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

自相矛盾,典出《韩非子》,某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矛和盾都是最好的,当问及“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如何”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语出《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出处】《韩非子·难一》

【成语解释】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2]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自相矛盾

近义词】相互抵触、前后抵触 【反义词】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 成语示例

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2相关典故 原文

楚人(1)有鬻(2)矛与盾者,誉(3)之①曰:“吾(4)盾之②坚(5),物莫能陷(6)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③利(7),于物无不(8)陷也。”或(9)曰:"以(10)子(14)之④矛,陷子(14)之⑤盾,何如?”其人弗(11)能应(12)也。夫(13)不可陷之⑥盾与无不陷之⑦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注释

(1)楚人:楚国人。自相矛盾图片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4)吾:我。(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7)利:锋利。(8)无不:没有。(9)或:有人。(10)以:用。(11)弗:不。(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 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之④:的。之⑤:的。之⑥:的。之⑦:的。启示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自相矛盾漫画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揭示道理

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第二篇: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

新平县第五小学:郑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头脑里已记下不少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3、其实刚才说的成语中有很多都是一个小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寓言故事,还有的来自神话传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看他们都属于哪一类

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

历史故事 滥竽充数

神话传说 画龙点睛

3、寓言往往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从“自相矛盾”这则成语故事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4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齐读

板书 矛 区别 茅 与 盾

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兵器,看图(矛:长矛,长柄,有刃,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人称“干”,通常左手持盾以掩蔽身体 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4、我们先来看段视频 讲述的就是自相矛盾这则故事

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二、精读《自相矛盾》。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试着联系刚才看的视频概括一下这则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读课文,正音。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小精灵儿童资讯站出品

3、故事的主人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夸大其词 不讲实际 说大话

哪个词展现了他的这个形象

“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

板书:锐利 戳穿

坚固 戳不穿

指名朗读,他读得怎样。(不仅肯定而且夸张 重读:得很 随你)

师:谁不看书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加上动作 拍拍胸脯 昂起头)

4、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故意这样问的明知故问)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板书“张口结(jié)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学表情)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会产生有什么样的后果?(板书: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再看看这段视频,请同学试着练一练,分角色朗读。

谁愿意来演一演

6、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很多成语是出自古代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作业:小练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来源:小精灵儿童网站

第三篇: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不如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看看我们能说出多少以“自”开头的成语。每人说一个,注意不能重复奥!

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好,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几个成语。看谁的反应最快。(课件依次演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

2、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书:故事、道理 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 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板书:学、明)

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师:第一步我们就来读准读通这个故事。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文中有两句话很容易读错,你可要仔细哦。

师:同桌再互相读一读,听听他读对了吗?如果你的伙伴有困难,就帮他练一练。师: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读?大家仔细听,听听他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了吗? 读得真好!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1)(课件依次演示生字词)生读字词:戳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2)生读字词:矛

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大家看:(链接)谁来读读介绍。

(3)让我们继续读。生读字词:锐利、坚固。

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锐利的矛,坚固的盾。(可以。)生2:矛很锐利,盾很坚固。(也行。)生3: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书里就是这样用的。)(4)接着读。读词:拿、卖。

师:你能用上这些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

(5)读读这两个词:夸口、张口结舌。

师:“张口结舌”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显示: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读一读。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张口结舌”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注意: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一听,他在读这两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读的?(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那好,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刚才他读的时候啊,不光读出夸口的语气,还有一些表情和动作呢?你们也来做一次卖东西的人,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读。生加动作练习读书。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啊?(播放FLASH动画)

(自夸、耍小聪明、不动脑筋、愚蠢可笑、爱说大话)

4、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划下来。

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男女生分读)有问题吗?

(2)那你能质问他,当场拆穿他吗?

还可以怎么问他?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能用“如果„„,就说明„„。”的语句来说说吗?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如果盾被戳穿了,但矛也因此而断了呢?)(4)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相互抵触、不一致。)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撞车,这叫什么啊?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板书:张口结舌

可是光这样批评他可不行啊,我们还得告诉他错在哪里?得帮他总结一下教训。不然,他下次还会犯的。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那这则寓言提醒我们以后做事、说话时应该注意点什么啊?请你在旁边写写你从中明白的道理。谁来说说!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

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

哎,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谁能告诉大家,这段古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六、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

2、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教后反思:

一、关于成语积累的反思

成语的积累训练:自()()(),这部分由于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效果很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在设计这部分的教学流程时,我是这样想的:

1、解读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丰富的寓意。尤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可能就是一个本体,从寓言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的“自我”来,因为“寓言说的就是你呀。”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局限于教参上提供的一种寓意。寓言本身蕴涵内容的丰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自相矛盾

第一篇:自相矛盾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自相矛盾,典出《韩非子》,某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矛和盾都是最好的,当问及“用你的矛…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