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初中化学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

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认识发生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这既是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为使学生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趣味引入,激发兴趣

对于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现象,学生已经见怪不怪,但却较多学生不能准确说出其中的道理,正是这种“半生不熟”的状态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合适的情景(如水中生火、烧不坏的手帕、吹不灭的蜡烛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充分利用“实验活动3”

教材中“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的有效落实,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目标,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这两个化学实验常用方法的认识。此外,实验中选择的材料都可以代表生活中的一类可燃物(如棉花代表纤维织物、乒乓球代表有机合成材料、滤纸代表木制品及书籍等等),这既可促进学生意识到可燃物的无处不在,必须提高防火意识以及灭火、自救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和加强。

为达到上述目的,实验活动过程可以更开放些,只提供材料、不限制方法,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教师随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使学生在设计并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的重要作用。

此外,实验活动后的及时反思也有助于上述目标的达成。反思中可包括以下内容:1.燃烧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关系?2.在证明每个条件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如何控制?3.生活中如何防止各类可燃物发生不必要的燃烧?如果发生了,应采取哪些灭火措施?„„

3.多措并举,让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安全无小事”,让学生意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仅凭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教师)讲述身边事、视频资料播放、教师演示实验等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制定防火措施或失火预案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虽然学生的某些想法还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加以完善,但通过这一活动无疑能促进消防安全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当然,这一活动的落实还需要老师积极的鼓励和引领。

(二)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三)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主动探究真理的兴趣和愿望,也愿意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和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主要通过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验、讨论总结、班内展示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是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五)教学策略

演示实验、多媒体展示、分析讲解相结合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实验用品:白磷 红磷 热水 铜片 粉笔 小煤块 小石子 棉花 镊子 酒精灯 蜡烛、剪刀、扇子、烧杯、湿抹布、碳酸钠、白醋水、烧杯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学生预习课本,填写学案上的问题。

(二)新课导入部分

【视频展示】烧不坏的手帕。【教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三)师生互动部分

活动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火的由来吗? 【讲授】【图片展示】

展示与火的发展史有关的图片,并同步简介火的发展史。雷电、火山引起的自然火→阳燧取火→火镰取火→火柴取火

【教师】火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工业上炼制青铜和炼铁,在农业上人们放火烧荒、刀耕火种,用火把驱赶病虫害;在军事上利用火攻法攻城,在医学上用火针治病,在隧道工程上采用“火烧水击方法”开凿山洞,开世界隧道史的先河……火的力量巨大无比,火的文化灿烂辉煌。

活动2【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学习了炭、硫、磷、镁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展示图片】展示镁、铁、硫燃烧的图片 【学生回答】会发光发热

【教师问】能否根据燃烧现象说出燃烧的定义呢?

【生交流总结】 【课件展示】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拓展延伸: 1是不是发光放热的变化就是燃烧呢?请举例说明。2.是不是氧化反应都有燃烧现象呢?请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班内展示,教师点拨。

活动3【讲授】【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设疑]:再看一段录像和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一组影视资料和图片。如煤炉烧饭、火箭发射、奥运圣火、火灾现场等,让学生认识到火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破坏性。)带着对火不同的感受,引入燃烧条件的探究 [提问]: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

作出猜想,学生们自主进行猜想,给出提供的实验器材并设计实验验证。[学生实验探究]:分三个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小块棉花,分别蘸取水和酒精,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现象;(用镊子夹取石子 和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现象:酒精、木条可以燃烧,而水、石子不可以燃烧 [交流讨论]: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 [实验2]:点一支小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与桌面间不留空隙,观察实验现象。蜡烛熄灭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条件之二——氧气(或空气)

[实验3]:将一跟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交流讨论]: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着火点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通过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列表,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结论]:燃烧条件之三——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播放白磷燃烧演示实验的视频

【教师提问】试管中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没有氧气

【教师提问】怎样能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如下图所示】 观察试管中有何现象(实验后不要从水中取出试管)观察白磷是否燃烧充分,并分析原因;在冷水中重复实验步骤观察白磷是否燃烧并分析原因。利用该组实验进一步验证燃烧的这三个条件。

板书:可燃物 氧气 温度达着火点 缺一不可

活动4【讲授】【过渡转移,引出灭火】 【播放视频】2015年几起火灾事故短视频。【教师引导】同学们,“火”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若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在学习燃烧的条件的同时,也要学会怎样灭火。

活动5【讲授】【群策群力,探寻奥秘】 【课件展示】提供用品: 实验用品:蜡烛、剪刀、扇子、烧杯、湿抹布、碳酸钠、白醋水、烧杯、等。【 灭火大比拼】

小组讨论,看哪组的灭火方法最多,并能说出灭火的原理,最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灭火的原理(缺一即可)及常见的方法。【课件展示】

灭火方法:

1、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

3、移走可燃物

【板书】灭火的原理:缺一即可

活动6【讲授】【火灾逃生我最棒】

演示实验:生观察:哪只蜡烛先熄灭?试分析原因

学生讨论:根据上述原理,如果身陷火灾现场,据我们现有的经验,该如何自救逃生?

