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名著选读思考题总结

栏目:其他总结发布:2025-01-07浏览:1收藏

经济学名著选读思考题总结

名著选读思考题

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凯恩斯书中所提的“古典学派”与现在经济学界理解的“古典学派”有何不同?

现在我们一般根据马克思的区分方法,把1830年作为古典学派和其后的庸俗经济学的分界线。

现代古典经济学是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强调经济的自由,不能有政府的干预。而庸俗经济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发展阶段,产生于18世纪末,大致结束于19世纪70年代。大卫·李嘉图把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发展到最高阶段后,随着资产阶级政治上的日趋反动,资产阶级经济学进入了以为资产阶级辩护为主要特征的庸俗经济学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尼尔、穆勒、萨伊马尔萨斯等。庸俗经济学特别指专注于分析表面现象(如需求和供给)的著作,指忽视结构上的价值关系,也指不愿意以公正的科学方法探究经济关系,尤其害怕对潜藏在商品交换行为下的阶级关系的研究。这后一方面,使庸俗经济学具有辩护性,也就是说,它更感兴趣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上的合理性,而不惜牺牲科学上的公正性。

而凯恩斯则把《通论》本书出版前一切正统的西方经济学称为古典学派。他认为在本书出版之前,各种正统的西方经济学虽然侧重点与关于共同方面的理论不同,如: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都支持无政府的干预,相信市场的“无形的手”,反对国家干预,提倡自由放任的原则。凯恩斯通过本书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因此根据是否需要政府干预经济,凯恩斯将不提倡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学派统称为古典学派。

2.“凯恩斯革命”是革谁的命?为什么?

古典理论。首先他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有效需求不可能不足,因而不存在经济危机,明确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及严重破坏性。其次屏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机理,不相信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认为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均衡,坚决主张:采用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行紧急抢救。同时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在经济危机病因探索方面的“外因论”,转而寻找不稳定的内在结构,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在古典理论中,关于就业理论有两个假设前提,工资等于劳动边际产品与当就业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其中对于第二条假设也就是当就业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这个假设假定当消费不足时,总有某种客观的力量使投资填补全部的需求不足,然后凯恩斯认为,这个状态是一种均衡状态,一种最优状态。凯恩斯认为,如果没有外界的干预,经济不可能达到新增的投资正好等于缺失的消费,因为人们总是会保留部分流动性,来满足自己的其他需要。因此当存在有效需求不足时,那么古典理论的第二个假设条件就不会成立,从而经济不会遇到危机,即使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也会自行恢复的结论也不成立。

3.凯恩斯对节俭的看法是什么?他通过什么例子说明他的观点。

凯恩斯反对一味节俭。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社会道德规范认为储蓄、节俭是美德,极少宣传消费是善举,是刺激经济的良策。他引用过孟德维尔的寓言:蜜蜂社会由于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而繁荣;又由于节俭而衰落。以此说明节俭往往对社会不利。

凯恩斯认为如果一个人由于失业而节俭,减少了支付能力时,他的减少了的支付能力会导致生产他不再能够购买的产品的劳动力中有进一步的失业人群。于是,情况会在恶性循环中越来越糟。他所能做的最佳的推测是,每当你节约了五先令,你就使一个劳动者失去一天的工作。节约五先令可以增加一个人一天的失业——以此类推。另一方面,当你购买产品时,你就增加了就业——因为你要购买某种产品,就必须有人来生产它。而如果你不购买产品,商店就会减少存款,也就不会再订货,就会有人失去工作。同时他举出了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假设我们全都停止花费收入,打算储蓄得多一些。那么,人人都要失去工作。不久以后,我们将无收入可言。没有人会多出一便士,最终是我们全都饿死——这是我们拒绝互相购买东西,拒绝彼此的服务的报应,因为那正是我们全体生存的方式。地方当局的职责也是一样,甚至更多些。

因此凯恩斯强调消费,认为更多的消费意味着更多的生产,那么就会刺激经济的发展,有望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

4.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有哪些?

