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题活动
第一篇: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题活动
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题活动
策划书
活动主题: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做合格交院学生。
活动时间:十二月六号
活动地点:致远楼425
活动对象:汽车工程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101031全体同学
活动背景: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在十二月十八号到二十一号迎接学院人才评估工作。
活动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院概况,学院的建设情况,学院的未来发展与规划情况,并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这个工作中去。
活动开展:活动分为六个部分:
1】观看学院最近几年重要建设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的相关视频。
2】班长为学生做一篇关于学院概况的演讲,包括学院的组成、环境、奖励、成果、教学模式、学生就业等方面。
3】团支书针对汽车工程系为学生讲解专家对学生访谈的要点。
4】学习委员就班长和团支书的演讲和解说对学生进行有奖问答。
5】学生在在一起就不懂的进行讨论。
6】班主任就本次活动作总结。
活动意义;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大学,有助于学生很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有助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很好的被验收。
人员安排;
主持人:尚玉霞
组织人:祈续瑶
摄像:牛翔亮
策划人:张兵
2011—12—012
第二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题汇报
创新求实 科学发展
全面提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会上的主题汇报
2011年10月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在这收获的深秋季节,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教育厅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专家组一行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这对学院未来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学院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下面,我就学院基本情况和人才培养工作向各位领导、专家做简要汇报。我的汇报分四个部分:
一、历史与现状
第三篇: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1
一、基本情况.........................................................................................1
1、历史沿革........................................................................................1
2、校区基本建设及环境美化............................................................2
3、实训基地建设................................................................................2
4、教学经费投入................................................................................3
5、专业建设........................................................................................3
6、师资状况........................................................................................4
7、社会影响与荣誉............................................................................4
二、办学思路.........................................................................................5 第二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成效与特色....................................................7
一、依托行业、整合资源,打造学院事业发展平台.........................7
1、理顺办学体制,排除发展障碍....................................................8
2、发挥行业优势,构建校企合作平台............................................8
3、整合行业资源,促进校企互利双赢............................................9
二、校企互动、分层递进,推动“双师素质”队伍建设.................9
1、引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9
2、提高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建设高质量“双师素质”队伍......10
3、夯实基础、分层递进,完善教师队伍结构..............................11
三、规范管理,过程监控,完善多元化质量保障体系...................12
1、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体系建设,建立质量控制标准..............13
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学工作持续改进..........................13
3、实施多元化评价,完善质量保障体系......................................14
四、全程合作、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5
1、深度融合,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15
2、立足行业,加强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16
3、全程合作,创新“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16
五、资源共享、分类建设,推进“双化型”实训基地建设...........17
1、着力职业能力提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18
2、创设职场环境,建设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19
3、合作共建,建设课堂化校外实训基地......................................19
六、促进就业、服务社会,扩大社会影响力...................................20
1、明确责任、加强指导,提高“双率一度”..............................20
2、产学合作、互惠双羸,增强社会服务能力..............................21
七、德能并举,以德为先,提高人才综合素质...............................22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22
2、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需求..................23
3、拓展第二课堂,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24 第三部分 评建工作情况........................................................................25
一、提高认识,全面动员...................................................................25
二、周密部署,真抓实干...................................................................26
三、以评促建,成效显著...................................................................27
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28
一、存在问题.......................................................................................28
1、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28
2、师资队伍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8
3、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29
4、精品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29
5、高职教育理论学习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29
二、整改措施.......................................................................................30
1、争取教育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30
2、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0
3、密切联系合作企业,深化实训基地建设..................................30
4、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库..............................30
5、探索高职教育发展,适应学院可持续发展需要......................31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08‟16号)、《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的通知》(苏教高„2009‟39号)以及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通知》(苏教高„2011‟19号)等文件精神,我院从2009年12月21日起,全面启动迎评工作。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学院开展实事求是的自我评判,凝炼办学亮点,查找分析问题,加快内涵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院评估领导小组对照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逐一自查和自评,形成本报告,请专家组予以审核。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
