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少年刘琪[合集]
第一篇:美德少年刘琪
美德少年先进事迹材料
——记洛阳市新安县石井初中八二班学生刘淇
刘琪,女,2002年10月28日出生,13岁,她是新安县石井初中八二班的一名学生。她以良好的思想品质,优异的学习成绩,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被多次评为学校的“三好学生”。她是学生中的榜样,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同时她是小伙伴们的知心朋友。
她是一个热爱集体,关爱她人,品质优秀的学生。她总是把集体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日常生活中,为学校为集体的服务仿佛使命般印在了她的心中,她经常为班上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自己融入了学校,融入了班级。
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她认真学习,凡是学校,老师交给的任务,她总是一丝不苟的完成。她乐于助人,经常主动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一遍一遍耐心给他们讲解题思路,直到他们听懂为止。此外她还在班里成立了“帮困小组”,成绩优秀的学生与学习困难的同学建立“一帮一”对子,大家都以她为学习榜样,你追我赶,班级成绩提高很快。
刘琪爱学习,勤思考,爱钻研,求知欲强烈,各门功课都努力学好,课前,她能认真的做好各门功课的预习,课堂上认认真真的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老师的问题,遵守课堂纪律,踊跃发言。课后,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如名人故事,历史故事,童话故事,唐诗宋词等等。正是由养成了良好的看书习惯,促进了写作水平的提高,她的作文多次获得高分,并作为范文在班级交流。
此外,她还在画画方面很有天赋,在不断的努力下,她的作品让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二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参加全镇绘画比赛的她,获得佳绩,获得了去县参赛的机会。三年级参加县艺术大赛,又荣获了一等奖。小小的她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更塑造了这样的一个自信、乐观、勇敢、爱笑的女孩。
最让人欣赏和敬重的,是她的坚强的毅力和乐观的心态,她的家庭并没有其他学生家庭那样的让人无忧无虑,同龄的孩子躲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她已经学会了自己上学,自己穿衣吃饭。在同龄孩子中她与众不同,顽强的自立能力让小小的她健康的成长着,没有零食、玩具,她可以自己和自己玩。她的独立让旁人惊叹。
她的父亲,在她4岁时因意外事故全身大面积烧伤,从那以后,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就像雪上加霜,更加困难。她爸爸由于烧伤事故的原因而落下了后遗症——大腿中长了一个肿瘤,已经做了三次大型手术。妈妈因要照顾年仅两岁的妹妹而无法脱身,便由她来医院照顾爸爸。在爸爸做的第三次大型手术时,她站在手术室门口守候的背影让人心痛,她就这样站在手术室的门口等了4个小时,最后,可能是她的付出和善良感动了上天,爸爸的手术非常成功。
她父亲手术后几天的观察期中,她夜夜没合眼的陪伴着病床上的父亲,面带笑容的对待病房中的其他人,她的坚强是所有人公认的。而她的那坚强的微笑让医生和护士人从心底里喜欢这个女孩。她也是个非常节俭和充满爱心的女孩。在家里,关心长辈,经常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陪爷爷奶奶聊天解闷,对待邻里,她文明礼貌,与人为善,深得邻里的喜爱。她生活简朴,平日父母给的零用钱除买一些必备的文具,其余的攒起来,从不乱花一分钱,但当她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是时,却拿出了自己一年的零花钱捐给地震灾区的小朋友,玉树大地震后,她不但自己捐钱,还号召周围的亲戚朋友捐钱,她以行动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和对灾区小朋友的关心。
她是学校的文明志愿者,经常和几个同学一起为家乡和学校做好事。捡拾绿化带的白色垃圾,擦洗楼道栏杆,弯腰拾起楼梯上的纸屑,一言一行讲道德,举手投足见文明。文明不就应从这点点滴滴小事做起么?她还是家里的低碳宣传员,洗菜的水用来浇花,用过的易拉罐,包装盒做成小收纳盒,装饰居室。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她深知要走的路还很长,她正用自己的正直和善良为歌,热心与宽容为曲,弹奏暖人心扉的歌;她正用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为笔,进取和奋发为墨,书写充满希望的画。她是一个坚强的女孩,不怕在荆棘丛中打滚,她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斗志。她是坚强的,坚强到足以将心灵打磨成光滑的鹅卵石,不需去害怕风吹日晒、暴雨的肆虐。她知道,前方的路荆棘载途,但她将执着的前进,不会退缩,不会胆怯,她仍会大步向前。这就是她,一个具有无限梦想激情的女孩,永不会被生活的困难所吓倒。
她,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女孩,一个乐观坚强追梦的女孩。我们相信她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卖木雕的少年》刘琪
2014年优秀教学设计参评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刘琪
工作单位:长安区南街小学 教学科目:语文 联系电话:***
27、《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卖木雕的少年》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国际理解和友好”主题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反映了中非地区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她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送给她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如此,勾勒出了一个纯朴又憨厚的非洲少年形象,折射出“爱是相互的”主题。【学情分析】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比较亲切。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学生认知有一定距离;故事发生在非洲,是学生了解甚少的地方;所以相关背景的补充便显得尤为重要。课文的主人公是一位非洲少年,与学生学习的心理与年龄特点相符。学生是在完成第一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完成这第二课时课文分析的。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走进非洲,感受非洲风情。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并积累文中“游人如织、爱不释手、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等四字词语。
2、了解课文背景,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
活动并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难点:理解少年为什么说我们是朋友,了解中非友谊。【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的视频、非洲木雕的图片、中国援助非洲的资料图片以及背景音乐等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展示法、朗读体会法、形象感受法、质疑探究法。【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欣赏瀑布壮观——欣赏木雕精美——研读两次对话,感受少年心灵美。”为贯穿学习活动的线索。通过播放瀑布的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的体会瀑布的壮观,感受瀑布的美。通过对非洲木雕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非洲木雕,感受木雕的精致,为理解遗憾的原因打下基础;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如两个“遗憾”,两处的“沉甸甸”,及文章中两处少年和“我”的对话,都是反映全文主题的重点部分,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反复品味。感受非洲少年的心灵美;了解中国同非洲人民的友谊。【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导入课题。(2分钟)
1、(大屏幕出示买木雕的少年)由图片谈话介绍非洲和作者。
2、质疑:买木雕的少年为什么不收吴晴阿姨的钱呢?
