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2》69(推荐)
第一篇: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2》教学设计(推荐)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
习作2:当老师不在的时候
【教学目标】
1.由《半截蜡烛》一课,复习写作方法“一波三折”。
2.明确“习作要求”,知道应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在场的故事。
3.学习“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继续巩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写出“一波三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4.学习围绕本次习作重点“写出一波三折”,有针对性的进行评改。
3.围绕写字“六不”书写规则,规范书写习作,行款整齐、整洁干净,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写出事情的一波三折。
难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写出“一波三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创设情境,检验学生对于观察事情的敏感度。
2.通过默读、标画、小组合作写作、感情朗读等方式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自主学习与合作态度。
3.通过说事情经过、写事情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于写作方法的掌握。
4.通过教师修改、生生互改,自主修改的方式,检验习作修改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阅读有明显波折的故事,为上课做好知识储备。
学生准备:
阅读《淘气包马小跳》《草房子》等课外读物,回忆写事情的方法,并运用方法写一篇日记。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复习回顾,再现“波折”
1.精彩的故事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我们在本单元学过的《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每次读起来依然让我们觉得惊心动魄,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故事情节。(学生预设: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提心吊胆......)所有的这些成语都可以浓缩为一个词:一波三折师板书。
3.再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一波有哪三折?(学生预设:起先,伯诺德夫人将秘密藏在一截蜡烛中,以为这样最安全。接着,德国士兵的到来使气氛骤然紧张,德国士兵要求点燃蜡烛使情况变得万分危急;随着蜡烛越来越短,伯诺德夫人一家想尽办法,这是故事的高潮:妈妈企图用油灯换走蜡烛而失败,这是一折;杰克想用抱柴生火为借口也没成功,这是二折;最后美丽可爱的杰奎琳在危机时刻运用自己的智慧,保住蜡烛中的秘密,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这是三折。)
4.正是这一波三折的情节使故事生动感人,让我们的心跟随作者跌宕起伏。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用“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我们经历过的故事。
二、研读要求,明确目标
1.默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要点。
(A老师不在场时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B可以是趣事、有意义的事,或是难忘的事......;C自己定个题目。)
2.说说写事的文章应写出什么?
(学生预设:要写清楚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等进行细节描写。)
3过于直白的故事总是让人读起来觉得索然无味,最吸引人的是故事中的“小插曲”,这些“小插曲”能够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我们习作中的“一波三折”,请看一位同学的习作。
三、欣赏佳作,学写“波折”
1.课件出示例文《老师不在的时候》,请同学们自由读例文,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一波三折是什么?
2.全班交流:
(1)感受“一波”。
课件出示:进入期末复习了,那一大堆复习题像小山似的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哎,苦啊!”教室里不时传来同学们的唉声叹气,就连树上的知了也在不停地替我们催促老师:“让小朋友们玩玩吧!”是呀,我们多么希望老师能给我们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啊!
