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精选5篇)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09浏览:1收藏

第一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

上陡门小学叶文顺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的有效性做了界定。如:陈旭远教授指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在近几年的实践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细小做法:

一、关注学生前概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前概念也称为“迷思概念”或“另有概念”,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称为“自发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之前由长期的日常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和观念。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这种前概念的存在是必然的。因为个体从出生就开始了探索环境、顺应环境的活动,在活动中构建出了特定的认知模式,它们中许多只是一种对科学事物和现象的非本质认知,而且由于科学概念揭示的是复杂纷繁的自然现象的本质,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因此,表现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大多是肤浅的,甚至有些是与科学概念相悖的,容易对学生形成准确科学概念构成障碍。

心理学理论认为:绘画是多数学生喜爱的表达方式,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还不够完善,绘画能较好的反映出学生科学记录水平和观察事物的能力水平发展,许多标准心理学测试就是让被试通过绘画或涂鸦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原始想法。让学生在课的初始阶段,先对即将要观察的对象画一画,了解观察对象在儿童世界中的原型,也就是学生对该事物的前概念,再从学生前概念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三上《蚂蚁》的教学。在教学前,教师准备一张白纸,要求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看到的蚂蚁画在纸上。

师:同学们,蚂蚁我们都见过吧。

生:见过。

师:好,下面请大家把你所见过的蚂蚁认真地画在这张白纸上。

于是,学生非常专注地画蚂蚁,10分钟后开始交流汇报,学生把自己画的蚂蚁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的蚂蚁原型五花八门:有的蚂蚁睁着两只大眼睛,有的蚂蚁笑眯眯的,有的蚂蚁还露出两个凶残的大牙齿,有的蚂蚁两手叉腰站立起来了„„

由此可见,学生画的蚂蚁多数都不是现实生命世界之中的活体,而是基于蚂蚁真实形象的虚拟模型,类似卡通的造型说明学生对于真实的蚂蚁身体结构及其比例并不完全了解。学生看到各自的作品后都笑了。

生:蚂蚁怎么会笑呢?

生:蚂蚁的牙齿怎么比老虎的都锋利啊?

生:蚂蚁的眼睛没那么大吧?

„„„

师:那蚂蚁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认真地来观察它们吧„„„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事先让学生画蚂蚁的形象,暴露了孩子们对于蚂蚁身体结构认识的前概念,知道学生缺什么,知识点的基础在那个层次,根据学生的前概念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的深度,教学的手段,然后让他们自己寻找并观察真实的蚂蚁,观察比较蚂蚁的身体结构,找出自己认识上的差距,即激发了孩子观察小动物的积极性,也让孩子们认识到科学观察需要仔细认真,注重细节,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关注探究情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探究“情景”的创设,可以是一个动画课件,一个演示实验,一个游戏,一个故事,或者学生提供的一条信息,等等。总之,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趣味性、启发性、新颖性和灵活性,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热情,要根据需要精心创设。

如《了解空气》一课,我创设的探究情景是一个演示实验:“谁堵住了漏斗”?我先后请两位学生往带有塞子的漏斗里倒红墨水,第一位上来的学生,漏斗塞没塞紧,红水往下流;第二位上来的学生,漏斗塞被塞紧了,红水没能往下流。观看实验演示的同学眼球被紧紧地吸引住了,大脑也开始活跃了,问题被发现了,学生们观察得很仔细,马上就说第一位上去倒红墨水的学生,漏斗塞没塞紧,红水能往下流;第二位上去的学生,漏斗塞被塞紧了,红水没能往下流。老师顺势引导:为什么漏斗塞没塞紧,红水就能往下流?漏斗塞被塞紧了,红水没能往下流?“谁堵住了漏斗”?很多学生都说是空气,哪么认识空气,了解空气,探究空气很顺利地就往下进行。

又如在教学《磁铁》一课中,教学初始演示磁铁陀螺,磁铁陀螺飞快地旋转,在慢慢地提升中,到一定的高度时它浮在空中旋转长达两分钟之久,学生惊呆了,露出了强烈地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涵,为学生设计出一些出乎意料的新悬念,为学生表现出一幅幅神奇美妙的新知情景。让学生感知到新知世界的种种诱惑,激发出学生强烈好奇心,使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得到提高,并在此氛围下,指引着他们去求知,去探索„„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关注学生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科学课上有许多让学生动手观察、实验、研究等活动。学生喜欢在科学课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喜欢老师少讲一点、多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自己思考、分析;更喜欢老师多给自己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爱提问,但刚开始时提问的质量不高;学生问题多,但适合研究的真问题不多。

