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5篇)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

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

姓名

内容摘要:所谓 “人本”,就是以人为本。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要让人民当家作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做主,这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人本思想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和民本主义,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党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人本思想;主要内容

毛泽东的人本思想是科学的人本观是党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要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要让人民当家作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人本观,对于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1.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形成中国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熏陶,是毛泽东人本思想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历代剥削阶级政治家都把民本思想作为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虽然具有很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但对人民有益的一些思想认识对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形成还是有影响的。

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促使下,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开始由传统民本主义迈向近代意义上的民主、主义。“平民”、平民主义”等成为毛泽东政治思想新的主题词。这一时期的毛泽东把平民主义的走向视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视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传统。他强调 ,平民主义政治的实质是主权在民,政治是人民自己的政治,国家政府是人民用来为自己服务的工具。他明确指出:“新民主义时代的政治法律,不装在穿长衣的先生们的脑子里,而装在工人们农人们的脑子里。”在国家与国民的关系上,毛泽东强调,“先有个人,后有国家,不是国家赋予个人。”在这里,毛泽东明确表达了把历史看成是人民的历史,未来是人民未来的思想。这表明他的历史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质的变化,可以说,毛泽东的人本思想在此时已经形成。

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基本上是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 即认为英雄人物、帝王将相决定历史的发展,否认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 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就必然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地、彻底地、全面地科学地解决了这个历史观的根本问题。

毛泽东民本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 并将这一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出了一系列的新认识。“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作出的基本结论, 也是毛泽东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认为, 首先是因为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所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知识来源于群众,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其次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毛泽东在《读苏联< 政治经济学>》 谈话记录中指出:教科书把群众的斗争只看做重要的条件之一的说法,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论如何,不能认为历史是计划工作人员创造的, 而不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他还多次讲到, 社会发展的大局归根到底是由劳动者决定的,特别是由无产阶级这个劳动者的先进部分所决定的。人心的向背是战争中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3.让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那么,人民理应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人民主权首先是实实在在的政治权力。毛泽东认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根本的是必须赋予人民群众多项民主权利,让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实现主权在民。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

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种政治局面是人民所期盼的,是人民享受民主的政治前提。如何实现这种政治局面?一是人民自己必须管理上层建筑。没有参与管理的权利,人民主权就是虚的。二是毛泽东鉴于斯大林的教训,就如何加强党内民主、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一类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如他曾主动提出过不当国家主席,甚至考虑在适当时机不再继续担任党的主席。三是加强民主监督。毛泽东提出过党内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群众来信来访的监督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和实质,是毛泽东领导党进行革命的首要奋斗目标。中国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伟大胜利。

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毕生遵循的人生价值准则,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实质和归宿。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强调,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共产党的政治就是人民的政治,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中,而且要体现在共产党员的行动中 ,体现在共产党员的工作方法中。共产党人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一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

毛泽东曾说过,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 而只为民族和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因而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

历史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因此也就应该是共产党能依靠的力量。就应该采取恰当方法,包括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等来处理各种

矛盾。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是了维护人民的利益,体现人民的意志。

人的问题一直是毛泽东思考的历史性课题,他追求一种全新的政治模式,使党和国家权力机构永远是社会的公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他的有生之年,尝试过用群众运动的形式来推进民主,尝试过用阶级斗争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尝试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客观世界,也尝试过用“大民主”的方式来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和政治体制问题。到了晚年,他反思以往,得出结论:把人民奉为主人者,人民才会与你同甘共苦。

这一结论是毛泽东毕生探索的成果。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风浪,他深知,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都是依靠人民走过来的,没有人民就没有革命的一切,就没有社会 主义的一切。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工作重点和任务与以往大不相同。与战争年代相比,确实面临许多新问题 ,出现许多新难点。近些年来,某些地方的党群、干群关系产生了裂缝,一些党员干部经不起考验而腐化堕落 ,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忘掉了毛泽东以人民为本的教诲,脱离了群众,背离了人民。毛泽东人本思想对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具有统帅性的指导意义,新时期,要继承和创新毛泽东的以人民为本位的人本思想,全面理解“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荣开明.毛泽东民本思想的重大贡献.《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贾国雄.论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四川省干部学院学报》

[3]赵阳.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边疆经济与文化》

[4] 刘红英.毛泽东人本思想的渊源和主要内容.《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5]尹雪萍.毛泽东思想的伦理学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6]孟宪平.毛泽东的以人为本思想解读.《兰州学刊》

