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因爱才而“放旷”
第一篇:莫因爱才而“放旷”
莫因爱才而“放旷”
红海湾区张静中学张阳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选自《三国演义》的小说《杨修之死》,此文选得好,有现实教育意义。
这篇小说主要叙述杨修与曹操之间的七件事及杨修之死因。我们可以从中受到教育,达到看“古”论“今”的目的。
杨修的死的根本原因是:“恃才放旷”,即自认为自己有才能,做事无拘无束,目无法纪,心无礼节,口无遮拦。
因为小说允许虚构,而且作者罗贯中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原因,因此曹操在小说中变成一个如此“奸绝”之人!事实是否这样?让我们来观赏曹操的几个诗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等。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胸怀广阔,包含日月星汉(《观沧海》);他渴望人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短歌行》);他志向远大,老而不已(《龟虽寿》)。
试问,如果不是曹操的爱才和胸怀广阔,赵云能带着阿斗在他的大军中冲杀五十多员将领之后而放他走?关羽能过五关斩六将?试把曹操与孙权比一下,关羽得罪孙权一次就得败走麦城而被孙权杀了。
回过头来看杨修。
曹操因佩服他杨修比他快“三十里”路解了曹娥碑上的谜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谜底是“绝妙好辞”)而把他留在身边。杨修却自己认为真的才超曹操而“放旷”起来,甚至放肆。让我们来看杨修“放旷”的事:
“阔门事件”、“一合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鸡肋事件”,可以看出杨修目无尊长,无礼无貌,狂妄自大,口无遮拦,目无法纪,违纪乱军。
“吴质事件”、“门吏事件”、“答教事件”,可以看出杨修已狂妄无知到卷入皇权的斗争,这是危及国家稳定,可能给国家带来内乱的祸事,这时,杀杨修更是必然的事!如清朝的康熙帝为了国家的稳定,把卷入皇权斗争的功高劳苦的宰相明珠杀了,功臣额尔图操了!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杨修是一个聪明的“放旷”者,放肆者!曹操虽爱才,但也不能让一个如此无法无礼,目无尊长,祸国祸军之人“放旷”下去!他的死是必然的事!
杨修之死,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遵纪守法,尊重他人,自律有礼比聪明更重要!我们要做一个守法、有礼、自律、尊重他人的人!莫因爱才而“放旷”!
第二篇:莫因“没人看见”而忽视安全
莫因“没人看见”而忽视安全
“快戴安全帽,检查的来了。”“快灭烟头,领导来了。”……这样的场景,在生产场所并不少见。
因为“没人看见”,忽视了劳保用品的穿戴;因为“没人看见”,简化了正确操作规程;因为“没人看见”,放松了安全警惕性。于是,无人值守路口的红灯有人“敢”闯,夜间值班有人“敢”打盹,单人上岗的资料“敢”作假。
“怕啥,没人看见”,“没人看见,不会出问题”。抱着“没人看见”的侥幸心理,投机取巧、马虎大意、敷衍塞责……从而使小隐患滋生成触目惊心的大事故。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没人看见”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作为石油行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石油人“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时刻自警、自省、自律,在“没人看见”时,脚踏实地的履职尽责,发扬石油工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自觉坚持标准,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即使一个小队、一个班组、一个人单独执行任务,也能信得过,干出来的事情也能过得硬。
第三篇:放而有度
放而有度:对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反思
开放式作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行为,是语文新课标带给作文教学的最显著突破。它不仅指作文题目的开放,文体的开放,还包括写作时间、空间的开放,写作形式的多样化,作文批改的多元化等。实践证明,开放式作文教学对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较好的成效。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对开放式作文教学的认识和操作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无度开放”。剖析反思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
反思一:开放命题,就不要作文题目了?
传统的作文课,教师总要为出一个作文题目而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因为要出一个既让学生有兴趣写,又要让学生有话写的新颖、不重复的题目并非易事。开放式作文解决了很多教师出题目难的问题。有的教师一到作文课,要么写一件有意义的事,一次有趣的活动,一个最熟悉的人,要么写关于环保、生命等等诸如此类大得摸不着边际的话题,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干脆什么题目也不布置,让学生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显而易见,部分教师模糊、泛化了开放式作文教学的意义,肤浅地理解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命题开放理一念。开放式作文,首先解决学生有话写的问题诚然不错,所以题目尽量不设障碍。但长此以往,学生对审题、围绕中心选材等一系列作文方法和技巧就显得陌生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不能提高,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表现。(1)我们认为,作文题目是必须要的,但题目的拟定必须多元性。例如在指导学生“介绍自己”的作文时,我就指导学生采用多元的命题方式,可以写“(什么样的)我”“××眼中的我”“未来的我”等等让每位学生都参与题目的拟定,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自己乐于表达的题目。(2)题目的展示需要渐进性。要将每~习作训练单元分成有一定梯度的子目标,逐层展示,使学生拾级而上,在愉悦中完成既定目标,甚至向更高目标发展。例如在指导学生练习写“小动物”的作文时,我设计了开放而有渐进性的作文系列题目:我喜欢的小动物——我是××(小动物)——散文诗童话,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吻合学生心理需求。一股股洋溢个性的情思随着他们的文笔汨汨流出,一篇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美文由着他们的情思脉脉诞生。所以开放式作文教学提倡命题开放,并不是不要题目,而是要根据教师、学生、环境等教育资源对题目进行重新解构,赋予作文题目以新的内涵,且更具灵性。
反思二:开放内容。想怎么写就怎 么写了?
