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论文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种子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 种子概论课程论文

题 目:姓 名:学 院:专 业:班 级:学 号:指导教师: 2015 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素 张佳惠 建筑工程学院 工程造价

1301

20132166 江旭文

年 月 日

【摘要】农业的基础在于种植业,种植业的延续与发展依赖于种子。种子是种植业最基本的、不可取代的生产资料,种子的发芽率是衡量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对种植业有很大的影响。种子发芽率是指发芽测定终期,在规定日期(规定的发芽终止期)内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检种子数的百分率。在种子生产、加工、贮藏等过程中,由于种子自身的理化指标、加工技术、贮藏条件、环境、包装以及贮藏期限等多方面的因素,对种子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影响。而这些因素,对种子发芽率会有直接影响。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素虽然很多,但绝大多数的影响因素能够通过控制来减轻对种子质量的影响,甚至可以避免。

【关键字】种子 发芽率 质量 影响因素 【正文】

种子相关的各个阶段都存在许多影响种子发芽率的因素,在生产方面,种子的发芽率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外部因素包括水分,氧气,温度,光照等,水分是种子发芽所绝对必须的,有了水分,酵素才能活动,种子贮藏的养分才能水解产生作用,细胞也才能膨胀伸长;氧气也是影响种子发芽的重要因子,种子开始活动就要进行呼吸作用,也就需要氧气,一般来说,发芽床上水分多、氧气少,则长芽;反之,水分少氧气多则宜于长根,只有少数水生植物的种子,能在缺氧状况下发芽;植物种子的发芽温度可以从0-40℃的范围,但每一种植物都有其发芽适温,也就是最适合于发芽的温度,植物的发芽适温因原产地而异,一般而言,温带植物以15-20℃为最适,亚热带及热带植物以25-30℃为适;不同作物种子发芽对光反应不同,有些植物的种子需要有光线才能发芽,也有些植物则正好相反,前者称为好光性种子,后者称为嫌光性种子,所以播种后应考虑植物对光线的好恶来决定覆土与否,一般细小的种子由于养分贮藏少,不足以支持胚芽由土中长出仅能在地表发芽,多属于好光性。而影响长子的内部因素也就是种子自身的生长条件,包括种子成熟度,种子休眠和种子含水量。一般情况下,成熟度高的种子发芽率也高。这是因为正常成熟的种子能够为自身萌发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而未正常成熟的种子则不能。大多数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就可以萌发,如水稻、小麦等,但有些植物种子在脱离母体后即使在优越的外界条件下也不能萌发,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如苜蓿、银杏等。在一定范围内和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种子自身含水量越高越有利于萌发。但在种子储藏时,如果种子含水量过高,就会增强种子的呼吸作用,从而导致种子温升高,出汗、结露、甚至霉变,严重影响种子发芽率。在收获晾晒过程中,如果在水泥地上暴晒时间过长,会使种子含水量急剧下降,形成所谓的“铁籽”,种子的发芽率也会大幅度降低。

在加工过程中,种子药剂处理过程使用的计量和方法不合理,会使种胚受到伤害,影响种子的发芽能力。例如在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过程中,由于药剂的质量不过关或操作过程中药种比过大,就会对种子产生一定的药害,会使种子的发芽率降低。有资料表明,小麦包衣后立刻进行发芽试验,在规定时间内同空白对照作比较表现为萌发迟缓,且其发芽率偏低。种子加工过程对种子产生的机械损伤、腐蚀、高温;包衣包膜后种子内部产生的变化等,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种子发芽能力。