学院是一所由南京机电产业集团举办的全日制、公办、市属普通高校,分中央门和沧波门两个校区,其中沧波门主校区位于麒麟科技创新园内。学院可溯源至两所独立设臵的行业、企业办成人高校,一所是1982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批复备案、南京市机械工业局组建的南京市机械工业局职工大学,后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南京机械工业职工大学 ;另一所是由原江苏省电子工业厅主管、— 1 —
七家原电子工业部在宁直属企业联合举办的南京电子工业职工大学。2006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正式批准(苏政复„2006‟33号)两所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市属专科性质的学院。2009年7月,学院两个主办单位(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和南京三乐集团)对学院资产进行了重组,由南京机电产业集团以现金方式收购原南京电子工业职工大学全部资产,理顺了学院的管理体制,为学院的发展解决了管理上的障碍,学院成为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公司的全资直属单位。
2、校区基本建设及环境改造
目前,学院拥有沧波门和中央门两个校区,学院占地总面积186,667㎡,建筑面积129,880㎡。今年五月份,在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学院自筹资金近3000万元,启动了校区基本建设及环境改造工作。新建图书馆、报告厅、实训楼以及两栋办公楼;对学院校门、行政办公楼、礼堂及校内环境进行改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3、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高职教育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学院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办学的优势,在学院教学经费总体不足的前提下,根据专业建设需要,挤出资金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建设、优化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两年多来,学院共投入700多万元,建成5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其中5个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集中精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利用主办单位的企业资源来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到目前为止共建有96个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572万元,保证了学院
常设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在校内完成;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对已经建成的96个校外实训基地按核心、紧密、和半紧密进行分类管理,吸引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2010-2011学年中,学院校企合作单位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与修订、专业建设研讨以及学院课改、教研活动达170余次,接待学生量为3719人次,学院安排指导教师或学生管理人员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与教学指导、检查和管理共491人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我院相关专业的认识实习、教学参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教学经费投入
近年来,学院教学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确保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需要。2010-2011学年学院总收入3,981.820万元(不含社会企业捐赠或准捐赠),总支出3,729.58万元,其中用于教学经费支出1,936.81万元,占全学年总支出的51.93%。近三年,投入图书资料经费达500万元,学院图书馆藏书24.6万册,生均图书47.67册,生均年进书量7.27册,中文纸质专业期刊370种,外文纸质专业期刊5种,较好地满足了教学与科研的需要。新增万方和读秀两个电子数据库,电子图书总量1650GB,生均电子图书327.38MB,图书馆建筑面积3500㎡,可容纳235人同时阅览,建有60座的电子阅览室,读者可方便快捷地利用馆藏资源。
5、专业建设
学院共设“三系一部一院”,即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基础部、继续教育学院。系(部)下设11个教研室。拥有
25个专业(不含方向),课程322余门,其中A类课程50门,B类课程193门,C类课程79门。在学院2010-2011学年所开设的课程中,B类课程和C类课程的比例达84.47%,其中院级精品课程立项38门,验收认定院级精品课程17门。6个重点建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网络系统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网络系统管理为品牌特色专业。
6、师资状况
根据2011年数据采集平台统计,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4129人。专任教师154人,生师比达到16.72:1。其中,高级职称35人,占专任教师比为22.73%;中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为21.4%。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7人,占37.01%,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68人,占44.16%;“双师素质”教师人数为11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08%。为丰富实践教学,学院聘请了183名校外兼职教师(含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所承担的课时量为21717学时,较2009-2010学年增长了89.09%。此外,学院还安排了16名校内兼课教师和12名校外兼课教师,主要是承担公共基础及专业课的部分教学任务。
7、社会影响与荣誉
组建高职院以来,学院利用企业(行业)办学优势,加快内涵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学院的办学质量得到社会认可。据麦可思(MYCOS)数据有限公司(第三方)发布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先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2010报告》统计,我院的2009
届毕业生,在全省57所公办高职院校的就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第22名;2011报告中,我院的2010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上升了12位,就业竞争力指数升至第10名。2010被被评为“南京机电产业集团振兴机电建功立业先进单位”。学院同时还是“国家级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省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等人才培养基地。
二、办学思路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贴近行业,加快发展。践行“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校训,着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机械、电子设备及产品制造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据此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学院明确了办学定位。
1、发展目标定位
以“机电及相关行业高职人才培养”为核心,逐步渗透到现代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与辐射功能的高职院校。最终形成一所规模适度、优质高效、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2、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好、实践能力与奉献精神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办学目标定位
以机械、电子、计算机类专业为主体,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省内领先的高等职业院校。
服务领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机械、电子设备及产品制造行业,形成以机电、数控、电子、网络等专业(群)为主体的专业体系,满足产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办学规模:坚持“规模和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学院的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5500人左右”。
办学水平:加大办学投入,加快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着力提升内涵和质量;依托行业办学优势,着力打造办学特色,确保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要求。
4、办学层次定位
以培养专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体,兼顾企业职工培训,适度发展成人教育。
5、专业建设定位
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对应调整和设臵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之路,建立“全程合作、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机制,加强专业服务能力和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重点建设好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的专业发展平台,全力打造3-5个品牌专业。根据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的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增设4-6个新专业。
6、服务面向定位
扎根行业、立足南京、面向江苏、辐射华东。
7、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群)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根据学院“十二五”规划和学院发展定位,确定学院未来的发展规模,即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保持在5500人,每年招生规模达1800-2000人左右,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0%。注重行业培训、成人教育,为机械、电子设备及产品制造行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第二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成效与特色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长期探索、总结、凝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依托行业、整合资源,打造学院事业发展平台
