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田园城市构想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田园城市构想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田园城市”构想

刘沛林

近几年来湖南城市化以年均1.7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推进,全省人均GDP已超过1万元,湖南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县域城镇化率普遍偏低、县乡小城镇发展滞后、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因此,加速县域中小城市的扩容提质,加快新型田园城市建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湖南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亟须加快推进

目前全省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城镇平均人口规模只相当于全国的80%,首位城市人口聚集度仅为2.9%,农业大省仍是湖南最基本的省情,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仍是全省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仍是全省城乡发展、人民致富最大的制约因素,县域中小城市亟须扩容提质,新型城镇化进程亟须加快推进。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城镇经济发展不协调。总体呈现“湘中塌陷,湘西滞后,湘北、湘南发展速度较慢,湘东发展明显加快”的城镇发展格局。

2.边界城市发展不容乐观。一些边界城市少数民族多、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且投入产出效益比很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发育程度和公共服务水平严重不足。

3.县域核心城市带动作用弱。县域城市经济的局限性还很明显,总体经济规模偏小,发展相对较慢。

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同程度存在“县城发展空间没有充分拉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社区像村庄一样,自来水、下水道、消防通道欠缺,街道路面有待硬化,县城公共活动场所少,绿地少”等问题。

5.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大多城市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很难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在第二、三产业中,县域城市工业发展水平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不快。6.城市特色形象不明显。由于历史等原因,能够体现县域城市特色的文物大多遭到严重破坏,或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利用和开发,县城特色很难彰显。7.县域城市规划有待完善。一些县城被“过度规划”,一些县城则“规划不足”,一些县域城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需要,一些县城更没有自己的定位规划,“照搬仿套别人的经验和城市规划,邻县互相攀比,贪大求洋”等问题亟须解决。

二、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建设“新型田园城市”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应该吸收农村的优点。而这里的“新型田园城市”概念,强调的是城乡一体,是指多中心生态城市与城镇化乡村地带紧密结合的新型城市群,是为安排健康生活和工业而建设的城镇,它围绕大城市、连接城乡、被生态带所包围,具有“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功能和相对分散、独立自足的特点,具有后续发展空间,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可实现现代化城市生活与清静田园生活的有机结合。

1.城市结构。在较大区域内建立若干个绿色城市;城市之间为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田园区域;空间结构上呈现为城市与田园相间的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多中心城镇聚合区。

2.城市规模。每个城市的土地面积一般不超过5万亩,居住人口平均密度为15—20人/亩,当城市达到极限规模时,应抑制增长,其过量部分由邻近城市来接纳,邻近城市采取相应的刺激政策吸纳人口。

3.城市交通。城市外部交通便捷通畅;城市内部交通完善,有快车道和慢车道之分,并通过放射交织的道路系统来相互联系。

4.城市布局。城市居中,四周为农业用地,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观光农业区等,按一定的区域和人口比例配套有学校、医院、疗养院等基础设施,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市场等。

5.居民活动。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城市居民可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6.土地利用。绿色地带占1/2以上,其余为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归集体或国家所有,使用土地须缴付租金,土地上获得的增值归集体或国家所有。7.环境保护。强化城市环境保护系统和环境循环系统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稻田、河流、湖泊、湿地、绿化带等将城镇有机连接,城市之间设置隔离绿带,着力打造山水田园城市。加强废水、废气的处理。城市动力源为电。城市垃圾主要应用于农业或发电,减少城市污染。

8.城市管理。由城市政府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各相邻城市之间的利益协调。城市内部管理强调依法管理和民主管理,及时了解大众的需求,实现和谐管理。

9.经济活动。设置生产用地和服务用地,保障城市中的人口就近就业,城市居民可便捷地享受教育、医疗等各种服务,且充满人情味。

10.其他方面。改进住房,改革税费和市政,促进健康、游憩、教育、产业发展,关心妇女、儿童、老人,建立慈善机构,实现社会、自然之爱等的结合。建设新型田园城市,有利于湖南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县域城市群建设,以永久性绿地为空间分割手段促进城市分散发展,城市之间有快速交通联系,可形成一个相互密切联系的城市群,有利于湖南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县域城市群建设。建设“诗意的田园城市”是提升湖南城市品位的方向,也是新型田园城市的内涵,即“山水环境+人文情怀+宜居宜业+惬意和谐”。要求与山水更加协调,更尊重自然;与人类需求更加协调,更近“人情”;与历史对话,更传神地表达城市气质。