生产技术规程对种子的生产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规程。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的是否正确,都会对种子的健康状况和活力产生重要影响。要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时期播种或育种,避免低温和霜冻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的危害。种子成熟时期的冻害对发芽率影响很大;幼苗遭受霜冻死 亡后补种,成熟期不一致而一次性收割,使补种的植株种子不能完全成熟而休眠,或不具发芽能力。根据株幅、分枝性、生长高度采用适宜的种植规格,合理密植,使植株健康生长。易倒伏作物设立支架,是群体枝叶均可通风透光,不相互遮蔽而生长健壮。按需进行肥水供给,施用腐熟农家肥做底肥,配以化肥、生物有机肥,并且要按种子生产作物需要配以施肥,合理灌溉。进行严格的病、虫、草害防治措施,加强原种的检疫和健康保证措施,实行严格的轮作倒茬制度,采用地膜覆盖、高垄栽培、温室、网室等现代化技术,采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做好田间病、虫、草害产生的带病种子、虫伤种子和秕子。生产面积较大的品种,适合大型机械加工的,可采用机械脱粒、精选、包衣包装,可保证种子加工质量和效率不适合大型机械加工的,部分工序可采用小型加工机械;不适合机械加工的,如微粒种子,部分花卉种子和一些特殊类型种子可采用手工脱粒和精选。彻底清除缺陷种子和秕籽。采收前要彻底拔出田间死苗。成熟时期要掌握合适的采收时机;并且掌握合适的后熟方法和后熟时间,防止成熟不充分影响种子活力,或种子存在休眠情性;后熟及干燥过程要防止株堆、果堆雨林潮湿,发热霉变;采用合适的干燥方法和脱粒方法,降低破籽、烂籽比率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瓜类、浆果类等多汁果实应掌握合适的发酵时间,适时洗种,晾晒。

在种子的贮藏方面,常温贮藏,真空贮藏,密闭低温、超低温(-196℃)贮藏以及超干(水分5%以下)贮藏操作技术应符合安全贮藏要求,并通过一定期限的作物品种试验并适合贮藏要求。否则不正确的方法会导致种子发芽率的下降。种子在贮藏的过程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贮藏方式,不同种子遗传性,不同种子特性和化学成分,种子寿命不同;长命种子贮藏15年以上仍有很好的发芽率,短命种子贮藏2-3年后发芽率即迅速下降。种子应在干燥低温情况下贮藏。贮藏场所具有通风排湿、控温散热、光控和密闭等利于种子储存的功能;具有定期检测仓虫和微生物及其储存环境变化,和具有调控的管理能力和制度。所贮藏的种子理化指标应符合贮藏方式的要求;不同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不同含水量的种子要求分开贮藏,以便于温度、湿度、通风、药剂处理等调控措施的运用。

种子的生产、加工、贮藏技术是伴随农业生产的出现与发展同步进行的,我们的祖先在这些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除种子外,各种增产措施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施肥量、灌水次数与数量、农药的喷洒、铲地的遍数等都是有限的。唯独品种改良的增产潜力几乎可说是无穷近的。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全国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作物种子检验员考核学习读本.北 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

2、周祥胜,赵新立,颜启传,幼苗鉴定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第二篇:种子论文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从最开始的三系配套技术,到两系配套技术,再到如今的超级杂交稻技术。本文主要分析了各阶段技术思路的确实,路线,以及各技术的优缺点,阐述了当前杂交水稻种子面临的问题,以及杂交水稻种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三系配套技术,两系配套技术,超级稻,发展趋势 引言:水稻与其它粮食作物相比较,稻米粗纤维含量少,粉质最细,淀粉粒特小,适口性好,其含人体必需氨基酸比大多数谷类食物的含量都要高,且包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虽然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不如高蛋白粮食作物那么高,但其蛋白质可消化与吸收比率可与高蛋白食物大豆相娘美,因此稻米一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细粮。“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不仅是中国政府一直关注的大问题,而且是世界各个政府,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也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占据世界总人口的21%还多,而可用耕地仅占世界的10%还少。自1964年以来,杂交水稻研究在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科研队伍的共同努力下,经历了一个“从三系、二系到超级稻”的发展历程[1],将水稻平均产量提高20%以上,解决了中国长期以来粮食短缺问题,有效的缓和了人地矛盾,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进程 1.1水稻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