凯恩斯把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1.工资单位的改变。凯恩斯认为在技术、偏好和决定收入分配的社会条件均为既定的情况下,一人收入的高低取决于他所持有的劳动单位,即取决于他的以工资单位来衡量的收入。

2.收入和净收入之间的差额的改变。也就是补充成本,预期折旧超过使用者成本的部分。消费量取决于净收入,而不是收入。3.在计算净收入时没有计入的资本价值的意外变动。这一项目对消费倾向施加远为重大的影响。拥有财富的阶级的消费可以异常敏锐地受到它财富价值的意料不到的改变的影响。4.对时间折算的贴现率的改变,即现有物品和将来物品的交换比例的改变。同时,凯恩斯认为短期内,利息率的改变对收入不变的人们的消费倾向的影响不大。5.财政政策的改变。因为个人的储蓄倾向取决于人们所期望的将来的收益。6.人们改变其对现在和将来的收入水平的差距的期望。这一点对于个人影响很大,但是就全社会而言,可能会由于各个人改变期望的方向不同而相互抵消。以工资单位来衡量的总收入一般是主要的变量来决定作为总需求函数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消费量。

主观因素:1.谨慎,为了不时之需储备一笔准备金。2.远虑。为了以后的开支而准备的储蓄。比如:养老金。3.为了获得利息和财产增值,人们普遍认为以后较大量的消费量优于现在的较小量的消费。4.为了取得能逐渐增加的生活开支。5.为了取得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感觉以及取得能做出事业的力量。6.进行投机积累本钱。7.留下遗产8满足纯粹的守财奴欲望。

5.凯恩斯如何用资本边际效率阐述经济周期的原因?

经济周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消费倾向的波动,流动性偏好状态的波动以及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都起着作用。但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周期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能使我们称它为周期的时间过程和时间长短的规律性,主要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

资本边际效率不仅取决于现有的资本品数量的多寡和生产它现在所需要的成本,而且也取决于对资本品将来收益的现行预期。因此,对耐久性的资产而言,对将来的预期在决定新投资的最优规模上自然、而且是理所当然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危机的现象下降的倾向代替上升倾向的过程总是以突然和剧烈的形式出现,正是由于预期的依据捉摸不定,所以它才会发生突然和剧烈的变动。

繁荣阶段的后期特点是:对资本品的将来收益的乐观预期强大到足以补偿资本品数量的日益充沛、它们的生产成本的上涨以及可能出现的利息率的上升。当过度乐观和过度购买的幻想破灭时,市场价格会以突然和灾难性的巨大力量下降。此外,伴随着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而到来的对将来的惶恐和不肯定性很自然地促使流动性偏好急剧增长,从而导致利息率上升。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加上利息率的上升更进一步加剧投资的下降。

正是由于恢复资本边际效率并不容易,才使萧条状态难于治理,因为资本边际效率在目前系由无法控制和不停控制的工商业界的心里状态所决定。信心恢复远非控制所能奏效。

要想解释经济周期的时间因素,必须从影响资本边际效率恢复的因素上寻找原因。一既定时代的经济正常发展所决定的、耐久性资产的寿命,二多余存货的保管费。

6.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哪一个对走出经济萧条更有效?他是如何论述的?

