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专科十大安全目标
第一篇:2014版专科十大安全目标
十一、广东省血液净化护理质量安全目标第三版修改稿
(一)严格体液管理、提高患者干体重自我管理依从性。
1.每名透析患者均配备慢病管理护士并让患者知晓。2.主管护士至少每月协助医生进行阶段性干体重评估,及时对干体重进行动态调整。
3.通过各种宣教途径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饮食、行为及依从性干预、患者知晓干体重的概念和意义、参与干体重的评估调整、有效控制干体重、使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控制在干体重的3%-5%。
4.对新病人及不稳定患者实施个性化评估指导,必要时进行及时评估和提高阶段性评估频率。
(二)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1.护士应掌握透析科常用药物如抗凝剂、铁剂、促红素、磷结合剂、抗高血压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理与使用方法。
2.正确执行医嘱,合理使用药物。
3.密切观察用药疗效,如有并发症及早发现并遵医嘱及时处理。
4.护士向长期维持性透析患者及其监护人提供足够的指导知识,患者知晓常用药物的服用方法及剂量,了解各种并发症、参与疾病自我管理中。
5.护士应至少每季度调查患者服药依从性并有持续改进措施。
(三)落实血压管理、有效控制血压。
1.通过各种宣教途径对患者进行知识、饮食、行为及依从性干预、让患者知晓血压控制的重要性和方法。
2.透析前血压常规控制在140/90MMHg(参考K/DOQIHDAdequacy2006)或透析间期血压控制在150/90MMHg(参考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当中需考虑部分透析患者的年龄、疾病等个体化差异。
3.有条件者,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血压的方法。4.护士至少每季度一次对规律充分透析患者(依据K/DOQI指南、每周规律透析三次、不小于12小时的患者)进行血压的评估管理、对未达理想标准者配合医生拟定并落实持续改进方案、不断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四)关注营养管理、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
1.通过各种宣教途径对患者进行知识、饮食、行为及依从性干预、使患者参与到饮食营养的管理中、提高患者饮食自我管理水平。
2.患者能知道至少三种以上高磷、高钾饮食。3.血清白蛋白(Albumin)≥3.5g/dl。
4.护士至少每季度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整体评估,对未达理想标准者有持续改进方案、不断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五)落实透析充分性管理、减少透析并发症及年度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率。
1.准确规范执行透析医嘱、确保患者有效透析时间。2.通过多种途径对患者进行管理、提升患者透析充分性、改善透析质量。
3.主管护士至少每季度对标准透析剂量的维持性透析患者(每周透析3次、12小时)透析充分性进行评估、评估方法正确、对未达标准者有持续改进方案、不断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4.透析充份性评价标准:KT/V>1.2;URR≥65%(每周透析3次)(K/DOQI HD Adequacy2006)。
5.每季统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达标率(KT/V>1.2;URR≥65%)。
6.每年统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
(六)规范设备管理、确保透析设备安全。
1.血液净化及急救设备有设备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使用者经过培训与考核记录。
2.建立透析设备档案、对透析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确保透析机及其它相关设备正常运行。设备使用与维护有记录,每次治疗病人之前,机器必须完成自检程序。
3.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记录、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
4.落实高値耗材的安全管理(耗材可追溯性,患者知情同意,出入库管理)。
5.每半年有血液透析机的参数校检记录。6.有设备使用的应急管理机制,并有应急演练。
(七)落实感染控制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1.有医院及血液透析专科感染管理的相关制度、流程,科室检查制度、流程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
2.透析液的配制符合要求,透析用水化学污染物、透析液、反渗水、血液透析滤过置换液的细菌及内毒素检测达标。
3.新入科病人(包括外院血透转入患者)、输血前、首次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前应进行HCV、HBV、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查,第3个月复查,以后每6个月至1年至少检查一次。
4.传染性疾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透析机必须固定使用,不得与正常患者交叉使用,同时不同传染病之间的透析机也不得交叉使用,治疗后机器应彻底消毒。
5.贯彻并落实手卫生管理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6.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部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控措施。
7.杜绝经由血液透析机内部的污染传播;须有严格的透析机消毒制度,如:班次之间不同患者之间的消毒,一天治疗结束后的终末消毒,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患者出现与透析相关的热源反应,透析器出现破膜产生漏血污染透析液管路,及动脉压或静脉压过高时出现血液从感应器接口反冲入机器而污染透析机内部,这时需要通知工程师打开机器进行彻底清洁方可确保透析机终末消毒的成功。
8.杜绝经由血液透析机外部污染的传播:与前同,每班治疗结束后都要对透析机行表面消毒维护,有血污立即有效处理。须做好班次之间不同患者之间的消毒,一天治疗结束后的终末消毒,一周机器运作之后表面的彻底清洁与消毒维护保养,及当有血液喷溅时对血污染的及时、特殊、有效处理。
9.有医院感染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并能定期演练。10.医疗废弃物管理符合有关规定。
