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二)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二)
作品场景
鲁镇:《孔已己》。
未庄:《阿Q正传》。
吉兆胡同:《伤逝》。
上海:《春风沉醉的晚上》、《子夜》、《街景》、《梅雨之夕》、《金锁记》。
日本:《沉沦》。
碧庄:《潘先生在难中》。
北京:《春桃》、《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重庆:《寒夜》。
东北:《生死场》。
湘西:《萧萧》、《边城》。
陶家村:《菱荡》。
四川:《在其香居茶馆里》。
昆明:《人生哲学的一课》。
刘家交:《小二黑结婚》。
华北暖水屯:《太阳照在桑干河》。
东北元茂屯:《暴风骤雨》。
评价
□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
□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手记“的叙述方式。
□ 现代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双峰并峙“,指的是鲁迅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 《沉沦》(小说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 《沉沦》体现了作家一贯主张的“自叙传“文学观。
□ 《潘先生在难中》在艺术上达到了叶绍钧短篇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的高峰。
□ 茅盾指出叶绍钧善于描写灰色的卑琐人生,第一个“十年“反映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 叶绍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家。
□ 1923年出版的叶绍钧《稻草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童话集。
□ 鲁迅指出:“十年来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个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钱杏邨评价:叶圣陶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小说家“.□ 冰心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体家。她的语言既融化了古典文学的神韵,又融合了欧美文学的乳汁,赢得了许多青年的共鸣和模仿,被评论家称为“冰心体“.□ 朱自清说,茅盾作《林家铺子》“写一个小镇上一家洋广货店的故事,层层剖剥,不漏一点,而又委曲入情,真可算得'严密的分析'“.□ 瞿秋白评价《子夜》:“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 巴金被称为“20世纪的良心“.□ 《家》发表时原标题为《激流》,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家》。
□ 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家》,自1933年到1951年期间,先后再版33次之多,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 《家》标志着巴金小说艺术走向成熟。
□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绝笔。
□ 鲁迅评价萧红的作品“女性作者的制止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沈从文以独特“湘西“色彩而成为中国小说大家。
□ 穆时英有“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之称。
□ 毛泽东称赞丁玲“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丁玲有“活的中国“之称。
□ 茅盾评价《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是大胆的描写,至少在中国的那时的女性作家中是伟大的“.□ 《围城》被称为现代版《儒林外史》。
□ 周作人被誉为“小品文之王“.□ “汉园三诗人“: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
□ 1936年,何其芳《画梦录》、卢焚《谷》、曹禺《雷雨》一起获得天津《大公报》奖金。
□ 郁达夫称梁遇春为“中国的爱利亚“.□ 1936年夏衍所作《包身工》与宋之地的同年发表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被视作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
□ 鲁迅评价殷夫的作品:“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 戴望舒因此享有“雨巷诗人“的美誉。
□ 田间被闻一多称作为“时代的鼓手“.□ 臧克家享有“农民诗人“、“泥土诗人“的称号。
□ 艾青堪称“中国诗坛的泰斗“.□ 丁西林被称为中国“独幕剧的圣手“.□ 《升官图》被称为新《官场现形记》。
文学社团
□ 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等人创建了创造社。
□ 1921年,叶绍钧、茅盾、郑振铎、周作人等发起创立新文学第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 1918年,柔石、朱自清、叶绍钧、冯雪峰、潘漠华、魏金枝等组织了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而又很有名气的“晨光文学社“.□ 1928年,柔石与鲁迅一起创办“朝华文学社“.□ “语丝文体“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
□ 周作人是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的主要发起人。
□ 1921年,郭沫若参与发起创建《创造社》,先后与社友创办了《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 1923年,冯至参加了浅草社,浅草社解散后,他与友人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人成立了沉钟社。
□ 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成为现代派诗歌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现代诗派“也因《现代杂志》而得名。
□ 1937年9
月11日《七月》创刊。
□ “七月“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
□ “九叶诗人“:唐湜、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袁可嘉、穆旦。
作品内容
□ 《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三种意象:大自然、有母亲情感的女性、祖**亲
□ 《沉沦》(小说)描写着一个有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
□
《为奴隶的母亲》讲述的是“典妻“的故事。
□
《杂感》的四个部分:批判眼泪的无用,盛赞无泪者的伟大、比较不同死的悲剧性、比较不同的世界观、提倡韧性的战斗。
□
《背影》的写作时间距当时二年余。
□
《王贵与李香香》采用了“信天游“的方式。
□
《屈原》共五幕。
□
《雷雨》共四幕。
创作主张与创作经历
□ 叶绍钧始终坚持“为人生“的文学主张。
□ 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 “爱的哲学“的小说有:《超人》、《烦闷》。
□ “爱的哲学“包括:母爱、童真、大自然。
□ 冰心创作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冰心又以小诗抒唱对人生的思考,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造成了所谓“小诗流行的时代“.□ 抗战期间,冰心曾用男士的笔名在《星期评论》上发表文章,后结集为《关于女人》。
□ 许地山主张文学要“切实地描写群众“,“指导群众一条为生而奋斗而牺牲的道路“.□ 1921年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
□ 茅盾主张作家要努力反映“全般的社会现象“和“全般的社会结构“,使文学成为时代的镜子。他的小说创作基本印证了自己的主张。
□ 茅盾开创了“社会剖析派“风格小说,同时也是它的代表作家。
□ 巴金奉行“人类至上“的人道主义思想。
□ 沈从文用“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
□ 沈从文说:“我只想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林语堂公开提倡“不谈政治“,自称“言志派“,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性灵小品文。
□ “写人生永久性的真理“是臧克家诗集的重要内容。
□ “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是艾青给自己诗歌定下的最初基调。
□ “土地——农民“成为艾青诗歌创作中始终关注的中心。
□ 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是艾青诗歌的“永恒主题“.□ 曹禺善于将“生活戏剧化“,夏衍善于将“戏剧生活化“.====================================================================
答题辅导
小说
□
作品通过对孔乙已的刻画,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文化内涵?
