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金12项申报成功之独家经验--一位教授的感受[最终定稿]
第一篇:自然科学基金12项申报成功之独家经验--一位教授的感受
写好申请书是申请成功的关键基金的评审实质上只是对基金申请书的质量的评审.因为:评审过程没有本人答辩或现场了解,没有申辩。所以:评审实际上只评申请书本身。不评实际学术水平。所以:学术水平高不等于申请能批准。总之:不要把希望、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寄托在熟人,后门或大树上(原因:除上面的外还有--基金评审相对公正;有五个评委;基金实际批准的大都没大树)一个好的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标题要“确切、醒目、主题明了”。[标题是第一印象也是画龙点睛]要在尽量短的一句话中回答“干什么、对象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要反复推敲。题目大小要适中,防止“大题目、小课题”。400字摘要:要具体不空洞[是上网内容]投放的学科要选准 =报志愿创新是基金申请的灵魂,也是评议和能否批准的关键创新包括: 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体系;新的规律源头创新 = 原始性 + 惟一性源头:有进一步发展的前景。(长江之“源”)“实质性的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范围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know what, know why, know how)所以:题目“有意义”还不行,要属于基金资助范围。(“应用研究”可申请“联合资助”项目)不打一炮换个地方,有连续性较好。选题要点
切忌“大而空”。
题目如有应用背景,则要“明确”,即讲清应用背景究竟在哪。
如果是“交叉学科”,则不能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应是实质上的。重要性 化费时间
题目(摘要)—————— 20%————10% 立项依据 ——————— 40%————50% 研究内容和目标可行性—— 30%————20% 其他 —————————10%————10% 立项依据编写要领
既要有国外,也要有国内 —— 避免评议时说你“不了解国内情况”。
国内情况既要有别人,也要有自己的。(不怕与“研究基础”部分有重复)—— 可以争取“立项依据充分、全面”的评语。
要写开展本项目研究的理由,最好写自己预研发现了什么,言下之意:“只有我才能干这一课题”,否则反对你的评语言下之意可以是:“你写的项目是重要,但别人来做更合适”。“填补空白”不是立项依据。理由:我国的基金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而不是“填补空白”; “填补空白”实质上仍是“跟踪”。
主要参考文献“不多不少”、要“新”[可上网查] —— 避免太臃肿又避免评语“了解情况不够”
研究内容和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要领:内容集中、目标明确
要写细节(研究内容比较具体的申请容易得到专家的好评)—— 避免评语“研究内容不够具体”。
研究目标”是“解决科学问题、学术问题”,而不是解决“寻找最佳工艺”或“改进性能” 避免评语“不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不能省略,而且要准确 —— 避免评语“申请显目没有深度”。也不能太多——避免“申请人缺乏完成本项目的能力”。研究内容要“突出重点”。解决一两个科学问题就不错了。切忌“什么都做” —— 避免评语 “内容过多,重点不突出”(这是很多基金申请常犯的错误)。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要分清 —— 避免评语“思路不清”。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写得具体清楚则容易得到“可行性较强”的评语。但有保密问题时酌情处理(主要对应用基础项目)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不宜太多(切忌为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方法都用)—— 避免评语“范围太广,路线不明确”。
“可行性”是指“学术上可行”,而不仅仅是“我有几个教授、几个研究生、几台仪器”。
“研究队伍” + “研究条件” + “学术思想” = 可行 特色和创新之处
要中肯,避免扩大,切忌吹牛。
要写自己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的学术思想,不是写该领域的特色。“交叉学科”是提倡的,但要说交叉点在哪。“填补空白”不是特色和创新,这里也不要写。年度研究计划和预期结果
计划要具体。切忌如下计划:第一年文献调研,第二年实验研究,第三年写出研究报告。
学术活动、国际交流写入计划有助于增色,又有助于争取额外经费。
预期进展不必太具体,大致设想即可。特别是对基础研究,允许课题进行过程中不断修改。
预期成果。例如“预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xx篇”不好,关键是达到什么水平。要与“研究目标”写的相吻合。强调质量。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
总目标:得到“研究能力很强[较强]”“工作条件[基本]具备”的评语。工作基础:避免只写本实验室的工作基础和积累。本实验室的工作基础有用,但要介绍申请人的工作。
工作条件:应写具备了基本条件。基金不支持购买大仪器,只能“写”缺少一些小设备(经费的实际使用是另外的事)
简历:不光是申请人的,项目组主要成员也要。介绍工作时著重与本课题相关的工作。论文目录要有排名、题目、刊名、时间。(这有利与评审人判断课题组能力,也是科学作风的体现)
承担项目情况:要有名称、编号、经费来源、年月、内容;完成情况不能只写“已完成”“顺利进行”(可写发表论文的水平、引用情况、研究生培养结果等)
努力做好申请书以外的几件事
平时多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动态非常重要,以免每年春节后临时抱佛脚。申请书是平时准备工作的积累和升华。熟知基金申请过程、熟知有关规定。如:申请人的条件[工作年限、在职研究生],限项申请规定[新],5%管理费,15%劳务费[新]。