第二篇:论毛泽东的思想精髓

论毛泽东的思想精髓---实事求是

关键字:实事求是 毛泽东军事思想 精髓 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我们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巨大进步,什么时候偏离了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和失败。深刻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在军队和国防建设中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华,是中国 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括,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一、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牢牢的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提出并阐释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探索。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行为指导。” 1977年5月到9月期间,邓小平明确的提出了“精髓”的概念,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二、实事求是即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现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

第一,实事求是的思想首先体现为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一种科学态度。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与党内盛行的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明确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在这种科学态度的指引下,毛泽东将马列主义理论活学活用,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等著名论断,他注意利用一切间隙开展社会调查、察看战场地形、客观分析敌我矛盾,不教条,不盲从,养成了实事求是求真唯实的作风,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调查文章,准确地把握分析中国的国情和革命战争的形势,及时的调整军事战略策略,对于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略、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等重要军事理论思想的形成,确保不同革命时期各个战争、战役和战斗的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二,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现为科学的战争认识论与方法论以及灵活的战略战术原则。在毛泽东的军事理论著作里随处都可以发现实事求是思想闪耀的光芒。一是,重“实事”二字,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国情和敌我双方态势。早在1939年12月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所以毛泽东一直把宏观上认识和把握国情了解敌我双方态势作为革命战争中制定军事战略和方针路线政策的首要问题来抓。正如他在《毛泽东选集》的第1卷第1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第1句就劈头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略的就是在其对国情敌情客观分析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同时毛泽东在微观上也极度关注对战争、战役和战斗矛盾的分析和把握,他主张“总以打胜仗为原则”、“不打无把握之仗”、“慎重初战”的原则,提出了“将创造战场的任务当作战略任务”的著名论断,主张战争战斗开始之初要综合分析敌对双方军队的军事思想、作战意图、作战编成、作战形式和作战手段,“主张选择地形,布置战场,利用我方手中掌握的地利条件,配合其他有利条件,以达到以我们的劣势去歼灭优势的敌人”,逐步形成了成熟的“诱敌深入”、“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原则。二是,重“求”字,积极探索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毛泽东不但强调了战争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而且积极地从实事求是的角度说明了认识战争规律的全过程和方法,他认为对战争规律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做出计划”,第二阶段即变主观形态的军事计划为战争行动的过程,即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往复过程。在认识战争规律的方法上,毛泽东提出了“用客观的观点认识战争”、“用全面的观点去认识战争”、“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 的方法,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主张注意抓“有关全局的重要关节”。三是,重“是”字,坚持从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毛泽东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通过战争来学习战争”,他善于从战争实践中认真总结战争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制定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原则。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几乎处处都可以找到唯物辩证法的踪迹,从其对战略形势判断、战略时机把握、战争形式转换等纷繁复杂的战争矛盾的正确把握处理中我们足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战争规律认识的程度,他将战争理论与战争实践达到完美统一。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过程之中。

毛泽东认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而“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问题”,所以实践是检验实事求是的正确性最有力的证据。在中国革命建设的各个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达到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

首先,实事求是思想贯穿于中国革命各个时期。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国内革命形势、阶级状况和敌我力量对比,坚决抵制住“城市中心论”错误路线,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使革命队伍在敌人疯狂的镇压围剿之下不断发展壮大;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客观分析了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特点,根据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特点,提出并实行持久战略,同时将游击战争也提到战略的高度。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通过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分析,采取了直接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独特方式,缩短了解放战争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建设问题上,基于对战争与和平的准确把握,毛泽东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分别提出了“新的世界大战是能够制止的”、“存在着战争可以避免和不可以避免这样两种可能性” 和“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指导思想。另外,在不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土地革命政策都采取了灵活机动的策略,最大限度的团结和发动各个

阶级的力量反对敌人,有力的保证了革命的胜利。

其次,实事求是思想贯穿于战争、战役和战斗之中。在土地革命时期,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面对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毛泽东等领导的中央红军灵活的采用避敌主力、诱敌深入和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敌、各个歼灭的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进剿”和四次“围剿”的胜利,使革命队伍不断壮大,作战形式也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客观分析研究战争每一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了持久战略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国民党发动一切力量进行抗日,同时将作战形式由运动战又转成游击战,并将游击战提到战略的高度。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撕毁协议,国共矛盾激化,内战又全面爆发,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猖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将作战形式由游击战又转回到以运动战为主,多种形式向配合,实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保守地方为主” 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同时提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我军也很快转入战略进攻,开始了外线的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逐渐打破了敌人的全面防御后,采取“打前所未有的歼灭战” 的战略方针,通过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而取得了解放战争决定性胜利。对每一次战役和战斗,我党的军事将领都形成了战前分析敌我力量对比、察看地形和战后无论胜败总结的制度。同时党中央也为实地作战指挥的将领提供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如在辽沈战役中,1948年4月到10月,毛泽东与林彪在到底进攻长春和进攻锦州问题上发生分歧,期间双方各执电报达百余份,他们各持己见,各行己见,毛泽东有指示,有批评,有告诫,但绝无强迫命令他指示:“你们如果不同意这些指示,则望你们提出反驳”。最后经过反复权衡林彪才下了决心攻打锦州,奠定了辽沈战役的胜局。

