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开天辟地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13开天辟地

13、开天辟地

【学习目标】

1、认识“竭、液”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混沌、冉冉上升、慢慢下沉”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学习重难点】

1、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自学与交流】

一、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有关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

1、回忆以前读过的神话故事,说一说你了解到神话人物。

2、交流自己查到的有关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

二、整体感知,指导读通。

1、请按下面的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有一定的速度;

(2)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2、请老师检查:我知道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3、将本课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4、读读下面的词语。

混沌 巍峨 开天辟地 冉冉上上 雷霆 合拢 精疲力竭 纵横交错

四、学习盘古开天辟地部分

(一)开天辟地

1、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和地是怎么样的?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

2、课文中将这个世界比作什么?你能模仿这一句说个比喻句吗?

3、盘古用他的力量分开了天和地,课文中用了一组表示动作的词。(讨论 你能将这些动作表演出来吗?自由表演,指名表演。

分组读(左手持凿,右手握斧,我们来使劲地凿一凿),体会动词的意思。

(二)在盘古持凿握斧,猛辟猛凿之下,宇宙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2、“冉冉”和“慢慢”是一组什么词?与它们意思相近的词还有哪些?

3、练读课文。【作业】

圈出:劈、凿、撑)

1、完成《习字册》上的抄词。

2、练习写句子“„„像„„”。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通过对课文第7自然段的品析,进一步感受盘古的伟大、无私,从而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熟记成诵。【自学与交流】

一、复习

1、课文中能概括主要内容的一句话就是——

齐读这一句。

二、学习“开天辟地”

1、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划出描写盘古开天辟地时最能体现他神力无穷的句子。

2、朗读“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1)练习一下,试着把盘古的神力无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在重点词语下加点,再读读这句话,特别注意加点的词,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看文中插图,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盘古:随着他的猛劈猛凿,只见一道道斧光凿影,火花飞溅;耳边回回响着那呼呼的风声;你听,巨石崩裂时,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响着那震耳欲聋的声音,整个宇宙在剧烈地震动着。让我们感觉到盘古真是神力无穷!

(4)再次朗读:谁能看着图,结合刚才的想象,把盘古神力无穷的样子读出来?

4、朗读其他句子:

(1)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2)先说一说,再读。

(3)一个翻身就能让宇宙裂开一条缝,你有这个力量吗?只有盘古才有这个神力,他就靠这神力,把天地劈开来了,后来又发生了一系列奇妙的变化——引读下文,黑板再出示: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三、学习“顶天立地”

1、天和地分开后的盘古又是怎样的呢?——看文中插图:这就是天地分开后的盘古。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天和地的变化而变化。那到底是怎样变的呢?

2、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天是怎么变的?地 —— 盘古的身体—— 这样—— ”

(2)同学们,盘古在天地间支撑了多少年?()时间是多么漫长,盘古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注意这个“一万八千年”和三个“极”,也许你会读得更好,试试看。

(3)头顶天,脚踏地——用个成语来概括,这就叫(),你能读出这种形象来吗?

3、读第5自然段

为了不让天地重新合拢,盘古就这样在天地间苦苦支撑了几千万年,直到含着微笑倒下。这个“巍峨”仅仅指盘古高大的身躯吗?我们还能体会到盘古那„„

四、学习“化生万物”

1、盘古就是这样一个巍峨的巨人!在临死的时候,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了万物。请大家读读第7自然段,读着读着,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简要地批注在书旁。

2、交流。

3、同学们,这段文字不光内容感人,而且文字也十分优美,我们通过感情朗读来把它记在心里吧!理解描写顺序;身躯化成了万物; 气――》 声音――》 眼睛――》 肌肉――》 血液――》 筋脉――》

汗水――》 边读边想象这些部分所化生的事物。

五、朗读学习最后一段

1、盘古就是这样无私,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他吧——(读最后一段——)

2、让我们永远怀念为宇宙献身的盘古吧!——(读最后一段——)

3、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神话故事中的盘古吧!——(读最后一段——)【作业】

1、背诵课文第6、7、8自然段

2、兴趣题:把下面不是很对仗的句子改一改,让它读起来更优美。

(1)、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

(2)、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

2、积累含有天地的成语。

第二篇: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滨海中心小学陈艳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感受神话想象丰富的特点及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视朗读,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难点:初步感知故事的主要情节,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开天辟地》,我们先检查一下你的预习情况。

1、出示:混沌开天辟地冉冉上升巍峨

精疲力竭合拢雷霆纵横交错

(指名读---齐读)

2、谁来简要地说说《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

3、刚才同学用自己的话简要地介绍了这个神话故事,现在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找最能概括这个神话故事的一句话-------(课件出示: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4、教师引读:开辟了——,化生出——板书:开天辟地化生万物

二、学习“混沌一团”

1、我们都知道是盘古开辟了天地,那么未开辟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混沌一团,象个大鸡蛋。)

2、那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想象一下。(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见)

3、谁能通过朗读向人们传达这样一个世界。(指名读)

三、学习“开天辟地”

1、就在这黑暗混沌中,大神盘古醒来了。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从中你可以看出盘古是个怎样的神?

