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牵头落实深化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牵头落实深化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牵头落实深化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委〔2015〕 号)要求,由市国资委牵头负责落实“深化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改革”工作任务。落实工作中,市国资委始终坚持“牵头单位主动作为,配合单位积极作为”的思路,统筹谋划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改革,务实推进国资监管“两个责任”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所做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国企监管制度改革工作落实。
1.高端重视,全面部署工作落实。深化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改革工作,是推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市国资委高度重视,将深化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改革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专题研究部署改革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工的总体安排,及时制发了《关于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国资党委〔2015〕 号),对牵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建立机构,分工负责抓好实施。市国资委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国资党委书记 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 为副组长,班子成员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班子成员工作分工情况,将牵头工作任务分。
设与反腐败工作要点》、《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分解意见》、《关于建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4+x”责任清单的通知》等文件。三是扎实开展工作。先后召开了5次党委会、4次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2次市国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1次市国资系统党组织负责人业务培训会、4次检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推进情况会议,市国资委党委与6户中央、省驻巴企业和21户市属出资企业签定《2015年度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企业内部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4+x”责任清单102份。
3.加强宣传教育。一是加大信息报送。截止目前,市国资委在人民网发布监管信息4条,四川新闻网发布宣传信息5条,巴中纪检监察网发布信息 条,各监管企业向我委报送相关信息200多条,较好的宣传了国资国企监管改革工作。二是加大学习教育。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国资委党委书记魏文通讲“三严三实”专题党课,党委班子其他成员也深入企业讲党课,组织国企广大党员干部收看《阳光问 》、《国资之蠹》参观《夏日廉风•清韵 》廉洁文化展览、集中学习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增强了国企党员干部落实监管制度改革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4.切实履职尽责。一是履行党委监管主体责任。企业党委(支部)切实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认真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会依法行使职权;有效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落实纪委监管监督责任。监管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和纪检监察员坚守责任担当,切实履行监督责任,不断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以规范党员干部在企业经济活动中遵纪守法行为为重点,把纪检监察工作渗透到国企监管制度改革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三)强化制度保障,积极完善国有企业相关监管制度建设。
1.规范国资干部监管权力。一是出台制度规章。市国资委先后出台了《市国资委党委会重大问题议事规范》、《巴中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审批事项清单的通知》、编制了《市国资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图》,正起草《市国资系统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等文件,为规范国资干部履行监管权力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改进工作作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和市委、市政府九项规定,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及科室联系服务企业制度。三是开展专项治理。扎实开展以“庸懒散浮拖”为重点的作风专项治理,对4名上班不在状态的企业职工进行了纪律处理,以高压态势确保国资系统工作作风过硬,服务群众作风更加务实。
2.调整优化国资监管方式。一是国资运营日趋合理。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目前正着手建立“国资监管机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国有企业”三层架构的监管模式。二是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国有经营性资产实现集中统一监管,根据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实施分类管理,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组若干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立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三是