在实践中,不但教师的观念有了很 大的转变,连教材的安排也都走向开放 的趋势。《暑假里的事》教材上写着:“把 暑假里发生的有意思的事写下来,想写 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 一位教师在执教时,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 写,重在培养作文的兴趣。结果有的学 生写的是在暑假里“玩火”。教师意识到 了学生在认识和行动中出现了偏差,向他指出来。学生却不以为然,说:“我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啊,书上不是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吗?”还有些
学生写得很简单,只是介绍了事情的大概,提示他可以再具体地介绍一下印象深刻的部分,他却理直气壮地说:“书上说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只要强调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后,学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情可抒了吗?答案是不一定的。学生不会因为多了这样的话就开阔了思路,也不可能因为这些话语的提示就内容丰富,情感荡漾!所以,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角色意识,正确理解、把握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教学实践智慧,引导学生选材时拨“乱”反正、掘浅入深。在把选材的自由还给学生的同时,应该渗透甚至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何搜集处理丰富的信息资料,让学生捕获印象鲜明、情感丰富、感悟深刻、体验独特的“心”事。把想象的自由还给学生的同时,应该不要忘记给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让学生深入其境,抒发来自内心的情感,书写来自内心的想象。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的同时,应该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唤醒内心深处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才能留下独特视角下的难忘一隅,才会写出纯真、动情、个性化的作文。例如我们在教学《我爱我的家乡》作文时,为了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焕发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良知,我创设情境,让同学们纷纷讲述自己耳闻目睹的破坏环境的现象,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并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树木、垃圾桶、河水„„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各自的经历与愿望。同学们文思笔涌,情感自然流露,一篇篇编织着学生生命感悟的最朴实的作文诞生了:《小白杨哭了》《官河的哭诉》《塑料袋漂流记》„„生动有趣地谴责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流露出保护家乡美的愿望。所以,内容开放,应让情境表达相生相辉。
反思三:开放时空。就不要课堂作文了?
传统的作文课就是在课堂上利用两节课让学生独立完成,有的甚至硬性规定40分钟完成。开放式作文教学提前一周、一月或更长的时间把作文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阅读、观察,积累材料,立意谋篇,写出的文章自然比在课堂上两节课完成的要好。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经验积聚得多,情感蕴蓄得深,思想钻研得精,才可以写成好文章。”由于有充裕的时间,有的学生还写出了千字以上的作文。这是开放式作文教学的优势。此外,开放式作文形式多样化。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写情景作文;可写读书笔记、日记、周记、随笔,甚至进行专项研究性写作训练;在学校成立文学社,出版文学报刊: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作文大赛;利用多媒体方式作文,等等。总之,一切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供表现个性、展示文才的机会,让学生在作文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但是,有的教师整个学期甚至一学年都是课外作文。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作文的独特风景再也见不到了:时而是“望尽天涯路”的困惑,时而是“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惊喜的情态变化离我们渐远了;悠悠的情丝如小河淌水的安静,澎湃的激情如大江汨汨滔滔的紧张气氛与我们渐逝;甚而就连学生笔尖在稿纸上发出的“沙沙”声亦已渐弱。那是何等的痛惜百花齐放,少了“你”的斑斓。长期如此,是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所以,开放的课外作文和多样的形式固然需要,但我们同时呼唤课堂作文的回归,在作文时空开放的基础上,让课堂之源谐课外之流,互交互融。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活动,应该有教师导源——使习作言之有物;教师导路——使习作言之有序;教师导悟——使学生开卷有意;教师导改——使习作心中有数;教师导评——使习作言之有理;教师导练——使习作借鉴有法。让师生合作互动,交流生活体验,谈论人生意义,探讨习作窍门和方法。也应该有学生与教师、同伴、文本的多向对话,打开思维通道,消除思维障碍,激发思维情趣,活化思维情结,优化思维流程。
反思四:开放评改,老师就不用改了?