3、齐读课题:买木雕的少年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切入刺激学生的感官,并使学生带着“寻因”的目的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很好的实现了与新知识的衔接。)
二、走近文本、感受非洲风情。(13分钟)
(一)感受瀑布的壮观
1、(播放瀑布的视频)老师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宽达1800米,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瀑布。“莫西奥图尼亚”在当地语中意为“雷霆翻滚的云雾”。
2、、理解“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的意思,并给“游人如织”换近义词。
3、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二)欣赏木雕的精致。
1、(出示木雕图片):买木雕的摊点就在瀑布的附近,做工精致,去看看。
2、师随音乐介绍:木雕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常见的非洲木雕有面具木雕和动物木雕。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于非洲民间艺人之手,那娴熟的刀法,生动的表情刻画,神秘而怪异的造型,使之成为世界各地乐于收藏的艺术品。
3、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木雕?
4、出示句子,填空并选词说话
摊点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5、过渡:这么精美的木雕,你想不想买两件带回家啊?吴晴阿姨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呢,看看她选了一件怎样的木雕吧。(设计意图:本文体会少年的心灵美是重点,但作者以游览的视角先介绍瀑布和木雕,以它们的美更好的来衬托非洲少年的心灵的美。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远在非洲,学生很难见到,对非洲木雕也知之甚少。播放瀑布的视频和木雕的画面,逼真的效果、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的融合,将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思维会变得活跃起来,课堂气氛也将很热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瀑布的壮丽和木雕的精致。为后文突破重点打下了基础。)
三、深入文本,体会少年的心灵美(20分钟)
(一)理解作者的遗憾
1、出示吴晴选的木雕。
2、通过解释“爱不释手”的意思,来体会作者对木雕的喜爱之情。
4、说出作者的遗憾的原因。
(二)深刻理解少年的遗憾
1、研读少年和“我”的第一次对话,找出少年遗憾的原因。(1)默读课文5—9自然段,用笔画出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体会少年的内心活动。(2)课件出示对话内容。
(3)指导朗读:读出非洲少年:诚恳、猜测的语气,我语无伦次的感觉。体会“我”和非洲少年当时的心情。问学生:怎么看出他很迫切的希望夫人买下?学生回答后师小结:词语可以表情达意,标点符号也可以。(4)分角色感情朗读对话。(5)找出少年遗憾的原因。
2、研读第二次对话,紧抓“朋友”理解中国和非洲人民的友谊。(1)请大家小声读课文的10—15自然段,画出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语言、行为、神情的句子,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看看你有什么疑问吗?
(2)指导朗读:我说的话都有提示语,你看,“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这些话容易读出语气;而少年的话该读出什么语气呢?(自由读对话,琢磨少年说话的语气)(3)分角色朗读(4)学生质疑。
预设:为什么小象墩是沉甸甸的?(和第六自然段中的“沉甸甸”比较得出:这木雕里包含了少年对我沉甸甸的情谊,也包含了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深情厚谊。)预设:少年为什么说,我们是朋友? 出示句子: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①出示中国援助非洲的资料:50年来,中国向非洲47个国家派出
了1.5万多人次“白衣天使”,在非洲大陆救死扶伤;看,这就是中国援助非洲修建的著名的坦赞铁路,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接近10亿元人民币,派出了多达16万人的施工队,还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②正是因为中国无私的援助非洲,让这位非洲少年把我们中国人当做了朋友,对中国人充满了感激之情。让我们带着满心的感激再来读读少年的话吧。
③出示句子: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学到这里,你们知道少年为什么不要吴晴阿姨的钱了吗?(板书:我们是朋友)④少年的话,让吴晴阿姨的心里感动极了,于是连声说。
四、总结全文,深化情感。(3分钟)
(一)此时“我”和非洲少年的心里还有遗憾吗?是的,没有遗憾了,有的只有感动,感动于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感动于国与国之间的那份友谊。非洲的瀑布美、木雕美、人更美。不唯独是非洲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友情感天动地,在这同一个世界里,我们还拥有同一个梦想那就是让全世界人民都能成为朋友。
(二)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回味非洲少年对中国的友情,再一次深情的朗读课题。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买木雕的少年。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带有激情的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有助于深化主题,使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让学生回味无穷。使学生不禁了解了非洲的自然景观,感受了中非的友谊,更记住了这位心灵美的少年。
美德少年刘琪[合集]
本文2025-01-10 01:18:28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1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