突然喇叭里传来了“全校老师开会”的通知。我们班的语文课上不成了,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醒目的大字“自习”,然后就“咚咚咚”地走下了楼梯。
引导学生明确:故事的开头交代了事情的就是“一波”。板书:起因
(2)品析“二折”。
课件出示: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刚才还是鸦雀无声的教室,现在却像开了锅似的,沸腾了起来。我前面的两个同学开始了腿脚之战;隔座的两位正在为座位的分配不均而争吵;向后看,邵均和俞朗一个用本子卷成了话筒正准备放声高歌,另一个早就离开了座位,屁股开始扭了起来......我也不甘示弱,随手拿起一本书狠狠地砸向前面朱亮的脑袋--谁让他刚才不老实地坐着,害我总是写错字。
“二折”里作者写了教室里同学们整体的表现,这也是“面”的描写,让我们对事情有个整体印象。这是故事的发展。板书。
(3)欣赏“三折”。
出示:此时,班长见教室乱成一团,就站到了讲台上,“嗵嗵嗵”敲着桌子。谁会听她的,平日里是老师的应声虫,这回老师不在,看你怎么威风!“安静,安静!”班长正声嘶力竭地大吼着,可谁也不听,我们依旧干着自己的事情。显然,班长恼羞成怒,她用黑板擦狠狠地敲了一下桌子,然后大吼了一声:“再说话,晚上家作业就加倍!”这回大家都听清了,教室里突然静了下来--谁愿意无缘无故地多做作业啊。
班长见大家一副听话的样子,便得意地下去了。可她哪料到,她前脚刚离开,下面就开始骚乱起来--只是都压着声音,尽量不让班长看到。
大约过了七八钟,楼梯上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同学们都以为是老师来了,有的匆匆地回了位,有的急着收起了“话筒”,在一起促膝谈心的女生马上摆好一写作业的姿势,可笑的是同桌李明居然把书拿倒了,还是一副津津有味读书的样子......教室门猛地被推开了,进来的却是顽皮的男生--俞尧。原来这个“调皮鬼”趁同学们嬉闹时悄然离开了座位,并顺手关上教室门,蹑手蹑脚地走下楼去。等到俞尧哈哈大笑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于是,教室里又掀起一阵“笑浪”,有的捧着肚子,指着俞尧说:“你这德行,小心揍扁你!”有的佯装气呼呼地说:“吓死我了!”这些话非但没有惹火俞尧,他还大摇大摆
地回了座位,在那边开个人演唱会了。此时,班长铁青着脸上来了。我们见势不妙,赶紧低下了头,装着认真写作业的样子。“俞尧--”一个惊天霹雳,完了,俞尧倒霉了!......也许是杀鸡儆猴的道理大家都懂,教室里又安分了一小会儿。可是,才不过一会儿,后面几个高个子女生又聚在一起边抄歌词边欢唱,似乎比郊游时还要兴奋。有几个女生围成了一个圈,大包小包的“日本豆腐”摆满了一桌子,她们一边吃一边喝水,辣得直张嘴吐舌头,有的同学甚至辣得流出了眼泪。
故事进入了高潮。思考:作者是如何把“三折”写生动的?
(交流:①主要抓住动作、语言写出了班长管理班级时的特点“得意”,而描写俞尧时,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调皮,这是“点”的描写。②还写出了其余同学的表现,衬托出事情的有趣,让“三折”更加具有可读性。)
再次读读“三折”,感受写作方法。
(4)了解“四折”
课件出示:咚咚咚,“老师真的来了!”不知谁拉响了警报。顷刻间,教室里恢复了安静。老师推开教室门,看到同学们那“专心致志”学习的样子,脸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顷刻间”、“专心致志”等词语让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更加体现了同学们的调皮可爱。
3.一波三折的“三”,并非实指数字“三”,它就像“三思而行”、“入木三分”、“士别三日”等成语里的“三”一样,是取其“多”的意思。到底一波几折好,这要根据事物发展和作者表达意图的实际需要来决定,不一定仅仅局限于“三”,上面例文中就安排了“四折”。关键在于让文章出现跌宕起伏,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折”,要折得合情合理,不能硬折,要顺其自然,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环节
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小组合作,写出“波折”
1.回忆一下,我们写作时如何做到一波三折呢?(写出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高潮部分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波折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折”要合情合理。)
不要忘记给文章加上合适的题目。
2.小组合作,完成习作。
(1)确定要写的事情。不管是好事还是错事,或者是有趣的事,都可以写,将思维发散开来。
(2)说说要写的事情,重点把波折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说清楚。
(3)小组确定分工方法。一人写故事的发生,两人写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一人写故事的结尾。(老师要调控课堂时间,尽快指导做好习作分工。)
3.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提供帮助。(学生写作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巡视,了解学生写作情况,为“二次指导”搜集反馈信息,也可对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环节
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五、作后改评,交流“波折”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的说法,充分说明了修改对写好文章的重要性,现在就让我们来修改我们的习作。
1.根据教师的巡视观察,请一组同学到台前读合作完成的作文。
2.示范修改,学习方法。
实物投影展示由小组内的四位同学共同完成的习作,由作者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3.将自己的习作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并给文章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4.自我修改。
(1)请大家先快速浏览自己的习作,把刚才没写出的字词查阅工具书补上。
(2)学生出声朗读自己的习作,边读边修改字词句,做到文通字顺。再将自己的习作朗读给同学听,同学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3)轻声读习作,注意是否做到了一波三折,有没有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写具体,想想有没有需要补充完善的内容。
(4)再通读自己完成的部分,看是否书写认真、行款整齐,是否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有不恰当的,及时修改。
5.集体评议。
选取一名学生,鼓励他把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教师适时点评。
6.同桌互改。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再次修改同位的习作。
7.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针对刚才集体评议、同位互评,看一看,你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再次修改习作?学生自己修改。然后小组内互评互改。
8.整理收获,定型方法。
在这次写作中大家掌握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鼓励学生充分发言,教师正确引导,根据板书进行总结。)
六、誊抄作文,规范书写
1.师出示要求:书写端正,注意格式,不写错别字。重点指导行款整齐。(每个字大小一致,书写均匀)
