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共五则)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影评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观后感

姓名:张文秀

学院:你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班级:工业设计1001 学号:1012033040 联系方式:***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观后感

内容摘要:

影片所描写的是二战期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八岁男孩布鲁诺随着父亲等一家人前往乡下,在这里他与一个穿着条纹睡衣的在一个铁丝网墙里面的一个男孩相识并发展了一段友谊。《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让我们用一双单纯、纯洁的眼睛去看二战的残酷,这无疑给了我们心灵巨大的震撼。观看之后我的内心很受震动,因此写下观后感,仅表我个人意见。关键字:

布鲁诺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友情 二战 集中营

电影大概内容:男孩布鲁诺一家随着纳粹军官父亲的一纸委任调令,从柏林这个有着他快乐的玩伴的城市搬迁到了乡下。失去了朋友们的布鲁诺很快对新家附近的“农庄”产生了兴趣,那里有一群身穿“条纹睡衣”的人终日忙碌,并且其中一个为布鲁诺一家服务,他形容肮脏,态度慎微。周遭环境和布鲁诺的举止让母亲暗暗担忧,但纳粹父亲制止家中任何怀疑既定政策的行为。布鲁诺偷偷结识了铁丝网另一边的同龄男孩施穆尔,并时常带给他食物吃。在紧张的家庭氛围和姐姐向成人世界的变化中,施穆尔是布鲁诺惟一的朋友。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40年代二战时期,德国的一男孩布鲁诺与一犹太男孩什穆埃尔的友谊。通过他们最真实的友谊更反映了当时的德国纳粹对犹太人残忍的杀害„„

影片开头部分是布鲁诺和他的两个玩伴在柏林的广场奔跑着,这一画面勾起了所有人都对童年的回忆。我的童年也是如此,家附近中总有能玩到一起去的朋友,在现代的家庭里面,玩伴对于我们来谁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的童年可以没有变形金刚,可以没有奥特曼,但是不能没有伙伴。儿时的伙伴是上学路上可以谈天说地的人,是在学校吃午饭可以分享才要的人,是放学后可以相约一起写作业的人。那个时候我们有什么成型的价值观、是非观体系,所以我们总是在吵架,争论不休,但从不记恨。如此的习惯一个生活体系后,突然地从中抽离是很痛苦的,所以我很理解在布鲁诺得知要与父亲和家人办理生长的环境是多么的惆怅与不舍。虽然男女有别,但我想童年的我们有着同样的心理状态。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是最让人恐慌的,有太多的未知等着我们去熟悉,我们就会变得很被动,不愿与人交谈,但同时的有希望我们能够被关心着、理解着。

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布鲁诺认识了关在铁丝网墙里的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一天,布鲁诺趁母亲不注意,布鲁诺终于翻出了那扇窗,逃出了牢笼般的家,他开心地一路狂奔,想到他一直都认为是农场的地方去,来到“农场”的围墙边,竟都是电线网制成的,围墙的另一边有一个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在用手推车倒碎石子。他终于找到了可以和他一起玩的同龄人。他就是什穆埃尔,并且他告诉了布鲁诺他是犹太人,但布鲁诺并没有在意这些,因为在小孩子的世界,不存在着种族歧视。他们的心里只有对伙伴的渴望,对新生事物的好奇,他们只是单纯,没有任何杂念。这段友谊掖着这样单纯的开始的。从此以后,布鲁诺每天都要到这里和什穆埃尔见面,虽然隔着一道电线网的围墙,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两个小朋友友谊的发展„„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世界是多么的干净,在我们大家的心里扫出了一块净土,让我们试着想起那最美好的童年往事。这让我想起了自己那段刻骨铭心的友情。大家都是一个班级的,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嗯,其实是我向他学习的更多,总是觉得它有那么多的人生智慧,让我很羡慕,能和她成为朋友我很高兴。但总是有“好景不长”这一词客观的存在着,无论多么好的人,多么真挚的友谊,也有分别瓦解的那一天,需要的也许是一个机会,一个借口。友谊能够存在谁说那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呢,看到布鲁诺与什穆埃尔那干净真挚的友谊,我好像得到了祝福一样,真心希冀能再次得到友情的眷顾。

