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第一篇:三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三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小官庄镇中心初中苏桂先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任何一堂数学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留有不同程度的遗憾。而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本学期我校推行了“三阶段”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前置性学习阶段、课堂生成性学习阶段、课后补偿性学习阶段)。通过一学期的实践,笔者以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几种意识的加强,相信只要有不懈的努力,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数学课程改革也一定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预习意识的加强
自主学习作为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因而自主学习不能停留在学习技能技巧的掌握及知识的学习上,更应关注学生对自身内在的了解与改进,包括学生的自我认识,内部动机的激发及元认知的发展。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上自我提高,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习惯和能力,又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发现;既要立足于当前的学习,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途径。对学生的预习行为规范的培养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反映了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因此,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加以指导,精心编制前置性学习指导,合理设置问题串,帮助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二、应用意识的加强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缺少了“应用味”。绝大多数都是凑好数据编好题型直接塞给学生的。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绝大多数学生只在考试时感觉到数学有用,而走出教室,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根据教育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的欲望和意识,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句话就是:学有用的数学。
三、创新意识的加强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欲望和信念,其核心是自我批判的意识,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勇于立新。创造性的设计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主要包括:(1)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例如,对教材内容的解构与重组;对概念、命题赋予不同的现实模型和不同的数学模型;
对例题、习题的改造与扩充等,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2)教学模式构建的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教学模式,更应该注意综合一些教学模式,创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3)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4)教育技术的创新。主要是多媒体的合理组合,课件制作更富创意等。
四、主体意识的加强
“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必须倡导鲜明的主题意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而要关注学生在45分钟里的变化和发展。
五、效率意识和训练意识的加强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收获,教师就必须具有效率意识。另一方面,学数学离不开解题。特别是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不仅要求要形成一定的技能,还要在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些离开必要的训练是不行的。所以要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有训练意识。
六、反思意识的加强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景的能力。反思意识是教师自觉产生对自己的活动目的、活动计划、活动策略、活动过程及活动评价的反思欲望和信念。反思不是单纯的事后行为,还包括事前和过程中的反思。首先,要对教学目的进行反思。数学知识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能力的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等,都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多个教学目的,有的是主要目的,有的是次要目的;有的是直接目的,有的是间接目的,设计时要统筹把握。其次,要对数学程序的设计及教学策略的选择进行反思。反思知识展示的顺序是否合理;选择的教学策略是否恰当;例题与习题的搭配是否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采用的媒体是否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程序。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教学策略等等。第三,教学实施后的反思。主要是对教学效果及评价的反思。如何改进教学设计的反思。
七、合作意识的加强
实施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是应该有学生积极参与的,不断有新见解、新思维孕育产生的生机勃勃的教育,而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建了独立学习和相互研讨的平台,在合作学习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动创造思维,使认识升华。
首先,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氛围。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的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办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师应发扬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
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设计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高,学生接受不了,无法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其次,展示合作过程的魅力,品位成功的喜悦。教学合作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其间充满无穷的魅力。如教师引导: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思维和方法,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他的方向,而是引导他怎么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舞他不断攀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导演”,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导学”与“解惑”作用。这样,课堂上的学生就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经历困惑、喜悦、失败、成功多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合作中品位成功的喜悦.2010.12.22
第二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当前,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如火如荼,在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同样需要我们去完善。
现在,我们到底应该对“高效课堂教学”的“高效”怎么认识,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高效课堂是要求学生学得快学得有效果,还是要求老师教学进度快教得有效果呢?我认为,学生学得快慢和学习效率的高低,老师教得快和教学效率的高低,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化。教学进度的快慢和教学效率的高低,要看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一味追求教学进度快和教学效率高,往往会适得其反。
我认为高效课堂的“高效”应主要体现在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上。学生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解决问题自我查阅资料的能力、对学习的新内容的难易程度的判断力、对新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力、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的针对性、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中对相关问题的质疑能力以及独立解决复杂问题而表现出的思考分析和推理判断能力等。如果高效课堂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学案完成很多教学任务或让学生解决很多对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并没有多少实质作用的问题,那对于解决应试教育问题是毫无作用的。
