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小学衔接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生物与小学衔接

初一生物与小学衔接教学及新课程标准

实施计划

当前,我们生物学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场围绕课程改革而展开的基础教育深刻变革中,无疑,课堂是主战场,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堂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

一、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期待什么样的课堂教学

首先,表现在教学目标上所具有的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发展价值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上,从过去强调“双基”到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多种价值取向并存。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这正是在观念层面上的一个超越。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克服旧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

第三,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第四,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的误解是,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二是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自主性、创造性。因此说,只有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才算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有这样一种感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但又常常被头脑中的“教案”所束缚,如何看待老师这种想放又放不开的矛盾状态?对这种观念与行为相悖——观念上认识到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教学行为上往往仍是由教师控制和设计,表现出教师很强的控制欲。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层面问题,也有对教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问题,还有对教学评估结果的担心。因此,我们要以宽容态度,允许教师通过积极参与课改,积极尝试与实践,不断反思,不断体会,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然而,在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是被忽视就是束手无策。那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就把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介绍如下,以抛砖引玉。

1.掌握方法,增强自学效果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阅读有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形式,不论哪种形式阅读,教师都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

预习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我都是先拟好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的课文,并要求阅读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难。如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课中,我设计下列预习提纲:1人体中心脏的位置?2心脏是如何搏动的?3心脏有几个腔组成?4心脏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5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5心脏四个腔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6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阅读提纲要力求启发性、悬念性,以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我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中,要先根据预习提纲纵览全文,了解梗概。然后

再精读细读,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笔圈点勾画,并运用批注法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提纲要点和感想,做到重点落实。

课中阅读是教师随教学进程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为了使学生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我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如阅读消化和吸收一节中提出这样的问题1口腔中牙齿、舌、唾液腺的作用?2咽是什么的共同通道?

3、食道能否消化食物?胃有哪些特点适合消化食物?小肠为什么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大肠的功能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复习阅读是在教师讲完一个单元或全部课程后,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强化记忆,我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法进行专题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期末复习时,我提出食物如一个鸡蛋被人吃了以后如何变成人自身的组成物质的?又是如何给人提供能量的?废物是如何排出的?这样就复习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课外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中,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去查阅课外参考书。由于生物学课外参考书种类很多,为了遵循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我都主动帮助学生选好课外书。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做到:1有所侧重;2弃粗取精;3做好笔记。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读,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根据自己课外科技活动实践写一篇生物小论文。我还利用与生物有关的节日(如植树节、爱鸟周和环境日等),要求每位学生紧扣节日主题摘编一份生物学小报。课外阅读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检查评价,激发自学热情

不论是让学生阅读还是让学生参加实践,单有布置而没有检查是无法落实的,而有检查没有评价是无法激发自学热情的。我的做法是:每节新课前,都要利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先提问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较难懂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由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学生的作答,我都是当场给予评价,肯定正确,指出错误,对回答好的打成绩予以鼓励。对学生的生物学小论文和生物学小报,我们生物教研组教师进行评选。对优秀小论文

给予列榜公布并发给获奖证书,对优秀生物学小报采用在全校展览并选登在学校的校报《晨报》上。以上做法使学生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进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3.养成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大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自学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意培养学生以下4种自学习惯:

1)养成不先预习不听课、不先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了大概了解,哪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2)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理论、学说和定律,生物学现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名称、名词,生物学著作和生物学家等知识,由于在教材中没有做详细的注解,学生在自学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疑惑不解的名词术语,那么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查阅工具书。生物学工具书有《辞海》、《词典》、《百科全书》和《教学参考书》等,我鼓励学生购置备用。坚持使用工具书不仅能丰富生物学知识,还能克服不求甚解的毛病。

3)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启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教会学生质疑不仅可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边阅读边思考也有利于知识迁移。

4)养成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单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要多读一些与生物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生物学资料库”。这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还能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生物教学中如何运用激励性评价

在生物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结合初中生物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在运用激励性学生评价方面进行的探

讨。

1.有目的地激励学生

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学习的状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体验成功,产生学习的动力。通常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学生进行某些生物探究实验时,实验方案设计很认真,但实验却失败了。这时,教师应正确地进行评价,做好引导,充分肯定他们在实验中积极认真的态度,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找出原因,允许他们重做实验,直至成功。让学生感受教师的真心帮助,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成功的取得是由于努力的结果,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激励学生在原有的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生物与小学衔接

第一篇:生物与小学衔接初一生物与小学衔接教学及新课程标准实施计划当前,我们生物学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