3.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一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公司法》和企业章程建立适应当前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以规范董事会为重点的法人治理结构,出台了《董事会选人用人职权专项改革方案》等文件,落实董事会在重大决策、薪酬考核、选人用人等方面的职权。出台了同时进一步加强“三重一大”在企业的落实,形成权、责、利对等的运行机制。二是加强企业高管监管。完善了市属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外出请假报告、企业领导人员个人事项报告、领导干部廉政档案、责任追究、诫勉谈话、民主议事等廉政制度。三是规范企业高管用权。制订了《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监事会议事规则》、《市属出资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规范融资投资和对外担保等重大事项的报批和决策程序。4.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一是树立党组织统领地位。市国资委党委印发了《2015年国有企业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高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严守和落实党内组织生活有关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对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整顿,严格落实党组织生活制度,全面增强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的统领一切的作用。二是统筹党法融合共生。
第二篇: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浅议
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浅议
摘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改革的要求,以人事、劳动和分配三者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健全员工能进能出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收入能增能减机制。真正形成管理者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的经营机制,充分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企业活力,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
以人事、劳动和分配三者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深化国有企业内部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涉及用人管理、劳动关系、薪酬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事关企业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是目前国有企业全面深化内部改革的关键。
一、目前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一直在探索三项制度改革。1992年破“三铁”、1998-2000年在国企改革三年攻坚战中已经明确并开始全面改革国企三项制度。1992年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2001年对全面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同时与三项制度改革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后来因为一时的就业和维稳压力大,加上具体措施和执行上有偏差,改革逐渐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政策性破产中越来越强调国企职工身份,并与实际经济利益挂钩。非国有投资 1 者兼并重组国企时除了要保证职工就业,还要通过“买断工龄”等方式转换国企职工身份。国企职工劳动合同成了身份的象征,劳动用工市场契约功能退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的十年,国企改革以推进兼并重组和政策性破产为主要内容,实际是将重点放在部分国企结构调整和脱困上,真正的体制机制改革不多。虽然绝大多数国企形式上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三项制度,实际基本不管用,还是说得多做得少,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未完全建立起来。
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导致许多改革虽然喊了多年,却往往流于形式。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行政级别虽然形式上取消了,实际却依然存在。法人治理结构名义上建立起来了,却很难有效运作。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说是建立起来了,却很难说薪酬与贡献挂钩,引人注目的反而是企业领导和普通职工收入大幅拉开,一些垄断行业国企员工收入水平畸高。
具体表现在:一是人事管理仍然套用行政管理模式,“行政化”色彩浓厚,与“建立健全有别于行政干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聘、考核、奖惩和退出机制”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多数企业市场化用工机制尚未形成,劳动用工依然存在能进不能出、人浮于事的情况,许多企业员工依然抱着铁饭碗的管理观念,与员工岗位相联系的合同管理、绩效管理等机制普遍不健全;三是薪酬分配能升不能降,关键岗位、高素质紧缺人才的薪酬水平低于市场化薪酬水平,劳动力市场供应充裕的通用岗位、辅助岗位员工的薪酬水平却高于市场化薪酬水平,“该高不高、该低不低”的问题突出。
二、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一些国有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 2 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内部竞争机制、有效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没有形成,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充分调动企业干部职工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把职工的责、权、利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实现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共谋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既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基础,更是企业活力的重要源泉。如果三项制度这一企业内部的机制,不能有效运行,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提升难以实现。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只有动真碰硬,企业才能增强活力,提升竞争力。当前,要把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作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
三、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
干部“能上能下”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是干部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关键所在。“能上”就是选贤任能,使能者得其位、尽其才;“能下”就是新陈代谢,优进劣退,是一种淘汰机制,更是一种活力机制。