财政政策更有效。按照传统的理论,只要利率恰当,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因此,政府可以利用提高降低利率以此来间接控制投资的多少,从而起到影响经济的作用。但是凯恩斯认为认为,投资的数量不完全取决于利率,而主要依赖于预期的利润率。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的预期收益会发生递减,这就叫做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利润和投资数量关系时常显得不稳定,因为投资决策是根据对将来的成本和销售收入的估计做出来的,所以利润期望值会对投资决策起相当大的作用。不肯定性、风险、期望、投资者的态度和信心都会对投资决策发生影响。因此,储蓄金额多了,利率再下降,不一定就会直接引起投资的增加。因此,凯恩斯认为,一味降低利息率来刺激投资并未能始终奏效,有时投资可不受利率的影响,如果预期利润前景不妙,即使利息率再跌,只会造成储蓄多、投资少的现象。因为储蓄大于投资,所以导致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出于交易,预防,投机等目的,人们会持有一定量的货币。出于前两种目的而持有的货币对利率变化的反映是不敏感的,叫做完全缺乏利成弹性,出于第三种目的而持有的货币对利率变化的反映是非常敏感的,具有利率弹性。当面对面对全球经济下滑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政府希望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强市场的流动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是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对于财政政策,凯恩斯认为当国家扩大政府支出时,会扩大就业,扩大就业的部分会带动消费,从而更进一步的扩大投资,增加就业,这就是投资乘数效应。也就是当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加量会等于投资乘数乘以投资的增加量。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当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时,投资乘数越大,那么由于投资的扩大导致的就业量增加幅度就会越大,从而政府支出的作用效果就越大。

7.凯恩斯写作《通论》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首先凯恩斯在第一编的第二章中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关于就业理论的假设前提,认为古典理论认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的经济是一种理想,最优均衡的经济,而现实中的经济总是处于不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状态。然后凯恩斯在第三章中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不充分的就业状态,也就是分析了有效需求的理论。凯恩斯认为事实上,消费倾向和新投资的数量二者在一起决定就业量,如果消费倾向和新投资量造成有效需求不足,那么,现实中存在的就业量就会少于在现行的实际工资下所可能有的劳动供给量,而均衡的事迹工资会大于均衡的就业量水平的边际负效用。

接着凯恩斯在第三编中重点分析了消费倾向,影响消费倾向的各个因素,同时 凯恩斯认为在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一个比较固定的比率,即所谓的消费倾向,这个倾向必然小于1,因为人不会把所有的收入都用来消费。收入中去掉消费的剩余部分,形成储蓄。所谓储蓄,就是没有用于当期消费的收入。第四编中分析了影响投资量的因素。投资取决于两方面:一,资本的边际效益;二,利息率。在凯恩斯看来,所谓资本的边际效益,就是对增加一单位的资本品带来的收益的预期。由此,凯恩斯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预期的问题,认为预期收益是影响资本边际收益的最大因素。关于利息。凯恩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不同的资本资产都有各自的利息率。对利息和利息率,一方面,他反对费雪的利息理论,即所谓利息是放弃现期消费的报酬。另一方面,他也反对李嘉图—马克思式的“利息率决定于利润率”的观点。凯恩斯认为,利息率与利润率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如果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好,即所谓的资本的边际效益好,人们完全可以接受利息率高于现在的利润率。同时还提出流动性陷阱,即利息率低到一定程度时,公众对利息率的进一步降低很不敏感。

通过种种分析,凯恩斯的主要目的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最后一编,凯恩斯利用资本边际效率解释了经济周期问题。同时对一些其他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8.凯恩斯如何定义“收入”、“储蓄”和“投资”?

针对收入,凯恩斯提出了三种等价的国民收入的定义。

(1)

国民收入=消费+投资,他认为,国民收入=,其中,A为社会在一定时期(如一年中)的产品的全部卖价,为被企业家卖掉给其他企业家的部分,因此,=消费。是年终时的机器设备(包括成品和半成品)的价值,大致代表年初时的机器设备价值。如果为正号,那表明企业家在一年中进行了投资。因此=消费+投资

(2)

国民收入=。产品直接成本=F(要素收入=工资+利息+地租)+使用者成本;同时利润(企业家收入)=A-直接成本=A-F-U,因此,国民收入=全部居民的收入=F+利润=F+A-F-U=A-U

(3)

国民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消费=,储蓄=收入-消费=。

现行投资的意义必然是由于本期的生产活动而对资本设备造成的添增的价值。超过的部分,即。是由于该时期的生产活动而造成的资本设备的增加,从而也是该时期的投资。

收入等于现期产量的价值,现期投资等于没有被用之于消费的现期产量,而储蓄又等于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因此储蓄和投资的相等是必然的结果。收入=产量的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所以投资=储蓄

9.把装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废弃的矿井中,听任企业将瓶子挖出来。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什么?