第三,实事求是奠定了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概括和总结,它内在地要求不断的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探索真理、发展真理。如果不进行理论创新,我们就不能紧跟时代和形式发展的潮流,也就不可能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向前发展。实事求是在思想上首先表现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唯实的态度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巨大勇气,我们党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创新,才有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二)现实意义:

第一,实事求是是军队和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必须要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军队和国防建设在制定战略方针和规划时,必须要坚持从时代和国际形势出发,从我国国情出发,从军队建设的自身实际出发,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第二,实事求是为抵制“左倾”和“右倾”思想路线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我们党和军队在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上的几次“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路线酿成了惨重的教训。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革命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建国前毛泽东在总结革命成败的经验时就指出“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

离开辩证唯物论的”,他们之所以犯了“左倾”、“右倾”或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错误,主要是因为没有真正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情、军情的认识把握不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隔离开来,所以才给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血的教训说明了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实事求是这一原则。党和军队建设的成功实践也同时表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才可以抵制军事思想中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影响,才会避免犯左的或者右的错误,我们的革命和事业才会取得成功。

第三,实事求是为新时代军事变革和军事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二战以后世界战争形势风云变换,特别是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以后,军事变革成为世界各国军事发展的主旋律,自2003年以来各国的军事变革均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正确的观察思考战争与和平、军事斗争与军事建设问题,才能制定一套科学的军事理论,才能不落后挨打。当前的国际军事变革的形势决定了我们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工作努力的方向,我们必须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军队建设、军事变革、军事斗争的重大变革,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

第四,实事求是为继承和发扬部队优良传统树立了典范。我军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反映了我军政治工作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但在这些传统却在逐渐地被忽视和冷落。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官兵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而有些老的传统就显得相对过时了,部队思想工作的极度弱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理论上的科学态度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对待部队优良传统必须也要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即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统一,强化精神支柱与运用物质利益相统一,要以纪治军与依法治军相统一。

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

2、毛泽东文选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列宁选集

5、邓小平选集

6、毛泽东传

7、毛泽东军事思想教程

8、毛泽东军事文集

9、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

10、毛泽东哲学批注集

11、毛泽东著作选读

1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

13、毛泽东军事思想原理

14、毛泽东著作选读

第三篇: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

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

2009年12月05日 15:53 来源:《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 作者:崔秋锁

近年来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阐释和讨论,不仅将人们的视野扩及到中外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和“人本主义”,而且也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或“人本思想”。显而易见,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解问题与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阐释问题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事实上,正是后者构成前者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而前者则不过是对后者的历史性继承与创造性发展。因而,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正确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合理阐释。然而,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这却是一个在国内外学者之间存在很大分歧和激烈争论的理论难题。

这里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人们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不同理解和多种解释,进而重新引发了学界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多种阐释和不同评价。其核心间题在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仅仅代表着一种道德观或价值观,还是说它同时意味着一种历史观和世界观?这里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是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正确理解问题,而且实质上涉及到对马克思哲学变革及其理论实质的重新理解与合理解读问题。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就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问题做一简要考察和理论探讨。

一、马克思人本思想内涵的前提性理解

深入把握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首先面临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对“人本思想”本身内涵要有一个正确理解。一般来讲,人本思想主要涉及“人是什么”和“人的地位如何”等间题。然而,严格说来,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并非是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而主要是关于“人的地位”的学说。进而言之,在人本思想中,“人的本质”问题只是把握“人的地位”问题的必要前提,而“人的地位”问题才是人本思想所关注的实质问题与核心内涵。在此意义上说,所谓人本思想,主要是一种关于人的地位、价值和意义问题的思想,它本身意味着一种对于人的地位、价值和意义问题的明确观点和基本看法。而这种观点和看法的核心理念,则是“以人为根本”,或者用当下说法也就是“以人为本”。这一点,对于任何人本思想来说都是如此。不言而喻,对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来讲同样也不例外。