答:《孔乙已》集中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底层知识分子孔乙已一生的悲惨遭遇。孔乙己是个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科举制度产生了丁举人这样少数的权势者,一朝中举,身价百倍,有钱有势,作威作福,而大多数知识分子则如孔乙己白首穷经,百无一能。穷困潦倒,沦落下层,受害而不能觉悟,意识不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不合理性,在不自觉中被它们吃掉了自己的一生。孔乙已在最潦倒的时还摆着读书人的架子,不肯脱下代表他身份的长袍,不肯和“短衣帮“平起平坐地喝酒,他无为谋生,有一手好字,却不肯凭此吃饭,偷了书卖,反而振振有辞地为自己辩白:“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终于因此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从此消失了他卑微的身影。孔乙已的悲剧命运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产物,而孔乙已则是在精神与肉体上的全面受害者。鲁迅在小说中表现了对被损害与被侮辱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对扼杀他们的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进行了强烈地控诉。
□
作者如何在“过去“与“现实“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作者对“故乡“的理解?
答:《故乡》中闰土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那些尚未从“辛苦麻木“中觉醒过来的大多数农民的典型代表。由于生活中过多的痛苦和折磨,使他们变的麻木迟钝,但忠厚善良、勤劳朴实的本质未变。《故乡》对这一典型形象的刻画,主要是通过对其中年时期性格及肖像的变化的描写,在对比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见人很怕羞,非常朴实、纯真,充满未来的幻想。而成年闰土,已经完全不是作者记忆中的情景了,“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尤其是成年闰土精神上的日渐麻木愚昧,更揭示出广大农民不仅是在物质生活上遭受深重的压迫,精神生活上受到了更为深重的摧残,因而也更说明对广大农民精神启蒙的重要性。
故乡是作者脑海深处的一个梦想,又是现实中令人失望的故事。“故乡“是中国特定社会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然而又很典型的缩影。
□
《阿Q正传》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题?
答:《阿Q正传》通过对阿Q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显示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农民问题。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中国的民主革命才会有光明的前景。小说特别透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解释了病态社会中不幸人们的“病苦“,以此引起“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阿Q正传》在艺术表现方面主要有哪些特色?
答:《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阿Q主义在当时虽有很大的普遍性,但表现在作为流浪雇农的阿Q身上时却有其特殊性。这说明,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极其个性化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而不是抽象观念的化身。
②精彩的细节描写。关于阿Q的肖像画即是突出的例证之一。又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地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刻画了地主阶级卑污的灵魂。
③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小说不仅有头有尾两部分的议论,其他许多地方也都穿插着议论成分。这些议论诙谐而精辟,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批判、讽刺色彩,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④《阿Q正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有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
鲁迅是如何透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深刻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中国国民的劣根性的。
答:鲁迅小说《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它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显示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农民问题。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
小说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的一个江南小镇-未庄,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流浪雇农,也沾染了一些流氓无产者的习气。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借助在一个土谷祠里,靠着给人做短工维持生活。阿Q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然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却似乎无真正的愁苦,倒反而总是那么达观和得意。原来,在他身上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那便是精神胜利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特点是用从幻想中得到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因此,所谓精神胜利法,实质上是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
②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
③阿Q还欺善怕恶,怕强欺弱。他遭到失败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敌手作斗争,比如被赵大爷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议,挨了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争。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复。他的调戏小尼姑、与王胡与小D的打架,都是他怕强欺弱的表现。
④此外,阿Q还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他的糊涂和麻木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一生,如画圆圈时的思想表现,以及游街时竟因没唱几句戏而“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等等,都是精神极端麻木的突出表现。
阿Q性格是某种民族病态的集中表现。它深刻的阶级根源出自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其历史来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历史紧密相连,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
《伤逝》中,如何通过对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揭示出深刻而丰富的时代社会内涵?
答:《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时期年轻知识分子勇敢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典型代表,他们曾经发出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时代强音,并付诸了果敢的行动。但是他们的爱情最终归于失败,以悲剧结局。是什么造成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这一悲剧有结实了什么样的时代社会内涵?