2、生:我感受到盘古是个力大无穷的神

3、从哪里感受到的?画画相关的句子。

交流

(1)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师:盘古稍稍使了点劲,“大鸡蛋”就裂开了一条缝,他的力气多大啊。(谁来读好)指名读----齐读

(2)师:还有哪里也看出他是个力大无穷的神?

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破碎”等词语体会。

引导:再读读这句话,特别注意这两个词,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小结:通过你们的描述,老师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大神:他左手拿着斧子,右手拿着凿子,一顿猛劈,只见一道道斧光凿影,火花四溅;听,巨石崩裂时,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回响着震耳欲聋的声音,整个宇宙都在震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盘古真是力大无穷(出示图)看,这画面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指导朗读;此时此刻,你一定能把盘古力大无穷的样子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盘古的力大无穷。

4、盘古终于把天地开辟出来了,后来世界又发生了一系列奇妙的变化----引渡下文 课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男女生分读)。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在描写天地变化时在用词上有没有什么特点?(3对反义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具体地描绘了天地分离的情景)

小结: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句子,在下面的学习中多加留意,并尝试着运用,相信会给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让我们再来读好这句话,感受天地间的这种变化。

四、学习“顶天立地”

1、过渡: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又是怎样做的呢?我想请四个同学分别读3,4,5,6四小节。想一想,此时的盘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他是个巍峨的巨人

从哪里看出的?出示: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天和地的变化而变化。

有没有让你想到一个成语?(顶天立地)大家想看看这个顶天立地的大神吗?(出示图片)

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读出盘古的顶天立地吧)

你还从哪里感受他是个巍峨的巨人?

第四小节:从“一万八千年”和三个“极”中感受到的。

小结:同学们,盘古头顶天,脚踏地,就这样支撑了一万八千年,多么漫长啊,盘古高大得简直让人无法想象啊!谁能通过朗读表现盘古的高大?

除了巍峨,高大之外,你还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神?

(2)他是个责任心和决心很大的神

你看,他支撑了——这是多么长的一段时间啊,从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交流:

第6小节(他自始自终支撑了“几千万年”,直到他“精疲力竭”的时候才含笑倒下了)朗读:谁能用你的朗读表下盘古的这种决心。

总结过渡:为了让天地不再合拢,盘古就这样在田地间苦苦支撑了几千万年,直到精疲力竭,才无怨无悔地倒下了,在临死的时候,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了万物。

五、学习“化生万物”

1、师:盘古的身躯都变成了什么呢?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课文第七小节。(指名读)

2、师:变成了哪些?我问,你们答。

3、盘古在临死的时候为什么会变成这些东西呢?他有怎样美好的心愿,老师猜想了一下,得出了其中一个答案: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要让这个世界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4、同学们能不能象老师一样写写盘古的心愿呢?(学生交流)

小结:看来,你已经感受盘古这么做的意义了。

你已经深切地体会到盘古给我们人类带来的温暖。

5、小结:同学们,正是盘古的伟大无私才让我们拥有了如此美丽的世界,让我们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一起来深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1、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力大无穷,伟大无私的盘古吧!(读最后一段)

2、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为宇宙而献身的大神吧!(读最后一段)

板书: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化生万物

力大无穷伟大无私

第三篇: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2、抓住关键理解句子,掌握含有反义词的句子,指导个性化阅读。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悟盘古勇敢、无私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看图,用自己的话描述图上的情景。

用一个词概括你心目中的盘古形象。(勇敢、无私……)

二、引导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1、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盘古的勇敢?自由读,划出有关句子。

2、同桌间相互交流。

3、指名读出所划的句子,引导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重点句指导:

①“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一片混沌,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抓住关键词,读出自己的理解。

②“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让学生揣摩和发现句子的特点,朗读体会。

三、引导阅读和背诵第二部分。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精疲力竭”“含着微笑”“化成了万物”等词语悟出盘古的无私奉献,展开想象练读,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

“我想把手放在茂盛的花草上,去抚摸盘古的汗毛;我想把头枕在宽阔的平原上,去倾听……”学生模仿句式,作拓展练习。

五、作业。搜集中华民族堪称开天辟地的伟绩,准备在班内交流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开天辟地》,还记得故事的情节吗?