一天布鲁诺在花园荡秋千,发现天空中有黑色又臭的烟,他问姐姐那是在烧什么,姐姐也不知道,就说是在烧垃圾„„其实那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冒出的烟。像我们这一辈的人,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争、饥荒,都是含着金汤匙出来的,根本不到何为疾苦,无论历史老师再怎么绘声绘色的讲那毁尽人三观的残杀场面,我们顶多有的是唏嘘不已。没有经历过的人你让他说感到痛苦,那也是有三分虚假的。战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现在的我们没有人知道,但一个孩子就在残酷现实的边缘,你会觉得惋惜,痛惜,觉得小孩子要面这一切真是残忍至极。出于朋友的帮助之心布鲁诺相帮什穆埃尔找到爸爸,因此如约来到了围墙边,他带了铁铲,在围墙边挖了个洞,于是换好衣服,爬到围墙内„„然而,一切都好像是个玩笑,他们进入集中营,到处没有找到什穆埃尔的爸爸,反而被赶到一个毒气室里,布鲁诺和什穆埃尔非常害怕,他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他们的手紧紧的抓在一起,以为还可以回家,毒气室屋顶一个小洞里,一股黑色的毒气正弥漫下来„„两个小男孩抱着能找到爸爸的憧憬进入了死亡圈,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想要突出二战的残酷没有比这个角度更引人深思的。

镜头的最后,静静地对着布鲁诺和什穆埃尔最后走入的那扇毒气室的门,门外,堆满了条纹睡衣„„也许我们从未经历过二战的残酷,什么是奥斯维辛我们只是从书本上得知的,我们没有真正地感到过面对死亡的恐惧,但是这一刻,我们知道了,那祥和的背后是无限的罪恶。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也许找不到统一的答案,但只有这一刻,我们对于纳粹党的行为是善恶有一个清晰的答案。这是导演的功劳,这更是两个纯真善良的小男孩那无知的、单纯的举动的功劳。我们总是在说人类要反思,我们总是在说战争里受伤害的是无辜的平民。我们总说战争是在灭绝人性,我们总说战争最终的结果就是鲜血淋漓。然而战争却像个瘟神一样挥之不去,多少无辜的人们在战争的阴霾下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在2011年2月4日,正当中国人沉浸于春节气氛中时,东南亚的柬埔寨、泰国却为了一座神庙的归属爆发长达4小时的交火,造成泰柬两万多人伤亡,此后双方又相继爆发多次交火,泰国且已于6日单方面关闭了边界„„

战争,你有结束的那一天吗?孩子在战争中总是一个可怜无助的角色。他们既不是战争的发动者也不是战争的参与者却又被频频卷入战争。这就是世界不公平的地方这也是大家抵制战争的原因。任何国家都不愿意发动战争但是战争不是没有好处。一仗打出十年和平。可惜的是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或是上百年以后这么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毁于一旦。

这是一个会让我怀念童年的影片,正因为我会陶醉在这种美好童年的气氛中不能自拔,才会对最后的结尾深深地触动,才会对二战的残酷重新有了深刻的认识。整个影片用了不同惯常视角展现我们一个同为战争题材的却有不同感想的电影,没有鲜血淋淋的场面,也没有战火和硝烟,但它却是那样的残酷,剥夺了正值清晨太阳将会有着美好未来的两个男孩的生命。在这个时候,我还是觉得导演有些太残酷,拿小孩子开刀是最残忍地,但也无可厚非的是,只有这样的对比才会给人以内心的震荡。这部影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写出了德国纳粹的残忍、没有人性写出了世界需要和平。

怎么说呢,我自己想了很多,也有很多自己的看法,简单的说一句,这是我看过的最让人难忘的片子,只因他给了我太多的触动,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惋惜......