①封建势力的强大,五司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封建思想意识并不市即刻就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②知识分之个性解放的要求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完成,离开了社会解放,无论他们曾经表现得如何坚决,、他们的抗争终究是软弱无力的,甚至是一事无成的;
③从子君的角度来说,女性在追求婚恋幸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获得人格上的经济地位的独立,爱情才能有所附倚,否则美满的爱情只能是空幻的愿望。
□
简析伤逝的思想内涵?
答:《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她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在于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犀利的知识女性。她以个性解放的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伤风败俗,涓生的失业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分裂。但是子君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子君追求的知识恋爱婚姻自由,风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作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作整个人生意义。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变得庸俗空虚,胆怯懦弱,爱情也因此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也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的套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识,去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伤逝》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对于表现作品的思想蕴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答:《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部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谊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会议来叙述他于子君的这场另人心碎的恋情。这样,就便于直接表达任务的内心活动,便于充分地抒情。比如:作品对热恋中的涓生在会馆里期待子君到来时的迷惘、忧虑、急切的心情,描述得非常真切;涓生心不在焉地翻着随手抓过来的书,'耳朵却聚精会神地听着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细心地分辨着子君橐橐的脚步声。憎恶着那不象子君或太象子君的脚步声,而脑子里却翻滚着种种祸事的忧虑……。对于涓生后来的悔恨和悲哀以及他内心审处的真情,作者也使用第一人称将其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当涓生知道子君已死的消息时,他的悔恨达到了顶点,鲁迅用第一人称如实地写下了他的悲愤:“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他快意。
此外,作品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在写实的过程中也时有涓生浓重的抒情。在整个悲剧的叙述过程中,抒情气愤非常强烈。热恋中的深情,新婚后的喜悦,失业后的惶恐,感情濒于破裂时的痛苦,终于分手后的绝望以及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和悲哀,都或隐或现、或淡或浓地表现了出来。这样的叙述方式构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客观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和子君良人的情感历程及悲剧结局,使作品表述的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情力度,突现了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内涵的感染力。议论与抒情的不断穿插,还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种波折起伏的意味,噶故事演义得近近远远,既真切又似有些朦胧;即有强烈的现实性,又带有一种凝重的历史感;既有生活细节的精心描写,如用油鸡和阿随的命运来呼应子君感情的变化,又有高度概括的抒情话语,如涓生所说:“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他快意。“,“我要
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以往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种抒情有将故事提升到一种新的境地,给人留下很大的回味与思考空间。
□
《沉沦》如何显示了郁达夫整个创作的基本风格?特别是他的主观抒情的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
答:沉沦是郁达夫小说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本是一个热爱自由、富有反抗精神而又多愁善感的时代青年,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来到日本留学,企图将来一展宏愿。但作为一个“弱国子民“,在异国他乡遭遇到的不是温暖和尊敬,而是更多的不堪忍受的歧视和凌辱。严重的忧郁、压抑和伤感使他的心理变形、变态以至绝望,最后以投海自沉来发泄自己的一腔悲愤。主人公在投海之前,面对着祖国的方向,发出了期待祖国早日强盛的申请呼唤。作品对主人公时代忧郁症和变态性格的大胆描写有力地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罪恶,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体现出强烈的反帝爱国情思和特定的五四时代精神。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在《沉沦》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①大胆无疑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己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的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作者深信,透过“自我“的观照,能够折射大千世界,因为,深刻地表现个性,即能表现社会。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②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把主人公亦即是自我的感情脉搏和心灵历程艺术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的西欧按说注重书法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是厌世颓废的心境。他主要是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以及外在景物的衬饰来达到。如《沉沦》中的他“有病的呻吟“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对人生的悲剧感情。
③以人物情绪的欺负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的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如《沉沦》中主人公“他“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来贯穿前后,形成作品结构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正是这样在他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确立的。
④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郁达夫的小说,笔触所及,都显示出“清、细、真“的特色。淡远和清愁以清丽、流畅、自然、真挚的文词,摹写着主人公心灵的某种律动,有呼之欲出的情韵,有时着墨绮丽,甚至纤浓,却也不掩一腔真情,更多时是以朴素、质白取胜,随兴而至,平淡无奇的文字间,先出跌宕多姿的笔意。
□
《沉沦》在思想内容方面对“五四“小说创作有哪些重要开拓?
答:中篇小说《沉沦》创作与1921年5月,它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品。它的问世,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对“五四“小说创作做出了重要的开拓性贡献。首先,作品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思和个性解放的追求,深深地激励着当时的青年。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所追求的这种爱,不仅只是男女之间狭义的爱情,而是对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暖人心的感情的追求,是对祖国富强的渴望和对理想世界的渴望。这也正是当时青年的普遍最求和渴望。特别是作品所着重揭示的主人公的追求与追求的不可得之间的矛盾,不仅反映了青年们的苦闷和忧伤,也深刻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二)
本文2025-01-10 01:22:13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1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