政府支出对扩大有效需求的作用。凯恩斯认为,当非自愿失业存在时,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必然小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前者甚至会远小于后者。对于一个长期失业者而言,一定量的劳动不但不会引起负效用,反而可以具有正效用。因此可以说明为什么“浪费式的”举债支出在得失相抵之后还是可以增加社会的财富。凯恩斯认为如果财政部把装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废弃的矿井中,听任企业将瓶子挖出来,那么,失业问题便不会存在,而且在受到由此而造成的反响的推动下,社会的实际收入和资本财富很可能要比现在多出很多。而且这种活动能不以被消费掉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它们不会由于数量充沛而降低其效用。通过政府的扩大支出还有乘数效用,因此对就业量的增大更有作用。

二、《自由、市场与国家》

1.布坎南如何看待经济学研究中的数学方法?(见第二章第4~5节)

数学观点抓住了我们过去把人当作效用或优先机能,而且含蓄地假定这些机能独立于人们作出实际选择的过程而存在。对本世纪这段时期中几乎任何地方受过经济学教育的人来说,要他们驱除作为数学观点特征的虚构解释和先决条件当然是困难的。要放弃那里确实存在“有效”资源分配的观念也不是容易“,在那里以外”就要由经济学家作概念规定,而根据效”资源分配的观念可以检验所有的制度安排。尽管出现对过程的重视与终结一状态哲学化相对立,经济学家将只是勉为其难地放弃他们成套工具中的重要工具。

2.布坎南运用“鲁滨逊

·克鲁索和礼拜五”的例子意在说明什么?(第四章第2节~9节)

在鲁宾逊漂流记中,礼拜五成为克鲁索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克鲁索也有很大兴趣获得这一部分的知识。他不仅获得了知识,也运用知识,这种知识使他能控制礼拜五的行为。当他这样做时,克鲁索将能根据他自己的条件改善他自己的生活状况。克鲁索和礼拜五这两位实证科学家正在发现他们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而来控制这个环境,每个人都要根据他自己的估价来改善他自己的生活状况。科学在运用时含有控制的意思,而控制对个人化的私人目的不一定导致双方都有所获。他们一个人或两个人的科学知识不管进步得怎样快,问题依旧是相互调整问题。从他们的例子中还引出了供选择的制度,每一个人可能会知道自然环境中所有要素的性质,每一个人可能在不同的相互作用环境中相当精确地塑造别人的行为。克鲁索和礼拜五为了探索两人相互有利的前景,必须想象出一个在某种意义上说与他道德等值的人。而且,他必须塑造相互作用环境的预计的工作特性,在这种相互作用环境中,各方行为要受经同意的行为规则的限制。

通过这个例子,还意在说明压制中的自利行为,对现代经济学家来说,他们中许多人都是财富的最大追求者。再回到克鲁索与礼拜五的例子,我们能够看到,他必然想象怎样能使双方在一个受限制或受束缚的环境中相互交往,在那种环境中双方均受自身利益所驱使,但实现这种利益则受互相同意的“

规则”的约束。任何人如果能更精确地预测他对手的战略,他就能“稳操胜券”。

在复杂的社会中,必须适当地承认统治者或政府的作用,统治者必须“执行法律”,“维护和平”,必须“把人们追求私利的行为纳入互利的限度内”。政治经济学的最后目的是使人们能分析在某种想象情况中们自己的行为,同时分析他人的行为,根据这样的分析来规定适当的或合意的种种限制,这些限制体现在指定给统治者实施的法律中。

还说明了一种统治者的模式,只有把“私人”看作是最大限度的追逐纯财富者,市场的法律构架才能设计出来。同样的原理告诉我们,为同样理由必须同样看待“公仆”。对处在代表国家行事地位上的人,如果要适当地设计出能制约赋予他们的权力的一些的法律,我们就一定要把他们看作是追求权利最大化的人。“公仆”和在市场中的人们一样,他们的行为可以约束在互利的限度之内。假使限制“公仆”的行为是适当的,就不必给予他们剥削他们同代人的权力。