了解基金审批过程。一审[五位专家,甲乙丙三等,可提出回避要求],二审[非共识项目] 在了解基金委的同时让基金委了解你的工作和能力。用各种交流方式介绍自己的工作(他们是乐意交流的)。已经申请到的基金则随时介绍自己的成果(寄文章等)。
申请书的格式严格按基金委的规定。不要在小事情上栽跟斗。
附1:关于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一些建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在即,许多同人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改。最近看了一些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一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书(草稿),感到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需要在修改时引起重视以提高申请获准率。当然,有些问题现在修改(如选题)已经不太现实,但是多一次修改过程可以为明年的申请积累一些新的经验。
1,必须认真按照申请书的格式和要求填写 申请人随意更改标题或者小标题,导致内容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很普遍。最突出的是2.3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在阅读的36份申请书中,有30份(约85%!)变成了2.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少了科学2个字,于是很多申请书将电镜观测或者什么分子技术作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与要求大相径庭。又如申请人和主要成员的简历,有些申请书将主要成员漏掉了,更多的申请书则忽视了发表的论文和成果必须著录全部作者的要求,出现了大量的“等”与“et al”,个别的甚至连前3名作者也没有。2,选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作为基础研究,需要关注和应用最新研究成果,但决不可赶时髦:研究的热点固然重要,更需要关注科学前沿,强调“新”。客观的说,农口相当一部分申请是应用基础研究,除了原创性研究外,会有一些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开展相应的深入研究的项目,这样的申请必须说明特色所在和对我国农业、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深入研究的不可替代性。应用基础研究的申请书要避免写成技术性项目,纯粹应用某种技术解决什么问题不是基金支持的方向。
科学基金的申请原则之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有些申请书的题目过大,研究内容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没有找准重点。至于项目组并没有什么前期积累或者相关基础,仅仅根据项目的重要性申请立项更是不行的。
3,科学问题 科学基金不是攻关项目。基金强调探索科学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了解“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将其中一个黑匣子打开,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科学研究日新月异,因此必须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并凝练出所申请项目的科学问题。没有提出新的科学问题的申请,肯定不能获得国家基金的资助。提出的科学问题应该符合“有限目标”,需要细化到一个具体的问题,不可贪大。
4,立项依据 至少应该有3个方面:项目的重要性,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工作基础。首先,需要论证的是所申请项目的重要性,而不是该领域(例如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能简单的以国外或者国内没有做过的研究就作为立项依据,需要深刻的分析论证开展该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3年以前的文献不能反映当前的科学前沿!但是有不少申请引用的文献都是2005年以前的,并不了解最近1、2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根本不能说明拟开展的研究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或者是否已经解决,使研究项目是否值得立项成了大问题。有一些申请书仅仅引用项目组最近的文章,但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引用权威刊物最近2年的文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申请书有意无意的回避(不提)直接相关的研究最新进展,貌似新颖,实际上将适得其反。第三,需要点出科学问题和立项的基础,说明用什么新的思路探索,做什么,怎么做,项目组有什么相关的积累。所谓“学术思想新颖,技术路线可行”之类的话,不是申请人自己吹的,而是要靠对项目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视角体现出来的。5,400字的摘要 这是申请书的精华所在。评审专家对项目的基本印象来自摘要。在基金申请中用“字字值千金”形容摘要的重要性是最恰当的了,因此摘要不必换行,内容避免重复题目,也要避免或减少中英文对照,尽量利用好400个字。可是有些申请书只写了250个字,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有些申请书花了250甚至300个字写背景,喧宾夺主,将项目的科学意义与创新性却漏掉了。至于400个字的摘要居然出现错字或者文句不通,等于自戕!