无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来说,还是对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而言,其实质内涵问题的症结,都在于对其中的“本”存在不同理解;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前提,则在于对这里的“本”要有一个合理解释。其实,所谓“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根本”,亦即人们的一切活动及其产物和结果都只能以人自身为根本。实质问题是对“根本”二字的正确理解问题。从词源来看,所谓“根”,原指“草木的根”、“物体的下基”和“事物的本源、依据”等;所谓“本”,具有“草木的根干”、“事物的根基或主体”、“原始、本原”和“根据”等涵义;而将两者合二为一的所谓“根本”一词,则原本指草木的“根干”,即所谓“本下曰根,木下曰本”。[1]由此,“根本”二字合用,常比喻事物的“根基”、“根源”、“根据”、“本源”和“主体”等等。在哲学上,它曾被升华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本体”、“主体”和“实体”等;在历史观上,它也曾被视为历史的“主体”、“本质”、“前提”和“基础”等;而在价值观上,它则被引申为价值及其追求的“主体”和“中心”、“出发点”和“目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等等。由此而言,如果说“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根本”,那么,从“根本”二字的原初意义和演变内涵来看,“以人为本”或 “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就不仅具有价值观意义,而且具有存在论或本体论意义,亦即历史观和世界观意义。据此可以说,“以人为本”或“人本思想”,在价值观意义上,主要是指以人为主体和中心,以人为出发点和目的,以人为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等;而在存在论意义上,它则主要是指以人为根基和本源,以人为本体和根据,以人为前提和基础等。不同时代的不同人本思想,虽然在思想内涵、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上会有所差异,但是,在坚持“以人为根本”这一核心理念上,它们却是共同的。这一点,无论是对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来说,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来讲,或者是对以往的人道主义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而言,都同样适用。这意味着,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不仅代表着一种价值观而且意味着一种存在观念。

不言而喻,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形成和确立,是以哲学观念及其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与转变为前提。同样,我们今天对它的理解和解读也要以这种变革与转变为基础。

马克思之前的旧哲学,本质上都是某种本体论化的“解释世界”的哲学。它们总是在主客二分、思存分立、心物对峙的二元对立结构中来思考和认识问题,试图以此建立所谓世界的“终极存在根据”、“绝对真理体系”和“永恒价值观念”。旧唯物主义哲学(如18世纪法国唯物论)坚持一种“自然物质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它虽然看到了自然物质世界对人及其意识的先在地位和决定作用,但其缺点却是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结果是陷人自然主义的片面性之中;唯心主义哲学(如德国古典唯心论哲学)试图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弊端,但它却奉行一种“精神观念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片面夸大了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忽视了自然物质世界对人及其精神的本源地位和制约作用,其结果又陷人了理性主义的案臼而不能自拔。在马克思看来,二者的共同缺陷,都在于忽视了“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2]由于它们都把现实的人抽象化(自然的人或精神的人),因而也都将现实世界抽象化(物质世界或理念世界)。

因此,对马克思而言,哲学变革的合理选择,不再是建立某种传统的本体论化的哲学,而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以时代课题及其时代精神为基础和根据,并以人的解放和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哲学观念、思想前提、思维方式和历史观念的根本转变。这意味着:它要以“时代精神表达”的哲学观念取代“终极本体发现”的哲学观念;以“实践人本思想”的思想前提取代“抽象人道主义”的思想前提;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取代“本体观念”的思维方式;以“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取代“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念。事实上,正是这种新的哲学观念、思想前提、思维方式和历史观念,使马克思的哲学成为一种“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和“文化的活的灵魂”,[3]成为一种根本不同于“理论的人道主义”的“实践的人道主义”,[4]成为一种“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5]成为一种“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画.新中国人学理路之“改变世界”的哲学。[6]而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表达”、“实践的人道主义”、“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和“改变世界”的哲学观念、思想前提、思维方式和历史观念,为正确理解和深人把握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提供了观念前提和方法论基础。

二、马克思人本思想内涵的价值观意义

如果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本身具有价值观意义,那么,这种意义并非存在于某种抽象的价值关系之中,而是表现在人和世界的多重现实价值关系之上。

首先,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地位关系上,它坚持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这意味着:在马克思看来,正是人的劳动实践把人从动物界提升了出来,从而使人成为主体和中心,而使自然界变为客体和对象,由此才有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主体价值关系。神学目的论的“人类中心主义”是错误的。但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上,人作为主体和中心的地位却是无法否认的。实际上,以笛卡尔和康德为代表的近代主体哲学,就已经在先验论基础上确立了人是主体和中心的观念,它本身只不过是人的生存方式由“人的依赖关系”转向“人的独立性”这一现实存在和历史趋势的抽象表达。只有在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5篇)

第一篇: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姓名内容摘要:所谓 “人本”,就是以人为本。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强…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