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68示例3
第一篇:《在山的那边》教案示例3
在山的那边
指导思想
一、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二、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三、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明确“山”和“海”的含义。教学步骤
一、由谈“梦”导入新课
1、教师充满感情的说: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2、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二、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
三、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
1、放声朗读。
2、要投入感情。
四、分小组讨论,怎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例如:“想望”这个词就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得轻一点。
“哭着回来”则要读出“我”的伤心。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既要读出“我”的失望,同时还得读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五、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再读课文
六、展示课件,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画面
1、先展示的是一幅远山的画面,层层叠叠的群山,朦朦胧胧的,同时配以《二泉映月》的乐曲,并闪出课题《在山的那边》。
画面
2、教师边有感情的范读课文,边闪出字幕:“小时候„„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画面换成电影《老井》中反映大山深处贫困的画面。
画面
3、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乐曲换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画面切换成《人生》中高加林走出大山的镜头。
画面
4、教师朗读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画面切换成大海。画面
5、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吗?”画面再次切换成深圳美丽的街景,繁华的生活,音乐换成节奏感强的动感音乐。
七、学生跟着课件再读课文
八、讨论作品中出现的三个主要形象 明确:我、山、海
九、教师板书:山——————海
十、讨论山和海各代表什么? 明确:山
群山
困难
海
梦想
(理想)
十一、简介作者王家新:从湖北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二、提问:谁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作家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
明确:沈从文——从湘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沙汀——从四川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贾平凹——从陕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三、他们为什么能从一坐坐大山中走出来?
明确:因为他们都有不断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决心。
十四、走出“群山”的仅仅只有作家吗?
明确:不仅作家,还有科学家、艺术家等一切有着美丽梦想,并为之不断奋斗的人们。
十五、讨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求:尽量具体)
十六、作业
1、用: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但必须有上面所给的词语和一个中心意思。
2、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山的那边》。
3、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十七、板书设计
山——————海
(群山——困难)梦想(理想)
第二篇: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
一导入: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是同学们最后一个童年的节日,以后我们的节日就是五四青年节了,我们已经向童年挥手作别了。但我们是那样的难以忘记童年,因为童年里有许多人之初的美丽想望,这些想望是鲜活的,既有颜色又有声音,既带给我们快乐,有时也惹得我们伤心,甚至让我们一生都为之奋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小诗,《在山的那边》,让我们和大山里的孩子进行一次对话,倾听他们在想什么,倾听他们是如何为着童年的理想去拼搏奋斗。二作家作品:王家新
二、解决字词、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三、整体感知默读思考
1、山的那边是什么?(海还是山)
2、海在哪座山那边?(一座又一座山)
3、怎样才能见到海(爬、信心、不停地翻、战胜失望)
4、这个孩子是怎样的人?(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经的起考验、百折不挠、充满信心)
5、这个孩子是谁?(作者、我们每一个人)
6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什么?(有志者事竞成、功夫不负有心人)
五、研读词语的含义:词语的本意+语境意+感情
1痴想:发呆的想,文中指诗人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追求新天地。
隐秘:没有告诉过他人,文中指自己不为人知的小小愿望。铁青着脸:拟人的手法,表面写山的颜色,山的表情,脸色铁青,实际写自己失望、沮丧、难过、委屈的心情。飘来:?说是飘来?妈妈是无意说出的,童年的认识是肤浅的。从哪飘来?妈妈那里。扎:文中指理想的根深蒂固。
一次又一次、一次次:前指失望次数多,后指努力不懈,百折不挠。
枯干的心灵: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那是一个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世界。表现了理想实现之后的喜悦、兴奋。
六、象征手法的应用,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那座座高山是什么:重重的困难和阻碍 那片海是什么:美好的理想 爬山:比喻克服困难
文章主旨:通向理想的路是曲折的、漫长的,但只要坚持不懈的奋斗,理想最终会实现的。七书写自己的理想
第三篇:在山的那边教案
一、在山的那边
教案
第1课时
主备人:张淑琴
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工具。
学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痴想()隐秘()()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
2、解释词语: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3、文体知识积累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痴想()隐秘()()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
2、解释词语: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三、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体裁介绍:a.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要求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b.诗歌的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诗歌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
四、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3、整体感知课文。
请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节写小时候的理想、憧憬、追求 第二节写长大后对人生的感悟
4、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探究学习: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
(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提示: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再次齐声朗读课文)
五、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六、作业
第一课时:第一层次------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2、3(作业本)
抄写重点词语(两遍,有注音)
第二层次-------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2、3、课外阅读(8、9、10)(作业本)
抄写重点词语(两遍,有注音)
一、在山的那边
教案
第2课时
一、复习
1、听写字词
痴想()隐秘()()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
2、回忆整篇文章的内容
二、探究品味
1、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答:“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2、作者说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呢?
答:信念凝成的海;—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3、作者心中的海是是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什么?
答:是作者人生道路上的奋斗的目的;成功的彼岸;幸福的家园;美丽新世界„„
3、仔细体会这些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答: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拟人化,表面写山的颜色,实际写自己心情难过,形象生动。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答:幻想破灭。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答:“飘”表达了作者童年的认识毕竟肤浅,“种子”比喻信念。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答:“扎”指后来作者的不懈努力,“深根”指自己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答:强调失望次数多。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答:说明遇到的困难非常多。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答:强调自己的努力,不灰心。
三、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熟记这些名言警句,并在小作文中运用。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马克思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伏尔泰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朗费罗
不要慨叹生活的痛苦!---慨叹是弱者......—— 高尔基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 罗曼•罗兰
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
—— 拉罗什福科
2、请同学们熟记这些关于理想报负的古诗名句,并在小作文中运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清石玉昆《三侠五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赖以正书《千幅七言对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魏曹操《龟虽寿》)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无易事,只怕粗心人。
(清袁枚《随园诗话》)
3、请同学们在小作文本上写一篇关于表达自己理想的作文,题目自拟。
诗人成长的探索一定早己打动了成长的你,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把我们的人生经历与 个人体验与同学们分享。
四、课堂小结
1、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诗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 境界终将实现。
2、我们知道,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就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教师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象征手法
山
海
(困难)
艰苦奋斗
(理想境界)
第四篇:在山的那边 教案
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认知)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能力)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重点:“山”、“海”的象征意义,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方法 读——讲——读——赏——读。“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教学课时 二课时
课前准备 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4)凝成(nng):凝结成。(5)诱惑(yu):吸引,招引。(6)喧腾(xuān):喧闹沸腾。(7)漫湿:水满湿润。
(8)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9)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导语。
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我们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
三、正课
1.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老师范读课文。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处理方案一:
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
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
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4.全班齐读课文。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5、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二课时
一 课文讲解
1.探究质疑:“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2.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3.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山那边的
《在山的那边》68示例3
本文2025-01-10 01:30:49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2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