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要坚持党管干部、任人唯贤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坚持注重业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工作力度,用 3 好各年龄层次的干部,加大领导人员能上能下特别是下的力度,加强领导人员交流,加强和改进人才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管理,合理增加企业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比例,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企业要通过完善领导人员发现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开拓创新精神、引领产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和一批职业素养高、市场意识强、懂经营善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一是在干部选用上,要畅通干部职业生涯成长通道,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基本特征的干部选用机制,积极探索经营管理人才的聘任制和任期制,实行契约化管理;二是在干部考评上,要坚持以业绩、能力和贡献为导向,做到德才兼备、注重实际、群众公认,实行领导干部考核常态化、后备干部考核动态化,形成一套科学规范、运作有序的干部评价考核机制,做到“上”之有凭,“下”之有据,充分激发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竞争意识和职业风险意识;三是在干部培养上,要根据干部队伍的特点,健全培养机制,建立分层分类的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
(二)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健全员工能进能出机制
员工“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是用人单位因使用劳动力而与劳动力建立劳动关系的一种基本制度,直接关系到经营机制的完善和企业活力。应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面向社会、条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员工,科学设置岗位,推行岗位管理,构建员工正常流动机制。
在劳动用工上,对标同行先进,推进市场化用工,依法建立合同契约化管理为核心、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机制,优化企业用工结构,规范用工形式,畅通进出渠道,形成正常流动机制。推行以劳动合同制用工为主、以劳务派遣用工为辅的用工形式,合理控制人 4 员总量,优化用工结构,建立适合各类人才的发展通道,全面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制度,多渠道安置分流人员,保证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根据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制定企业劳动用工中长期规划,做好劳动用工计划管理,科学设置岗位,规范定岗定员。一是开展人力资源统计盘点工作,全面掌握员工队伍现状,加大核心人才、骨干人才、急需人才等人才引进力度,减少辅助类人员比例,不断优化员工队伍结构;二是把好新进员工入口关,对新进应届生,要选择价值观与企业匹配、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高潜质人才,充实人才队伍;三是打开员工退出通道,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违反劳动纪律、工作敬业度不够、业绩贡献不大、素质能力不胜任等情况的员工,依法按照劳动合同给予正常解聘;四是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员工绩效考核机制,规范员工日常绩效考核和聘任期内业绩考核,把考核结果充分应用到薪酬激励、职位升迁、培养培训等各个方面;五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用工行为,营造“能进能出”的管理氛围,促进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逐步探索经营困难时期的裁员机制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竞争力的减员机制。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收入能增能减机制
收入“能增能减”是三项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激发创造性的动力所在。实行岗位工资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工资能升能降。
在职工薪酬上,以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与增长机制为标志,调整企业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切实解决该高不高、该低不低的问题。建立完善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坚持市场导向、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与岗位业绩挂钩,分配向重点、关键岗位和一线艰苦岗位倾斜,保证职工收入的稳步增长。
改进工资管理,健全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挂钩机制,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与经营业绩和岗位责任相匹配的内部收入分配体系。一是在工资总额限定情况下,注重优化内部分配结构,合理拉开不同员工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骨干人才、一线岗位适当倾斜;二是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设定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比例,形成灵活有效的收入调节机制,实现员工收入能升能降;三是完善“两个考核”,一个是全员的业绩考核,一个是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结果在薪酬上的应用,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紧密挂钩,普通员工的收入在企业经营效益前提下,与个人业绩紧密挂钩;四是注重人力资本激励,加大按管理、知识、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力度,对核心人才、技术骨干等探索实施股权、期权、分红权等多种中长期和短期激励方式,在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实施员工持股,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五是树立全面薪酬理念,除了物质激励之外,采取神激励、环境激励、赏识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完善职工福利保障体系,加强员工人文关怀,注重感情留人,以弥补由于工资总额管控带来的工资增长有限问题。