对于当今课堂教学改革,我认为教师应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如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动嘴”的能力,如何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有品质、有素质的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的社会公民,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教师教学的具体模式倒是其次的。如果硬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守某种机械的教学程式而不顾实质教学效果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那是由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也必然会扼杀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
高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一定要注意问题难易的层次性及针对性,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设计好预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奖赏激励机制确实值得进一步推行,因为这样的机制确实让学生找到了自信的感觉,让他们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
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既要淡化形式的改变,又要重视实质内容的注入,因为教书与育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接受知识和做人成长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三篇: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牧野 发表于 2006-7-12 10:20:00
一、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一)概念分析
模式,在科学论述中,它经常被用来泛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们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包括在教育研究中,“模式”是一个普通名词而不是一个科学术语,它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得到严格的界定。一般采用美国学者乔伊斯等人在《教学模式》一书中作的界定:“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结合国内研究者的理论,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认为属于教学过程的范畴;而是认为属于教学结构的范畴。
(二)构成要素
任何教学模式(方法)都有其内在的结构;这种结构是由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有规律地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应该具有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1、指导思想;指建立该模式的思想认识、现实意义,主要阐明建立该模式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2、理论基础:教学理论或思想乃是教学模式深层次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方向性和独特性。
3、功能目标:这是指人们对教学活动能够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和“有多大的”效用所作的预先估计(杨小微《中小学教学模式》)。
4、实现条件:这是指促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达到一定功能目标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它包括的内容很多:有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的时空组合等。
5、活动程序:指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的逻辑步骤。
6、效果评价:包括评价方式和标准等。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评价某种模式所运用的教学目标程序;二是依据什么标准、运用何种方法来评价某种模式所取得的效果。因为不同模式完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条件和程序不同,所以一种教学模式一般都要规定自己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三)所谓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我国的课堂教学一直按“检查(预习)——导入(新课)——讲解(课文)——巩固(知识)”这样的流程和环节进行。这实际是按凯洛夫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进行的教学。
1、工具: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备课本、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
2、方式: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师中心论”,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和安排都是围绕教师进行的,学生的发展则是受制于教师而被动地进行的。
3、特征:以知识传授和掌握为标志,即教师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在规定的时间里把知识(主要是书本的)喂给学生。它基本是单向性的,即“教师——学生”。
4、局限:(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有的学生消化能力强、吸收快;有的消化能力弱,接受慢。
(2)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是万能的、唯一的;学生只是容器,能做的就是跟着教师团团转。打个比方:全班学生是地球,教师是地轴;只要地轴一动,球就不得不转。
5、评价:这是应试教育(或者说甄别、选拔教育)的必然结果,是追求答案标准化、唯一性的必然产物。这里有必要声明、澄清一点:我绝不认为应试教育一无是处(我本人就是它的结晶),在当前还没找到比应试教育更科学、更合理的评价标准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应试教育将继续存在。因为,应试教育符合当前国情;而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尚未打造出来。
二、我的“课堂教学”观
(一)背景描述
众所周知,建国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曾多次颁布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和决定;课程改革也先后进行了八次,而前七次和第八次则有质的区别,引用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的话说,前七次是“改革”,第八次是“革命”。这两者虽只一字之差,内涵却有天壤之别。《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诠释这两个概念的:“改革”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革命”则是根本性改革,是彻底推倒从头再来、重起炉灶。
课程的改革必然引发课堂教学方式(模式)的变革。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各种模式就如雨后春笋,让人应接不暇。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在我国报刊杂志上公布介绍的各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有近百种之多;冯克诚、西尔枭主编的《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收录的则达五、六百种。其中较有影响的也不下几十种,如黎世法的单元六课型、魏书生的六步法、上海育才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八字法。
纵观这些教学模式,如果按照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形式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1)传递—接受式(2)自学—辅导式(3)引导—发现式(4)情境—陶冶式(5)示范—模仿式(6)寻思—点拨式(7)参与—活动式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还会有新的教学模式被总结、提炼和概括出来。
(二)课堂教学之我见
其实,在我看来,不论哪一种模式,本质是大同小异,即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进而关注生命的发展。我以为,讲究模式、按某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本身就值得商榷。“模式”是某种标准形式或标准样式,它具有固定性和不变性。可是,我们的教材的具体内容是各不相同的,我们面对的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你非得要说情景式就是好,传授式就不好、一无是处,未免太武断或绝对了些。事实上,我们在认识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往往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对叶圣陶老的“教无定法”顶礼膜拜,另一方面又要推出什么什么模式,象开中药铺似的: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可谓琳琅满目,让人目
三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本文2025-01-10 00:24:00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68385.html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