1.1..1利用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技术突出贡献之一。所谓杂种优势就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率、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诸方面均比双亲优越的现象。将杂种第一代这种超亲现象应用于农业生产,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称为杂种优势利用。

1.1.2所谓雄性不育性,是指雄性器官退化,不能形成花粉或形成无生活力的败育花粉,因而不能自交结实,但雌性器官正常,一旦授以正常可育花粉则又可受精结实,具有这种特性的品系称为雄性不育系[2]。水稻雄性不育有遗传型不育和非遗传型不育两种。非遗传型不育不能应用于遗传育种,所以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研究重点是遗传型不育。1.2三系配套技术

1.2.1三系配套技术思路的确立

“三系”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所谓“三系”是指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简称不育系(A)、保持系(B)、和恢复系(R)[3-6]。要实现“三系”配套,首先利用少量的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培育出一个雄性不育系,这个雄性不育系可以无限扩展到任意大;然后选配出保持系,保持系是一种常规水稻,它能使雄性不育系水稻的雄性不育特性世世代代百分之百的保持下去;最后还必须找到另外一种被命名为恢复系的常规水稻,这种常规稻与不育系杂交之后,其杂交后代全:面恢复其雄性可育性而自交结实,从而由此获得F1代种子而用于大田生产。这样,每年用一部分不育系和保持系杂交,其杂交后代保持了雄性不育的特性,就可以延续不育系后代;用另一部分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其后代恢复了雄性可育的活力,因而可以自交结实,以制备大田生产所需的F1代种子。农民就能应用这些具有较大增产优势的杂交种子进行大田生产,而不必采取任何其他复杂的技术措施。用一个简图就可以把这三系育种的技术思路清楚地表达出来。1.2.2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性的选育

1.2.2.1不育系的选育,是三系配套技术能否实现的关键。从水稻杂交育种历史来看,“人工去雄”无法实现水稻大面积杂交,也就无法完成大规模制种。不育系的选育,一是运用远缘杂交(包括种间杂交和籼粳亚种间杂交)、地理远距离及不同生态类型品种间杂交、自然突变和人工引变获取不育株,然后运用核置换的原理,多代回交育成不育系。二是对己育成的不育系进行多代测交、择优回交或同步稳定转育的方法,选育适合栽培目的的新不育系。

1.2.2.2保持系是水稻雄性不育性得以传承延续下去的桥梁,是三系配套的中心环节。保持系在保持系亲本选配上除了要注意与恢复系亲缘关系远、配合力好、抗性强、米质优良外,还要注意异交习性好,亲本之一必须保持性能强。保持系的选育方法之一,是通过回交转育,即用一个具有某一优良特性的非轮回亲本与需要改良特性的优良保持系(轮回亲本)杂交并回交,以改良轮回亲本的某一形状的选育方法。

1.2.2.3恢复系是实现杂交水稻技术终结目标的执行者,其杂种优势表现包含了科研工作的全部希望。选育途径主要有测交蹄选、杂交选育和福射诱变等,前两者是最常采用的方法。1.3两系配套技术

三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开发成功后,二系法杂交育种技术成为水稻杂交育种的重要手段与技术内容。然而,三系育种方法也存在自身的局限,主要问题在于制种程序较为复杂,费时费工太多,在欧美円本等发达国家都难以推广。因此,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创新,尤其是改进制种技术,降低制种成本,是当时杂交水稻科研团队亟待解决的问题。最早提出杂交水稻“两系法”概念的是安徽省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他们利用的是隐性雄性核不育材料,不育材料有5%—10%的自交结实。用带有显性遗传标志的恢复系与之进行杂交制种,通过遗传标志来辨别杂交种和自交种子。播种后待秧苗长到三叶期,紫叶秧苗即为杂种,用于大田生产,绿叶秧苗即为自交种子,用作母本繁殖。然而真正揭开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序幕的是“湖北光感雄性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不同质源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导致两系配套技术的 实现[7-8]。