如在《各种各样的树叶》一课中,在学生认识各种大小不

一、形状各异、颜色多样的树叶后,教师尝试让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希望学生能提出“树叶有哪些形状?”、“不同的树叶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等指向性强、可研究的问题,但学生往往会提出“为什么有树叶?”、“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等课堂上无法研究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把“引导学生提一个适合研究的问题”作为学生科学探究起始阶段的研究重点,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让学生在选择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真问题与假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适合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让学生提出有一定研究范围、指向性强的问题等。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

个自己小组想研究的问题,在学生选择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研究自己的问题,研究“树叶有哪些形状?”等问题的小组很快就确定了用画图、拓印、语言描述等方法来研究形状,但研究“树叶有什么用?”等问题的小组无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法。这时再让学生重新选一次问题,学生就会选择能研究的真问题。

又如《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教师让学生混合了白醋与小苏打后,学生发现有大量的气泡从混合物中冒出来。这时,学生提出了“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会不会是空气?”等问题,这种在研究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新问题,往往是学生思考的结果,是适合研究的问题,怎么证明?寻找证据,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用火来检验。学生用火柴检验后发现火柴会熄灭,于是又产生了“这是什么气体?”这一问题,课堂在不断生成的新问题的推动下向纵深发展。在研究问题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是学生学会提适合研究问题的表现。

探究活动的学习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以儿童亲历探究过程、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为终极的,其关键在于使学生形成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根据设想选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综合能力,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往往一个真问题的提出就是一个研究的开始。在科学课的起始年级,让学生学会提真问题很重要也很必要,在科学探究的“观察、提问、猜测、验证、结论”等研究过程中,真问题的提出是关键环节,是科学探究成功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四、关注结构材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但是,我们在为学生提供材料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未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在《抵抗弯曲》的教学中,共安排了2组演示材料和2组分组材料: 演示材料第1组: 2个立柱、1个纸横梁、若干垫圈。

演示材料第2组: 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木制米尺)、重物、在米尺上挂重物的筐。

第1组材料用来演示学生分组实验时实验装置的搭建方法和注意事项,准备时必须考虑足够大并且和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类似,确保让所有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装置。第2组材料用来演示立着放横梁可以比平着放大大增强抵抗弯曲的能力,立柱考虑可以用讲台上放两把方凳,准备的重物要考虑用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并来源于身边的物品,我认为用一叠图书做重物比用钩码好。

分组材料第1组:2个立柱、3个纸横梁(1倍宽、2倍宽、4倍宽)、若干垫圈。分组材料第2组:2个立柱、3个纸横梁(1倍厚、2倍厚、4倍厚)、若干垫圈。

在准备分组材料时要考虑:立柱的高度多少比较合适?横梁用什么纸?用多厚、多宽的纸?如果没有垫圈,可以供什么来替代重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的立柱过低,纸横梁2倍宽、4倍宽时的实验数据就会很不准确;如果过高,分组实验中当横梁倒塌时,部分组的学生就会满地找垫圈。如果横梁用的纸过薄而重物又很重的话,1倍宽的横梁连1个

重物都不能承受,学生如何填写实验数据?如果横梁用的纸过厚而重物很轻的话,纸横梁4倍厚时所需要的重物要100多个,学生实验时横梁还没倒塌,叠放的垫圈已经坍塌,有时重新实验几次还是不能成功,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教学的低效。

第2组材料和第1组材料相比其实只是更换了3个纸横梁,但如果我们2组材料同时提供给学生,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在做第一组时的无意注意,影响他们的有效探究。所以我们把第2组材料中的3个纸横梁装在1个信封中,课前放在学生的课桌里,在做第2组实验时再取出来使用。另外,我们发现,如果教学中没有涉及到让各组学生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就没有必要请各组材料员到指定位置来领材料,各组到讲台前领材料会浪费1-3分钟的教学时间,也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五、关注建构科学概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倡导“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是当今科学教学的一个特点,是我国小学科学教学迈出的坚实一步。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实质上就是掌握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借助探究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并掌握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课堂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课堂实效的保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概念的抽象、概括、形成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经过一系列反复的过程。只有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形成并掌握科学概念。