2.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握姿,鼓励学生把字写工整规范。
七、板书设计:
习作2
发生根据需要
一波三折发展
高潮合情合理
结局
八、课后反思:
学写故事中的“波折”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作文能力,但一到叙事的作文,学生总爱平铺直叙,写起来像记“流水账”,读起来索然无味,如何让六年级的孩子写出精彩的叙事文章呢?我抓住了“一波三折”这个关键词,从“一波三折”上大做文章。
成功之处:课堂上以学生刚刚学习过的半截蜡烛作为切入点,再次感受故事的惊心动魄,感受“一波三折”的魅力,让孩子们对于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充满向往。习作要求的明确让写作的目的性更强,学生在心中确定选材的范围。教学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例文就为学生提供了方法的极好展示。通过对文中“波折”的品悟,方法变得更
加贴近学生实际,掌握的难度降低,为下面的写作做好了铺垫。小组合作,写出“波折”正是对方法掌握的检验,以合作的方式写作,既节省了时间,又让“波折”起伏更加明显。这样层层推进,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方法,写出精彩文章。
不足之处:对于“继续巩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方法”这一条目标,由于很多学生缺乏认真的观察,所以课堂上说得不够到位,写的时候也颇费力气。
教学建议:大量的积累素材是学生有话可写的源头活水,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观察习惯,在作文指导中,应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将写作技巧的指导与写作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
??
??
??
第二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2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 自拟问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借助插图探究写法,捕捉细节完成习作。
课前准备:
创造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前几天,老师有一次因故不在课堂,老师想知道没有老师在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不要怕在老师面前暴露缺点而羞于表达,大胆地说出真实的情况,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说。、交流:、揭示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老师不在场时,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
二、借助插图,探究写法:
1、整体观察插图,感知”面”的描述。
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怎么样?、抓住局部观察插图,感知”点”的描写:
从插图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某个人或几个人进行细致的观察,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由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出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展开想象:如果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况会怎样?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况又会怎样?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1、日常学习生活中,插图中描绘的场面大家一定也经历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场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
2、交流、评议。
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3、各自梳理,确定本次习作材料
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
1、运用插图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
2、组织评议,指导修改。
3、誊写习作。
附:板书设计:
习作2
“面”——把握记叙文六要素
“点”——抓住人物活动
“细节”——插入突发事件
第三篇:苏教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
1、本学期培养的学习习惯: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②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2、《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词作者是胡宏伟,曲作者是王世光,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全诗用第二人称,全诗的中心句是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第一小节,写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小节写了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A、课后题三: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是因为长江源远流长,资源丰富,滋润着、养育着两岸的动植物。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是因为长江无私奉献,哺育着各族儿女,胸怀宽广,像母亲般纯洁、神圣。
3、《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的风光的赞美。
A、《三亚落日》中依次将落日比成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B、“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总括全文,点明题意,是点睛之笔。C、课后第3题(品味一下带点词在句子里所表达的情感):
①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担心”表示不放心,表现了“白鸥”飞翔得很低,让人觉得接触到海面了。)
②……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生怕”表现了人们全神贯注地欣赏落日之美。)
D、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硕大无朋:朋,比。大得无与伦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一般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4、《烟台的海》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浪漫,秋日的高远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A、全文围绕“独特”这个中心词展开,行文结构:总——分——总,按一年四季(冬春夏秋)的顺序描写烟台的海上景观。
B、为什么作者把烟台的海说成是“画”,是“广阔的背景”,是“壮丽的舞台”?
