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八单元68(大全5篇)
第一篇: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八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八单元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收录了《我们上路了》《学步》《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万岁,母校》《童年的朋友》这几篇文章都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片段,体现了成长中对美好往事的眷恋。这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告别童年走向成熟的主题。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在朗读过程中,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作者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过程中,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课时分配:
我们上路了 1课时
学步 2课时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1课时
万岁,母校 1课时
童年的朋友 1课时
我们上路了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第一节:虽然我们很稚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第二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第三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进行交流:
(1)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
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
(2)理解“风、雨、雷鸣电闪”各比喻了什么?
(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中的挫折等艰难考验。)
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
(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1、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
2、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
3、总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六.作业:
完成《天天练》相关作业。
课后反思:
学步
教学目标:
1、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呵护关爱,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走好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
3、学习生字,掌握新词。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通过记叙作者看着自己的孩子学会走路时摇晃、踉跄和摔倒的情景,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走好人生道路的嘱咐和期望。
2、了解作者:
赵丽宏:赵丽宏,上海市崇明县人。1951年生于上海市区。1968年高中毕业后到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种过田,学过木匠、当过乡村邮递员。在插队期间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在《萌芽》杂志任编辑,后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3、再读课文,然后交流词语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4、开展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作好旁注。
(2)小组交流,相互启发。
(3)汇报交流,点拨引导:
重点讨论以下句子含义:(尊重学生多元感悟)
(1)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
(2)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3)你的额头留下了难以消退的伤疤,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4)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你的理解。)
5、讨论:父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着儿子学步的?
6、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美:
本文语言亲切委婉(第二人称),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许多话语哲理性强,耐人寻味。
7、布置作业:
(1)完成《天天练》相关作业
(2)积累有关AABB、AABC等形式的成语
课后反思: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小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天——即将分别的感人情景。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心理,描绘师生之间离别时的感人场面,表现作者在学校最后一天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3、生读文,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
(1)老师对学生的爱:语言描写“中学的老师要严格的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吹得不错呀,斯巴多尼!”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嘱咐。动作描写“揉了揉他的头发”,体现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
最后一段其实含蓄地点明了作者的情感,也可以看作文章的精彩点题之笔。“等我回到家里,如果我做了什么后悔的事,那就是不得不洗去脸上的唾沫印儿,”是说“我”极想留下一些什么学生的东西作为永久的纪念,所有没收上来的东西都已经还给了学生,只有这“唾沫印儿”是学生主动给予的,“我”极为珍惜,不忍洗去,也就是含蓄地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不舍,对学生的爱。
(2)学生对老师的爱:“噙着泪水”、“团团围住”、“热泪盈眶”、“挤”、“抽噎”等等。“拥抱”、“吻”、“抓”、“拉”、“塞”,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的依依不舍之情。
4、写作特点:
(1)本文是回忆性叙事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组织全文。
(2)在行文上富于变幻,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行文方法。
5、练习:我的学生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6、小结:主题思想
四、作业:拓展延伸,写一篇同题作文
板书设计:
对学生的爱逐一描述
时间顺序
对学生家长的回忆
对学校最后一天的留恋
对校园的不舍
课后反思:
万岁,母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3、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
3、分层次,概括内容。
(1)第一、二小节,点出建校五十年许多学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节,介绍了不同职业的学生。再现了当年母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3)第八至十一节,描述了师生共聚的感人场景。
(4)理解最后一小节。指出从母校毕业的学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不同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体现母校的作用,培养我们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找学生朗读。
6、分组比赛。
四、编排情景剧《20年后再相会》
五、生谈感受。
六、作业:
1、写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会》。
2、描绘20年后的校园景象。
课后反思:
童年的朋友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传体小说的节选,教学时应根据自传体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到平时的写作指导中,同时还应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外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寒假,请大家说说,你在假期里见到了童年的朋友了吗?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他的童年的朋友,会是谁呢?是不是跟大家一样,写的也是他童年的小伙伴?要知道答案,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进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吧!