四、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变革,企业管理者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三项制度改革作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许多国有企业在三项制度改革中取得初步效果,三项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市场导向,积极稳妥推进,做好配套改革。三项制度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总体设计和系统谋划。市场化是改革的总基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决定性手段,三项制度只有实现与市场的有序衔接,企业才有参与市场竞争 6 的基础条件。要认真研究所属单位情况,结合实际条件,统筹部署,循序渐进,防止“冒进”脱离实际或“不进”裹足不前。在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的同时,努力推进公司治理、组织设计等相关领域的改革,实现协调配套,巩固改革成果。
第二,坚持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将三项制度改革与激发职工活力相结合。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引导广大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职工理解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同时,要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对改革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审慎对待,认真解决。要关心职工生活,特别要关心困难职工、下岗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的生活,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切实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坚持将三项制度改革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相结合。严格掌握相关政策和规定,打破身份门槛、部门界限、岗位区别,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将品德优秀、技术精湛、工作胜任、职工公认、口碑良好的人员选拔充实进各级管理人员中,尤其要做好单位“带头人”的选拔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更好地促进安全生产经营工作。
第四,坚持将“三项制度”改革与提高企业整体效率相结合。国企改革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赢”目标,要切实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要及时沟通研究对策,从提高整体效益的角度出发,找出影响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症结问题,为企业创造改革条件,以此推动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 7 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2013 年11月12日。
《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基本规范》(国 办发[2000]64号)2000年9月28日。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意见》(国 经贸企改[2001]230号)2001年3月13日。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关于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核企发 [2014]49号)2014年11月24日。
《中国航空报》(中国航空集团)2014年1月20日。
第三篇: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摘要: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是我国深化改革、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一项重大任务。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分配制度上还存在许多不公开、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深化改革具有极大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重点在于改革和完善职工工资福利制度、高管薪酬制度、企业税收制度、利润上缴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关键在于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的清正廉洁和果断决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F1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8)05―0022―05
一、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不断探索和进行对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和成功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在我国国有企业分配制度上至今还存在许多不公开、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公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这就使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具有极大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目前国有企业分配制度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国有企业与国家、与全国人民即所有者的分配关系问题。国有企业即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收益权理应属于全国人民,但是至少在过去10多年中国有企业利润不上缴,作为所有者的全国人民和人民政府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中央重视。从2007年10月起,央企国有资本收益已按“适度、从低”原则分三挡上缴财政部,其中,石油石化、电信、煤炭、电力、烟草五个行业的上缴标准为税后利润的10%;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三年内暂时不上缴;其余央企均按照5%的标准上缴红利。据了解,烟草企业及国资委监管的155家中央企业已从2007年10月起陆续向财政部上缴总额约17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红利。国有企业上交红利是国际的一个惯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新西兰、挪威、韩国以及瑞典等国都是如此,而且许多国家上交的红利一般为盈利的1/3至2/3,有的甚至高达盈利的80%-90%。有数据显示,2006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2193万亿元,税后利润达6252亿元,170亿元仅相当于税后利润的5%还不到。国企应该提高上缴红利比例,尽快“与国际接轨”。