生:(齐)记得!

师:好,看这些成语,你能用上它们讲一段话,说说这个神话的内容吗?

出示:混沌不分 昏天黑地

大刀阔斧 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 顶天立地

变化万端 改天换地

生:很久很久以前,整个宇宙混沌不分,昏天黑地的。火神盘古大刀阔斧,开天辟地。之后,他又顶天立地几千万年,使天和地与日俱增。盘古死后,他的身躯变化万端,化成了万物。从此,改天换地,宇宙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

【点评:开篇用8个成语复习课文内容,既回顾了神话故事的情节,又积累了语言,收一石二鸟之效】

师:不错,成语用上了,内容也说得完整清楚。但是给你提个意见,在你这段话前面加上“传说”两个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知道什么是“传说”吗?

生:知道,“传说”就是老百姓口头流传的,一代人告诉一代人的故事。

生:“传说”故事是人们想像出来的故事,不是真事情。

师:对。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想像出这么个故事,并且能世世代代流传到今天呢?

让我们走进《开天辟地》的神话世界,细细品味感悟。

【点评:适时扣住“传说”二字设疑,使文本的学习指向深邃悠远的传统文化背景】

师:瞧瞧,课文直接写“开天辟地”内容的是哪一自然段?

生:(齐)第二自然段。

师:是的。自己读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想像盘古开天辟地的情形。

(生读书想像)

师:读完了?你看到盘古是怎么开天辟地的?

生:盘古昏睡了一万八千年,醒来一看,周围混沌一片,“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随手拿起身边的板斧和凿子,“左手持凿,右手握斧”,“一阵猛劈猛凿”,大鸡蛋破碎了。

师:哦,这是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你看见他左手持凿,右手握斧,你们知道“凿”和“斧”是什么样子的吗?谁能简单画画。

(生画“凿”和“斧”)

师:“凿”是干什么的?

生:戳穿东西,打开一个洞的。

师:“斧”是干什么的?

生:可以重重地劈,劈坚硬的东西。

师:把“持”和“握”换个位置行不行?左手握斧,右手持凿?

生:不行。“持”是拿住。要稳:“握”是紧紧地抓在手掌里面、拳头里面,斧子很重的,握住了才能有力量地劈过去。

师:很好。你们听我读这一句话,想像盘古开天辟地的画面,要让画面动起来,像电影一样,有形象,有颜色,有声音的。

师:(读)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师:看见什么了?

生1:我看见盘古威风凛凛,左一凿,右一劈,巨石裂了,掉下来,摔得粉碎。

生2:我看见盘古双手不停地挥舞着凿和斧,拼命地砍呀,凿呀,劈呀,好像永远都不会停下来。

师:把你们的镜头再推近一些,要特写镜头!再读读这一句。

(生再读)

生1:我看到盘古简直是一个巨人,他猛劈猛凿,用尽浑身力气,手臂上的血管几乎要爆裂了。

生2:我看到他全身大汗淋漓,头发全湿透了。

生3:我看到他的眼睛里射出坚定的光芒,好像在说:不把天地劈开我决不罢休!

生4:我看到他胸部隆起的肌肉,一鼓一鼓的。

生5:我看到他一边劈一边张开大嘴,“啊呀呀”地吼叫,像非洲狮子的吼声!

师:你们看清楚盘古勇武的形象了,你们感受到开天辟地的雄浑之势了,能把它读出来吗?

(生读第二自然段,气势磅礴)

师:真好,读书要学会透过文字,去想像出生动的画面,这样才算真正地读懂了故事,读懂了故事里的人物。现在你认识盘古了吗?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神?

生1:盘古是个力大无穷的神。

生2:是个勇猛的神。

生3:是个很有气魄的神。

生4:是个痛恨黑暗的神。

【点评:穿透文字,呈现画面,是读懂文章的重要方法。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了解开天辟地过程——看到动态画面——看到特写镜师:盘古开天辟地,“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读读这句话,发现了吗,这句话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1:这句话里有两对反义词,“轻”和“重”。“清”和“浊”。

生2:不止两对,还有“上升”和“下沉”,“天”和“地”,也是反义词。

师:读读这句话,把天的“轻而清”,地的“重而浊”读出来。

(生读)

师:这样的句式相反相成,很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画出来,读出来。

生1:“左手持凿,右手握斧。”

生2:“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生3:“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生4:“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

生5:“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

师:一齐读,感受它们的对称美。

(生齐读)

师:他们合在一块儿说的什么?