3.布坎南运用“恒温器”的例子意在说明什么?(第五章第3节)

在一间房间里有三个人:A,B和C。每人对恒温器装置有不同的理想价值,譬如说分别为华氏的60.65和70度。因为技术上的必然,装置对三个人只能有同一个温度,于是对这个装置将有变动范围的冲突说明人们对于不同的事物拥有不同于他人的利益价值观,当二者的利益价值观不同时,就容易产生冲突。人们的喜爱受信念的束缚。个人所拥有的那套信念,先于利益的估价技机能,也就是说只有在信念合理的范围内,对喜爱东西的估价才是中肯的。我们容易接受不同的人对相同事物的不同估价,可是不容易接受不同的信念。因此关于不同的信念就存在潜在的冲突的可能。

倘若三个人的喜爱或利益似乎是合理的单峰的,那末简单的多数决定将产生中项价值的结果或65度装置。这个结果实际上是一种妥协,一种似乎合理地可接受的冲突的价值(利益、喜爱)的调解,如此而已。对于不同的利益观我们并不会歧视和贬低他人。因为它产生于决策规则,根据设想,这种规则是在为政治制定规则的某个法制阶段被同意的政府的作用范围就应仅限于“私人的价值(或利益)的不同空间”发生潜在的冲突的地方。政治学的机能之一就是建立起“道路规则”,有了它使怀有各种不同利益的个人和团体能追求差异极大的目标而不会出现公然的冲突。在这个制订规则的职能中,政治用制订明显和适当的界限的办法来消弥利益与价值中间的冲突,在这些界限之内个人可以行动,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法律代表广泛持有和普遍共有的道德价值的政治的转化。在许多方面,这样的价值看来类似科学的真理。但是,从这里强调的批判意义上说,即使是普遍共有的价值在范畴上依旧与真理不同,因为他们只产生于个人而且不是独立存在的。恒温箱的温度并没有独一无二的“真理”价值,可是为了降低冲突,政府的作用就是找到一种真理价值,并在塑造历史的过程中确定下来。这样在人们进行决策时,就会减少冲突。

4.布坎南如何比较和评价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第十一章第9~11节)

美国:80年代的美国,很少有扩展到国家单位范围的道德社会,国家单位具体表现为政治实体的中心工具,即联邦政府的所有权力和机构。个人往往与大于他们自己和直系家庭较大的社会发生关系和表示一致,但是这些社会的成员往往在地理上和人数上都是次国家规模的。所以,中央政府不可能号召或利用真正“国家利益”或“国家目标”的强烈意识。那些本身充当“统治者”的人,也没有多少“国家利益”思想,而且在“被统治者”眼中他们不具有这样的“利益”。那些掌握政权者和不居官位的追随者一样,如果说他们真的以任何恰当方式依附道德社会的话,他们认同的是各种不同的次国家团体。美国作为单一的社会不是主要依靠或沉重依靠它的公民之间的国家道德社会。它的历史传统说明,这个社会之所以有活力是由于它的公民在行为上坚持道德秩序的准则。自觉坚持政府制订的法律和规则十分普遍,包括自觉支付所得税。除了少数,政府不需要用强迫手段。但是几十年来,我们的道德秩序处于被侵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看来变成道德无政府主义者,他们似乎正在失去彼此互尊的思想,失去遵守普遍规则和行为典则的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侵蚀在继续或加速,美国国内社会安定必然在恶化。在美国,传统道德秩序的消蚀,政府本身也有一部分责任。由于中央政府试图在本世纪承担更全面的任务,这种任务必然含有或假定含有某种“国家利益”的性质,它在上边讨论过的社会公有观念中不可能得到道德上的支持。说起来有点矛盾,由于我们的传统道德秩序没有能力保证社会安定,即使在政治上要求资源份额继续增加,政府对普通公民生活的于预继续扩大,美国还是变得越来越难治理了。

