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彪经典总结
第一篇:胡建彪经典总结
胡建彪总结
谢谢。其实刚才一连串的争议都起源于对方一辩在开展命题的时候所犯下的几个关键错误。一开始他们弄下了两个前提,用这两个前提开展他们的立论。第一,他告诉我们,今天所谓的“万”不指全部。但是对方辩友这一种用《辞海》断章取义,只看一个“万” 字,不看“万恶之源”这四个字,是不是有点离题之嫌呢?对方辩友的第二个假定是告诉我们,今天人本身是没有恶性的。这个恶是从哪里来呢?是外在诱惑我出来。然后他们就告诉我们说,钱以后怎么重要,怎么诱惑我做恶事。我想请问各位,真的是人没有恶的本性吗?请大家抚着自己的良心,人类本身的贪婪,人类本身的那种兽性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钱是万恶之源,那钱还没有发明之前,这种兽性跟贪婪性为什么就突然间不叫作恶了呢?
根据这两个前提,他们开展出三个论点。第一个,他告诉我们钱本身现在能够等价交换,所以钱是万恶之源。那我想请问各位,为什么钱能够有等价交换这种高尚的能力呢?是因为经济发展。按对方辩友的逻辑,是不是要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其实真的是万恶之源呢?第二个论点,他告诉我们,今天钱能够成为一个人的精神价值。但是这真的是一个必然判断吗?今天一个丈夫殴打他的老婆,本身可能是因为工作上不满意,可能因为情绪的宣泄,这和钱有什么关系呢?第三,他告诉我们,今天钱本身是一个目的,是一个工具,因此是源。对方辩友其实这个已经有点阐述错误了,目的和工具不等于一个推导的导因。我们说目的和原因有什么差别呢?一者是说从哪里来,一者是说到哪里去。如果两者是等同在一起的话,那么目的和原因有什么差别。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今天钱本身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是手段就说明它是一个中性的体,如果是中性体的话,我想请问各位,怎么还会突然间变成了万恶之源呢?对方提出了大量的例子,告诉我们说有很多人贪钱。姑且不论贪钱不贪钱的问题,我们只要看一看,这个贪钱本身只是众恶之中的一小部分,如何构成万恶?再者,如果我们说他里面的例子是贪钱的话,那么我请问各位,是钱是恶之源,还是贪是恶之源呢?对方辩友这种只看一半,不看另一半的做法能够让我们大家信服吗?而今天我们认为钱不是万恶之源,不是我们想为钱多说好话,而是想给钱一个确切的定位。我们看得到,有人为了钱确然去做恶事,有人为了钱也去做善事啊!今天我为了钱奉公守法赚钱,但是与此同时帮助国家成长,是善是恶呢?如果这个万恶之源一时会推出善,一时又会推出恶,那它怎么还会是万恶之源呢?如果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这个钱能够推导出万恶之源,又能够推导出万善之源,那就是告诉我们,它有时是万恶之源,有时突然间又不是万恶之源。那您是不是一半论证自己立场,一半论证我方立场了呢?(掌声)我们姑且把那善的一半掩起来不看,我们效法对方辩友,只看恶的那一部分好不好?就算在恶的那一个部分,人类学家告诉我们,在社会上出现的恶,基本上可以包含在四个层面:第一个本身所说的就是极端(时间警示)的信念带来的恶;第二个就是非理性价值的违反;第三个就是非分之情欲。像邪教啊,恐怖分子啊,塔利班毁佛事件,甚至到南京大屠杀,这些恶和钱有什么关系呢?还是对方四辩想告诉我们,由于这些恶都没有钱涉及在内,所以他们就突然间不是恶呢?那我突然间恍然大悟,原来日本人哪,他们篡改教课书是有根据的,那个不叫作恶,因为没有钱涉及在内。就算我们今天把这三个部分没有和钱有关系的恶都撇开不谈,我们只看有涉及钱的恶好不好呢?有涉及钱又怎么样?代表钱是万恶之源吗?诚如刚才所说的贪钱,钱是恶,还是贪是恶?对方辩友把“一”当作“万”的推论方式能够论证万恶之源吗?在数学上,把“一”当作“万”,本身就是一个推断错误;在逻辑上,以一当万,以偏概全,就不能够是一个有效的推论;在内容上,盖着一大部分,只看一小部分,就是以偏概全的诡辩,只看恶的那一部分,有关系到恶就当作恶(时间到)的源是来自钱,是第二„„
第二篇:胡渐彪辩词
【胡渐彪】辩词合集
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
正方:网络使人更亲近马来亚大学 反方:网络使人更疏远 澳门大学 胜方:马来亚大学 总结陈词:
胡渐彪:大家好!首先让我先针对对方辩友所犯下的几个错误加以纠正:
第一,对方辩友的第一个论证是说,今天由于网络是人机交流,有了这个人机交流,人们必然忽略人面交流,因此使人更疏远。我想告诉各位,这个论点犯下两个基本错误。一是用网络难道真的忽略了人面交流吗?今天我在家也上网,难道您就能凭此论断说,从此我就隐居在室内,和电脑共在一起,我就不出来与人交往了吗?不!我一样和人交往,但是我从此用网络和全世界各地的人民有更多的交往!第二是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今天要非见面不可,人们的关系才会更亲近,那我就很不了解了,今天我写信给我家里人,请问一下我和家里人的关系是不是更疏远了呢?今天我们更知道的是网络是一种非见面的交流法,是一种心对心也可以交流的方法,为什么对方辩友拼命告诉我们只有面对面才叫做有交流呢?