如五上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建构“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这一科学概念,然而学生往往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认为物体越小、重量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一块橡皮放在水里,沉;那么把它切成一半呢?二分之一大小呢?四分之一大小呢?八分之一呢?„„有的说沉,有的说浮,气氛十分活跃。可是,实验结果与有些学生推测的恰恰相反,结果都是沉。这里教师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通过一步一步的探索,让学生明白沉浮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同一种物体沉浮的规律,建构起“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这一科学概念。所以科学探究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动动手,交流交流,而是要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现象及外表的特征进行分析、抽象,归纳出事物的共性及本质的东西,在头脑中建构出对事物认识的科学概念,这样的科学课才堪称真正意义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科学老师所追求的目标,只有在科学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究和摸索,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春天将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第二篇:探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探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学生的生活为媒介,将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文从提高教师科学素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三方面探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学生的生活为媒介,将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其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工作的执行者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因素,会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1.加强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

众多研究者发现,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比其拥有的科学知识的多少更直接影响教学水平。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小学科学教师对传统的科学本质观,如科学的实证性、观察与推理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对现代科学本质观,如科学方法、负载理论等的理解还处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而且教师对本质观的理解与教师的教龄、教学经验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关系。因此,要想加强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还要从教师专业的培养方法入手,从职前教育开始培训,提高教师的职前科学本质理论水平,加强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

2.拓宽教师的科学知识面

除了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教师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进修、培训和讲座。通过进修,可以更新教师的知识,使教师了解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动态,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有利于教师个人科学素养的提高。参加各种培训和讲座,通过与其他科学教师、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教师积累更多的课堂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以拓宽教师的科学知识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的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应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要求,因此改变小学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更注重的是教师“教”的效果,而忽略了学生“学”的效果。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与其他课程不同,很多内容都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使学生直接理解的,并且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如果不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自然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因此,突出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

第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第二,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操作创新,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

2.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

科学教学的内容涉及到的领域较多,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资源、设备的限制,很多实验过程都无法实际操作,导致很多知识点学生都理解不了。现在大部分小学校园都已经配备了电教设施和数据资源库,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和某些物理、化学反应,让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有较为直观的理解。此外,使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第二,在课下,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数据资源库和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科学知识。例如,教师可将一些科学网站介绍给学生,延伸教学内容,或建立网上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课下以小组形式学习科学知识。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教学内容要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发挥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结合实际开展探究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需要使用大量的信息、实物材料,如课外读物材料、网络信息材料等,这是开展科学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教师在选择这些材料时,可以从实际生活中选取,让学生认识到实际生活与科学研究的相关性。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就教材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这种结合实际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教材组织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室外的科学世界会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天地。课外活动是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的产物,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提高和展开。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内容,扩展科学教学活动的范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正面影响。以课外活动的形式教授学生科学知识,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快乐,还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起步阶段,会对学生未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引起教师的重视。但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鹏.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3):777-778.[2]姜扣兵.基于新形势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6(09):383-384.[3]夏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OL).小学科学网教材之窗,2012.7(04):562-563.[4]刘红平.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之我见[J].科学大众,2012,3(12):703-704.[5]麻彩霞.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04):610-611.[6]许雯.浅谈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5(60):337-338.

第三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

----以《抵抗弯曲》的教学为例

摘要: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的教学,提出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加强课堂练习”等五条实现的途径,并通过实际教学案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科学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这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吗?笔者在海曙区某教学评比活动中做评委时听了几节《抵抗弯曲》教学时发现,教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往往考虑的不够周到;分组讨论时没有根据内容与材料的实际情况,为讨论而讨论;部分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时不敢指导,一味地追求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要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要由学生自己展开,结论一定要由学生自己得出。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许多小组却不能记录准确的实验数据,没有正确的结论。从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现实中许多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当前小学科学课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的有效性做了界定。如:陈旭远教授指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

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抵抗弯曲》的教学中,我们找到一些多媒体资料导入新课:2006年03月28日韩国桑苏大桥瞬间倒塌,2007年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一条横跨密西西比河的大桥在交通高峰时期突然倒塌,上海某工厂钢结构厂房倒塌的事故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惊心动魄的事实和触目惊心的损失数据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横梁抵抗弯曲性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本课教学的应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环节,我们可以在分析两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教室中的横梁、课桌里的横梁、椅子下面的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总是立着放的事实,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科学概念。

这样,使我们的科学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科学知识有用,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兴趣盎然。