答:说它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它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C、课后习题2(体会两个“扑”字的细微差别):
①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扑”让人感到了海的壮观景象。)
②……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扑”展现了“微波泛起”的可爱与轻盈。)
5、《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是叶圣陶,是一篇游记。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A、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B、课文浏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另外,从课文中有关写泉水的语句可以看出“泉水流经的路线”也是文章的线索,泉水从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C、课后习题3(体会带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挤压”“稍微”“准会”(采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山石离“我”很近,表现了孔隙的小、窄、低。)②“再加上”“即使……也……”(不仅说明石钟乳、石笋形状各异,更强调了它们颜色多样,值得观赏。)
6、练习一
A、拟人的修辞方法
注意点:(1)直接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句中不要出现“像”、“好像”、“仿佛”等词语。(2)拟人句要写得恰当。(3)灵活运用拟人句能够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可以使句子更生动有趣。
B、背诵成语。
寒冬腊月 北国风光 风刀霜剑 塞外边疆 漫天飞舞 纷纷扬扬
银装素裹 雪照云光 狂风暴雨 雪上加霜 风卷残云 神清气爽
7、《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A、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九一八变事变”:1931年9月18日。B、课后习题2(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①“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径,带有鄙视的感情色彩。②“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
C、积累本课有关战斗场面的成语: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鲜血四溅 狼狈而逃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8、《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 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A、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
B、课后习题2(想一想带点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①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似乎”一词准确地反映了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②……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似乎”逼真地反映伯诺德夫人此时紧张的心理,不能去掉。)
C、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9、《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叙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场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把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反映了聂将军宽仁大义和中日人民浓厚的友谊。
A、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因为聂将军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日本孤女。称他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是因为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大襟怀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B、课后习题2(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并联系课文体会这段话所含的思想感情):
“杀害”是指非法杀死。“受害”是指遭到损害或杀害。“伤害”是指使受刑损害。这句话突出表现了聂将军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
C、聂荣臻:中国无产阶段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宽仁大义、胸襟宽广、慈善心肠)
10、练习二
A、认识农具:木犁、耙、耧、镰刀、锄头。B、读读诗句,说说下面带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昼出耘田夜绩麻。耘田:锄草(与锄头有关),也可泛指种田。童孙未解供耕织。耕: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锄禾:用锄去掉禾田里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播种(与耧有关)。收:收割,收获(与锄头有关)。C、背诵《夏日绝句》。
人杰——人中豪杰。项羽——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自称西楚霸王。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11、《三打白骨精》节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A、孙悟空:机智勇敢 疾恶如仇 神通广大
B、课后习题3(体会带点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1)“夺”表现了八戒迫不及待、嘴馋的样子。
(2)“闪”代表了一个敏捷、很突然的动作,一个年满八旬的且拄着拐杖的老妇人能做出这种动作,说明她的行为与常人不同。
(3)“摔”体现了唐僧胆小及受到了严重的惊吓。(4)“笑”表现出悟空的自信与乐观。
C、描写孙悟空本领的成语有:上天入地、刀枪不入、腾云驾雾。
描写孙悟空品质的成语有:疾恶如仇、降妖除魔。
12、A、《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这首词主要写了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并背诵另一首《如梦令》)。B、《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秀风光,这首词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C、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词牌名有:清平乐、令奴娇、西江月、满江红、破阵子、虞美人、卜算子。