第二,对方辩友的第二个论点是说,由于网络上的人用匿名和人交往,因此这个使人们关系更疏远。这个论点我也感到非常奇怪,我和笔友交往,我用的是笔名,难道您就能凭此论断说,我和笔友的交往之间是越来越疏远了吗?
第三,对方辩友的第三个论点告诉我们说,用网络者会有一点点的弊病出现,他们提出了色情网站,他们提出了一些谣言----我方完全承认这一点。但是我想举一个例子请教大家,今天飞机也会有飞机失事,也会有劫机这种流弊的出现,但是我们因为飞机有飞机失事,还有劫机事件,我们就论断说,飞机它不会使人更快到达目的地,因为它有流弊----这样的逻辑推论能够成立吗?(掌声)
我方今天的论点是建立在一个更亲近的观念之上,更亲近是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在质方面,人们从漠不相识到现在相识相交,是更亲近;在量方面,从以前疏于交往到今天频繁沟通,也是更亲近。下面我将从三个论点论证我方立场:
第一,网际网络的出现,使人们打破国界隔阂,打破文化的这种樊篱,我们知道网络的遍布是纵横四海,不管你是在亚洲欧洲,你可以通过亚洲人环节,你可以通过欧洲联盟与举人交往,这种打破国界的隔阂是更亲近还是更疏远呢?
第二,网络成功地唤起了人们相互援助、相互关心的心灵,印尼华侨惨遭屠宰事件,南斯拉夫科索沃惨遭轰炸事件,在网络上得到众人支持,就是一个铁证。
第三,网络成功地打破了时间隔阂,今天不管你是身在远方,还是在地球的另一端,我可以通过网络和你瞬间交流。从以前疏于沟通到今大通过网络能够频频交往,这种关系如果不叫更亲近,是不是如对方辩友所说的叫做更疏远呢?谢谢!(掌声)
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 自由人辩论: 正方:胡渐彪 马来亚大学 都市化有利于人类发展 反方:吴淳 耶鲁大学 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 胜方:马来亚大学
主 席:下面是自由人的发言时间,我们征求一下双方的自由人是否要在第一次的发言时间发言?好,首先有请反方的自由人吴淳同学发言。
吴淳:对方洋洋洒洒,可谓对汉语造诣精深,但弄错了一个字“都”字。《汉语大辞典》解释“都”为大城市。大城市和城市是一回事儿吗?都市和大城市和城市是一回事儿吗?对方刚才还暗渡陈仓,认为持续改良等城市。都市优化概念,是都市的题中之意,那么请问对方,都市化是否应该一视同仁地包含都市恶化呢?(掌声)如果都市有利于人类发展,可否借来一用,解决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发展问题。先看都市本身,来到北京说北京,你可曾目睹千万辆自行车汇流成了世界第九大奇观?你可曾体验过公共汽车上1平方米站13个人前胸贴后背的那股亲热劲儿?你可曾感受过人们在当今拥挤的丛林里,在渴望幸福的生涯中寻求梦想和现实的差距,总是莫名其妙地感到一种空虚,这其中的酸楚。困惑、优虑、责任,您体会到了吗?(掌声)
胡渐彪:我希望有足够的时间针对对方自由人和她的立论做出攻击。对方自由人犯下两个错误,第一,概念错误,她把都市化这个字剖开来用错误观点去看,都市化这个词源于西方的学术研究,恕我用英语来说那叫“organisation”(掌声)翻译过来可以叫“城市化”,也叫“都市化”。而对方这种强硬地把这个字分开来用另一个角度去诠释,是不是有点误导概念之嫌呢?(掌声)第二个错误,对方辩友是在说,他用感性的体验说都市化有流弊,我方也承认有流弊,但是有流弊就能证明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吗?法制化在进行的时候,我们也知道有恶法的出现,有恶法出现,就足以说法制化不利于人类发展吗?(掌声)谢谢大家!