第二篇:“影评”

物以情宛转

——观《暖春》有感

09数3班郭晴晴

看完《暖春》这部电影,我的眼睛湿润了,电影中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眼前。

无家可归的小花跑到了芍药村,晕倒在村口,打破了小村多年的寂静。村民围着议论,有的说要是男娃就„„年迈的宝柱爹看不下去,蹒跚着步子走上前,背起尚存一息的女娃朝家走去。宝柱媳妇香草多年不生娃,得知宝柱爹拣回个野娃时,认为他想当众出她的丑,让全村人都知道她生不出娃来。宝柱也怪爹拣回来个吃闲饭的。尽管宝柱的叹息声多了,香草的脸阴的能滴出水来,小花可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爷俩儿相依为命,屋里有了笑声。在香草娘的安排下,一次又一次骗走单纯的小花,最终没能得逞。香草恼羞成怒,借吃饭之机把怨气撒在小花身上,宝柱爹受不了香草的嘴脸,带着小花另起了炉灶。七岁的小花每天给爷爷做饭,在干活之余,还偷偷学认字。

一天在小庭院里,小花的小风车被婶婶香草踩在脚下,小花趴在地上痛苦,抱着婶婶的腿,大声哭诉:“婶婶,不要踩我的风车„„”受伤的小风车像小花,趴在地上伤心,被踩坏的风轮纸像小花的头发散落下来。受伤的小风车痛苦的望着小主人;而婶婶还恶狠狠地瞪着小花。她走了,留下踩坏的风车伴着满脸尘土泪水的孤独。《暖春》的这幕镜头,加上悲惨的音乐,听着听着,我不禁潸然泪下。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心啊。不就是个小风车么?小花为什么要如此伤心呢?不就是个小风车么啊?婶婶又何必如此凶狠呢?风车见人心,对婶婶来说,小风车就是小花,恨的是小花,踩的是小花;可对小花而言,它却是宝贝,它是她的快乐,她的欢笑,它是可怜的小花七岁时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是奶奶亲手做的,奶奶可是惟一疼她的人啊!如今走了,看见风车想奶奶啊!风车就像奶奶陪伴着她。

小小的小花呀!经受了多少磨难!但历经这一切她仍然有一颗透明而又纯洁的心。

那婶婶呢?她的心并不是黑的,可她的良知被深深掩埋。她这样对待一个七

岁的小孩,不觉得太残忍吗?婶婶与小花间的距离,心灵的距离,那么遥远,但距离永远存在吗?善良的小花不记恨婶婶,一次次用真诚和稚嫩的心去接近他们。一次,她送了亲手做的饼子,宝柱、香草看着手里的饼,内心触动,他们也有一颗跳动的心啊!第二天,宝柱无意中和小花说话了,小花兴奋得扔下了手里的玉米棒飞奔出院子拼命跑着,摔倒了再爬起来,一口气跑到地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爷爷,爷爷看着小花兴奋不已的小脸和流血的小手,心疼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小花是个好孩子,偷偷学来的字用木棍都刻在土里,爷爷看着刻在土里的一大片字,很难过,上山砍柳条、编筐,给小花换学费,柳条带着爷爷的体温编成了筐。小花上学了。