作为学院主办者的南京机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原南京市机械、仪表、电子三个工业局合并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下辖企、事业单位120余家,年产值近400亿,所涉领域覆盖了学院现有主干专业,这为学院依托行业、整合资源,打造事业发展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理顺办学体制,排除发展障碍
学院是由两所行业举办的成人高校合并升格而成。建校初期,由于两校的人、财、物隶属不同,难以形成发展合力。为排除阻碍发展的体制障碍,经集团公司董事会研究、并报请南京市国资委同意,以2800万资金整体收购原南京电子工业职工大学全部资产,使学院成为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全资直属单位。并以此为契机,顺利完成了学院的事业单位登记注册、人员劳动关系变更、建立了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学院管理模式,为学院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发挥行业优势,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学院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打造“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发挥主办单位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理功能,利用学院与企业之间原有的历史关系,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产品、设备与技术以及校企间合作的内容不同,选择集团内优质企业,按照“核心型、紧密型和半紧密型”三个层次分层建设的原则,开展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人才交流、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资源共享等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初步形成了以“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特征的“工学合一”校企合作新模式。同时,通过参加集团公司经济、科技和劳动人事工作等会议,了解行业经济、科技以及人力资源发展动态,为学院构建了校企业间的交流互动平台;积极参与南京机电行业协会和南京机械工程学会的活动,成为会员,并被推荐担任两会常务理事单位,与集团公司内外企业之间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同时,鼓励并推荐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分会,目前已有44名专任教师成为机械工程学会正式会员,为教师与企业专业科技人员的交流提供了更
大的空间;发挥集团公司的干部培养和交流机制的作用,每年派员定期参加集团公司举办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并利用交流机会到企业任职锻炼,为校企深度合作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3、整合行业资源,促进校企互利双赢
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要求,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选择集团内南京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南京高精传动设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与学院建立核心型和紧密型的合作关系,配合企业经济发展,开展专业共建、共同培养高职人才,在服务企业、培养企业紧缺人才的同时,为学院创建具有鲜明行业办学特色的“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利用集团公司所属,设在学院的国家级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各类中高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在服务企业、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师资队伍,改善了办学条件。
二、校企互动、分层递进,推动“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院办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石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柱。学院重视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结合学院自身条件,外引内培、校企互动,努力打造“双师素质”队伍。
1、创造有利条件,引工程技术人员进校,着力打造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源自两所企业办的独立设臵成人高校,曾经直接参与举办的大型企业近二十家。在学院有过教学经历的一线生产技术人员数以千
计,这为学院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提供了相对充足的资源保证。
学院每年从合作企业中聘请一线的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筛选,兼职教师稳定在200人左右。为了保证企业兼职教师参加教学教研活动,学院调整了作息时间,周日与周五对调。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之间有了足够的交流与沟通时间,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近年来,在学院兼职教师队伍中,对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在40岁以下、教学效果好的,通过集团公司转为专任教师的人数近20人,其中多数已经成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011年学年校外兼职教师183人,他们主要来自于三乐电子集团、南京熊猫电子集团、南京第一机床厂、南京嘉环公司、南京汽轮集团等南京知名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总计21712课时。
2、提高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建设高质量“双师素质”队伍 学院注重双师队伍建设,制定了《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暂行办法》,对教师的培训进修、挂职锻炼、在职读研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提供相关的资助政策。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特点,校企双向互动共同培养,出台《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试行)》,加强专任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顶岗实践和挂职锻炼力度,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岗位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将教学、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举。2011年,学院有43名教师参加了各类在职培训,51名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79名教师获得了各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就有36名。
3、夯实基础、分层递进,完善教师队伍结构
学院脱胎于企业办成人高校,在90年代末,师资队伍出现断层,导致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针对现状,学院本着“夯实基础,分层递进,逐步完善”的思路,从两个方面着手,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在不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的基础上,打造“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职业岗位能力”三合格的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二是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制订了学院教师 “普通教师→双师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进阶式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切实培养,促进教师成长。具体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学历提升,逐步提高我院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通过内培外训、教学竞赛、课题研究、创新实践等多种措施培养、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研水平;制定学院师资发展规划和个人发展规划,对专业教师有组织的开展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取得各级相应专业的岗位技能等级证书,并据此进行考核。此举促进了教师“双师”素质的大幅提高,为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基本保证。
其次,依托核心型和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结合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积极推进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工程。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安排骨干教师赴专业对口企业的相关岗位,有任务有目标地进行各种形式的生产实践,如脱产实践、业余挂职、假期轮训、项目研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应用等。实践证明,此举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是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措施。
第三,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制
高点,也是重点和难点。学院源于成人高校,多年来在教师教学与教科研、教师使用与培养等关系处理上,受教学经费和条件的制约较大。但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的培养工作,在基本建设任务重、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逐年增加教师培训经费,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以各种形式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到目前为止,初步形成了能够担当院级专业带头人作用、牵头组织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具备标杆示范作用的专业带头人16名、院级名师7名。