(二)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收入差距问题。据统计,2005年按行业细分的职工年平均工资,证券业达5.64万元,航空运输业达4.96万元,其他金融活动达4.84万元,烟草制造业达4.28万元,最低的是林业职工,只有7250元。最高和最低的行业收入差距由2004年的7.5倍,扩大为2005年的7.8倍,比1978年的1.3倍扩大了6.5倍。若包括高收入行业的奖金和工资外收入,则行业差距更大。据报道,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2006年5月表示,当前我国企业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2005年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达1.07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高出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部分约9200亿元。由此测算,垄断行业职工人均年收入达12.8451万元,是当年全国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364元的7倍,这也印证了5―10倍一说。这种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既不是按劳分配,也不是按要素贡献分配,而是凭借公共资源和垄断地位获得的不合理收入,是分配制度极不完善、亟待改革的一个突出表现。
(三)国有企业内部的分配关系问题。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在不同身份、不同职务、不同岗位人员之间,在经营管理人员、科学技术人员与一般职工之间,在高级管理人员与一般管理人员之间,个人收入差距也很大。这种差距有一部分是通过改革克服平均主义而形成的合理差距,但有更大一部分是由于体制因素、政策因素等客观因素以及企业负责人的主观因素形成的不合理差距。浙江省衙州市一位烟草局职工在网上留言说:我们这个烟草局(公司)仅市本级就有员工二百多号。其中属行政干部即烟草局(公司)在编的,也就是平时大家认为钱多得没处发的这种身份的烟草员工大约有四五十人。这四五十人年薪在十万到五十万之间不等,其他的几百号人一年全部收入在1万至2万元之间。这几百号人承担了烟草公司的几乎全部业务工作。在移动通信公司内部,有所谓A岗、B岗、C岗之分,不同岗位人员之间,收入差距也有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不同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平均数的差距,更要看到少数收人畸高者与大多数普通职工之间实际收入的巨大差距。这里所说的收入畸高者,以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甚。有统计显示。2002年初,中央企业负责人的年均收入为25万元;2003年初增加到35万元,增幅为40%,即便是有所调整后。仍维持在32.5万元的高位,而同一时期,职工年平均收入从1.97万元增加到了2.4万元。也就是说,两者收入差距在2003达到13.6倍,而2002年的这一数字是12.7倍。而且问题不仅在于这种差距是否合理,还在于:薪酬制度很不完善;绩效考核方法缺乏科学性;有的自己考核自己、为自己定薪酬;有的薪酬不透明,缺乏监督;有的职务消费失控;有的灰色收入较高;有的同时有官员身份和待遇;有的薪酬制度没有按企业功能分类。因此,现在需要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经营者市场化选拔机制,按“市场价”确定薪酬,建立健全企业家考评指标体系和科学方法。有效控制灰色收入和职务消费,区分竞争性企业与垄断性企业,区分政府官员与企业家,建立科学透明、规范分类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
(四)国有企业的灰色收入问题。国有企业、主要是垄断企业有关人员普遍有巨额的灰色收入。这里的灰色收入是指非法收入。违规违纪收入,所谓职务消费和其他不规范、不合理、不公开、不计入工资总额的收入。王小鲁带领课题组完成的题为《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与灰色收入》的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统计到的隐性收入总计4.4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24%。这种灰色收入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国有垄断企业有关人员的腰包。据央行研究局2003年一项大面积调查,全国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在正常利息之外的额外付费已成为一项“潜规则”。由此可为银行信贷人员带来巨额灰色收入。再就职务消费来说,国有企业经营者职务消费一般在其工资的10倍以上。1999―2002年上市公司高管的在职消费平均是薪酬的12.3倍。如果把灰色收入计算在内,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大。这种收入差距严重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和社会的和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
所对全国1500户国有企业职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本单位工资分配制度不能调动积极性的占61%。
(五)生产条件的分配问题,即劳动就业和干部人事制度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缺乏一套科学、规范、合理、公开、公平、公正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在这一方面,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有很大主观随意性和自由裁量权,以致实际上存在很大特权。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所以,这个问题关系到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还是官员所有制、是公有制还是官有制的问题。垄断行业一般都只吸收内部职工的子女以及领导干部的亲属,外部普通百姓是很难进入的。烟草行业是人所共知的垄断行业,内部干部职工工资待遇高得惊人。前不久因一场官司爆出小科长(中层干部)年薪30多万元的消息,使公众对该行业的“垄断高薪”有了直观了解。正是由于这种其他行业没有的“垄断高薪”,行业内部就自然萌生“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自上而下都想着让直系亲属“顶职”,让子子孙孙都享受这“垄断高薪”。此外,垄断行业知道自己的高薪不得人心,内部又空前团结地想瞒着外人“独享其肥”。于是,“顶职”旧制被顽固地保留了下来。业外人员有所不知,保留“顶职”旧制的并非烟草行业一家,千夫所指的电力也一直以“内招”的形式,让电力系统职工子弟继承“衣钵”。此外,邮电、银行等行业也都这样搞过。除了少数专业学校毕业的高材生能够进入这些垄断行业之外,普通就业者费再大的心思也是白搭。因为有“垄断高薪”,所以要“垄断就业”。这既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目前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一)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职工工资福利制度。一切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补贴、福利待遇,应该规定基本统一的标准。要确保所有国有企业职工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确保劳动平等,工资平等,同工同酬,既不能不同工也同酬,也不能同工不同酬。所有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收入都应该以劳动贡献为依据,工资差别应该与劳动差别相一致。