1.3.1两系法的制种程序

所谓两系法,与过去一贯利用的核质互作不育系的三系法比较,不需要使用保持系,就是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繁制杂种,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可以有不育转化为可育,即省去了保持系与不育系杂交繁制不育系后代的这个环节。

1.3.2两系法配套技术的优越性

首先,两系法杂交育种与三系法比较,其制种程序较为简便,省时省工高效,制种成本相对较低。新成果的加速利用在亲本选配方面,两系法不受恢保关系制约,配组自由度大,提高了选配强优组合的机率,有利于利用亚种间的强大杂种优势。第三,两系法育种可以充分反复利用杂种优势。第四,两系法育种中,其杂交父本的选择比较广泛。

1.4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

超级杂交稻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水稻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日本于1981年启动了超高产水稻育种计划,要在15年之内把水稻单产提高50%。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也开展了旨在提高单产20%以上的新株型育种计划,被外界称之为超级稻育种计划。1997年中国启动了 “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项目,制定了连续两年两个百亩片一季稻的平均单产“2000年达到每公顷10.5吨(第一期),2005年达到12.0吨(第二期),2015年达到13.5吨(第三期)的研究目标”,①确立了常规稻和杂交稻并举、三系法和两系法并重、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在着力提高产量潜力的同时,注重改善稻米品质、增强病虫抗性和生态适应性。2005年农业部发出通知,要求大力发展超级稻,实施“6236工程”;即经过6年的努力,培育并形成20个超级稻主导品种,使超级稻播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30%,每667m2增产60kg,带动全国水稻单产水平明显提高,这是解决未來中国粮食问题的有效途径。

1.4.1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

首先是国际水稻所的水稻专家参照其他禾谷类作物的株型特点,经过比较研究之后,提出了新株型超级稻育种理论(new plant type, NPT)[9-10]。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沈阳农业大学的杨守仁、陈温福等率先提出了选育超级高产水稻新品种的构想:“增加生物产量,优化产量结构,使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获得超高产的必由之路”。四川农业大学的周开达院士等专家1995年提出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选育超级稻的另一条途径:“亚种间重穗型三系杂交稻超高产育种”袁隆平于2000年就提出[11-15],光温敏核不育和广亲和基因的发现,通过两系法为直接利用秈粳稻亚种间杂交而获得强优势组合的设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进而预计可以育成比当时三系杂交稻的产量高出20%以上的超高产新组合。而陈温福院士等后來设计的株型是直立穗型,同样强调株高要适当增加,并改善根系形态与功能,并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单基干重以提高其生物产量[16-20]。

虽然具体的技术设计不尽相同,但他们的技术思想与目标还是共同反应了如下几点:⑴普遍强调理想株型设计的重要性;⑵普遍认为利用籼梗亚种间杂交育种方法是选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重要途径;(3)都试图将优势利用与理想株型的培育结合起來,即通过株型的培育来支持水稻髙产、优质、多抗机能的获得。1.5绿色超级稻