近两年来,学院先后安排赴企业锻炼学习的教师总数超过90人次,基本涵盖了专业及专业基础教师队伍,取得岗位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79人,双师素质教师111人,青年教师中参加学历提升的27人,专任青年教师(45岁以下)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青年教师比例超过40%,教师在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5篇。
三、规范管理,过程监控,完善多元化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是学院提供“四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服务的基石,更是学校的生命线。近两年来,为适应以“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模式多样性的特点,逐步完善和建立了校内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双线监控、四级管理”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工学交替、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企业和社会参与为特征的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充分体现了质量监控方法的多样性、针对性、准确性,监控措施的过程性、多元性和监控反馈的指导性。
1、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体系建设,建立质量控制标准 学院加强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制定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案》、《教学督导工作条例》等文件。采用“双线监控、四级管理”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模式。以“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务处—系(部)--教研室—全体教师”作为教学管理监察院控运行活动线;以“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室—全体师生”作为教学督导监控运行活动线。实行“院级监控重在目标、系(部)监控重在过程、教研室监控重在岗位、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四级质量管理的机制。
学院建立了由听(观)课制度、督导听课制度、教学秩序督导巡视制度、教学秩序巡查与通报制度、院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系(部)级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教师教学业务考核和业务档案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与教师评学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制度组成的学院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强化了质量意识。修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标准等教学建设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含顶岗实习)质量标准等教师教学质量标准,学生成绩考核标准、毕业设计标准等学生学习质量标准以及各类部门管理标准,切实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
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学工作持续改进
(1)学院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学院督导室对学院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调研)和指导;教务处加强对教学过程(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质量检查与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的审议;学院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了解教学情况。
(2)强调系部对日常教学工作的监控,包括对教师教学文件、教学进度、考试试卷的审查和对课堂教学的听课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教学质量控制起了关键性作用。
(3)做好学生的评教工作。通过学生对教师测评和学生教学座谈会的形式,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教结果的意见由系部反馈给任课教师,并督促改进。
(4)建立教学质量奖惩机制,教师教学质量作为评优、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
3、实施多元化评价,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通过领导听课、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师互评、企业评教等方式着重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多元化的评价手段,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学、企业评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通过社会评价和第三方调查评价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质量考核覆盖面94.8%,学生参与度99.88%,同行参与度94.16%,社会参与度92.35%。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公司对学院各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找准问题、拟定对策、持续改进,并以此作为衡量各系部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地推动了学院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高。
四、全程合作、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深度融合,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院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理念,扎实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先后出台了《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案》、《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教师教学工作规程》、《院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以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在我院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近几年来,各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广泛征求行业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臵、调整教学内容。邀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商定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合作开发课程,力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将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规范融入到课程标准之中。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对应主要工作岗位,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如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与江苏邮电建设工程公司合作开发《网络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软件技术专业与江苏微软、中兴软件两家公司联合培养软件开发、测试人才,全面按照职业需求设臵课程;数控技术专业用南京第一机床厂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成功做法合作开发《机械产品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作为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其他机械类专业的选修课程。目前,学院已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27门,并且每年通过召
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工作会议,对联合开发和引进的课程进行修订与完善。
2、立足行业,加强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
学院以“服务行业、服务园区”为功能引领,建立了专业建设与开发的调控机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和设臵专业;建立了重点专业建设机制,初步形成了重点专业建设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的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目前,学院招生专业16个,初步形成了机械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信息技术和艺术设计四个专业群,重点建设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络系统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6个专业和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网络系统管理三个院级品牌特色专业。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发挥特色专业的辐射示范作用,提升整体专业建设水平。
学院根据行业以及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找准专业建设优势,立足特色,服务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创新专业建设与发展模式,重点构建“123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模式,即“1接轨、2融合、3共建”。1接轨是指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接轨;2融合是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3共建是指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建、共育、共管、共享、共赢。
3、全程合作,创新“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紧紧依托主办企业集团,以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
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题活动
本文2025-01-10 01:14:47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1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