11.有年度血透患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或E抗原转阳病例数,有年度血透患者丙肝病毒抗体转阳病例数。
(八)关注血管通路管理、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1.建立并落实血管通路的质量监测评估制度、追踪通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建议予B超客观评估内瘘功能,采用相应措施延长通路使用时间。
2.指导病人内瘘手术前的准备和术后注意事项以及内瘘开始使用后的自我维护。
3.严格掌握内瘘的初次使用时间,保证内瘘的成熟度。4.有计划地正确使用内瘘,保证充足的血流量。5.进行内瘘的穿刺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避免局部感染。
6.培养患者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内瘘及留置导管感染。7.严格执行留置导管护理操作规程,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操作安全。
8.指导病人及其家属透析间期对导管的正确自我护理及发生脱落、出血时的紧急处理方法。
9.护士至少每季一次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对存在问题有整改措施并持续改进。
(九)严格透析器复用管理规范、确保透析质量有效性。
1.对透析器复用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2.除依法批准的有明确标识的可重复使用的血液透析器外,不复用任何透析器。
3.医院对透析器复用的知情同意有明确的规定。3.1复用前应向患者或家属、授权委托人说明复用的意义及可能遇到的不可知的危害,可选择是否复用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2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或艾滋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及其它可能通过血液传播传染病的患者使用过的血液透析器不复用。
3.3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使用过的血液透析器在复用时应与其他患者的血液透析器隔离。4.所有复用记录都应符合医学记录的要求、需注明记录日期及时间并签名。
5.科室复用记录完整、复用案例与透析器可追溯。6.科室有监督检查、对复用过程发现的问题有改进措施。7.从事血液透析复用的人员必须是护理人员、技术员或经过培训的专门人员。复用人员经过充分的培训及继续教育,能理解复用的每个环节及意义,能够按照每个流程进行操作,并符合复用技术资格要求。
8.复用过程中对消毒剂过敏的患者使用过的透析器不复用。
9.有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程、有设备检测记录。9.1复用设备设计合理,并能测试能够完成预定的任务。9.2血液透析器复用只能用于同一患者,标签必须能够确认使用该血液透析器的患者,复用及透析后字迹应不受影响,血液透析器标签不应遮盖产品型号、批号、血液及透析液流向等相关信息。
抽查血液透析器复用次数均不超过规定要求。10.1采用半自动复用流程,低通量血液透析器复用次数应不超过5次,高通量血液透析器复用次数不超过10次。
10.2采用自动复用流程,低通量血液透析器推荐复用次数应不超过10次,高通量血液透析器复用次数应不超过20次。11.废弃血液透析器有登记、有处理流程。12.科室有监督检查、对发现问题有改进措施。
(十)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应急能力、预防跌倒发生。
1.护士熟悉透析患者跌倒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2.对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做好预防跌倒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认知度。
3.护士针对有独立危险因素的易跌倒透析患者尤其60岁以上患者予以常规教育和评估。
4.加强跌倒高发时段的护理。
5.做好病区环境设施建设及安全管理。
6.透析体位舒适、护士执行治疗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7.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护士应急能力、有演练记录。
第二篇:专科护理十大安全目标(2014)
专科护理领域患者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目录
一、急诊护理专科
二、危重症护理及ICU
三、心血管护理及CCU
四、助产及母婴保健专科
五、新生儿专科学组
六、手术室护理专科
七、静脉治疗护理专科
八、医院感染管理组
九、骨科护理专科
十、肿瘤护理专科
十一、肾脏病(血透、腹透)护理专科
十二、糖尿病护理专科
十三、老年护理专科
十四、中风护理专科
十五、造口伤口护理专科
十六、消供护理专科
十七、教育专科
十八、外科护理学组
十九、精神专科工作坊
二十、社区学组 二
十一、呼吸护理学组
一、急诊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高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
1.建立120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和运作流程。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大型事件现场医疗保障的管理和运作流程。
2.院前急救护士要求取得护士执业资格、从事急诊护理工作3年以上并取得护师及以上职称,经过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达到N2级以上,同时取得所在地区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资格证书。
3.院前急救护士要求经过基础生命支持、创伤救援、常用急救技术等相关培训并考试合格。
4.救护车、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人员要时刻准备,随时待命,保障急救物资100%完好备用,能够迅速移动和在不同环境下使用,能够满足院前急救需要。
5.配置有效的通讯工具,能时刻保持与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医院、其它院前急救单元、自身团队队员间、其它必要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6.要有适当的防护物品,保障现场救援过程中的自身安全,尽可能避免受到现场环境的干扰和人身伤害。
7.遵守当地政府和120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关于院前急救的相关规定。
(二)完善分诊系统,提高分诊准确率。
