心观察生活,培养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缺少基本的表达方法;

(3)习作内容、形式等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习作,就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心灵自由自在的飞翔!让作文多一些童趣、童心、童真,少一些虚假的庄严与崇高。然而传统的习作教学,始把学生放到被动的地位:不需要学生提出什么,只需要他们说明什么;不需要学生创造什么,只需要他们证明什么„„因此,只有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发学生创造性地学,才能促进学生乐于在习作中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习作教学中的一点想法。

策略一:要消除学生对习作“恐惧症”

现在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拿到作文题目无从下手,面露愁色。其实习作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习作”,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轻松自如地表达内心、与他人交流,是为了掌握一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本领,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理念从作文的本质出发,避免了教师用“写作”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习作,避免了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习作;让他们能在习作中自然倾吐,乐于表达。因此,有利于消除学生习作“恐惧症”。策略二: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我们要认识到城乡结合部孩子学前生活的优势。孩子们普遍没有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几乎都是纯自然的自由空间,只有父母亲情的呵护,缺少人为束缚限制他们的思维。山川、野兽、百鸟、虫蛇„„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都是孩子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习作素材。但是他们没有留心观察,对那些人、事、物只看了那么

一、两眼,甚至不去理会,就随随便便放过去了。正像五彩斑斓的世界在盲人眼中是一团漆黑一样,生活再多姿多彩,不用眼睛去看,不用心去体会,怎能感受到它的美好?“生活化”习作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手触摸、用耳朵听、用口交谈、用大脑思考,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要打破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时空界限、现实和幻想界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谓是“无拘无束”的。这样的习作,相信学生

都想张开自己理想的翅膀,在天空自由驰骋,遨游天际。

策略三:要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出版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二是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就近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如利用城乡结合部特有资源,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总之,在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教学研究中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习作教学的深远与厚重,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习作,学会习作是习作教研的最终目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大家共同探讨习作教学之路,使之不断进步!

第二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提高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作文教学改革显然跟不上新课改十几年如火如荼的步伐。学生怕写作文,谈“文”色变,抄袭、杜撰等现象十分严重,作文教学处于“瓶颈”阶段,难以突破。

当前小学生的作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言之无物。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没有可以写作的材料,或材料太少。这与当前的“大环境”有关,许多孩子课业负担较重,疲于应付,根本无暇顾及生活中的事物,也不善于捕捉和利用素材,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就不够充实。

言之无味。学生常常禁锢在老师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之中,把自己看成是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每次写作都是按照审题、构思、选材、修改格式化的程序进行,致使大家的习作千篇一律。

言无特色。大到作文的框架,小到作文的语言,刻意模仿或照搬他人的痕迹太多,没有自己的创造和个性。只要写“做好事”,必然和“让座”挂钩;只要写“天气”,一定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如同嚼蜡,索然无味。

如何颠覆按部就班的写作训练方式,改变当前学生谈“文”色变的现状?近两年,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探究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搭一个平台――班级作文报是习作的舞台

近几年,作文教学也涌现出一些流派,像情境作文、绘本作文、活动作文、童化作文等。我也萌发了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自己生活的感受和成长过程的点滴,并能将这些感受发表在报上的念头。于是,由班级为单位的“作文革命”开始了。

(一)稿子从何而来

1.每日一记:捕捉精彩瞬间

每日一记题材不限,文体不限,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只要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都可以入选刊登。

2.教材作文:记录学习足迹

除了“每日一记”,我们的班级作文报上也要刊登当册学习的八个单元的大作文。

3.片言只语:彰显人文关怀

对于部分写作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要想在报上发表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还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不定期地开辟了一个“片言只语”栏目,刊登学困生写得精彩的一两句话。

(二)批注从何入手

在一段时间的前期努力之下,我们班的班级作文报《小小太阳花》终于“问世”了。看到学生拿到属于自己班级的报纸那种喜悦的神色后,我又开始引导孩子去认真阅读,并给予旁批。批注要点:①所选材料是否新颖?是否紧扣中心?②用词是否准确?③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还有欠缺?你有更好的修改方法吗?„„

(三)评价从何出发

我又设计了按字数获得积分、评选最佳小作者等奖励措施,以此激励孩子,让初尝甜头的孩子保持写作的兴趣。

二、创一个空间――积累素材是习作的基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这一切经历都是让学生习作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可以说习作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

(一)身临其境拓视野

“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素材。

(1)在家庭中体验。以家庭服务作为工作岗位,把“我是小当家”作为扮演的角色,学生可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具体事务。(2)在学校中体验。如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跳蚤书市”“游园活动”等,使学生觉得自己就是校园生活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同学间的友谊、关爱。(3)在社会中体验。把当一天环卫工人、肯德基服务员、车站售票员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苦和情感,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懂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

我校读书节中举行了“跳蚤”书市活动,学生就在作文中这样写(片段):

开始买书了,有些同学挥着自己做的海报,大声吆喝:“卖书了,卖书了,大家请注意!买一送一,先到先得,送完为止!”有的同学手里拿着书叫道:“大家快来买呀,最新出版的书!”我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买书的人,忽然,我看见一位同学正在选书,我立刻把她叫了过来,问她想要买什么样的书,她说要作文书,我听了心里暗自窃喜:我不正带了两本优秀作文选吗,看来找到买家啦!在她的一番讨价还价之下终于以10元钱两本书成交!我的第一笔“生意”大功告成!