6,特色和创新性 特色主要体现在材料上、方法上与思路上。对农口来说,某些特殊的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将事半功倍;将生命科学的最新技术和理念直接应用到作物尤其是多年生植物的研究中有可能实现跨越式的突破。很多项目这部分没有写好,一种是确实没有特色,还有一类可能是“只缘身在庐山中”,将一切都习以为常,反而看不到创新点了,这时候需要和同事讨论,剖析和提炼特色和创新点。
7,合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鼓励学科交叉和多学科合作,项目组成员应该有不同的研究背景(有些研究必须有不同的单位的合作者),围绕科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一个课题组的成员执行不同的任务(例如一位搞大田,一位搞分子生物学研究)只是分工不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多学科合作。很显然,农口的申请如果涉及其他领域(例如医学、水产),却没有相应的合作者是难以获得资助的。有了合作单位,就需要在研究基础中介绍合作单位和合作者的资历。
一些具体的意见
1,题目 不要很大,很笼统,要切入具体的科学问题。例如“农药”,就应该说明是什么农药,“机理”就需要分解,究竟解决哪一个环节。
2,申请代码 国家基金不同于省基金,完全按申请人填写的代码分类送审。申请人需要查阅同类代码历年受资助项目的目录,最后确定申请代码。
3,参加人员 人员的分工应该具体,除了申请人,所有人都要有具体科研任务,其分工应该涵盖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基金项目中安排一位项目或者实验室管理人员是不适当的;分工中出现“指导”、“顾问”会使评委对申请人主持和承担基金任务的能力产生怀疑;至于申请人甘当副手,由参加人“负责项目设计、总结和撰写论文”的项目必定失败。此外参加人的工作时间一般不要少于4个月,也不要超过10个月,学生多些时间无妨。
4,立项依据 如前所述,国内外进展介绍要围绕主题,有些申请书只介绍相邻领域的进展,与项目直接有关的进展却避而不谈是不对的。同时要注意对前人的工作所作的评价要尽量客观和中性,不要轻易说前人做了“粗浅的研究”之类的话。
申请书的国内外进展应该明确标识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采用统引的方式,与正文相互分离是不可取的。所列文献前后格式不一致的现象也需要改正。
5,工作基础 围绕研究内容,不要海阔天空,离题万里。如果前期有相关研究,应该充分反映,这也是项目可行性的重要佐证。6,年度安排 极个别的申请书只报了2年研究计划,还有几个申请书在第一年安排查阅资料,完善研究方案和购买试剂器材,万万不可!
7,合作单位 不少申请书的所谓合作是对方出几个研究生,这样的合作是否会获得资助需要拭目以待,然而等到擦亮眼睛知道落选了,为时太迟了。还有一些申请书,虽然有合作单位,却没有在工作基础栏介绍对方单位也是重要的疏忽。
8,申请人和主要成员简介 简介不是履历!并非只报申请人一个人!简历中不要出现党派和行政职务。应该根据项目重新组织文字,突出与项目相关的工作业绩。所有人员介绍的基本格式应该一致。
国家基金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竞争,因此罗列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一些小课题反而有负面作用,同样,列出的文章也应该经过挑选,只录与项目相关的。如前所述,所列文章、成果必须按发表时的排序录入全部人名。9,其他 整个申请书应该逻辑严密,表述清楚,文字通顺。
必须加强校对工作,成文后至少请2个本课题组成员通读,确保语言通顺,杜绝错别字,避免口语化。
专用名词应该统一,有一份申请书,题目是乳酸杆菌,但是正文中90%的地方是乳杆菌,有不够严谨的感觉。
拉丁文学名,如Oryza sativa L.,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他小写,用斜体。有些申请是其他项目书的改版,有些是不同人提供资料的拼版,这些都需要按基金申请书的要求统一和规范,只有如此方可避免“本教研组”之类的字样。
第二篇:自然科学基金12项申报成功之独家经验
自然科学基金12项申报成功之独家经验--一位教授的感受
写好申请书是申请成功的关键
基金的评审实质上只是对基金申请书的质量的评审.因为:评审过程没有本人答辩或现场了解,没有申辩。所以:评审实际上只评申请书本身。不评实际学术水平。所以:学术水平高不等于申请能批准。
总之:不要把希望、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寄托在熟人,后门或大树上(原因:除上面的外还有--基金评审相对公正;有五个评委;基金实际批准的大都没大树)