1.有专门分诊区域和分诊所需的必要物品。
2.分诊护士要求工作5年以上(其中急诊工作1年以上)、护师及以上职称,经过分诊岗位培训,核心能力达到N2级及以上。
3.建立分诊标准和分诊工作指引,有分诊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有分诊运作流程,且保障落实。
4.做好分级分区的宣教、指引和标识。
5.合理安排患者的候诊区域和候诊方式,定期巡视评估候诊患者。
6.定期进行分诊质量的审核,定期进行培训和反馈,不断提高分诊准确率。
7.加强分诊环节患者的身份核查,能尽早开始身份标识和识别。
(三)完善急诊患者身份识别措施,确保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1.制定急诊患者身份核对制度及流程,护士熟悉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2.在治疗和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或EICU的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特殊识别标志。
4.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明确的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5.对婴幼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严格落实急诊与各科室间对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与交接的身份识别制度,做到转运安全,交接清楚。
(四)规范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和药物的管理,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1.建立健全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和落实“五固定”及“二及时”。五固定: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外修,定期消毒灭菌。二及时:及时消毒灭菌,及时检查维修。
2.急救仪器设备完好率100%,用后做好维护并记录。物品及药品用后及时补充,保证数量与质量。
3.设计急救车药品、物品的一览表,实行药品及物品失效期预警制度。
4.加强输液安全管理。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认真向患者或家属做好健康宣教。
5.加强对要求重点观察药物、特殊用途药物的管理。依法进行毒、剧、麻醉类药品的管理和登记,核查无误。
6.规范急救医护人员对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的使用,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7.规范急救车的管理。车内的标识清晰,摆放合理,车内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完备,能满足院前及院内急救需要。
(五)建立并执行抢救情况下医务人员的有效沟通程序,准确执行医嘱。
1.医务人员对模糊不清、有疑问的医嘱,有明确的澄清流程。
2.有紧急抢救情况下使用口头医嘱的相关制度与流程。3.正确执行医嘱,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要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复述确认,双人核查后方可执行,下达的口头医嘱应及时补记。
4.接获非书面(电话通知等)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信息,并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5.在为院外患者进行抢救时,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应注意避免引起家属或围观者的误解。
(六)建立有效的急救绿色通道,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
治的时效性。
1.急诊科设置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设备、设施配备满足急诊绿色通道要求,实行7×24小时服务。
2.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制定和完善危重症救治流程和指引
3.有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的相关规定、特殊病种设定急诊服务时限,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4.加强急诊检诊、分诊,落实首诊负责制及上报制度,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5.制定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快速衔接流程。6.实行急诊分区救治,有为急诊患者提供合理、便捷的入院制度和流程,危重患者先抢救并及时办理入院手续。
7.定期开展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配备足够数量,掌握急未重症抢救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8.根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制定大规模抢救工作流程,保障绿色通道通畅。
9.完善急救相关文件的书写记录,及时登记、定期总结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
(七)规范急诊患者的运转与交接,确保患者得到连贯医疗服务。
1.制定《急危重患者转运流程指引》和《急危重患者转运应急预案》。
2.转运前,提前通知科室或相关医院的急诊科做好接收和抢救准备。
3.转运前,熟练使用《急危重患者安全转运记录单》,准确评估患者病情,根据病情正确选择转运团队、转运工具、转运仪器物品药物和转运路径。
4.转运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有监测治疗措施的连续性。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见性发现病情变化,进行及时高效的急救处理,必要时请求支援,并做好记录。
5.转运结束,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做好床边交接班,交班内容包括主诉、初步诊断、生命体征、治疗方案、检查项目、使用药物情况、各种管道是否通畅、伤口情况等。
6.成立安全转运小组,加强护士安全转运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病情观察和应急处理能力。
7.加强转运质量监控,制定《急危重患者安全转运质量评价标准》,定期检查。