胡渐彪:今天这场辩论赛最关键的一个字眼错误那就是在于“都市化”和“城市化”,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是如何试图要把“都市化”和“城市化”截然分开的呢,你们的根据到底在哪里呢?
吴淳:对方刚才错误的给我加了一个错误,那就是“organisation”在汉语中称为“城市化”,而我们说“都市化”在英语中叫做“metropolis”(掌声)就在您在北京轻谈神侃都市化的时候,北京已经很累了,北京的包袱已经很重了,您为什么还要扬汤止沸,推进北京化,北京都市化,让北京吃不了兜着走呢?
胡渐彪:我想给大家纠正一个概念,刚才说的“0rganizaticrn”这个“都市化”的整个概念是指从城镇走向大城市,然后还要走向对方所说的那个所谓的“metroplis”也就是“大都会”这个概念,所以“城市化”和“都市化”基本上是同一个概念了。而今天对方辩友说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那我想请问对方辩友,都市化使香港从一个渔村变成了一粒东方之珠,请问这粒东方之珠是如何不利于人类发展的呢?(掌声)
吴淳:请对方辩友不要咬文嚼字了,否则我们中国以及人类哪个也发展不了,都市之外还有农村,而中国农村中还有6亿剩余劳动力正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四川的打工仔,浙江的弹花郎,安徽的小保姆,辗转南北,川军、湘军、东北军,挥戈东西,请问对方朋友,当他们涌人都市的时候,您认为他们能找到他们的五彩梦吗?
胡渐彪:对方辩友,我方完全承认今天都市化有过渡期的问题,但是有过渡期问题正如我刚才举的法制化的例子不足以代表说它不利于人类发展,而对方辩友由始至终不敢回答我香港由渔村变成东方之珠的例子,是不是有一点说不过去呢?(掌声)
吴淳:我来跟你说过去,香港的人口不过1000万,而中国的人口13亿,您难道为了1000万人口发展而不谈13亿人口的发展吗?(掌声)胡渐彪:我方恍然大悟,原来对方辩友都错以为都市化就是不顾大部分人的发展。那我就觉得奇怪了,今天都市化使中国出现了沿海14个发展地区,这是都市化带来的成果,那么请问这14个发展地区为何不利于人类发展,请对方辩友给大家论证吧!(掌声)
吴淳:都市化的发展地区都是都市吗?
胡渐彪:当然并不一定都是都市,因为正如我方刚才所说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对方辩友问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用静态的眼光看动态发展的嫌疑呢?(掌声)
吴淳:你这个“动态”二字意味着多少社会的骚动与不安哪!大量的民工进入都市后,发现是都荫例结构,不是他们的教育文化水平所能够承受的,竞争性就业变成了替代性就业,他们所从事的都是脏、累、低重的职业。请问对方,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他们的生活,是否是生活在都市与乡村的心理夹缝中?您能说在这场农村包围城市的运动化中,农村的有志青年得到了有利发展吗?
胡渐彪:这就是所谓的发展背景,请间这些发展背景需不需要用都市化所带来的规划性和生产性去解决?
吴淳:解决什么呢?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脚印,大多数民工不得不带着失误和迷蒙重返家园。1亿民工用亲身体验为你高歌了一曲都市悲歌,您听见了吗?您还能说都市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确答案吗?