二、作家简介
1、你了解到高尔基的哪些情况。(提问学生,先由学生先说一说)
2、教师补充说不到的情况。
三、课堂互动过程
(一)1、生字词语音检查(加点字注音)
先由教师出示卡片(或ppt课件),列出下面词语,提问学生。
咕哝()噗噗()发绺()颤动()胸脯()兜起来()
马鬃()诅咒()两颊()镶银()嗅烟草()
然后由课代表,教学生拼读这些词语,并当场听写出“噗噗”“发绺”“兜起来”“马鬃”“诅咒”这几个词语。
2、各学习小组根据课文,各提出一个问题考察其他各组。
3、课堂讨论:本课中的外祖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老人家?
4、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作为课堂练习
(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
(2)本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3)本文出现的人物有哪几个?为何要简单的交代母亲?
(4)课文采用外貌描写的方法,请问作者具体写到了外祖母的方面?
(5)课文有几处写眼睛,为何要突出的写她的眼睛呢?(体会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
(6)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问:有哪几句是比喻句?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
(7)课文出现两个破折号,作用是什么?
(8)结尾段的“黑暗”指什么?“光明”又指什么?
(9)为什么说外祖母“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四、课堂互动过程
(二)抽出本班的两个男生,要求学生当堂完成100字的人物外貌描写比赛,看谁写得快,描写得象。
五、课后练习
1、收集开学第一个星期本班发生的主要事迹,在练习册中写出三四件。
2、对课堂进行的外貌描写进行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综合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作者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设计思路:
教这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明确文中刻画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然后进一步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这让学生朗读品味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完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童年灿烂总让我们回味,特别是陪伴我们度过那些愉快的日子儿时朋友更让我们怀念。不知你们的童年朋友是谁?他(她)为什么会让你如此难以忘怀?请说一说。下面我们来看看高尔基《童年的朋友》又是怎样的一位朋友吧。(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可学生来介绍。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章。
1.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障碍。
2.文中外祖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检查自学的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噗噗咕哝绺鬃诅咒
(让学生注音后,再全班集读)
2.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
3.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放声朗读你喜欢的语句,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读后请在小组内讨论,各说出你喜欢的原因。然后请代表在全班作总结。
四、深入探讨,交流合作
1.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中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2.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
明确:1.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活力、愉快、温暖。
2.因为她不仅善良,有爱心。还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给了我关怀,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3.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在班上交流。
五、简结转新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六、课后作业: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请你认真观察给你上课老师的眼睛,练习写一段话。
第二篇: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教案
乐趣
《养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实施的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执这种观点,久而久之会抹煞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此,本课教学拟将提纲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理解的过程,揣摩作者的意念与表达,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许会见到较好的效果。
设计特色:自己阅读,自己理解;教师点拨,深化认识。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自读课文,共商教学目标
运用魏书生老师的“与学生商量、商量、再商量”的观点,和学生共同商定教学目标。
其中包含学生的需求、质疑,教师的教学要求。
1.生字新词的教学目标;
2.编写课文提纲的目标;
3.理解作者情感的目标;
4.理解词句的目标;
5.背诵、造句的目标。
二、自读课文,分组讨论,尝试自己完成目标
(一)生字新词教学目标的完成,不仅是注意生字词的音形义,更要将其放在上下文中,结合实际,弄清词义,实现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例如:置之不理──自生自灭──关切──门道;
循环──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昙花──秉烛夜游等词的串联理解。
(二)尝试自列段意,引导读懂课文。
1.自读课文,写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要求自己阅读课文,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讨论时能说出写这段段意的依据。
2.讨论段意,深究课文内容。
(1)根据学生写的段意,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后讨论或辩论,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如:对于第二自然段大意的概括可有两种选择:
A.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从课题出发)
B.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乐趣。(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出发)
引导:从四句话的内容探究,选A正确些。因为后三句分别叙述:养花的目的,养花的盛况(弄懂第四句话的内在意思)。
又如第二段:
A.花虽多,但没有奇花异草。
B.我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引导:这段5句话,第2句和第4句都是写“因”,第1句和第5句都是写“果”,只不过两个结果的角度不一样问导学生进行段意合并,并提醒学生组织好语言)。
3.总结:(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写每段的段意之前一定要读懂其中的每句话,理解它们的意思,在读懂每句话的基础上理清关系,较全面地、通顺地写出每段的段意。
三、感情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体会作者情感。
朗读最后一段,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如:
──作者的总结是全面的:第1句说花的本身给人带来的乐趣,第2句说养花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基本概括了全文内容。
──作者的总结是表面的,不能体现作者对“乐趣”二字的深刻认识。这篇课文应该体现他对知识、真理的追求。
引导:如果照你的认识,结尾应该怎么写?(引导学生在老舍为人朴实谦逊、文风朴质的层面上认识课文的内涵)
四、尝试背诵。
五、完成提纲。总结列提纲的方法。
六、布置小练笔。
你有什么爱好?