(八)加强护士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及技能培训,提高救护水平。
1.根据广东省卫生厅《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建立急诊科护士在职继续教育与考评制度。
2.制定院前急救、检诊分诊岗位、抢救室岗位护士的准
入标准,提高救护水平。
3.定期进行医护急救模拟演练,培养医护之间的协作精神,提高整体应急能力。
4.有计划开展护士培训工作,每月进行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每季度进行急救技能考核,每年进行急救理论考核。
5.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技能评价与在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有记录。
(九)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提高对危急值处置的有效性。
1.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2.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医技部门”危急值“项目表。3.护士知晓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并熟悉“危急值”的项目、范围及临床意义。
4.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直白呢医师报告,并做好记录。
5.对所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标本采集、储存、送检、交接的规定,并认真落实。
6.定期进行“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持续改进,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及时、有效。
(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避免意外伤害发生。1.建立职业安全防护的制度与流程。
2.定期组织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培训及考核,护理人员知晓有关规定。
3.配备符合防治职业危害的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4.物品放置做到定品种、定量定位放置,方便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取用。
5.认真执行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护理工作应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6.对职业安全防护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价,持续改进职业安全管理质量。
二、危重症护理及ICU安全质量目标
(一)严密观察病情,落实高危风险动态评估。
1.早期干预、早期识别可降低危重患者没有预见的并发症和猝死的发生,改善预后。
2.强调动态评估,每天至少一次全面评估,各班监护中动态评估并记录。
3.评估过程依据患者的专科及病情特点,采用相应评估量表,含GCS、营养、肌力、镇静、疼痛、压疮、误吸危险度等。
4.建立危重患者从头到脚的评估指引,护士掌握评估技术及高风险阈值,对危重症患者采用从头到脚的评估模式并
在护理记录中体现。评估过程采用相应评估量表,含GCS、营养、肌力、镇静、疼痛、压疮、误吸危险度等。
5.对危重症患者采用从头到脚的评估模式并在护理记录中体现,护理记录应体现个性化、表格化、数字化和动态化,避免重复记录。护理措施尽量通过护嘱表达并有记录及护理结局评价,必要时通过医嘱表达。
6.通过风险评估量表的准确运用,确立危重症患者的专科观察重点和符合患者疾病及治疗进程的病情观察重点,保证护士及时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并有效处理和记录。
7.护士能够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前瞻性分析,明确每一位危重患者病情观察重点,动态及时观察病情,准确评估并判断病情变化及其严重程度。及时和医生沟通并制定及落实护理计划。
8.对各高风险评估量表的使用,由上级护士定期对患者的护理结局进行督导及评估,落实持续改进。
(二)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有效管理危急值。
1.建立科室有危急值报告制度,ICU有修订专科危急值相关指引,护理人员护士必须接受培训并掌握科室“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常见危急值:血气分析、CVP、ABP、PH、生化高/低血钾、高/低血糖、快/慢心率、快/慢呼吸、突发体温升高、SPO2、出凝血时间、肌酐、尿素氮、每小时尿量等。)
2.接获核对及登记报告:接获网络系统或电话报告检验、检查等危急值信息,准确登记:接报日期、时间;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危急值内容、报告者工号、接报者签名。
3.评估:监测数值是否为危急值;评估监测数值是否在目标范围之外;评估护理人员能否处理。监测数值超出目标范围或正常范围内要及时报告值班医生。(CVP:6-12cmH2O;MBP:65-85mmHg;PH:7.3-7.5 mmol/l;血糖:3.9-8mmol/l;血钾:3.5-5.5 mmol/l;HR:60-100次/分;R:10-35次/分;SPO2<90%;T>39o,尿量<0.5—1ml/Kg/h,特殊感染的病原学报告。)
4.报告:当监测值与患者临床症状不吻合或前1小时相差悬殊,报告上级护士及医生,重新评估患者病情,组长及重新检测,确认后才报告医生。
5.处理:按医嘱处理,及时追踪。危机值报告后,护士护理人员必须持续监测病人病情。在可处理范围内作紧急处理后继续观察病人病情(如吸痰),及时反馈效果,效果不理想及时报告医生。
5.1高血钾处理:停止所有含钾的输液;持续心电监护,测量脉搏心率,密切观察心率情况,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5.2低血糖处理:当病人出现出汗、无力、嘴唇麻木等早期症状时立即监测血糖,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根据血糖值及症状分别按医嘱给予口服糖水、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
—60ml;
5.3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发现患者心电监护显示有室性期前收缩(宽大畸形QRS波),立即给氧吸入,准备床边抢救用物早除颤(含药物利多卡因及电除颤)。