胡渐彪:我方一而再,再而三地用理性提问了从香港到中国都市化的实例,对方辩友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感性告诉我们有过渡期的失调问题。正如我方刚才所说,有过渡期的失调难道就可以否认它是不利于人类发展吗?这样的逻辑对方辩友是怎么推论出来的,请对方辩友给大家解释一下好不好?(掌声)
胡渐彪:总的来看,对方辩友还欠我们两个回答,第一个针对香港的东方之珠的例子;第二是针对中国沿海地区14个发展地区的例子,请对方辩友待会儿在自由辩论和自由人剩下的发言时间给我们解释。(掌声)
胡渐彪:谢谢主席!先再次提醒对方的自由人和结辩,你们还欠我们两个事实的解释,包括我方三辩刚才质疑的都市化形成的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政、经、文、教发展中心,如何不利于我方提出的有利于人类发展。对方辩友还需要给我们详细解释,就是对方辩友的立论有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就是他们的一个论点,说今天由于城市化的过度发展导致城市和乡村的二元化,我方何时说都市化一定要过度发展呢?适当的发展都市化请问还是不是都市化?(掌声)对方辩友的第二个论点就是要告诉我们,说都市化的过度集中导致了环境问题,请问一下,适当的发展还有没有这个问题呢?谢谢!(掌声)
吴淳:我欠你一个回答,东方之珠是我心中永远的明珠,如果中国的发展只是香港的发展,这位受富巨人早已赢得一份轻松和潇洒,各领风骚。我本不应该拿中国的发展这个棘手的问题问你,但是有个问题你必须回答,发展的警钟即将敲响,允许我再一次问你,如果都市化不能使中国1/5的世界人口得到发展,您能说都市化有利于人类发展吗?如果有利于,人类会抛弃这1/5同胞,继续向前发展吗?
总结陈词:(何晓薇的结辩是由胡渐彪在旁指点她的,所以结辩的内容也可以当成胡渐彪的结辩来欣赏,不过要是由彪哥来结辩的话效果会好很多,呵呵~~)
何晓薇:首先我要指出对方犯下了两个错误:第一,对方所犯的定义错误,是把都市化和城市化的定义分开来,如此之下对方又告诉我们有逆都市化、逆城市化。然而与此同时,我想问大家究竟都市和城市是怎么分开来的呢?对方能够说纽约是一个城市而不是一个都市吗?对方能够说马来西亚不是一个城市而是一个都市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方就推论错误了,对方告诉我们,他们的论点只有两个,他们说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逆都市化发展过度会导致城乡二元化,然而我们今天何尝说过要过度地发展都市呢?我们说都市要适量地发展哪。
第二,对方说生态问题等等是都市化过程当中产生的社会流弊的问题,然而社会流弊是可以克服的呀,在都市化的过程当中我们确实看到了许多问题的发生,但是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我方所说的都市所具有的三个特性即生产性、规划性以及多元包容性来解决。因此,对方只站在一个点上看整个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过程的错误,显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下面我将总结我方陈词。
第一,今天都市化的生产性、规化性以及多元包容性急速地建设及改良了人类的生活条件。生产性让人类生活从匮乏走向富足。
第二,都市化的规划和管理,让政、经、文、教各个体系越趋完善,让人类社会体系从紊乱走向有序。
第三,都市化的多元和包容性,让文化得以激荡,使文化冲突转变为文化包容,因此得以打破了文化的樊篱,得以让各种文化绽发出灿烂的光芒啊!然而面对这样的历史事实,对方辩友却是熟视无赌,反而以悲观的心态告诉我们种种都市化过程当中产生的流弊,因而告诉我们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事实上都市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诚然,过程之中有阶段性的暂时失调的情况出现,但是,任何的暂时性失调都无法比得上都市化的持续的动态的正面的价值啊!否则的话,历史上所有文明的诞生,对方难道说这是对方所倡导的乡村化或者不是都市化所带来的吗?人类文明的建设与突破,都是建基于都市化的人口、智慧和资源的集中之上,古代的长安、雅典是如此,而今天诸多的科学城巴黎,以至于纽约、东京何尝又不是如此呢?都市化过程当中产生的流弊要由都市化来解决,这种循环式的持续性建设与改良及至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回顾2O世纪,我们看到了都市化给北京人民带来了欣欣向荣,因而喜大于忧,而展望21世纪,我们更要知道都市化终将会让全球人类享有灿烂的星光和璀璨的文明!谢谢 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辩 题:正方――美是客观存在 马来亚大学 反方――美是主观感受 西安交通大学 胜方:反 方:西安交通大学
谭 琦:大家好。《聊斋志异》里面的鬼魂有没有形象呢?有。有没有感染力呢?有。有没有功利性呢?有,可以用来吓唬小孩儿。可是鬼魂是客观存在吗?不是。谢谢。(掌声)?