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学生自改、互改作文,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老师首先应该深刻领会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正确把握学生自改、互改作文在新理念引领下的“度”,策划形式丰富、活泼有效的评改策略。然而,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不善调控,方法不灵活甚至误解了课程理念,任学生自行操作,不负责任。学生呢,因为年龄特征、作文水平等的限制,不能进行全面有效的评改,很多时候也是匆匆看过,敷衍了事。为此,我们进行习作评改策略探索,对学生的习作采用了赏识的态度,让评改在师生合作中互动互生。
1.自我赏识。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儿童而言,“成功乃成功之母”更切合他们的心理。儿童耐挫能力差,而且直觉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赏识更能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如有位二年级小朋友写了《马蜂窝》一文,其中第二段,他用“”画出了好词好句:
我从来没见过马蜂窝。我和妈妈赶紧跑过去一看,只见像“酒坛子”一样的东西高高地挂在屋顶下,有许多只马蜂在泥坛外面爬动,好像值班的士兵在那里巡逻。也许是它们预感会有“敌人”袭击它们,看上去它们很谨慎。
你看他批改得多认真、多好呀!教师批改作文时,可否参照学生自己的赏识,并给予鼓励呢?
2.小组赏识。苏轼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自评,有的很难发现自己作文的得与失。学生互改作文,可以弥补自评的不足。学生看学生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在自我赏识的基础上,同桌或合作小组可以进行交流并赏识。人人参与,由每位学生宣读所赏识的词、句、段或新颖的开头和结尾,并由组内小朋友谈谈听后的看法。这种赏识创造了平等展现才华的机会,并具有浓郁的相互鼓励、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对后进生,更会受益匪浅。
3.教师和集体赏识。教师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这是传统作文批改所没有的。新课标对作文提出了非常宽容的评估手段,要求我们不要对学生的作文作明确的是非定夺,而是更多地采用疑问式、商量式、建议式、比较式的评估方法,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位学生保持对作文的热忱,这对形成他们写作的个性和表达特色都有很大的帮助。有一位外国学者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这里有一个笑话:清代一秀才应考,把题目《昧昧我思之》竞抄成《妹妹我思之》,改卷官员提笔批道:“哥哥你错也!”此乃绝批也。
总之,开放式作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它不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否定,而是在传统作文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文教学必将因“有度”的开放而精彩!
第四篇:11读书莫放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
3、养成读书的正确习惯,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难点:通过默读、朗读,理解重点词句,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读题。
2、你怎样理解课题?“拦路虎”是什么意思?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拦路虎”是阅读时遇到的困难或者障碍。文章中指的是生字词语。
二、独立阅读,主动获取。
1、独立阅读课文,把重点的内容作上记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作记号)
2、同桌交流读书收获
(采取互问互答的形式)
三、交流成果,加深感受。
1、让学生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2、通过独立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1)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读书作记号
(3)必须勤查字典,反复查字典
(4)不要怕麻烦
(5)不能读错字音
四、交流体会,升华经验。
1、你平时是怎样读书的,有什么好的经验给大家介绍一下?(让学生作读书经验介绍)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以后打算怎样阅读课外读物呢?
(让学生谈打算和读书计划)
【板书设计】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面对“拦路虎”
勇于战胜
迎难而上
12伊索寓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说谎)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真话)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板书设计:
12、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牧童和狼: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
蝉和狐狸: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我读书,我快乐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介绍《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
2.请一两个同学讲伊索寓言故事。
二、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伊索寓言版本较多,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借来的书: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
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
三、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伊索寓言集》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对“我读书我快乐”有哪些体会。
制作“我读书我快乐”读书随笔录和展板
习作3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秋游,观察树叶,搜集自己喜爱的各种植物的落叶。
2.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如树叶颜色变化的原因及与秋天树叶有关的古诗词等。
3.教师拍摄一段录像,包括秋天的景色全景,秋天树叶的特写镜头,同学们观察、搜集树叶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在回味中亲近。
1.唤醒回忆。(播放音乐《秋日的私语》)
(1)师描述:前天,我们去秋游,感受到了浓浓的秋天的气息,特别是与秋天的树叶进行了亲密的接触。那么,你眼中秋天的树叶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简要谈一谈真实的感受)
(2)老师眼中秋天的树叶是什么样的呢?(教师也谈一谈,与学生真诚交流。)
(3)古代诗人眼中秋天的树叶又是什么样的呢?
(4)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展出: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晋·陶渊明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唐·王维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唐·白居易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
露染霜干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唐·吴融
(5)师:是呀,古人对秋天的树叶既有“一叶知秋”“榈庭多落叶”的感慨,又有“红于二月花”“霜干片片轻”的喜爱。看来,秋叶真是秋日一道靓丽的风景。边出示边朗诵: 写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写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写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写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2.精彩回放。
播放录像,体会秋雨秋夜秋色秋声中的叶,录像中可以加话外音,然后播放同学们观察、搜集树叶的活动情景。在展示秋色红遍山野的时候,加入秋天树叶的特写镜头,从整体到局部,由漫山遍野到一棵树,再从一簇树叶到一枚树叶。(学生看后激动、赞叹,沉浸在回忆中。)
3.展示分享。
秋游的时候,同学们都做有心人,不仅搜集了许多树叶,而且不少同学回去还进行了加工,制成了书签,绘成了“树叶画”,给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杰作”。)4.
莫因爱才而“放旷”
本文2025-01-10 00:14:50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67980.html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