6.跟踪、观察及记录。护理文书填写监测项目危机值。护理记录实时、准确。如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应密切观察其出血情况:如皮肤、粘膜瘀斑,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穿刺口出血、胃出血、血尿、血性痰等,同时关注实验室检查结果:血色素、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等。护理记录显示已向医生报告记录、书写处理情况及跟踪记录。
(三)加强重要脏器功能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1.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保证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之比为2.5~3 :1。
2.ICU护士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经过专科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
3.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
4.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急救,因为大多数急救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都需要施救者团队的参与,由不同的医护人员同时完成多个操作,保障救治成功率。
5.在ICU进行心肺复苏后的患者,为了保障重要脏器功能恢复,需关注对患者进行多学科治疗并对其神经系统和生
理状态进行评估,重视低温治疗。
6.掌握并关注2012AHA版为十五种特殊心脏骤停情况给出特定的治疗建议。包括哮喘、过敏、妊娠、肥胖症(新)、肺栓塞(新)、电解质失衡、中毒、外伤、冻僵、雪崩(新)、溺水、电击/闪电打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新)、心脏填塞(新)以及心脏手术(新)。
7.密切评估当前患者的状况、病史和体格检查。随时分析重要的体征,常规Q1H观察和记录患者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如有病情变化随时观察、报告和记录。关注监测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及氧代谢指标等。
8.对于严重创伤、窒息、心脏疾病及药物过敏等引起的心搏骤停或严重病情变化的患者,确保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
9.呼吸功能监测:监测脉搏氧饱和度,正确抽取出和分析血气分析,了解全身组织氧化情况,保证气道通畅和氧疗的有效实施。遵守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做好气道的最佳湿化和通畅、固定,严格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RR>30次/分或<10次/分SpO2<90%。
10.循环功能监测:密切评估体循环灌注是否充分,正确的抗休克的液体复苏。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神志、毛细血管充盈状态、皮肤灌注、心输出量、肺
动脉压、血乳酸、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或静脉血氧饱和度、血管外肺水、每搏输出量的变异度等,保证有创血流动力学的正确监测,做到导管的安全性,固定、通畅、换能器零点位置的正确、穿刺口的换药,严格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性的感染。统计24小时出入量,必要时统计每小时出入量,严格液体管理。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收缩压>160mmHg或<90mmHg;或动态迅速上升或下降>30mmHg ;HR>120次/分或
11.脑功能监测:密切评估意识、瞳孔、肌力、格拉斯哥评分、头痛和恶心呕吐等的症状,通过体位、脱水、通气、镇静、降温和放脑脊液等措施控制颅内压在<15mmHg。严密观察脱水的效果。如新发瞳孔直径>5mm或双侧不等大,及时通知医生。
12.肾功能监测:监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血肌苷、尿素氮,了解肾灌注状态和肾功能,动态监测内环境变化,酸碱度和胃粘膜PH值等。如尿量<0.5ml/Kg/H,通知医生。
13.胃肠道功能的监测:观察患者腹痛、腹泻、腹胀、大便、腹部伤口、消化道引流的情况,Q4~8小时监测腹围的
改变,必要时监测淀粉酶、腹腔压。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做 好营养通路的固定、通畅,Q4~6h监测胃内储留量。控制血 糖,如果>12mmol/L,≤4mmol/L使用胰岛素时血糖<6
mmol/L,及时通知医生。如果引流量突然增加或引流 >150ml/hr或性状改变,新出现腹膜刺激征,腹围快速增加,腹胀加重,胃管引流非血性变成血性,及时通知医生。
(四)加强危重症患者液体管理,维持内环境稳定平衡。
1.以患者和/或家属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其解释体液监测与管理的目的及方法。
2.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评估有无影响体液失衡的因素;评估患者尿量与尿色、比重;评估患者的液体治疗量;评估体液失衡的症状和体征,有无皮肤黏膜水肿或脱水征、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及泌尿系统常用指标的异常情况等。
3.根据评估的情况,实施体液监测和管理,确定患者液体摄入的量、种类,确定患者体液失衡的危险因素。
4.监测血压、心率和呼吸,准确记录单位时间内的出入量。
5.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血、尿渗透压水平。
6.观察患者面部表现、粘膜、皮肤充盈度及口渴的情况以及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及比重变化,观察大便是否干结。
7.监测患者有无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外周水肿、体重增加等体液过多的情况;监测腹水的症状和体征。
8.选择粗大静脉进行穿刺或中心静脉置管并确保其通畅,使用静脉输液泵,确保准确控制液体入量和速度,并做好输血准备和输入血液制品。
9.根据患者状况补充液体或控制水分的摄入,并将全日总液体量分配到各时段,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利尿剂增加患者的尿量。
10.必要时按医嘱行血液透析或滤过,并注意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对脱水的反应。
1
90mmHg>2014版专科十大安全目标
本文2025-01-10 00:12:57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67874.html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