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陇南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篇:浅谈陇南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陇南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陇南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思想智慧的结晶。它继承了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古拙质朴,粗犷奔放,纯洁明快,大胆夸张,具有极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陇南民间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上都有创新和突破,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剪纸艺术;民间艺术;陇南
[中图分类号]J5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056-02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始终凭借着智慧和双手,根据生活和生产的需求,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制造出了无数实用美观的传统生活工艺品,同时也形成了世界性的产业,世界各国珍贵的传统手工艺品可以称得上是国家和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象征。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古老民间艺术之一,是千百年农耕文化所形成的艺术体系,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人们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逢年过节、迎亲嫁娶时贴在窗户或墙壁、礼品上,用于装饰点缀,也常常与死者一起下葬或在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先祖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代剪纸更多地用于装饰,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但在我国农村也还有不少地方,仍沿袭过去传统的习俗。
陇南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比较悠久。它早期只是象形单剪,用来表现花花草草等小景或小情小调,是用来美化窗户的一种供观赏的窗花艺术。后来逐渐发展到灯花、门饰、顶花、贴花、图案和人物造型,以至于流传到现在的剪纸画、剪纸组花、剪纸连环画及各种精湛的剪纸工艺品等。剪纸形式由单剪到阴阳复合剪、对称剪、套色剪、染色、烟薰剪绘;剪纸方法由剪到剪、刻、凿并用;表现内容上不仅继承发展了传统习惯的花草虫鱼、飞禽走兽,而且由动物花草到人物故事,以至于大胆揭示社会现实生活、社会变革和抒发情感,表达理想、愿望的题材,成为人们开拓文明进步的工具之一。
陇南民间剪纸艺术的产生、发展,同其他门类艺术的形成一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思想智慧的结晶。它继承了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古拙质朴、粗犷奔放、纯洁明快、对比强烈、大胆夸张和随意装饰,具有极旺盛的生命力。其中早期以粗犷浑厚为特征,后融汇发展,渐渐在粗犷中见秀腻、浑厚中藏雅致,更为俊秀绚丽,艺术感染力日益强烈。在原有的基本特征上又有了纤秀、细腻、雅致之色。特别是人物造型上的跨越给陇南民间剪纸艺术增添了不少美色,使其至今独秀一枝。
陇南剪纸粗犷、淳朴、浑厚,主要表现在线条运用和造型描绘方面。目前,虽然受到外来剪纸艺术的影响,线条有变化,但基本上还是保持它们固有的特征,在构图上非常注意黑白对比、合理安排密疏关系和平衡稳重的效果,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艺人们的思维方式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对造型变形非常大胆,不完全局限于物体对象的真实比例,而根据意境需要进行必要的艺术夸张,强化浪漫色彩但不失真实感。他们对“鸳鸯戏荷”、“双凤朝阳”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永恒主题的艺术作品,都有着可喜的传承与发展。陇南民间剪纸也非常讲究装饰性和对称性。变型夸张非常大胆,不受物象真实比例的局限,按照意愿变形夸张,充满浪漫色彩。这种变形在绘画上无法理解,在剪纸中却妙趣横生、奇特可爱。如对猪一类动物的装饰就非常引人注目,人们骂人时张口说“懒猪”、“笨猪”,可农民就最爱猪,有猪才有丰年,这是千百年来农民心中美好的夙愿。剪纸者在剪猪的时候,除了巧妙变形外,还要在它臀部一侧剪上两朵花,或把猪的耳朵竖起来刻上一朵花。这是陇南农民感情气质的反映,他们用剪纸这个艺术语汇抒发自己的向往、理想愿望和期求,希望过上福康、吉祥、富裕和兴旺的生活。这一艺术风格上的特征,使陇南民间剪纸更加古老质朴、原始粗犷,民俗民风更加浓烈。正是由于上述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上的特征,使陇南民间剪纸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世世代代在陇南大地上熠熠生辉。
陇南民间剪纸在“十年浩劫”中濒临灭绝,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门能充分体现人们喜怒哀乐的民间艺术又渐渐兴旺发达起来。以笔者所在地成县以及西和、礼县、徽县来看,剪纸在这方面的变化是喜人的,人们不再是仅仅过春节时剪窗花,而是每个节日都要剪,劳作之余,也要拿起剪刀,来展示和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在剪纸题材上,人们早已不满足那些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摩托车、小洋楼、修剪果树等现代题材进入了艺术家及爱好者的视线。
从剪纸作品中可以看出陇南人民群众的生产、经济、生活状况和他们的思想、感情、信仰和情操,这是陇南民间剪纸作者辛勤劳动的智慧结晶,是陇南民间剪纸艺术的可喜进步。陇南民间剪纸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上都有创新和突破,特别是反映群众政治、文化、生产、生活活动的大场面是陇南剪纸艺术一个可喜的尝试。
虽然说陇南民间剪纸艺人都在深刻研究剪纸的传统和发展创新,但与相对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相比,这些精神生活还不够。一是认识不够,好些人都认为剪纸不能登艺术的大雅之堂,认为只是“玩玩”而已。二是缺乏组织,剪纸相对“涣散”,任其自生自灭。针对这两点,笔者认为,剪纸是民间最早的一门喜闻乐见的艺术,应是一门最广泛的艺术,是艺术殿堂的一部分。二是应该组织起来,成立剪纸协会,定期免费培训,参加比赛,调动广大剪纸艺术者的积极性。这样,陇南的民间剪纸艺术才会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扬。
第二篇:浅谈民间剪纸艺术
浅谈民间剪纸艺术
关键词:文化 剪纸 艺术