三、建设新型田园城市的对策建议

以“人口、产业、人居环境、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为主要抓手,加强示范试点工作,着力推进新型田园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湖南新型城镇化与县域中小城市扩容提质。

1.人口: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流动、优化人员配置、提高综合竞争力。“能人经济”是值得注意的趋势。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吸引优秀人才定居、让城乡居民享受城市化红利。

2.产业:创新县域城市新型工业化模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企业科技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立足本土资源、发挥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区域化集群,优化发展县域现代特色农业,改造提升县域传统工业产业,拓展优化县域现代服务产业,着力发展大众旅游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县域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相对优势产业,努力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城市扩容提质提供空间保障,促进县域可持续发展。坚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建设项目,依法依规使用土地。推动土地流转,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的机制,完善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抵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通过完善土地政策、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城乡土地利用挂钩、实施土地收储项目等,为城市扩容提质提供空间保障。

4.规划:完善县域城市规划体系,统筹各类规划的关系,优化县域城市综合管治。突出山水生态特色和湖湘文化底蕴,增强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树立县域城市个性化形象。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县域中小城市扩容提质的总体目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实行各相关专题的开放式规划。重点抓好空间组织规划、产业振兴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5.功能定位:准确定位城市功能,高起点确立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功能定位是一项综合性的大课题,是一种战略性决策。要研究制定推进湖南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标准和指标体系,遵循连续性、纲领性、时代性、特色性和认同性等原则,从主体功能定位、城市空间定位、城市功能定位、城市产业定位、城市文化定位等方面着手。

6.基础设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新型田园城市建设。适应城市扩张、功能提升的要求,以“新型田园城市、绿色城镇”建设为理念,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加速提升的需要,加强城镇建设科学引导,提高县域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如:基础设施承载力,城市就业承载力,公共服务承载力,人口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等。

7.人居环境:注重人的需求,体现人的价值,建设诗意的人居环境。在“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入的需求,体现人的价值,进而转向宜居环境意境美的建设,以“艺术+科学”、“生态+文态”为核心的“诗意栖居”模式应该成为湖南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模式。8.城镇体系:优化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形成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发展。以长株潭核心区县域城镇建设为重点,通过城市群的带动,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特色城镇,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向心型和离心型城市化发展并举、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以衡阳、岳阳、益阳、常德、娄底为支撑,大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等级优化、类型完备的城市群结构体系,提高湖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9.城市形象:塑造县域城市形象,打造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金名片,提升软实力。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形象建设初见端倪,城市形象建设逐步形成体系,构建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城市品牌形象,有助于促进湖南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县域中小城市的扩容提质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是对外交流的旗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助推器。重点要在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公众形象、社会形象、形象识别等方面下功夫。

10.试点示范:选取若干市域和县域城市为试点,推进新型田园城市的试点工作,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将生态城乡建设与新城建设相结合,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开展新型田园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工作。在此过程中,把“新型田园城市”这一先进的城市与区域建设理念,融入到湖南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县域中小城市扩容提质的探索实践中来,开展新型田园城市建设规划工作,建立新型田园城市建设的专家决策支持系统。

(作者系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院长、教授)

第二篇:城市化进程

目 录

一、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况„„„„„„„„„„„„„„„1

二、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1

三、我国城市化特点„„„„„„„„„„„„„„„„„„„„2

四、我国为加快城市化水平采取的措施„„„„„„„„„„„„2

五、农村城市化的经济作用„„„„„„„„„„„„„„„„„3

六、城市化存在的突出问题„„„„„„„„„„„„„„„„„4

七、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5浅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摘要:城市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的集中地,也是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密度载体。城市化———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趋势,正在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同时,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经济就业