“绿色超级稻”,选育的超级稻品种基本具有不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的生理品质。张院士的技术思路是将品种资源研究、分子技术育种及水稻基因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发掘和利用水稻重要性状基因并应用于对水稻品种改良,从而培育出大批具有产量高、品质好、营养高效、抗病虫害能力强等优良生物性状的新品种[21-24]。在现有超级稻育种成果的基础上,张院士及其科研团队明确了 “绿色超级稻”研究需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①针对超级稻普遍存在的抗性问题,培育出来的“绿色超级稻”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增加品种的抗病虫性,从而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在近年超级稻的高产栽培中,由于病虫对水稻的危害逐年加重,传统解决方式就是通过喷施大量农药来得到控制,然而这样既加重农民的经济和劳工负担,又因农药在食物中的残留给人类健康留下了严重的隐患,长此下去更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②与常规稻相比,杂交水稻种植的施肥量一直要高出不少,我国很多地区稻田的施肥量已经超过了土地的承受能力。同时,大量施肥除加重农民负担,使农民种稻增产不增收,更是成为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导致土壤退化及江河湖海的富营养化。因此,在保持高产、稳产的同时必须尽量降低施肥量,培育出肥力高效利用的品种。③中国的水资源比较缺乏,因为缺水导致很多地区无法推广杂交水稻技术。我国农业耗水约占全国总耗水量的70%,而农业耗水的70%都用在了稻作上。我国华北地区旱灾频繁,西北地区更是长期缺水。由于长江流域和华南稻区的雨量分布在季节上越来越失衡,导致该地区旱灾频发。因此,培育耐旱品种是水稻种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目标。2中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面临的问题

2.1生产组织模式与基地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小户生产模式,因规模小而分散,机械化程度低,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安全隔离区难划分,制种成本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大多数基地已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满足制种用工的需求,导致田间管理粗放,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制种产量低,种子质量不稳定,种农制种效益和积极性降低[25-27],基地的稳定与发展日益艰难”生产商”和大户规模化生产模式,劳力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常因不能按时移栽或移栽质量差,导致苗穗不足、花期不遇和不能在安全期抽穗开花而造成减产和增大质量风险,同时种子受烘干机械很少的限制,不能及时收割干燥,种子质量难有保障。

2.2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育性风险问题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已有20多年,因不受育性恢保关系制约,选育优良组合的几率比三系法大大提高,应用前景广阔。目前中国应用的不育系以温敏型为主,雄性不育性主要受温度控制,高温条件下不育进行制种、低温条件下转向可育自交繁殖。然而自然气温在不同年份变化较大且难以预测,因而两系制种母本存在育性风险。两系制种曾多次发生因母本育性敏感期遇异常低温引起育性波动而导致较大面积制种失败的事例。2.3杂交水稻制种异交结实不良特性问题

杂交水稻制种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母本)与恢复系(父本)通过异花授粉生产杂交种子“水稻雄性不育系存在不少不利于异交结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抽穗卡颈,有些不育系喷施赤霉素后植株伸高易倒伏、开花分散不集中。张颖历期长,有的内外颖不闭合或闭合不严导致种子裂颖,有的种子成熟后易穗上萌动发芽,易感稻粒黑粉病,杂交种子生活力脆弱,耐贮性较差等。这些不良特性是导致制种减产、质量降低的主要内因。多年来又一直未能高度重视地深入地开展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探索其根本解决办法,以致成为阻碍杂交水稻种业发展。3杂交水稻种业发展趋势

3.1综观世界种业的发展现状,当今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28-33]:一是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生物技术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种子产业规模发展迅速,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向垄断发展趋势明显。3.2全球的几大种子公司也开始瞄准了中国水稻种子市场,但由于水稻的特殊性,产业目前较为分散,达到高度集中还需要时间中国从事杂交水稻行业的企业必须看清国际种业发展趋势,不断增强自我核心竞争力,扩大规模,争取在杂交水稻领域做好民族产业。3.3相对国际种业,中国的种业集中程度很低!随着中国种业市场化总体进程的加快,市场重组和整合开始逐步涉入落后的种业行业,这也是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种业竞争形式正从垄断竞争向寡头竞争过渡,中国种业对所有外来资本的是否全面开放决定着这种过渡期长短!随着未来中国种业市场的发展演变,会逐步出现三类公司:一是拥有多条产品线,且每条产品线都具有竞争实力强的大型企业寡头;二是只经营一条种业产品线如杂交稻个别品种”玉米"棉花或瓜菜,其实力位居行业第一的中型种业公司;三是给大企业代销的众多中小分销商中国种业的市场化重组整合之路行的通的必以是玉米和棉花两大作物为开端!因为杂交玉米和棉花的种子生产流程易控,种子质量能得到保证 3.4杂交水稻的种子生产流程较难控制,种子质量受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再加上水稻地理适应性小局限大!而只有产品质量得以有效控制,规模效益才能发挥,整合重组才容易实现!因此,杂交水稻种业整合速度将较为漫长,但也可能因为科技和管理创新,杂交水稻种业整合加快。参考文献:

[1]中国农科院.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山版社,1991.[2]袁隆平.水稻的雄性不育性[J]几科学通报,1966(4).[3]游修龄.中国稻作史[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4]梁家勉.中国农业科乎技术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5]庄志霞.隆平传[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6]祁淑英.袁隆平传[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7]姚昆企.走近哀隆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装冷,庄志霞.绿色王国的亿万富翁——染交水稻之父哀隆评传[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9]谢长江.染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M].桂林:广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0]袁隆平.超级染交稻研究[M].上海:上海科予技术出版社,2006.[11]袁隆平,马国辉.超级染交稻强化栽培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科技术出版社,2005.[12]哀隆平.染交水稻简明教程(中英对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哀隆平.染交水稻育种栽培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胡伟.染交水稻种子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5]陶诗顺,马均.杂交水稻稀植优化栽培的理论与技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16]孙宗修,程式华.染交水稻育种:从二系、两系到一系[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17]万崇翠.染交水稻制种和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18]刘文柄.染交水稻制种技术[M].北京:科普出版社1987.[19]李绳坤.杂交水稻二系和两系制种技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0]部江石.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M].北京:科技出版社.1979.[21]李泽柄.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2]杨国兴.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技出版社.1982.[23]莫家让.杂交水稻生理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2.[24]陶炳炎.杂交水稻与气象[M].北京:科技出版社.1983.[25]莫定森.对水稻杂交育种中几个问题的商榷[M].东北农学院学报,1962(4).[26]浙江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种子研究室.关于水稻染交育种的儿个问题[J],浙江农业科学.1960(4).[27]袁隆平.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几科学通报,1966(4).[28]袁隆平.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J].染交水稻,1987(1).[29]袁隆平.选育水稻亚种间杂交组合的策略[J].栽交水稻,1996(2).[30]袁隆平.染交稻超高产育种[J].染交水稻,1997(6).[31]刘则渊,郑刚.从哀隆平的來交水稻技术看中国知识农业的发展[J].沈阳农业人宇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9).[32]尹华奇.隆平思路与交水稻的产生和发展交水稻,1994(3).

第三篇:种子发芽实验论文

种子发芽实验论文今天,我从种子发芽实验中,发现了一些神奇的奥秘。

老师说:“你们觉得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阳光,土或适宜温度吗?我们就来做这个实验。”我选择的是水。我种上了这些绿豆,不过一杯浇水,一杯不浇,然后我耐心地等它发芽。一天过去了,我走到窗台前一看,呀!浇了水的绿豆已经发了小小的、细细的根,不浇水的绿豆黯然失色,一点样子也没变。

第二天,浇了水的绿豆的子叶破了一个小口,没浇水的绿豆还是静静地躺在纸杯里„„

终于,一个星期过去了,浇了水的绿豆发出了新叶,而没浇水的绿豆没有一点要发芽的迹象。

第四篇:德育答辩中期论文:种子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德育答辩中期论文:种子

由aaiiverson提供,QQ:350990446

走在本部校园的大道上,落叶铺满了厚厚的一层,踩上去发出沙沙声。秋风再吹几天,树上的叶子就该落完了。到了这个季节,许多东西就得尘埃落定。我们也一样,到了大三这个时候,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自己的构想。考研,保研,出国,工作,兼职,比赛......看似安静的校园里总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种子论文

第一篇:种子论文青岛农业大学 种子概论课程论文题 目:姓 名:学 院:专 业:班 级:学 号:指导教师: 2015 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