胡渐彪:大家好。先针对对方辩友对我们做出的第一个攻击,对方一辩说我方言论是建立在说美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错了,这点对方辩友揣测错误,我方完全没有这个概念,请您澄清这一点。第二,今天对方辩友的立场有一个离题的错误性,对方辩友所谈的不是美,他们说的是美的感觉。举一个例子给大家,我们知道针是尖的,但是这个针尖和刺到我手有尖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针的尖是存在于客观世界,它的感觉却实是在主观感受里头,两者截然不同。诚如对方辩友刚才所说的一样,今天没有一样东西不美。我方也承认,因为这个美的特性是存在于每一样东西之中。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有不同美的感觉呢?很简单,因为美的特性是多样化的,人从什么角度去看美就会得到不同美的感受的结论。但是请注意,美的感受和美本身截然不同。请待会儿对方辩友(时间警示)澄清这一点。谢谢。(掌声)
胡渐彪:谢谢。对方辩友认为说,美是主观感受。那我想请问你了,今天这里一粒珍珠它深藏在海底的一个蚌壳里头,请问一下,这粒珍珠的圆润光滑到底还是不是美的?
谭 琦:有人认为珍珠很美,可是有人认为珍珠不美,早在中国古代就发生过买椟还珠的故事。请问您,您能告诉我,这个人买椟还珠他就一定是错了吗?(掌声)
胡渐彪:对方辩友所说的不外是告诉我们,这粒珍珠它背景有一些不同,但是没有办法否认说这粒珍珠有美的特性。我方承认有人认为珍珠不美。为什么呢?因为珍珠这一物质它本身有美的特性,也有丑的特性。可是人家觉得它美,因为他看到它美的特性;看到它丑,因为他觉得它有丑的特性,只是观点不同了呀!请对方辩友不要把美和美的感受两者混淆在一起。(掌声)谭 琦:您告诉我美有美的特性,可是没有告诉我们这个特性到底是什么。倒是你们的一辩说,美要有形象性才能够称之为美。可是这是评判的标准吗?一个夜叉它也有形象,可是您能告诉大家,夜叉是美的吗?
胡渐彪:对方辩友,今天夜叉和美到底有什么直接关系我方意识不出来。我想请问对方辩友的是,对方辩友刚才一辩很喜欢谈蒙娜丽莎,请教各位,蒙娜丽莎如果我今天觉得它没有什么美感的话,是不是说蒙娜丽莎就不美了呢?
谭 琦:对方辩友,蒙娜丽莎本身是一幅画,可是我们对这幅画的评判可以有各种各样,各种各样并不代表说一定是错的,这就是我们审美可以有不同的主观感受。对方辩友您还是没有告诉我,你们一辩就告诉我们说,美有评判的不变的规律,就是它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功利性。可是这个形象性你要告诉我,为什么任何事物都有形象,是任何事物都是美的吗?
胡渐彪:对方辩友,这个形象性是指美的那一种形象性,请你不要把它混淆了。对方辩友我想请问你,如果美是一个主观感受的话,我想请问大家,今天《唐诗选集》连不懂华语的外国人都知道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美的著作,照您的说法,这个《唐诗选集》在中国是美的,突然间搬到外国的时候,它又是突然间不美的了吗?
谭 琦:如果说我们不去仔细地研究唐诗,我们怎么能够从心里焕发出对唐诗这种文化的美的热爱呢?请问对方辩友一个简单的事实,美人鱼你觉得美不美呀?
胡渐彪:说得好,今天要研究。但是我想请问大家,对外国人来说,《唐诗》这部特集还是不是美的?
谭 琦:您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请问美人鱼美不美?