摘要:劳动人民凭借着简单的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好、纯真、极富有情趣的艺术形象。正如郭沫若所说:“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这确实是对剪纸艺术最恰当的评价。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阵容。各种艺术品类异彩纷呈,灿若星河。在我国民间美术中,剪纸艺术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剪纸作为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历史渊源久远。现在发现的最为早期的剪纸是我国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先后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这些剪纸,都是将纸折叠数次,然后剪出来的。其中有一幅对猴团花剪纸极其精彩,在几何形的内圈之外,剪出十六只猴子,分成八对围成一个圆圈。每对猴子相背而立,又回过头来相对而视,好像正在林间嬉戏,极其生动,富有情趣。由此证明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的剪纸艺术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了。因为它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最简单、最普通,应用的范围又很广,所以,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中原还是边疆,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剪纸。它成为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剪纸是民间的,也是艺术的。它的创作者、欣赏者和保存者主要是广大的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他们创作这些剪纸作品的目的,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以达到美化生活和寄托自己理想的目的。它伴随着喜庆节日、礼仪祭奠等民事活动,或装饰于门窗壁间,或作为刺绣底样为女红所用。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创作的。农村妇女仅需一把小剪刀,她们或母女相传,或师徒相授,代代延承,衍生不息。她们虽然没受过专门的艺术训练,但她们更可以不拘成法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劳动人民凭借着聪明才智,在艺术实践中,将剪纸这一艺术形式锤炼的日趋完善和丰富多彩。剪纸艺术象一首质朴动人的民歌,清新、活泼、健康、富于创造性,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它是中国民间美术这个百花园中最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族
特色的鲜艳花朵。
剪纸艺术是真正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和农村妇女的创作。正由于此,民间剪纸艺术的题材内容,是与劳动群众、特别是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它包罗万象,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劳动群众喜欢的家禽和家畜:鸡、鸭、鹅、猪、牛、羊等,喜闻乐见的动植物:老虎、狮子、猴子、仙鹤、梅花鹿、荷花、梅花、兰草、牡丹等,还有谐音寓意、祈福迎祥题材:石榴结子、连年有余、百年好合、五谷丰登、福寿双全等。以及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也都是剪纸常常表现的题材。在这些题材中,生动的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饱满、亲切、纯真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审美趣味,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剪纸艺术材料工具简单,形象单纯而质朴。剪纸的造型是在写实的造型基础上概括夸张的,他们大胆删去了一切繁枝缛节,只保留物象最强烈、最典型的外形和最具特征的部分,它简练的线条、极富装饰性的程式化的处理方法,着力从整体与大的结构关系方面表现人物的动态、神情。形体简洁生动,力求给欣赏者一个完整而统一、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在作品中只保留、传达最主要的东西——性格特征、气韵和神态。它不求肖似,在夸张方面极为大胆、奇特,主观色彩强烈,对不同物象的情感、神韵、动态作生动的刻画,并赋予它们生命的活力。
剪纸的样式很多,最常见的有:(1)窗花。它主要流行于北方,北方的窗户多用白纸糊,每年春节都要更换一次新纸,再贴上色彩鲜艳的窗花,使人感到特别清新、亮堂、喜庆热闹而有新年的气象。窗花在民间剪纸中占绝大部分,所以在有些地区成为剪纸的代称。(2)门笺。又称过门笺、挂笺等。张贴门笺有驱邪、招财之意,给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3)喜花。又称为礼花,是我国民间结婚、生子、节庆喜事时用来装点各种器物和礼品的一种剪纸样式。常有美好的寓意如:“双喜”、“双全”、“事事如意”、“喜上眉梢”等,以突出礼品的外观美。(4)鞋花。鞋花是用作鞋面刺绣底样的一种剪纸样式。在民间剪纸中,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是一种重要的样式。它的纹样,一般比较疏朗、匀称。剪纸形式除上述的几种外,其它形式还有很多,不在此赘述。
剪纸另外一种是彩色的剪纸,彩色剪纸既然是在单色剪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表现手法也当然趋于相同,它分为:剪影、阴剪、阳剪、阴阳混剪四种。剪影法:这是剪纸的初步,它只需按心象剪出物体的外部轮廓形状即可,轮廓完成以后,再在剪影上进行粘贴或彩绘。阴剪法:在剪影的基础上,将内部镂出线条结构,类似印章中的白文,即剪去线条、留下剪影的底子。阳剪法:与阴剪法正好相反,镂空底子,留下线条结构。在底部衬上各色彩纸,衬色剪纸多用这种表现手法。阴阳混剪:阴刻剪纸平淡厚重、浑然一体,但处理不好易显沉闷板结;阳刻剪纸明朗清晰、玲珑剔透,但太精巧了容易显得单薄轻飘。若二者结合,则取长补短、疏密相宜、有虚有实、重点突出。以上就是我对剪纸的一点点认识。
第三篇:传承剪纸艺术
传承剪纸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社会调研实践报告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生物科学
2014级行知实验班)
当上课时的朗朗书声逐渐模糊成火车行进的当当声,我已结束了我一上学期的学习生活,走在啦回家的路上。一路上我一直在想,回家应该做点什么有意义的假期实践,然而手机上的一张图片给了我灵感,那是一张剪纸的图画,因而,我决定选剪纸为调研主题,进行一次调研实践活动。调研地点选择在我的家乡龙江县,当地有一位残疾人创办了一家名为“玉玺”的剪纸学校,可以通过采访的方式,获得关于剪纸的最佳资料。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化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辙,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暮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把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由于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从对剪纸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它方面。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的随心所欲。