一个好的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
标题要“确切、醒目、主题明了”。[标题是第一印象也是画龙点睛] 要在尽量短的一句话中回答“干什么、对象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要反复推敲。
题目大小要适中,防止“大题目、小课题”。400字摘要:要具体不空洞[是上网内容] 投放的学科要选准 = 报志愿
创新是基金申请的灵魂,也是评议和能否批准的关键 创新包括: 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体系;新的规律 源头创新 = 原始性 + 惟一性 源头:有进一步发展的前景。(长江之“源”)“实质性的创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范围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Know What, Know Why, Know How)所以:题目“有意义”还不行,要属于基金资助范围。(“应用研究”可申请“联合资助”项目)
不打一炮换个地方,有连续性较好。
选题要点
切忌“大而空”。
题目如有应用背景,则要“明确”,即讲清应用背景究竟在哪。
如果是“交叉学科”,则不能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应是实质上的。重要性 化费时间
题目(摘要)—————— 20%————10% 立项依据 ——————— 40%————50% 研究内容和目标可行性—— 30%————20% 其他 —————————10%————10%
立项依据编写要领
既要有国外,也要有国内 —— 避免评议时说你“不了解国内情况”。国内情况既要有别人,也要有自己的。(不怕与“研究基础”部分有重复)—— 可以争取“立项依据充分、全面”的评语。
要写开展本项目研究的理由,最好写自己预研发现了什么,言下之意:“只有我才能干这一课题”,否则反对你的评语言下之意可以是:“你写的项目是重要,但别人来做更合适”。
“填补空白”不是立项依据。理由:我国的基金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而不是“填补空白”; “填补空白”实质上仍是“跟踪”。主要参考文献“不多不少”、要“新”[可上网查] —— 避免太臃肿又避免评语“了解情况不够”
研究内容和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要领:内容集中、目标明确
要写细节(研究内容比较具体的申请容易得到专家的好评)—— 避免评语“研究内容不够具体”。
研究目标”是“解决科学问题、学术问题”,而不是解决“寻找最佳工艺”或“改进性能” 避免评语“不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不能省略,而且要准确 —— 避免评语“申请显目没有深度”。也不能太多——避免“申请人缺乏完成本项目的能力”。研究内容要“突出重点”。解决一两个科学问题就不错了。切忌“什么都做” —— 避免评语 “内容过多,重点不突出”(这是很多基金申请常犯的错误)。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要分清 —— 避免评语“思路不清”。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写得具体清楚则容易得到“可行性较强”的评语。但有保密问题时酌情处理(主要对应用基础项目)“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不宜太多(切忌为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方法都用)—— 避免评语“范围太广,路线不明确”。
“可行性”是指“学术上可行”,而不仅仅是“我有几个教授、几个研究生、几台仪器”。
“研究队伍” + “研究条件” + “学术思想” = 可行
特色和创新之处
要中肯,避免扩大,切忌吹牛。
要写自己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的学术思想,不是写该领域的特色。“交叉学科”是提倡的,但要说交叉点在哪。“填补空白”不是特色和创新,这里也不要写。
研究计划和预期结果
计划要具体。切忌如下计划:第一年文献调研,第二年实验研究,第三年写出研究报告。
学术活动、国际交流写入计划有助于增色,又有助于争取额外经费。
预期进展不必太具体,大致设想即可。特别是对基础研究,允许课题进行过程中不断修改。
预期成果。例如“预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XX篇”不好,关键是达到什么水平。要与“研究目标”写的相吻合。强调质量。
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