日本:根据我的三个模式,日本显然比美国较少个人主义、较多社会公有意识。关于在现代日本的国家和地方的道德社会的相对重要性可能引起争论。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日本人的社会公有意识限制在对次国家的团体,特别是对雇佣他的公司,但是,无论如何,有许多理由清楚地表明,的确存在适当的国家道德社会。日本人共有一种使他们的行为犹如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日本,结成一体的”这句话有真实的含义。日本那些不再与国家认同的个人和团体,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有可能更客易发生转变。倘若这种一致性真的失去,这样的个人可能直接变成道德无政府主义者。倘若这样的场景真的展开,似乎不再存在明显的办法,通过它

日本可以不出现可能的国际冒险而重获国家道德社会的意识。

5.第十二章论述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在该书中我主要关心的是表明,在初始和法前阶段,契约协定会涉及在一个共同体中人们之间的权利和所有权分配的界定、保证和实施。我关心的是表明,这种权利和所有权的分配必然先于市场过程所包含的简单交易和复杂交易,这个市场经济过程最后决定最终项目或产值即最终商品与劳务的分配;现在我直接进入这个指定题目,并提出这个个人化问题:我现在拥有的对收入和财富的名义所有权是“公平”的吗?我有权利拥有这些允许我把价值转变成经济中其他人生产的商品、劳务和真正资产的可测量数量的所有权吗?当然,这些问题之所以是最古老和最深奥的,是因为它们最难获得满意的解答。在任何这种战斗或冲突中,“公平”问题必然变得混淆不清,并同纯粹个人利益混合起来。你也许要想抢走我的钱包,因为你需要钱。这完全独立于任何对权利或占有公平的考虑之外。如果你不能直接抢去这些占有物,你非常愿意让政府机构替你去做。我要保住我的占有物,因为我要保住它们,我相当乐意允许政府不让你通过暴力拿去这些占有物。在潜在冲突的双方,“公平”都完全不必介入。你的效用函数指出,你想将我的钱置于任何可想像的分配下;但由于受法律约束,你也许不去抢夺这些占有物。可是,如果法律直接或间接地失去效力.除非有附加的约束出现,否则你将抢走这些钱。在这些附加约束中,就有你对我占有物的“公平”的态度。因此,我们回到协定上来。什么是决定你是否赞同我的占有是“公平”的。我对这些占有物的权利是优于其他人的条件或特征呢?当然,有多种解答这个问题的方式,但我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所说的契约论者的答案上。在竞争者们的待定态度被辨识之前,一项“公平规则”是一项推进竞争的竞争者们一致赞同的规则。审慎地注意这个定义的含义:如果竞争者们赞同,一项规则就是公平的,这就是说,公平是由协定来定义的协定不取决于某种客观决定的公平。分配结果中的随机因素,从政治化混合经济中抽象出来的市场经济,出身、运气、努力和选择,复活节搜寻彩蛋竞赛:一个市场模拟,作为公平规则的障碍,禀赋、才干和能力方面存在可证明和被公认的差别,执行的问题,转让税,公立教育,公平参与机会,产品分配,竞争市场、前市场状况和后市场分配,政治规则中的公平。

6.布坎南对福利国家的观点是什么?(第十六章)