胡渐彪:对方辩友,美人鱼美和丑,是有人有不同的观点。为什么?这个原因是在于观赏的角度不同,不代表美的感受和美可以两者混淆在一起。好了,轮到你回答我唐诗的问题了。(笑声、掌声)
谭 琦:我已经告诉过您了,我已经告诉过您了,唐诗本身是一种存在。可是我们有的人喜欢唐诗,有的人喜欢宋词,您能告诉我说,这样的喜欢一定有对有错吗?您说美人鱼有人认为美,有人认为丑,可是美人鱼本身就是童话中虚构的人物,美人鱼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吗? 渐彪:对方辩友离题了。我的问题是,今天唐诗到了外国人手中(时间警示)的时候,唐诗还是不是美。你告诉我宋词美和丑到底和我的问题有什么直接关联呢?(掌声)
谭 琦:因为有人喜欢宋词,不喜欢唐诗啊!他无法欣赏唐诗,他觉得唐诗不美。可是您能告诉我,他喜欢宋词,它就一定是错的吗?(时间警示)您还没有告诉我,为什么有人他喜欢美人鱼,有人喜欢白雪公主,可是这些童话中的人物,它都是虚构的呀!它是美的,可是它又是虚构的。请问您,美是客观存在从何而来呢?(掌声)
胡渐彪:对方辩友,今天美人鱼的形象有人画出来,甚至有了雕像在童话的故乡。至于为什么会美会丑嘛,正如我刚才所说的,是因为观赏角度不同。好,我们不谈唐诗了吧,我们看看赵子龙。赵子龙的忠勇就算曹操不认同,它也是一种内在美的表现。难道你告诉我说,在曹操的世界里头,赵子龙他的内在美是不美的吗?
谭 琦:赵子龙那种叫作善良。善良是一个人的道德。一个人的道德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可不能说你影响了他的主观感受,主观感受就变成客观存在了呀!您还没有告诉我说,有了一个雕像,有了美人鱼的雕像之前,是不是就不存在美人鱼这个形象呢?是不是美人鱼就不美了呢?
胡渐彪:谢谢。对方辩友的论点只有两个:第一个,要解释为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美的感受,惟有说美是主观感受,那才能解释;第二个论点,为什么人觉得那是美,那是丑,惟有认为说是主观感受才能够解释。但是这一切都是离题的,因为这是美的感受,和美基本不同。今天我没有感受得到北极的冷是多冷,但是我能说这个冷就不存在吗?因为冷和冷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对方辩友待会儿要再把冷和冷的感受这种概念混淆在一起的话,(时间到)这是不是有离题之嫌呢?谢谢。(掌声)
谭 琦:如果美和美的感受不是统一起来的话,那么这个感受反映这个客观存在的时候,就必然有真假对错之分。可是我们谈了这么多美的角度、美的欣赏,您能告诉我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吗?和对方辩友轻谈主观客观,不如我真的拿出一个具体的客观实例来。请问对方辩友,(举起一枝玫瑰花)您告诉我,在大家的眼中,这是不是同一枝花?但在大家的心中是不是有不同的美的评价?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而高兴的人会说“花儿对我笑”;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而有的欣喜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人说花是有情的,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人说花很无情,“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时间警示)桃花逐水流”。原因是什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客观上“花自飘零水自流”,使我们的主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谢谢。(热烈掌声)
(正方)何晓薇:
在感谢对方的滔滔陈词之后,我仍然不得不指出对方所犯下的一个错误,就是离题。对方今天告诉我们的种种,始终是人究竟是怎么样去审美,人觉得这个事物美不美。然而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题目吗?我们今天说,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说的是美究竟是以怎么样的一种形式存在啊!然而对方今天举出的花,举出的种种事物告诉我们,说的始终还是一种人怎么样地去审美,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题目啊!再来,对方告诉我们美和善之间不能够合起来谈。可是我们看到是什么呢?许许多多的人具有内在美,难道对方说这些内在美不是善吗?这些善行不是美吗?再来,对方又说许许多多的人审美角度不同。可是这也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啊!事实上,美,它是一种规律,是一种脱离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首先,美具有形象性。黑格尔就说了:美能在形象中见出。不管是自然界当中的“江南可采莲”的美,还是社会里舍身救人的美,甚至是艺术当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美,这种种的具体形态,正是美的形象性所在啊!
第二,美具有感染性。它的感染力量,或者让我们黯然神伤,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之中不胜唏嘘,或者是让我们肃然起敬,在“留取丹心照汗青”之中敬仰万分。而这股力量正是让客观存在的美持续徘徊在人的脑海之中的呀!