一、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况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改革开放近30 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 1978 年的 18.6%提 升到 2005 年的 43.3%,到 2010 年已达到 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 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三、我国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四、我国为加快城市化水平采取的措施

(1)加快工业化中制造业及第三产业的进程,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当前中国的制造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为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有利的因系。

(2)大力发展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具有意义。因为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以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为前提的。大规模农民进城的前提是城市必须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3)农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转换

1.在中国较发达地区的某些国际化大都市中,更适宜并可能促进我国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实现进一步城市化。

2.在中小城市中,在这些中小城市中,鼓励工商企业 开办发展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大众化餐饮、旧货调剂等第三产业,对促进和吸纳农村人口效果更为理想。

(4)在适当地区建立小城镇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

(5)积极发挥政府作用以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一方面作为国家的行政主体,另一方面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自然独特且不容忽

视。

(6)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长应注意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加强并健全对城市的管理,协调城市规划,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五、农村城市化的经济作用

(1)农村城市化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城市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缓解了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2)农村城市化有利于拉动有效需求。市场在经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农村城市化可以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成为启动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严重不足问题的切入点。

(3)农村城市化有利于推动了农村工业的集聚发展和结构升级。农村城市化成为乡镇企业集约化发展、农村非农化及其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农村城市化延长了农村链条,拓展了农业化发展的空间,孕育和培植了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成为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的“助推器”。

(4)农村城市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空间的合理布局。农村城市化打破了原有城乡格局,使农民既发生职业转变,也实现异地转移,使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农村城市化既可以克服大城市过度膨胀所形成的“城市病”,又可以消除分散的乡村工业化带来的“农村病”,成为我国城市空间合理布局的“调节剂”。

(5)农村城市化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我国城乡收入差别的表现是:大中城市高于小城市,小城市高于普通农村,农村兼业户高于一般纯农户。农民迁居到小城市居住和进入二三产业就业,收入渠道和收入来源增多,收入水平将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大批农民进入小城市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有利于扩大农民经营规模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实现全面小康。

六、城市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小城镇缺乏科学规划。长期二元结构下的管理体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2)开放程度不够,封闭式发展。长期以来,乡镇经济发展以自我为中心,乡

镇之间竞争有余,互补不足。

(3)发挥各种经济成份的作用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非公经济的作用,对推动农村城镇化是非常重要的。

(4)缺乏对农民实现非农就业的引导、帮助。实现城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农民就业向非农产业转化,而农民以往只有农业型技能,缺乏在城镇中谋生的城市型技能,同时也缺乏就业指导信息,他们需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得到帮助,而在这一点上,各级政府做的还不够。

(5)政策不配套、不协调。首先是户籍政策改革步伐缓慢;其次,在小城镇建设中,大量耕地被占用,政府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政策不到位,农民的利益难以维护。

七、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努力提高城镇规划的科学水平。要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对城镇远期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系统布局和综合指导。城镇规划要高起点,围绕区域经济、市场经济、城市功能,充分考虑城镇资源的配套、优化组合和可持续发展,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

(2)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革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必须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适度超前、高质量地建设一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3)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正确定位小城镇功能。小城镇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环境、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等特点合理选择发展模式。

(4)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在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在解决进入城镇农民的就业稳定性、降低迁移成本、优化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新一轮政策创新。

(5)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逐步做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基础设施和城市接轨之时,就是农村城市化之日。要进一步加快道路、水电设施建设,加大生态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城乡经济一体化。

(6)在城市化过程中要注重土地节约和生态环境。要高度注意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严格控制新规划区中城市建设对土地占用。尽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和

有偿使用、转让制度。

(7)不断提高调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能力,整合劳动力培训市场。稳定就业是农村劳动力能够留在城市并愿意成为市民的关键。

(8)以产业为依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首先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工业。有条件的地方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企业的集聚,努力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谷延方等,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段学芬,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资本与农民工的市民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70—77。

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田园城市构想

第一篇: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田园城市构想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田园城市”构想刘沛林近几年来湖南城市化以年均1.7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推进,…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