在本世纪中期,所有西方国家均出现完全成熟的福利国家。普遍同意有许多后果是意料不到和不合要求的。如果现在就应该采取步骤取消那种称为现代福利国家的社会制度。这种推断出来的主张要比仅仅对它进行非实际执行的历史上的估价更会引起人们的争论。例子:一个男人或女人得出结论认为结婚是做了一件错事;如果从来没有结婚,事情“就会好得多”。可是,这个男人或女人可能同时决定,既已经结了婚,离婚就不是合理可行的办法认为既然错了就把过去建立的制度取消,换一套新的制度,便会弄糟学者和实干家提出的建设性理论论述。初步建议:我要分清社会主义国家和福利国家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具体表现为集体所有制 和经营生产性企业。福利国家从它的单纯形式说,没有这种所有制和活动。它是在私人所有制和市场指导经济的作用下实行一套集体决定的强制性的收入和财富转移办法。要把所有的转移,好象它们在功效上相同和在改革时有同样困难,就全都加以论述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将把直接论述的范围限于现代福利国家中单个最重要的转移,就是从经济中正在生产的成员转移给当前不生产的成员,主要是年金的领取人。改革标准:倘如一个现存的制度结构真正低效,必然存在某种改变或改革这种结构的方法,以使社会中全体人员或团体受益。维克塞尔提出的概念一致的试验为评价改革建议提供唯一站得住脚的规范标准(专业的经济学家承认维克塞尔标准和人们较熟悉的帕累托标准相类似。我宁愿使用维克塞尔标准,因为它把重点集中在潜在的一致意见和制度构成的变化上,而不是集中在更为形式的分配必要条件上)。现代税收转移制度的合计净负债长期一直上升,因为没有一个这样的制度曾经得到或有希望得到稳固的平衡。建设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必须是,合计净负债应该在目前的水平,必须避免再增加“隐蔽的国债的发行”。我建议对持有权利的那些人,用本金个别地“付清”。我并不建议支付的负担加在当代纳税人身上。我建议为满足在这个制度内的个人权利的资金,可以用公开发行普遍认购的国债来筹措。这笔国债的长期的利息负担,由向现在和所有今后世代平均地征税来支付。他们付款直接进入一个基金组织,再由它最后提供他们自己的退休金。这些真正的“退休税款”应在种类上与任何强制征收的税收分开,后者征收后是用于支付由于旧制度停止显然有必要发行的国债的利息。改革的执行意味在不同时候出生的人必须不同地对待。在本世纪上半叶出生的人可以允许积累对社会的净正权利。这些权必须付给。但是,在同样相对经济地位中的人,他出生在现存福利国家结构取消以后,不必再为他积累同样的权利。这样一个人是不是有资格在新选择的再分配方案中作为一个净转移接受人,要由改革后阶段的重新估价全部再分配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费用来决定。从较广范围来说,继续听任现存福利国家结构存在而不作实质性的改革,其代价要大大超过采取我所提出的决断性行动。基本问题在于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决策结构有没有能力采取显然是政治上可达到范围之内的决定性的改革。

7.第二十四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功利主义的计算:现代新古典经济学最后摆脱了由边沁学派功利主义计算强加给它的哲学桎梏。但是不幸,功利主义计算仍旧是最大化的范例,在个人行为模式中占有中心位置,它仍是形成个人“节约”和社会或政治“节约”之间方法论上空白的原因。

工程学的激励:。从最终意义说,所有科学的目的全在控制和支持解决问题;但是至少在学术努力角度上,科学家可以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照起来,工程师在解决问题中找寻他们存在的理由,或者在另一个时候向面临难题的决策者提出解决办法。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经济学家普遍直接或间接争取做个被公认的难题解决者、政策倡导者、政府顾问的角色。

名流的心理:为了使现代政治经济学摆脱这种“科学的”心理倾向(与上

边刚刚讨论的较简单的工程学迫切要求略微不同),要求比舍弃功利主义更多的东西。要求的是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政治学”学科的研究纲要的面貌,而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自幼形成秩序的原理:这个原理表明,个人的分散行动将通过包含在执行财产权和契约的法律一政府制度内的互相关联的市场结构进行协调配合。这个原则对社会哲学的意义简单明了,只要个人行动能由必然出现的市场的分散组织来协调,那末用政治力量来协调或调和的必要性就减小了。只要市场发挥作用,就不再需要政府。市场能使人们在有自由和秩序的社会制度中相互作用,政府只要提供法律保护伞就行了。

制度改变的维克塞尔标准:政治经济学家抛弃了功利主义的价值标准,接受了能够辨认出来的个人是价值来源的先决条件,他就不能依照非个人主义,价值尺度排列出不同的制度结构(包括个人权利和要求的分派)。在这一点上克努特维克塞尔提出的契约论的框架显然能有帮助。