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为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把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种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能表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并通过动态的思维,连续的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间剪纸就是利用纸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驰骋,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三维世界简化成二维空间。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扁平的轮廓成了剪纸的造型基础。因此,民间剪纸的独特表现力就是在彻底的二维空间观念基础上实现的。剪纸创造者发挥了其至真至纯的艺术天性,打破客观世界的束缚,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表现其心中的艺术客体。
题材内容的局限,把若干形象创造性的组织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种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剪纸的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这些的根本,在民间剪纸中,被剪的物体前景、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物象,从而呈现出较强的装饰风格。出于质朴的求全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定式,创作者更是打破实现的障碍,运用表里统一的手法,全面地表现物象。对于剪纸而言,现实的物象背面、顶面、底面或内部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是它是存在内心感悟的,看不见的是合理的,但不剪出来却是不合理的。
另外,民间剪纸的构架和表现不是某一固定视点静态视觉形象的模拟或再现,而是把感性和理性充分综合的动态辩证。中国民间美术在透视上不追求纵深感,而有着“看得多、看得全”的审美辨识。民间剪纸同样体现出这种审美观念,在二维的空间内体现事物的全貌。
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完全摒弃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同时,民间剪纸也具有一种散点式的构图方法,即把不同素材各自独立,互不交叉,甚至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透视点,而作者又能把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这在现实中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纸中也自然的合理起来。
民间剪纸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缚,不以外表的模拟为满足,把所有的物象在平面上表现。同时为追求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把不同空间、时间中的不同景物进行描绘,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绝妙匠心以及求全的审美愿望。
造型手段
剪纸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因此夸张和变形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夸张变形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殷商青铜器的图形纹样,还是秦汉的石刻艺术,都是以艺术夸张之美来显示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剪纸作为原始艺术的直接承载体,在夸张变形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民间剪纸的表现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大多反映劳动人民身边的生活、事物,但它并非只是对其作品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简单、直观的模拟,而是超越现实客观表现,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
民间剪纸的创造者把剪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古图腾的崇拜,是民间剪纸表达的主要内容。而表现这些充满民俗、信仰、哲学的主题,只能从主观出发去想象,这就使剪纸的形象随心所欲,而描绘内心物象离不开夸张的艺术语言。
民间剪纸造型的夸张,是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不是对自然客观的描摹。因此,剪纸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这是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源于充实丰富的人生生活。同时,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也是民间剪纸造型的基础。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复杂为单纯进行艺术再创造即是民间剪纸的夸张。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的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在很多民间剪纸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几乎只能看到眼睛,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眼睛最能传神,所以创造者对人的眼睛进行了夸张的处理。
民间剪纸的夸张,在为体现物象特征的同时,也要求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在装饰美的效果中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确、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纹饰,以达到完美的装饰性目的。求美的意愿也成为夸张的内容之一。表现人物时,把人物的衣服上缀满花朵;描绘动物时,把动物身上的毛皮夸张成漩涡状,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图案,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变得通透,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锯齿形和月
浅谈陇南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2025-01-10 00:11:37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67764.html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