第三,美具有功利性。人的本质力量推动人类追求美好的事物,而美正是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啊!“阳春白雪”是美,“下里巴人”也是美,它们都是美,因为它们满足了不同的人的不同需要啊!
而这三种规律处在人的主观感受之外,不受人的主观感受的控制啊!同时规律本身的存在,也正是论证了美是客观存在的啊!实际上,因修养、经历,因社会条件、历史条件的种种不同,所以各人的审美能力有所不同,所以美有相对的美。然而对方不能够因此就把美和审美混为一谈哪!认为美是主观感受,这就完全否定了美的客观实在性,颠倒了美与美感两者之间的关系呀!罗丹就曾经告诉我们:美是到处都有的。而我们的眼睛事实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了发现!谢谢!(热烈掌声)
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
正方:温莎大学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可以两全 反方:马来亚大学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不可以两全 胜方:反 方:马来亚大学
(反方)胡渐彪:谢谢,先指出对方辩友整个立论架构推论的错误之处,对方辩友整个立论架构是建立在四个要点之上。
第一、他告诉我们今天全并不是一个完美齐备的概念,但是辞海明明就告诉我们,全是指完美齐备,是指没有例外的,为什么对方辩友的全是和辞海是背道而驰呢?就算对方辩友不喜欢辞海,那我们也知道,汉学家郑旋也说,全是指无暇病者,到底对方四辩待会儿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无暇病者呢?
对方辩友第二个理论的根据是在于他告诉我们,坏的个人利益那个不叫做个人利益,但是对方一辩又告诉我们,个人利益包括的是欲望和需求上的满足,为什么个人的欲望和需求上的满足,就必然是善的呢?那坏的欲望和需求上的满足,还算不算是个人利益呢?
第三、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今天小我其实是可以等同于大我的,如果这时候满足了大我的群体利益,那我个人其实也是满足了小我――如果真的是这个样子的话,那我告诉大家:今天曼德拉坐牢27年,为了南非,其实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今天德丽莎修女贡献她们,浪费自己一生的青春时光,其实她是自私自利,我们更看到林觉民的《与妻书》《七珏别书》、――为了国家与爱情分离,其实他还是为了个人利益,或许他是不喜欢他的老婆吧?(掌声、笑声)
对方立论的第四个根据点是告诉我们,今天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是有重叠性,有重叠性又怎么样?我们姑且承认有重叠性,也不代表两者之间没有矛盾性,如果之间有矛盾性要被迫一者要做出牺牲的话,为什么这个还叫两全呢?
对方辩友的整个理论其实只有几个:
对方一辩提出来说,人有社会性因此可以两全,人有社会性可人也有恶的本性啊,有恶的本性不也就有时候就伤害了群体利益啊,人也有极度善的本性啊,他们会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那除了社会性之外的这两个性是不是说明了不可以两全呢?对方一辩的第二个理论是告诉我们说,其实一个人作恶,他作了恶之后,最后会给人推倒下来,因此那个不算是个人利益。那我们看看实际例子,苏哈托一开始作恶的时候,垄断了30多年来的国库,这个是个人利益,他作恶了,因此这一方面是个人得利,群体失利。到最后群体把他给推翻了,结果他个人就损失,群体就得利,不就说明了一者进一者退吗,这还叫两全吗?
对方二辩告诉我们,今天人们需要群体,人需要群体就代表说可以两全吗,我们很多时候是需要群体,但是因为我们需要群体情形之下,我们牺牲了局部的个人利益,为什么不叫做牺牲呢?
对方三辩则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可以两全,只是告诉我们说,我们的理论有什么不对,让我们看看他们举出了什么,他告诉我们说苏哈托只是一个个人,但是苏哈托的个人利益算不算是个人利益呢?他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完美不是我们的定义,我们今天要谈的是全。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义我所予也,利亦我予也,两者所予,都是个人利益,这一点到底是不是如此呢?各位雪亮的眼睛相信看得出来。
我方之所以认为,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不可以两全。其实我方从一辩到三辩的理论是基于我们发觉到历史发展有五个规律,没有办法解决:
其一,群体利益的大方向和个人利益的小方向没有办法统一。群体利益的方向与众人的大部分意愿为准,但是如果个人有一些和大部分相违反的怎么办?请对方四辩帮我们解释一下。
第二、资源有限,如果资源有限的话,我们分给谁好?集体还是个人呢?土地征用法令,就是要对方四辩解释的。
第三、我们知道,社会发展的时候,一些伟人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例如说曼德拉这些人,对方辩友是不是想告诉我们,他们是不必要存在的呢?