体验学习,许多时候是随机的,要善于抓住和借助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自己去参与,让学生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乐趣、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二)品读名著出灵感

阅读名著,重视阅读体验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基础,也是学生积累思想、情感、语言的必有路径。但凡优秀的作家都会深刻感受到读和写密不可分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阅读教学目标时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木偶奇遇记》是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受这部童话故事的影响,班上一位同学在“我的读书故事”作文比赛中,也将自己“童话”了一番,写出了这样一篇佳作:

《木偶奇遇记》笑了(片段)

呵呵,这可是个好主人,她马上抱起我,坐在书桌上,认认真真地看着我。你瞧她,一会儿大声朗读,一会儿圈圈画画。看到有趣的地方笑了,看到有感想的地方就在旁边写几句。不知过了多久,只听见一个女声温柔地叫道:“孩子,吃饭了!”可她好像没听见一样。等了一会儿,一个男高音叫:“难道看书比吃饭还要重要吗?”这可真是门外话了,所谓“读书是精神食粮”嘛,所谓“书中自有千钟黍”嘛!可催促声一直不停歇:“快点,出来吃饭!”“再不出来,我可要扔书了!”„„一听到这些,我瑟瑟发抖,只好向主人求饶:“主人,主人,快出去吃吧,我可是最怕扔的,那可是要痛死我的呀!”她没办法,只好恋恋不舍地把我小心翼翼地放进书橱里。

文字阅读,不仅让学生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还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想,迸发了写作的灵感。

三、送一把钥匙――交流感悟是习作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体验交流、回忆得到了逐步深化,教师应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具体描述当时的场面和感受。

(一)侃侃而谈忆亲历

儿童习作的真正魅力就在于有真情实意,不断练习将所见、所闻、所想或亲身经历用恰当的语言或生动的文字表述出来。起步阶段,一个小故事、一则小笑话、一桩小趣闻皆可,不要苛求精彩纷呈。这样学生课堂参与度就提高了,兴趣就会更浓厚,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

在一次课前5分钟交流趣闻的时间里,我班一位同学谈了周末爸爸边看球赛边指导自己煎蛋的事情,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也听得哈哈大笑。第二天,他的这篇作文《煎蛋》就出炉了(片段):

我准备好了蛋和油。爸爸在客厅里喊道:“往锅里加油。”我照他说的加了点油,刚盖好油瓶盖子,爸爸又中了邪似的叫了起来:“加油,加油!哎呀!”我不耐烦地大叫起来:“老爸!油不是刚加过吗?”“哦!对了,加蛋。”老爸应道。

我往锅中打了个蛋后问:“蛋打好了,下一步该做什么?”爸爸又放开嗓门叫了起来:“加油!哎呀,大笨蛋。”我生气地冲他嚷着:“老爸!我看妈妈平时不是这样做的。”他也生气地说:“叫你加油你不听,看到下场了不?快加油!”

没办法,我在锅中又加油又加蛋,忙得不可开交。几分钟后,爸爸闻着香味跑进厨房,可刚看一眼,就惊呆了――半锅的油和蛋,叫人哭笑不得。

这“杰作”真可以去参加吉尼斯世界纪录了,说不定呀,还能得第一呢!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人,主动地去关注他们的变化,通过激发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将观察体验的过程人为地适度放大,如影片的慢镜头似的在学生眼前逐一显现。因为获取了大量鲜活的写作素材,再加上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行云流水涌真情

学生亲历了或悲伤、或欢喜、或感动、或同情的情感洗礼,在习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生活的语言――用会伤痛的语言、会欢欣的语言、会哭泣的语言来写作。在一次写《雨》的习作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的心像放在冰箱速冻了一天似的,拔凉拔凉的。温度急速下降,我的情绪却急速上升!我真想用河东狮子吼让这些雨快滚!听着这些枯乏无味的雨声,它们就好像一个疯子在弹琴,烦得我神经快打结了!

另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内心欢喜的心情时,则这样写道:

顿时,我的心里像开了一朵花,而且这朵花非常鲜艳,并散发出一种令人陶醉的香味!

因此,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最深层、最情感化的语言,促使他们独特的体验在自己的笔下衍生与凝固。

(三)匠心独运显特色

现今,有些学生说着空话、大话,这些语言掩盖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使个体的劳动体验在“群性语言”中得不到表达。作为教师,就应不断鼓励学生写出能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话语。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他们的语言或许是严谨的,或许是豪放的,或许是率真的,或许是细致入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文本中纵情地流泻。同时,主张个性言语,积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挑战教师的语言权威,展示独具匠心的个性语言。在学生的“每日一记”中,我欣喜地看到这样一些句子:

★30天没见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第一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