总目标:得到“研究能力很强[较强]”“工作条件[基本]具备”的评语。
工作基础:避免只写本实验室的工作基础和积累。本实验室的工作基础有用,但要介绍申请人的工作。
工作条件:应写具备了基本条件。基金不支持购买大仪器,只能“写”缺少一些小设备(经费的实际使用是另外的事)
简历:不光是申请人的,项目组主要成员也要。介绍工作时著重与本课题相关的工作。论文目录要有排名、题目、刊名、时间。(这有利与评审人判断课题组能力,也是科学作风的体现)
承担项目情况:要有名称、编号、经费来源、年月、内容;完成情况不能只写“已完成”“顺利进行”(可写发表论文的水平、引用情况、研究生培养结果等)
努力做好申请书以外的几件事
平时多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动态非常重要,以免每年春节后临时抱佛脚。申请书是平时准备工作的积累和升华。熟知基金申请过程、熟知有关规定。如:申请人的条件[工作年限、在职研究生],限项申请规定[新],5%管理费,15%劳务费[新]。
了解基金审批过程。一审[五位专家,甲乙丙三等,可提出回避要求],二审[非共识项目] 在了解基金委的同时让基金委了解你的工作和能力。用各种交流方式介绍自己的工作(他们是乐意交流的)。已经申请到的基金则随时介绍自己的成果(寄文章等)。
申请书的格式严格按基金委的规定。不要在小事情上栽跟斗。不反对用其他手段。
第一计: 审时度势
为了帮助丁香园的兄弟姐妹申请到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本人联合老婆继成功申请到2005年的国基之后,再次在10月份飞来捷报,又中了2006年的国基。不是本人牛气,首先要感谢从丁香园学到的“独家秘笈”的成功应用。为了感谢丁香园,本人和老婆呕血力创,推出我们申请国基的几大秘诀,提供给2007年奋斗的人们。
今天介绍第一计,审时度势。
所谓审时度势,关键在于要搞清楚基金究竟要赞助那些人,一般来说,国家设立基金,目的就是赞助那些能够在科研上有突破的人。判断那些人能够在科研上有突破,这个就依靠评委来判断了,要知道国基从来不会雪中送炭,只会锦上添花。
你要申请,首先要想,假如你是评委,你写的这封标书送到你手上了,让你来判断是不是会有突破性成果,你怎样来判断?你肯定说看工作基础,对了,这几乎是肯定的。就是一个申请青年基金的人,尽管不是很强调工作基础,但你想,现在评委的手里绝对不是就你一个基金标书,现在哪个角落、那个地方,可以说只要是人都在想办法申请基金,标书多的吓死人。评委不可能看到是青年基金,就不看工作基础了。所以不要认为申请青年基金,就可以不在工作基础上下功夫了。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在工作基础的书写上下功夫?或者说如何让评委一看就知道你是有工作基础的人?当然是你发表的文章了,如果你在nature上发表一篇文章,兄弟,你不光今年可以中,明年也有你的份,而且,你申请20万,人家会说20万怎么会够?给40万吧。
一般来说,只要你能够在你从事的领域10%最高影响力上发表过一两篇文章,在工作基础方面你就不用愁了。现在的国内学者非常看重SCI的影响因子,因此呢,是人就知道这说明你在科研方面能够有突破。因此工作基础最重要的是你有牛B文章,而不在于你发表文章的多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中文文章都是~~,呵呵,那个词太难听,不说了。
因此呀,奔2007国基的兄弟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埋头工作,搞上几年,来一篇牛文。这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牛文,就拉那些有牛文的人入股,呵呵,这也应该算工作基础。有人说了,我真的没有,但还想申请,哪怎么办?兄弟不要急,请看第二计,瞒天过海。
第一计无疑极大地鼓励了那些有牛B文章的园兄园弟们,但没有牛文的兄弟们毕竟占绝大多数,大家可能会起哄,呵呵,这种介绍谁都知道,我们要的是怎样在一大堆发表的垃圾文章中征服评委,而且不是一个评委,是一审中的几个评委,三个到五个评委。
俗话说,行路难,行川路更难。套用这句话,我们申请标书可以说,写标书难,申请上标书更难。难在什么?你可以打动一个评委,但你并不容易打动所有的评委,评委在评阅自己分发到的20份标书中,一般只会让其中的一两份过关,我老婆说一句名言,一个人的标书就像一个精子,他和成千上万个精子一起赛跑,谁先进入卵子,谁就胜利了,其他精子就没有份了。所以你要取得最后的胜利,两个办法,一个是跑在第一名,这要看你的内涵,看你的基础,看你思路的新颖性。另一个办法别忘了,你还可以具有超强的进入卵子的能力,在诸强中分得一杯羹,生双胞胎也是作为精子努力的结果。现在的问题是,你如何在别的精子进入卵子的 情况下,想办法再进入卵子,取得双胞胎的成功。