生:说的是盘古顶天立地,不让天地合拢。

师:(引读)“他知道——

生:(齐)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

师:你读懂这句话了吗?再读读。

生1:盘古开天辟地,用尽了力气,终于精疲力竭,倒下了。

生2:盘古还在天地之间顶了几千万年,他是倒下来的,说明力气耗尽了。

师:你们只读懂了“倒下了”三个字,再读。

生l:盘古是“含着微笑”倒下的,他临死时感到很欣慰,因为他的事业完成了,人间再也不会混沌一团了。

师:好。你读懂了,“含着微笑”四个字,再读。

(学生再读,未有新发现)

师:我改一改课文,“他终于精疲力竭,就含着微笑倒下了。”行不行?

生:(恍然大悟地)不行!盘古不是因为没有了力气倒下的,而是因为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他要做的事情终于成功了,才倒下的。

师:如果天地还有可能合拢——

生:他就会继续撑下去,即使没有什么力气了。

师:如果还需要他撑上一年——

生:(齐)他就会再撑一年。

师:如果还需要他撑上一百年——

生:(齐)他就会再撑一百年!

师:如果还需要他撑上一万年——

生:(齐)他就会再撑一万年!

师:直到“天地再也不会合拢——

生:(齐)才“含着微笑倒下了”。

师:现在你对盘古有了新的认识吗?

生1:我认为他是一个很负责任的神。

生2:他是一个造福人间的神。

生3:他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神。

生4:他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神。

【点评:对仗的六句话,主要通过诵读感受,教师只用一句话小结句式的特点,惜墨如金:蕴含人物灵魂的一句话,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挖掘浅显词语的深刻意蕴,不惜浓墨重彩。处理得重点突出,详略分明】

师:盘古虽然倒下了,但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

生:(齐)风和云;

师:发出的声音变成了——

生:(齐)轰隆的雷霆;

师:左眼变成了——

生:(齐)光芒万丈的太阳;

师:右眼变成了——

生:(齐)皎洁明媚的月亮;

师:隆起的肌肉变成——

生:(齐)三山五岳;

师:流淌的血液变成了——

生:(齐)奔腾的江河;

师:筋脉变成了——

生:(齐)纵横交错的大道;

师:皮肤变成了——

生:(齐)万顷良田;

师: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

生:(齐)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

师:以后你们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都可以想一想,这山,这水,这风,这云,生:我会想盘古真是个伟大的神啊!

生:我会想盘古是个最最有奉献精神的神。

生:我想用一句诗来赞颂盘古大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师: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齐读最后一段,记住开天辟地的大神盘古。

(齐读)

【点评:教师很自然地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复习背诵,并教会孩子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师:还记得我们开头提到的问题吗?古代劳动人民在那荒蛮的时代,为什么会想像出这样的神话呢?

生1:也许他们的日子很苦,希望有个像盘古这样的大英雄来解救他们吧。

生2:也许他们常常想,天地是怎么有的呢?就想出这么个故事来了。

生3:可能他们发现山河日月都很像我们身体的一个部分,就觉得那一定是个巨人变的。

师:你们提出了有趣的设想,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找找“古代神话的由来”,你会有新的发现。此外,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天地诞生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不妨找来读读,对比着研究研究。

【点评:与开头呼应,把问题的解决指向了课外,把更多的阅读放在了课外,把对比研读的方法伸向了课外】

第四篇: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执教:江都郭村中心小学陈晓妹

1、通过对重点句、重点词的品味,感受盘古的神力无比及巍峨形象。

2、通过对课文第7自然段的品析,进一步感受盘古的伟大、无私,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记成诵。

3、认识文章“对仗”的写作手法,初步感受对仗的特点。

重点: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难点:抓住盘古是怎样用神力开天辟地,又是怎样用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的两部分内容,体会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开天辟地》这篇课文,并把它浓缩为四个成语:

(出示课件)昏天黑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

生齐读成语。

2、师:我们看到这四个成语,就像看到了这个神话故事的发展过程,能用上几句连贯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吗?(要求:简洁,明了。)

课文中,还有一句话能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大家还记得是哪一句吗?

3、过渡:这就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两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本领。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出示课件:

一、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用文中的语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感受人物

(一)一点突破,点明中心

1、出示句子: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这句话里,告诉我们两个信息,读读看,你发现了吗?(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2、是的,就这样,那究竟——(1)盘古是怎样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2)是怎样化生出世界万物的呢?(出示)这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两个问题。

(二)解决第一问: 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让我们先去研究第一个问题。盘古怎样开天辟地的呢?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出描写他开天辟地的语句。

(1)出示(他一使劲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13开天辟地

第一篇:13开天辟地13、开天辟地【学习目标】1、认识“竭、液”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混沌、冉冉上升…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