第四、第五则是说明,个人的价值和欲望是多元的,在这一方面,我们没有办法达到统一,又怎么两全呢?
今天说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不能两全,不是说他们两个极度冲突,而是要告诉大家,考量现实的情况需要我们个人做出度让的时候就做出度让吧,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毕竟是一个崇高的精神,有时候个人利益要得到保障的时候,那社会就承担一点社会的风险吧,这也是我们个人所应得呀,谢谢大家!
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
正方:牛津大学 信息传播发展会打击本土文化
反方:马来亚大学 信息传播发展不会打击本土文化胜方:马来亚大学
(反方)胡渐彪: 谢谢蔡萦。很高兴今天能和对方辩友在这里进行一场唇枪舌剑,在赏心悦目的一场辩论之余,我想在继续我总结之前,先指出对方辩友在论证上的几个关键错误。
其一,对方辩友在整个立论的时候呢是建立在这么一个前提之上,他告诉我们本土文化是封闭的,本土文化必然不能改变,那个才叫做本土文化。那这么一种信息之下,世界上还有没有本土文化呢?我们都知道,所有的文化要么自己改变,要么学习别人的东西加以改变,那么是不是世界上只有茹毛饮血的原始人才叫做本土文化没有受过到打击,没有经过改变呢?在这种前提之下,今天的辩题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本土文化
第二个错误是对方辩友对打击的定义。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今天所谓的打击是指一种改变,凡改变就是一种打击。那我们姑且来看看所谓的中华文化吧,姑且不看中华文化是不是一种本土文化,如果说打击就是一种改变的话,那我想告诉大家,今天中华文化被打击的最严重的时候,您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吗?是在唐朝,因为唐朝它学习了胡人的音乐,它引进了胡人的胡琴,胡人的扬琴,它还学习了胡人的佛教。那照这种说法,那唐朝就不应该叫做文化盛世,应该叫做遍体鳞伤的本土文化那才对。
因此在这种前提之下,我方绝对不能苟同对方辩友对本土文化和打击的这两重定义。今天到底要怎么去探讨信息传播发展会不会打击本土文化呢?我们首先就必须把我们的焦点集中在于到底什么是本土文化,我们怎么判断一个本土文化?要分析衡量一个本土文化,就必须关注两个方面:第一个,本土文化是否有效回应时代的挑战。其二,本土文化能否继续源远流传,传延它的文化精髓。而今天辩题就是要探讨信息传播发展的整个走向对这两个方面产生的效用,到底应该是叫做打击呢,还是不是打击?而我方今天认为它不会打击本土文化就是从这两个角度开演出来的。
第一,在回应时代挑战上来看,我们发觉信息传播发展不但不会打击本土文化。相反的,它是这个本土文化回应时代挑战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要素。怎么说?其一,采借,我们知道,没有一个文化可以无端端,无中生有生出自己的文化,克罗伯告诉我们,今天每一个本土文化都要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这种新元素,才能使到自己的文化百花齐放,保持活水源头。马来民族的语文就是通过不断吸收英文语系之中的特性,才能到她的语文到今天依然能够盛行,依然能够使用,依然能够有它的特性。从这点上来看,采借外来文化恰好是信息传播发展带来的效果,又怎么能够算是一种打击呢?
其二,我们也可以看到信息传播发展提供了一种参照和借鉴的功能。因为非洲马里看到了民主化的浪潮,所以它从封建走向文明;因为博茨瓦纳本身看到了人权的重要性,它今天才会提倡女权的运动,从蛮荒走向民主人权,这一点到底是叫做打击还是成长呢?
其二,在传延文化方面来看。中国本身就是有了信息传播发展,从文字的印刷到今天的现代电子科技。我们看得到,文化已经不再是少数几个文人阶层士大夫所拥有的了,它已经普落到平民百姓之上,这对本土文化是一种成长贡献,还是一种打击呢?我们
胡建彪经典总结
本文2025-01-10 00:15:16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67996.html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