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杨善洲心得体会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学习杨善洲心得体会

兑现承诺 砥砺品格

——学习杨善洲同志心得体会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这是杨善洲对家乡父老的承诺。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 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他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兑现了承诺。

在向杨善洲老书记事迹学习中,我们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首先要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农业工作是立足农业、面对农村、服务农民,就应该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确定自己的定位,搭建党委政府与农民之间、城乡之间的桥梁,努力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每一位同志要安于平凡,淡泊名利,它的平凡才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事迹,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认真负责,必须像杨善洲一样,在一行,爱一行,用平凡的工作创造出不平凡的 业绩。

其次要像杨善洲一样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展示着一个新时期农业工作者崇高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扬“扁担精神”,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意识,真心实意、一心一意地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才能无愧于人民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再次,要学习杨善洲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既不屈服于艰难困苦,也不懈怠于富足安逸,胸怀全局、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坚定排除万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坚持在逆境中奋起,不消极、不沮丧,积极进取,力争有所作为的态度。

同时,要学习杨善洲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要塑造不懈追求,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行为,用“扁担精神”激励工作热情,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发展壮大、建功立业。

第二篇:学习杨善洲心得体会

紧握理想信念的接力棒

有这样一位领导干部,经常头戴草帽脚穿草鞋,跟农民一起耕作劳动,当地干部群众都说他“把草帽看得比乌纱帽还重”,亲切称他为“百姓书记”、“泥腿书记”。有这样一个退休老人,年逾六旬,还常年在大凉山上义务植树造林,过着勤俭节约的日子,保持着艰

苦朴素的作风。他,就是杨善洲。

他一辈子对群众真情付出、不计回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向每一名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说:“大家都在穷,我一个地委书记能富得起来吗?”当从老乡家的瓦罐里抓出一把干瘪的包谷时,他走到那位农民面前说:“老乡,对不起,我没有当好这个地委书记。”这样的愧疚饱含着怎样的诚意,这样的心疼是怎样发自肺腑。他对人民群众有真挚的感情,发自内心,不求回报。他对群众怀着一种质朴的天然情谊,他是真正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群众的日子过好了,他打心眼里高兴,群众有困难,他是真揪心。

他一辈子节衣缩食、生活俭朴、清正廉洁,且始终无怨无悔,以苦为乐。对别人很大方,对自己很抠门;手中的权力,“前门”开得很大,“后门”关得很紧。公私分明,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他是真正地光明磊落,真正地浩然正气。

是什么让杨善洲一辈子大公无私、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他曾说过:“一个党员,你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的日子,那么你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种骗人的假话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这种近乎执拗的理想信念,正是他毕生坚定的追求。

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我们的党组织,从来就不是“名利场”,也不是“聚义厅”,更不是权贵的“俱乐部”,而是一个有理想、有方向、有梦想的党组织,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同追求的党组织。正是因为有坚定的信仰,共产党员才能充满奋进的力量;正是因为有坚定的信仰,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照杨善洲,我们必将获得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紧握杨善洲留给我们的理想信念的接力棒,坚守心灵目标,更好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我们党必将带领人民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学习杨善洲心得体会

学习杨善洲心得体会

10月16日-20日,我参加了集团党委组织的赴杨善洲干部学院进行党性教育活动。活动之前我一直想把大亮山写得像水一样的透彻:藕荷是藕荷、清水是清水、淤泥在最底层、清清爽爽;灯下的午夜,不平静的心催生着思想。翻读着存放于脑海里一位老人——杨善洲。那片森林连着更大的森林,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大地连着天空,是一首感心动耳的歌;群山在视野之中,是一汪清澈明亮的水。

从1951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到2010年10月逝世,杨善洲孜孜不倦奉献了60年。美国哲学家梭罗有一句最具有影响力的哲理的话:“虽然我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杨善洲老人喜欢这样的艳阳天和夏日:“这是17匹马驮着帐篷、工具、粮食、锅碗瓢盆,也是最具生产力的事情!” 夕阳无限好,何谓近黄昏。22年情系大山,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巨树丛林,它们聚成一簇簇丰厚的树叶;矮树林壮观严肃的盛景,林中空地,有猕猴静静走过,野兔跳进藏身之所,或是凤头鸟、野鸡突然振翅高飞。干涸了多年的溪谷终于听到了泉水的嬉笑。果树,梨、桃子、杏子、板栗,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就漫上了山坡或者树梢,以花开的形式,装点着前行的履迹。修砌塘石路,拖着一大车夕阳的黄金,承载了大山的重量。架起的高压线,温暖了村庄,羞涩的家门,炊烟仙处是谁家。红叶飞万树,山歌绕群峰。3亿经济价值,无偿地送给了大山里的群众。他奋斗一辈子,掏心扒肺让老百姓的日子富起来,自己却两手空空而去,他走了,就像一个操劳了一生的老农民一样,走了……身旁留下一顶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烟斗,身后留下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家里有风烛残年的老伴…… 60年的执着坚守,这是一位从地委书记职位上退休下来的普通老干部,一位老人、一个农民之子的人生传奇,他用60年的时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他的人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种豪气正是把大家看得比小家更重要,把草帽看得比乌纱更珍贵,把奉献看得比索取更快乐,燃烧一生温暖了这片为之不懈奋斗的土地—— 他的精神,如此平凡又如此不平凡,像一滴小小的春雨,却渗透亿万人的心!一辈子天高地阔的豪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留下了一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丰碑。他的名字,多美啊!告诉每个人,杨善洲,中国人心上最美的一片绿洲;你的名字就刻写在大亮山每棵挺拔的树上,每道陡峭的山梁上,每条欢腾的溪水里,凝望岁月风雨中高耸的丰碑,刻在百姓的心里。

撰写人: 2017年10月24日

第四篇:学习杨善洲心得体会

尊敬的党组织:

在全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过程中云南推出了杨善洲这个全国的重大典型,在这个过程中,我本人有幸参与做了一些具体的研究和组织协调工作,认真学习和体会杨善洲精神的实质和丰富内涵,对我本人触动是很大的,杨善洲是我们领导干部做人做事做官的标杆。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回过头来看,那仅仅是初步的,现在又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体会和用心实践,因为学习实践杨善洲精神是与时俱进、常学常新的。

杨善洲同志是在云岭大地出生、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杨善洲精神就是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典型体现。我们向杨善洲学习什么?就是要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学习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可以说,杨善洲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要学习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当下,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学习杨善洲心得体会

第一篇:学习杨善洲心得体会兑现承诺 砥砺品格——学习杨善洲同志心得体会“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