(二)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分析学情后认为:学生对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两个科学概念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我们的教学一定要了解到这一基础,不要在这2个学生已有概念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而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和比较2组实验数据上,从而形成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比增加宽度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科学概念,使学生的科学概念在本节课得到真正发展。

本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对6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他们已经有许多次对比实验的经验,本节课只是让他们再度体验和经历这一探究过程。

(三)提供有结构的典型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但是,我们在为学生提供材料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未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共安排了2组演示材料和2组分组材料:

演示材料第1组: 2个立柱、1个纸横梁、若干垫圈。

演示材料第2组: 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木制米尺)、重物、在米尺上挂重物的筐。第1组材料用来演示学生分组实验时实验装置的搭建方法和注意事项,准备时必须考虑足够大并且和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类似,确保让所有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装置。第2组材料用来演示立着放横梁可以比平着放大大增强抵抗弯曲的能力,立柱考虑可以用讲台上放两把方凳,准备的重物要考虑用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并来源于身边的物品,我认为用一叠图书做重物比用钩码好。

分组材料第1组:2个立柱、3个纸横梁(1倍宽、2倍宽、4倍宽)、若干垫圈。

分组第2组:2个立柱、3个纸横梁(1倍厚、2倍厚、4倍厚)、若干垫圈。

在准备分组材料时要考虑:立柱的高度多少比较合适?横梁用什么纸?用多厚、多宽的纸?如果没有垫圈,可以供什么来替代重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的立柱过低,纸横梁2背宽、4倍宽时的实验数据就会很不准确;如果过高,分组实验中当横梁倒塌时,部分组的学生就会满地找垫圈。如果横梁用的纸过薄而重物又很重的话,1倍宽的横梁连1个重物都不能承受,学生如何填写实验数据?如果横梁用的纸过厚而重物很轻的话,纸横梁4倍厚时所需要的重物要100多个,学生实验时横梁还没倒塌,叠放的垫圈已经坍塌,有时重新实验几次还是不能成功,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教学的低效。

第2组材料和第1组材料相比其实只是更换了3个纸横梁,但如果我们2组材料同时提供给学生,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在做第一组时的无意注意,影响他们的有效探究。所以我们把第2组材料中的3个纸横梁装在1个信封中,课前放在学生的课桌里,在做第2组实验时再取出来使用。另外,我们发现,如果教学中没有涉及到让各组学生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就没有必要请各组材料员到指定位置来领材料,各组到讲台前领材料会浪费1-3分钟的教学时间,也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及时反馈和评价

1、加强学生分组实验前的有效指导

过去,我们的科学课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实验材料、实验的步骤、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实验前都详细讲解,学生照着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实验现象明显结论正确。新课程来了,要学生自主探究,有的教师就不敢指导了,什么都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在一旁耐心地等待。我们认为不能因噎废食,许多时候必须给于学生一定的帮助。

本课的教学中,在分组实验前通过师生研讨,明确在这个对比实验中至少控制3个因素:

1、立柱之间的距离(跨度)必须相同。

2、放置的垫圈大小要相同,要轻轻居中叠放。

3、在记录数据时,使横梁倒塌(接触到桌面)的那个垫圈不能算。教师对实验的有效指导,才能保证各组实验顺利开展,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2、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和评价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获取和运

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向,使教学针对性更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如下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程度和学习的状态,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如激励性评价、调节语气、讲话的频率及需要重复或细讲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到课堂教学的轨道上来。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巧妙的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形式从学生的表述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获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法、思维途径及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本节课在讨论实验要控制哪些因素?实验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以及在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过程中,当学生不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时,当学生在交流中词不达意时,特别需要教师及时的有效指导。

(五)“学而时习”,促使科学概念的内化。

科学课也要强调适度的“时习”,一方面有利于所学科学概念的保持;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促使科学概念的内化。在课的起始阶段,适当的对上几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复习;在课的结束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对本节课或单元的科学概念进行练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在课的结束阶段设计几个选择题,根据教学时间的实际情况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促进科学概念的内化。

1、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控制的条件是()

在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控制的条件是()

A纸的材质B纸的光滑度C纸的宽度D纸的厚度

E立柱间的跨度F单个垫圈的重量G纸的长短

2、能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的是()。

A增加纸的厚度B增加纸的光滑度C增加纸的宽度D让纸变得更粗糙

3、材料的宽度和厚度,()更多的影响材料抗弯曲能力,所以房间里的横梁要()放。

A材料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精选5篇)

第一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上陡门小学叶文顺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的有效性做…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