要完善并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要合理确定工资总额,不能简单地将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只能将经济效益中确实由于职工劳动贡献的增大而增效的部分与职工工资适当挂钩。要严格控制一切工资外收入。奖金只能发给付出超额劳动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不能普遍都发。补贴必须有充足理由和合理标准。垄断行业职工不得凭借行业垄断获得过高收入。垄断行业的职工福利,包括医疗保险金、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等的提取,应该遵循国家规定的标准或国有企业的平均标准,而不能按上限标准,更不能数倍于其他企业。要严禁滥发奖金、补贴、多提福利基金。要实行国有企业全体人员的阳光工资制度,取缔一切瞒报的灰色收入和违规收入。据统计,2005年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364元,按行业细分,电力业为27037元,电信业为36941元,银行业为32236元,保险业为27104元,证券业为56418元,烟草制品业为42772元,石油业为30666元,铁路业为24327元,航空业为30791元。按此统计,垄断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也只是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1.32倍至3.07倍。但现在实际上差距已有5―10倍的差距,是统计数据的3倍以上。这表明垄断行业平均只把30%的收入纳入统计,还有70%的收入是瞒报的灰色收入和违规收入。这种收入既然是瞒报的收入,说明垄断行业人员也知道这些收入是不合法或不合理的收入,所以这种收入是应该取缔也能够取缔的。因此,目前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的重点应该放在取缔大量瞒报的灰色收入和违规收入上。这样做,决不是改革走回头路,回头搞平均主义,而是深化改革,纠正社会分配不公,坚持按劳分配。完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保证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二)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制度。要正确考核和评价国有企业效益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业绩,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国企“高管”薪酬。首先,众所周知,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效益不高,甚至大面积亏损;经过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管理,减员增效,效益有所提高,但这种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改革的成果,是靠国家和下岗职工付出了巨大代价取得的。其次,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实际利润率总体水平还不高。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更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再次,企业效益是企业内外多因素多变量起作用的结果,要准确计量和考核国企高管人员贡献的大小,以及他们与其他人员贡献大小的比例关系,必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提高高管薪酬,拉大与职工收入差距,显然需要经过准确考核,慎重决策。国企高管薪酬制度的改革,要放在改革发展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中,放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全局中加以研究。在相关配套改革完成之前,还不适宜把高管人员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拉得过大,也不适宜与外国企业攀比。在许多国家有比较健全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社会保障税等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即使企业初分配后收入差距很大,经过再分配后收入差距将大大缩小;即使第一代人财产差距很大,到第二代、第三代人财产差距将大大缩小。而我国这些制度还远未建立健全起来,因此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水平不能简单地与外国企业攀比。例如,德国企业高管人员收入是一般制造业员工的13倍,日本为11倍。但德国基尼系数是0.28,日本是0.25。而我国高达0.5左右。又如,1982年英国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与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纳税前的最初收入比为120:1,经过纳税和各种社会保障补贴的增减后,其最终收入比为4:1。据统计,1995年英国这一收入比为7.2:1,2000年德国这一收人比为4.3:1,1993年日本这一收入比为3.4:1,而2001年中国这一收入比却是10.6:1。鉴于这些事实,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显然不能与外国攀比。
(三)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制度。全民所有制企业要循名责实,真正体现全民所有,确保全民受益。使企业利润让全民共享。要把按税后利润的10%或5%上缴改为按国有资本占用额的银行贷款利率上缴,或者参照国外成功经验,按税后利润的50%-80%上缴,既从分配制度上体现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又与国际接轨。
(四)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民主理财制度。每个国有企业的一切收入分配和财务收支都要建立起列宁早已反复强调的“最严格的全民计算和监督”体系。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效益不高,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非法非正常收入大量存在,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管理不善、管理混乱,特别是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严、财务暗箱操作、失去监督制约,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因此,国有企业都必须加强财务管
理,完善财务制度,实行全民计算和监督。具体说,就是依靠全民智慧和力量,对全民所有制的全部财产及其财务帐目加以严格监管。要建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财务公开制度、财务检查制度和财务审计制度。
(五)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的劳动人事制度。国有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合理、公开、公平、公正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国有企业招收
关于牵头落实深化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
本文2025-01-10 00:14:23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67958.html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