(如集邮、养花、养鱼、书法、图画„„)你为什么喜爱它?怎么爱好的?有什么感受?试着用笔把它们写出来。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一)(二);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 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诗歌的朗读
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 山中杂记 》
教学目标:
1、研读重点语段,提高分析能力
2、深入领会作者的博爱思想
3、学习冰心的博爱精神,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 对语段的赏析 教学难点 作者博爱思想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山中杂记》一文中,作者以清晰的语言风格为我们娓娓道来,共写了五种小动物,它们分别有哪些特点?
(温驯 驯良 活泼 快乐 可爱)
作者重点叙述描写的又是哪种动物呢?(鸟)好这节课我们就从此入手来体会作者的思想。二、阅读感知
1、指名读写鸟的语段,其他同学思考
(1)这几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这几段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2、学生回答问题师生共同矫正进而明确。
(1)这五段文字分别写了周围的鸟是快乐的象征;写小蜂雀可爱的外形,写鸟的清脆声,写小鸟温馨的家庭,写大鸟哺育幼鸟的情景。
(2)生畅所预言如:
A 我喜欢第一段因此这段运用对此的写法突出山中鸟的美丽和种类繁多(让我理解了作者的用意)
B 我喜欢第一段,因为这段文字写出了鸟的玲珑娇小,同时渗透了自己的情感,对小蜂雀的喜爱,柃惜与友好。
C 我喜欢第三段,因此这段文字写了鸟清脆的叫声及鸟与春的关系。D 我喜欢第四段,因此这段文字写了鸟温馨的家庭并由此连想将心比心,想到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从而对雏鸟及其父母的爱意更浓。
F 我喜欢第五段,因此这段文字让我知道了小鸟的成长过程,更突出了它们和人一样有情有爱,母子相爱。3、师小结
同学们理解得这样好:原因在于作者对小鸟写得栩栩如生有情有趣,那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作者为什么能写得栩栩如生呢?
评论明确(1)作者善于观察(2)作者拥有一颗丰富的爱心。4、师述:
作者丰富的爱心,博爱的思想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呢?找一找。
具体语句(略)
5、下面结合全文内容找一找能表现作者博爱思想的语句。
具体语句(略)、那么结合这些语句你能感觉到作者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身边的动物的呢?
生讨论做答,进而明确:
尊重 关心 欣赏动物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动物的。三、拓展延伸、你身边的人是怎样对待动物的?
生谈、你学习本文后感到应怎样对待动物 ?
生说自己的收获 四 归纳总结 五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山中杂记
马 温驯
狗 驯良 尊重动物
猫 活泼 关心动物
鸟 快乐 欣赏动物 虫 可爱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1、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2、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
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四、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六、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爸爸带我去___》。
板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美猴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设计思路:
1、美猴王是《西游记》作者热烈歌颂的一个英雄人物,也是我们喜爱的亲密朋友,他“美”在哪里?小小的猴子如何成王?我们要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聪明灵巧,本来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特点,能有层次地复述课文,做到连贯、流利、清楚。
2、美猴王是一个神、猴、人三一体的形象?要理解神话小说的特点和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3、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教材,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观看录像的基础上每人绘一幅画,进行观赏、评比。
4、课文组织学生阅读原著,开展讲故事比赛,引起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行片断说话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这部书。
2、教师方面:制作课件,刻录《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为了帮助学生复述课文,美猴王“美”的几个部分在多媒体上投影出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简洁的导入。
教师:孙猴子是我国家喻户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我这样说对不对?