师生共同得出火场自救逃生秘籍: 展示逃生秘籍 活动【知识梳理】

设计思路:突出重点,完成中考化学考纲所要求的内容。展示本节知识 板书:燃烧 缺一不可 灭火 缺一即可

(四)课堂总结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正确认识了燃烧现象,学习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必要条件,了解了灭火原理及常用的灭火方法。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化学是服务于生活的,我们利用化学原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达标测试部分,我将题目分为两个难度,首先是考查学生本节课的基础概念,如燃烧的定义、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三个条件等等,其次创设实际情景,寻找其原因和解决办法。

(五)课后作业部分

有基础习题10道,拔高习题10道,链接中考或中考改编题3道。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总体上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构建关于燃烧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本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较为充足、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的积极性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被激发、被展示,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教学效率高。然而,对于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如下不足:

1、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燃烧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其中关于着火点的描述应当事先铺垫好,这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的时候会更加顺利。

2、每个小组同学提出假设问题而其他组提出反驳意见后,可以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辩论,互相反驳,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前提必须是时间充裕,并且教师要进行一定的点拨。

3、最后高低蜡烛的实验没有来得及演示,时间把握上做的不够好。针对以上不足,我觉得应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完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另外本次课程涉及到的一些实验具有污染性,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应十分注意。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

*** ****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进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禁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三、教学难点

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

实验演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逐渐减少? 2.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3.湿衣服为什么会变干? 4.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闭保存?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板书】物质都是有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向学生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活动与探究二:粒子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板书】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讨论】a湿衣服为什么在太阳下变干? b 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板书】2.分子等粒子总在不断地运动着。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吗?投影实验内容:

一杯水+一块糖=?

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 【板书】3.分子等粒子间有间隔。

【问题思考】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分子的哪些特性来解释?

(三)总结归纳

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六、反馈检测

1.物质的分子间有_________,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其分子间的______,液体、固体不容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______。

2.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______重新组合成新的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在电解水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有发生变化 C.水的蒸发和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都是化学变化 D.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香味? ②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 ③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第三篇:2015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名称

基本信息

课题3 制取氧气

执教者 课时 1

所属教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目录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氧气是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第一种具体的化学物质。之所以把氧气作为第一个学习的物质,是因为氧气不仅是一切人和生物须臾也离不开的重要物质,而且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大气)中,并且氧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教材分析

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氧气是初中化学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物质,故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本实验。本节课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生刚刚学习化学这门学科不久,只了解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但对于物质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只知道了实验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独立的实验基本操作,但如何将单个的学情分析 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连贯起来并制取出具体的物质更毫无所知。所以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还很有限,所以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教师要及时观察并给予恰到好处的启发和引导。

知识与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认识分解反应,知道氧气的工能力目标 业制法,认识催化剂。

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过程与教置的设计,提高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学方法目标

会依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

学目标

情感态

在设计装置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在实验中度与价值观

激发兴趣,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意识。目标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包括方法、反 重点教应原理、仪器装置、检验方法、收集方法等。

学重难难点

两套制取气体装置的使用原理。

本设计计划充分利用多媒体、板书、学生实验等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气体学策略的操作能力。首先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激发出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制取氧气肯定需要用“含与 设计氧”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重点是指导学生去思考和研究如何用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完成本节课的目标。教说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以观看图片的形式引入课堂

回答:氧气在我们内容,新颖,易引1.展示图片:氧气用于动植物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起学生兴趣,同时呼吸,医疗等

用途,是不可或缺的物在无形中感受到

了氧气的重要性。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观看,思考

课本未涉及,思考,讨论,回答。

但确实是最重要

自然界中氧气获的制氧方式,培养2.工业上需制取大量氧气,你认为得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开阔孩子们的思怎样制取既方便又经济? 光合作用。维,灵活掌握知识4的能力。

简单介绍工业制氧过程,引导2分思考,讨论。学生利用沸点不同来分离混合物的钟 通过工业制

物理,因为没有新氧过程介绍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69 初中化学

第一篇: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认识发生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