我这里装着一个锦囊妙计,这真的如诸葛孔明的锦囊,我这里先把打开送给诸位。我在2005年申请的时候,当时面临的形势也是非常尴尬的,因为我按照原来的idea做了一部分实验,有荧光的结果,有细胞的Ca2+三维成像,还有脑片的免疫组化和2-D结果,但是由于尚未完成实验,因此文章尚没有组织和发表,当时申请国基的任务下达,我踌躇再三,不知道咋办,晚上抱着老婆睡觉,谈到这件事,老婆说,嘿咻完以后给我出个注意。于是一番鏖战,精疲力竭,老婆就发表了“双胞胎”的高论,我觉得这真的是标书申请中的“马列主义”。老婆当时将之概括为“瞒天过海”。
坦率地说,我现在也并不了解“瞒天过海”成语的本意,但是我将他按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哪位前辈知道其意,可以在本帖子后面留言给我以教诲,多谢多谢。
老婆当时问我,那些审标书的人牛不牛?我说不是大牛就是小牛。老婆说这就对了。正因为这样,他们也通常是那些投稿者的reviewer。他们也乐意做reviewer,你为什么忽视这一点呢?我突然明白了,你在标书上陈列你已经做的前期工作,那些漂亮的结果当然可以说明你能够在科研上有突破了,他们经常评审稿子,知道什么叫好,什么不行。所以把你自认为可以征服评委眼球的结果放上去吧,这样在你发表文章的时候,你的标书也传来了捷报。在本文中,瞒天过海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实验尚在进行,而你已经取得了很理想的结果,那么,在没有文章的前提下,将你的结果告诉评委,展示你也是将会取得成果的“潜在小牛”,一般来说,评委通常会将你和牛人并列,谁不想说自己有“慧眼识英雄”的本领呢?
这样说来。“瞒”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文章,但可以展示结果;天就是评委,过海就是取得标书的申请的成功。
连续3年写国家自然基金,都失败了,但是每次看到专家给予的评语,有激起我下一次申报的念头,屡败屡战。总结如下几点经验:
1.一定要认真读申报指南,好像每年都差不多,但是里面总是有一些不同,同时可以学习自然基金的语言组织方式。
2.选题要新,一定要是基础中的创新,但同样需要基础,虽然看似矛盾,但专家重点就是考察这两个方面。特别是非常创新的(如新理论、新方法、新观点等等),这些对研究基础可以稍稍放宽。
3.我三年的评审结果都是A、B、C,由此可以看出专家的组成是差别巨大的。而且有些专家的评语,看了后就想吐血,他对该研究方向知道的很少,因此就断章取义,虽然很是气愤,但想想专家也是来自于多个研究方向,因此标书要有一定的大众口味,同时具有深度。以便迎合不同专家的口味。
4.标书不一定要长,但组织要合理。看过不少中标的自然基金标书,大多数都不是很长,但都是条理清晰,主题明确,即使外行也能感到有必要执行。
5.最后就是注意细节,一定要认真,翻译是否合理,参与人员是否超项,参与人员的工作时间是否合理。这些最好找自己多看几次。每年因为这些细节就有许多标书被打掉。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三篇:感受成功之精选作文
感受成功之精选作文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做一道高级数学题,思考了半天也没想出来,于是就想去找爸爸,让他帮帮我,但是一想觉得,老让爸爸帮我解题,对我没什么好处,再说在记忆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益处!于是我在房间里默默做着题。
我左思右想,光演草纸就写了整整两篇,经过了多次的失败,终于让我解了出来,我满怀着喜悦的心情大喊一声: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古今中外不少人,把这种过程叫做成功的桥梁,古代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打败过,但勾践并不灰心丧气,卧薪尝胆,受过很多的苦,最终经过努力打败了强大的夫差,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曾经得罪过汉武帝,被处以宫刑,但他以巨大的动力,终于完成了着名之作《史记》。现代诺贝尔研究炸药,一次实验,他失去了弟弟,助手。他的爸爸变成了瘫痪,但他并没因为怕死,而放弃实验。经过了千百次的实验,最终不也成功了吗?历史的影子告诉我想成功不是易事。
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成功,只有经过了千万次的失败才会成功,只有付出了汗水才回成功。
感受成功,要知道成功不是易事,自然也不是难事,感受成功,你会发现只有认真,坚持不懈的人才会游向成功的彼岸,感
自然科学基金12项申报成功之独家经验--一位教授的感受[最终定稿]
本文2025-01-10 01:28:21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1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