学生:应说“孙悟空”,不能说“孙猴子”。
教师: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来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美。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
2、检查学生课前了解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一名同学主持听写,二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校正错误。
听写词语:
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竭 力倦神疲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喜不自禁 抓耳挠腮
第二教学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二、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三、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写写,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1、观看录像,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讨论美猴王的性格特征。
明确: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探字众望,他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现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他的传奇性。
3、体验感悟
4、选自己喜欢的部分美读。
《综合活动1》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快乐,使学生知道应该笑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2、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活动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活动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寻找快乐的策略来更好地调整自己。
设计意图:
快乐和烦恼常伴随着每一个人,如果总是想着烦心的事,就会改变自身的心境。久而久之,将导致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学习和生活。本课的设计旨在以“活动”、“体验”为主要教学因素,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烦恼,找到调整情绪的妙方,学会笑对人生。整个过程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力求学生自悟自得,体现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烦恼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疏导,甚至自我渲泄,以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活动过程:
一、理解快乐:
1、揭题,播放音乐,教师激情导入:
人人都想和快乐在一起,天天快乐,时时快乐。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总会遇上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这不,昨天早上,老师骑着自行车来上班,突然,在拐弯口横冲出来一辆摩托车,躲避不及,老师摔倒了,腿摔破了皮。谁知骑摩托车的人丝毫没有歉意,连车都没停,扬长而去。这使老师非常生气,这人既不遵守交通规则,又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太不应该了。老师扶起摔倒的自行车,揉着摔疼的腿,心里很不愉快。是啊,生活中,让人生气、让人烦恼、让人痛苦的事情太多了,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令你不快的事情吗?
2、趁机引导,回忆烦恼:
谁都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请大家拿出小纸片,写出最近遇到的令你烦恼的事。
[活动开始创设切合活动目的的情境,有益于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情感交流的人际氛围,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老师利用音乐渲染和富有激情的语言自述烦恼,直接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论同学还是老师总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趁机引导学生把最近心里的烦恼写在小纸条上,在回忆中体验烦恼。]
二、寻找快乐:
1、教师导语:生活中人人有烦恼,有了烦恼怎么办?请大家来听一个录音故事:《国王长了一只兔耳朵》。
2、播放录音故事。
3、教师引导,打开话题:你有哪些感兴趣的事情?
三、体会快乐:
1、从最喜爱的旅游门票中找一张,写解说词。
2、我把学骑车的经过写出来,让大家体会到乐趣在过程中。
3、我画了画还录了音。
思考:你打算怎样体验到快乐呢?
教师小结:不同的想法,对人的影响多大啊!
四、分享快乐:
1、过渡: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快乐就有烦恼,有幸福就会有痛苦,请你说说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是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的?
2、在小组交流会后全班交流:做自己喜欢的事;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漫画„„
3、教师点拨: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大家的办法真多!
4、教师赠言: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办法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永远快乐。
五、留住快乐:
1、小组合作,怎样留驻快乐:
同组的学生共同承担义务,共同商议,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这次活动中了解的方法,鼓励同学尝试排解烦恼。
教师引导:被帮助的同学露出笑脸时,我看到大家都笑得很甜,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
2、教师总结:
今天的活动真有意思,也很成功,大家都找到了快乐的小窍门,学会了自己安慰自己。我真心希望看到我们的集体中,人人都是“快乐天使”,同时还要学做为别人排解烦恼的“快乐天使”。
单元后记:
已阅
语文科组 一周二
第三篇: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教案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八单元68(大全5篇)
本文2025-01-10 01:26:32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