小山村的日子一天天过去,香草的肚子依然没有动静。听香草娘说,吃蚂蚱能治她的病,小花听到后,偷偷把路上的蚂蚱一个个抓进瓶子。宝柱和香草看着炕上的十大瓶蚂蚱,被深深震动了。小花终于用善良感化了他们。爷爷和小花被请进了正屋。一天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小花和爷爷穿上香草做的新衣,看着桌上丰盛的饭菜,哽咽着难以下咽。这时,婶婶含着泪,拿出小巧精致的风车,对小花说:“这个风车是给你的。”借物传情意,传爱心,暖春的风吹动了小风车。小花接过小风车,欣喜万分,好像又见到慈爱的奶奶,而面前的婶婶,变得慈爱了,把她当家里人。小小风车,像一首儿童诗,咏物小诗,小花小嘴笑着说:“谢谢婶婶!”婶婶眼睛潮了,用手擦擦眼睛摇摇头,哽咽着说:“以后不要叫婶婶,叫娘!”小花心头一怔,扑进香草的怀里,喊出了生平中的第一声“娘”„„两人泪水夺眶而出,相拥在一起。那泪,犹如清泉,洗涤人的心灵;那泪,犹如爱泉,送来了暖春的爱。

小花很听话,奋发努力成了山区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到乡村成了一名教师,她要给家人、村里人及孩子,带来温暖的春天,让《暖春》的风,爱的风,不断吹动孩子们手中的小风车。

《暖春》,它不仅仅是指一个自然界季节,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灵季节。春天是温暖的。春天是百花齐放的季节,如果谁拥有春天般的心灵,那心中就会开满艳丽的花朵,会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第三篇:2012影评

2012影评

2012主要讲的是一部灾难片,影片中讲了主人公一家人的逃难经历,和灾难即将来临,灾难之中和灾难过后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灾难之中人类逃命的过程。

从影片类型的角度看是一部灾难片,里面有灾难来临时不同人类的诠释,又善良的,也有自私的,同时该影片也告诉我们人和自然是不可抗争的,我们要爱护自然否则人类迟早会受到灾难。影片从主人公一家逃命为线索,讲述了大自然的灾难的可怕。其实我不怎么喜欢灾难类的电影,感觉心里很难受,人总要经历生离死别,但我觉得很痛苦,即使世界真的要灭亡,我不希望我是那个还活着的人,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都离我而去,我怕我会承受不了。一切还是随其自然吧!

有时候有些事是无法改变的,强求着做未必是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随其自然。活在当下,不必在乎过去和未来。只要认认真真活好现在就足够了,日子过得充实过的踏实就好。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影片中主要描述的大都是灾难的场景,我觉得缺少了情感元素,一味的描述灾难的可怕,有点人心惶惶的感觉,同样都是灾难片我还是比较喜欢《后天》融入的情感元素比较多。所以我觉得《2012》比较注重场景的描述,对于人物的描写少了点。还有我比较纳闷的是为什么中国人有造船的分却没有乘船的分,不过这点大家应该明白,在外国人眼中我们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力。在科技方面却没有提及中国。说明中国的科技还有待提高。对于这部影片本人不是很喜欢,还是《后天》好看。

第四篇:如何写影评_关于影评

关于影评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真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欣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呢?

影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是对各种电影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它主要是对蕴藏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揭示、开掘,是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并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所以,好的影评,一方面可为电影的友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反馈信息,一方面又能帮助观众正确理解电影,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住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关顾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该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做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角度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角度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可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

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粱>》。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构的完善,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一、电影基础知识

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

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

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

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二战后意大利掀起“新现实主义”创作思潮,产生《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点钟》等影片,中国三、四十年代时早于意大利就运用这种方法,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学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画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

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

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二、电影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中国特有的、最广泛的群众影评浪潮,形成中国文艺评论独特景观。

2.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从写作学的要求看,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许多人从影评起家,走上专业文化工作道路。上海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97年高考语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题,要求学生写影评,题目是《推荐一部影视剧》,15分,这一举措使学校掀起电影热,97年的《文汇电影时报》和98年2月11日《新民晚报》对此作了报道。国外文科大学一般都有电影课程。

三、影评写作的角度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影评(共五则)

第一篇:影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观后感姓名:张文秀学院:你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班级:工业设计1001 学号:1012033040 联系方式:**…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