正义和现状:我理该强调,承认没有能力以非纯粹个人尺度去估价现状中

真正的再分配的变化,不应解释为向现存的权利分派提供伦理—道德的辩护理由。根据个人的私有价值尺度来衡量,那种现存的分派安排可能比一整套供选择的办法更坏。没有出现自愿的或一致同意的改革的潜势,这只是表明现存的分派安排是方向岐异的个人标量中的唯一存在的一点。

规则、终结状态和契约论的改革:支持体现合乎宪法的再分配的安排的规范论点,产生于同意在宪法或制定规则对话中的这些安排。这种论点不是也不可能来源于外部和超个人主义的价值尺度。

社会哲学中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活跃地讨论社会哲学最终问题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它不一定是充分的。政治经济学家只能间接有助于讨论这些宏大的问题。但是,只有懂得政治经济学的原理,这样的讨论才有深远意义。

三、《社会成本问题》

1.运用文中案例说明庇古《福利经济学》的相关观点。

A某工厂的烟尘给临近的财产所有者带来的影响的解决方法无论是要工厂主对其损害赔偿或根据排放的容量及其带来的损失金额征税或是责令工厂搬出居民区B是否值得去限制糖果制造商采用的生产方法并以减少产品供给的代价来保证医生的正常工作C牛的走失与产物产量的减少哪个更有利,a在对损害负有责任的定价制度下在牛引起损害且养牛者愿意支付赔偿费的情况下,赔偿费超过农夫使用土地的支出是令人满意的,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考虑边际替代效应,完全竞争会带来产量最大化有必要知道损害方是否对损害负责因为没有这种权利的初始界定就不存在权利的转让和重新组合的市场交易,如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产量最大化不受法律制度影响b在对损害不负责任的定价制度下将牛群规模从两头增加至三头养牛业产值的增加大于不得不支出的附加成本包括三美元谷物损失费牛群规模将扩大,D鱼类的损失的价值与带来河流污染的产品的价值的权衡

企业是通过市场交易来组织生产的替代物政府是一个超级企业通过行政影响生产要素的使用

福利国家多半扩大了免除赔偿损害的范围

2.作者对庇古《福利经济学》的态度是怎样的?

A政府在经济格局中不干预使产量最大化,国家行动改变自然趋势,铁路公司对火灾负责,社会净成品与私人净产品的区别,庇古分析错误,应比较社会总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和社会产品

无报酬的服务与无赔偿的损害

私人产品来自特定商业活动追加的产品的价值,社会产品等于私人产品加无赔偿的其他地方价值的下降

就私人产品与社会产品的差异而言把分析集中在制度中的具体不足之处,用机会成本来比较要素的既定结合带来收益与替代的商业安排,应考虑安排在各方面的总效应第二,通过比较自由放任状态和一些理想世界的比较来分析,这种方法导致思维的松散,所比较的替代对象的性质从来就不清晰,应将分析出发点定在实际存在的情况来审视政策变化的效果,对个人权力无限制的制度实际上就是无权力的制度,应将生产要素视为一种权利行使一种权利的成本就是这种权利是他人蒙受的损失,各种社会格局的运行成本市场机制或政府管理机制,转变成一种新制度的成本

3.科斯定理1的内容?运用文中案例说明科斯定理1?

(提示:定理1:如果交易成本为0,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使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交易成本指外部性当事人建立交易关系,进行讨价还价、订立契约并督促执行所花费的成本。交易成本为零,意味着交易中上述几个方面的活动可以无成本地完成,这是新古典经济学隐含的一个基本假设。科斯文中,交易成本被称作“运用价格机制所需的成本”。

。在农夫和养牛人的例子中,该假设意味着:农夫和养牛人的权利都界定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经济学名著选读思考题总结

经济学名著选读思考题总结名著选读思考题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凯恩斯书中所提的“古典学派”与现在经济学界理解的“古典学派”有…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