13、《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蟑、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A、“螳螂捕蟑”比喻只想取得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也比喻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有人正在算计他。
B、《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这是危险的。C、课后习题3(体会一下带点字的意思):
①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个“死”与“生”相对,表示失去生命。)②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死”表示不可更改。)
D、乘(chéng)虚而入:趁着空虚进入。毫不介意:一点也不在意。不堪设想:堪,能。事情的结果无法想象,会向更坏、更危险的方向发展。
14、A、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B、选择合适的读物是一种本领,掌握了这种本领,就能帮助你用有限的时间去读更多的好书,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C、无可厚非:厚,深重。非,反对,责备。没有可过分责难的。
15、练习三
A、跟笑有关的词:讥笑 狞笑 微笑 冷笑 哄笑 大笑 苦笑 狂笑 B、背诵练习三成语:
齐天大圣 大闹天宫 不避艰险 西天取经 腾云驾雾 来去无踪 千变万化 大显神通 明察秋毫 火眼金睛 除恶务尽 天下太平
16、《夜晚的实验》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这一实验的结果促使了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A、课后习题2(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1)行文中直接引用;(2)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3)特殊含义。
B、课后习题3(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斯帕拉捷能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怕失败,不断探索,最终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我的启示是:科学的发现需要我们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持之以恒的探索。
C、四次实验分别是:蒙上蝙蝠的眼睛,堵住蝙蝠的鼻子,用油漆涂满蝙蝠全身,堵住蝙蝠的耳朵。
17、《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文章告诉我们,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里的希望。
A、课后习题2:课文是抓住哪些要点来说明,海洋是人类21世纪希望的?答:从五个方面,开发海洋矿产资源,向海洋索取高蛋白食品,利用海水运动发电,淡化海水缓冲水荒,建设海底城市、开拓人类生存空间。
18、《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以“合作”为话题,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起,阐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他人合作的道理。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能够卓有成效地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学会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A、文中列举了两个小故事:①交响乐团演奏,演奏者为了一个统一的团体目标,各尽其力,奉献了完美和谐的音乐。②一位外国教育家在中国找了几个小学生完成了火屋逃生的实验。
文中只举一个事例是不够的,因为成功的合作需要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两个要素,只举前一个事 例只能说明协作的重要性,不能说明成功的合作还需要有“自我牺牲精神”,而第二个事例正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两个事例都举,才能更好地更全面说明问题。
19、练习四 背诵《古今贤文》(真理篇)
20、《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课文用了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21、《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A、理解“当然,追求应该是最伟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的。”
最大的追求: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眼前的一穗:出现在眼前的机遇和任务。
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抓住眼前的利益,完成当前的任务。句意: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更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
22、《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散文,课文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就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东坡只有雪松,揭开这一景观之谜的是两个旅行者,课文通过这一奇异的景观,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也要会学会退让,以退为进,一样可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A、课后习题2(理解两句话的含义):
①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以求反弹的机会。(无论是谁,面对困难和压力,首先要敢于面对,要和它作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也要学会迂回的战术,先作适当的让步,找适当的机会再去战胜,变通也是保存自己的一种方法。)②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社会地生活和学习中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当困难大到你不能解决时,要学会先退一步,学会暂时让一让,这退一步并不意味着后退、胆怯,而是为了积聚力量去解决困难,迎接新的挑战。)B、由“雪松的启示”想到:以退为进;卧薪尝胆(勾践);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进一步悬崖峭壁,退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2》69(推荐)
本文2025-01-10 00:23:29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68363.html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