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小结[推荐阅读]

栏目:其他总结发布:2025-01-07浏览:1收藏

第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小结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小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

第12课《〈诗经〉二首》

一、相关资料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西汉以后被儒家学派尊崇为经典,奉为“六经”之一。《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风: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赋:即陈述铺叙。比: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二、课文翻译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漂亮,美好。

逑:配偶。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寤寐:指日日夜夜。

钟鼓:钟和鼓。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

乐:使……快乐。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追求她却得不到,白天黑夜总是思念她。思念啊思念,竟翻来覆去难成眠。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挑。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芦苇。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心上人儿,正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央。

原文: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正在那岸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高地上。

原文: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心上人儿,正在那水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三、问题归纳

关雎

1.开篇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篇起兴,在河心小洲上“关关”鸣叫的雎鸠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雎鸠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抒写自己的倾心所思和强烈向往,提出文静美好的女子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全诗的纲目,统领全篇。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以景物为出发点,借景抒情,用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这个男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3.如何理解诗歌中渗透的感情?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既写了思慕追求,又深刻细微,止当所止,虽然有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也不陷于难以自拔的境地。所以,此诗的感情率真、淳朴、健康。

蒹葭

1.开篇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用水边的秋景起兴,给人以凄清之感。

2.全诗重章叠句有何作用?

重章叠句更显韵味悠长,一再“溯洄”“溯游”,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

3.谈谈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的样式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

首先,由景生情,写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环境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这样构思,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四、课文主题

《关雎》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青年执着地追求一位漂亮而善良的姑娘,反复倾诉内心缠绵的情思,急切盼望不久的将来能与意中人美满地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盼之情。

《蒹葭》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青年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表达了寻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2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

一、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1946年7月15日被杀害。

二、故事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动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最后一次讲演”。

三、理解词义

1.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2.赋予:给与。

3.发扬:发展和提倡(优良作风、传统等)。

4.代价:①获得某种东西所付出的钱。②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

5.卑鄙无耻:品行低下,不知廉耻。

6.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破坏团结。

四、问题归纳

1.“写写”“说说”“打”“杀”与“偷偷摸摸”这几个词有何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品析词语表达效果法。“写写”“说说”和“打”“杀”分别用来描写李先生和反动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偷偷摸摸”是个贬义词,这些词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憎恶之情。

2.连用三个“无耻”有什么表达效果?

连用三个“无耻”,一个比一个语气重,从斥责到控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表达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同时用“无耻”反衬后句的“光荣”,爱憎分明,很有鼓动性。

3.第五段第一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运用理解句子含义法。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战斗。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4.本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强大力量的赞颂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5.④、⑤段中的“他们”“你们”“我们”分别指谁?不断变化人称表达了什么感情?

“他们”“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作者用不断变化的人称表达不同的情感。用“他们”,表达出愤怒和蔑视的感情;用“你们”,变成直接对反动派的揭露、痛斥,表现讲演者大无畏的精神和愤怒的感情;用“我们”,表示讲演者与群众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

6.文章结尾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抒情。既是对李先生的高度赞扬,也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五、课文主题

闻一多先生在即席讲演里,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鄙行径和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真理一定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斗争精神。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3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故事背景

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三、理解词义

1.荣幸:光荣而幸运。

2.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3.领悟:领会;理解。

4.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7.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8.激变:急剧变化。

四、问题归纳

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4.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5.第八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6.“大都”“往往”“常常”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议论文修饰限制性词语作用分析法解答。“大都”指明了范围,“往往”和“常常”则指出了频率上的多。这些词语突出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普遍性,语言准确严密。

7.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无可辩驳。

8.《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知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只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9.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课文主题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

《藤野先生》

1.字词:

烂漫.绯红 驿站 不逊 匿名 瞥见 畸形 杳无消息

2.作者简介:鲁迅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3.文章体裁:回忆性散文。

4.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记述了作者在仙台学医时候的生活,赞扬了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书法了作者对他的怀念。

5.文章结构:全文38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4-45,写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离。

第三部分36-38,写离开仙台后怀念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6.文章线索:

①明线:以我和藤野先生交往为线索,围绕藤野先生崇高品质组织材料。

②暗线: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写自己弃医从文,很多事情是围绕内在线索组织材料。

因此文章虽然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7.人物形象:

①人物性格特征:藤野先生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正直、没有民族偏见

②塑造人物方法:

选择典型事例。为了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文章具体写了四件事:修改讲义,改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和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形。

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外貌、语调、衣饰等写出了他治学严谨、生活朴素的学者形象。载入对请过留学生辫子的描写,揭示了他们庸俗腐朽的思想,表达作者厌恶之情。

8.语言特点:朴素含蓄,精炼深刻。

如:①东京也无非时这样

②中国时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时低能儿

③在那时那地,我的思想却变了

2.我的母亲

1.字词: 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

2.文学常识: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3.文章内容:

首先继续了儿时的性格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往事,主体部分记叙了母亲的几个事件:4.母亲对我的管教2.母亲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3.母亲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

最后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5.作品情感: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人物形象:

①人物形象特征:为人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教子严格。

②塑造人物的方法:选择典型事例;

6.情感抒发方法:

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与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的情感相辅相成;

②用童年视角回忆往事。

7.语言特点: 朴质、真切,不加修饰。

4.列夫.托尔斯泰

1.字词:

黝黑 炙热 尴尬 犀利 滞留 禁锢 颔首低眉 锃亮 广袤无垠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2.文学常识:

茨威格,奥地利文学家。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三位大师》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他的三步里程碑式巨著是《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 卡列尼娜》

3.文章的思路:文章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反衬后半部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的眼睛,反衬他高贵的灵魂。

4.文章主题: 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5.人物描写特色:

(1)比喻的修辞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2)夸张的修辞:

“托耳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夸张的手法道出托尔斯泰那种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6.人物形象:

文章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他深邃的精神世界,洋溢着崇敬赞美之情。

7.重点语句的内涵

“直到年纪大了以后……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写出托尔斯泰晚年坚决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国家教会进行强烈的抨击。

6.《雪》

1.字词: 字音字形:凛冽,脂粉奁,词义:博识,消释,凛冽,升腾

2.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重要作品《阿Q正传》《呐喊》《朝花夕拾》。本文出自散文诗集《野草》我们学过选自《野草》的文章有《风筝》。

3.文章的思路以及作者的情感:

文中写了暖国的雪和朔方的雪,暖国的雪滋润美艳,作者的感情是充满回忆与对美好的向往。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表现出作者对不屈的斗争精神的歌颂。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情感: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3.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内蕴丰富,清新优美。

4.景物描写:细致生动

①从内容、色彩、虚实、方面展开,采用比喻、拟人的方法展示了江南雪的盎然与生机,北方雪的不屈与张扬。

②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南北雪的不同特征。

5.作品语言特征:

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冰冷的” “坚硬的”“灿烂的”来修饰雪,写出了北方雪不屈的精神。“但是”体现出来作者的情感取向。

6.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情感: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7.重点语句含义: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全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9.海燕

1.字词:胆怯、翡翠、蜿蜒、飞窜、呻吟

2.文学常识:高尔基,俄国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列宁称他“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转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本文是高尔基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原题为“海燕之歌”。

3.体裁:散文诗

4.文章思路: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5.文章主题: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英姿的刻画,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黑暗统治必将崩溃,号召人民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6.景物描写及作用: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点明海燕所处环境,衬托海燕顽强、乐观、勇敢的战斗精神。

7.海燕的形象: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8.象征手法及意义:象征手法使思想更加形象、可干,而且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空间。

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海鸥、海鸭、企鹅:害怕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

乌云、狂风、雷电:反动势力

暴风雨: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

9对比手法: 海鸥等与海燕对比,衬托海燕的勇敢、自信、乐观。

10修辞手法的运用: 反复、比喻、拟人对比等进一步增强了作品表现力。

11重点句子: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祈使句,饱含着革命先驱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渴望与期待,预报革命风暴即将到来,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2.文章感情:赞美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之类的不革命者及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敬畏自然

1.字词: 鲲鹏 蓬蒿 咫尺 呐喊 混淆 相形见绌

2.理解题目:

敬畏 是敬重畏惧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说人类应敬重自然界的万物,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文章主题:

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理解: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它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4、富有哲理的语句。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5.反问的修辞方法。

运用反问,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更强烈,有催人深思的效果。(1)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2)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16.云南的歌会

1、字词:即物起兴 龙吟凤哕 迤西 熹微 酬和 蹲踞

2、.文学常识: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代表作有《萧萧》,中篇小说《边城》等。

3、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山野对歌,欢快活泼、朴素动人;第二部分:山路漫歌,环境优美、声韵动人;第三部分: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4.人物描写方法:

一种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第二种描写人物地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运用比喻、拟人的方式展示。5.景物描写:

自然景物描写及其作用:以优美环境衬托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场景:三个唱歌场面。

6.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云南有特色的歌会,写了人们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这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17端午的鸭蛋

1.字词:腌 门槛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曾经沧海难为水

2.文学常识: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

了解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3.文章的思路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风俗;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说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鸭蛋络子。

4.文章主旨: 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文章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5.作者情感:

文章的2、3段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和自豪。

文章的5、6段,写端午的鸭蛋。表现出散淡的生活情趣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6.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

①口语色彩浓厚。②古汉语的点缀,增添了典雅之美。③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18.吆喝

1.字词: ①加点字的读音。

钹(bō)荸荠(bí qi)铁铉(xuàn)秫秸秆(shú jiē gǎn)招徕(lái)

②词语的含义。

随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合辙押韵:押韵的意思。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

2.文学常识: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1999),生于北京。萧乾先生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我国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

3.文章内容及情感:本文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充满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4.文章的结构

①总分总 ②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叙。③材料安排详略得当。④语段的衔接过渡。

5.作品语言风格:

①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②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特点。

21.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①作者:吴均(469-520),字叔痒,吴兴故鄣(浙江安吉)人,南朝梁代文学家。

②体裁:书信体。从内容上看是写景小品文。

2词语

①实词:、许、湍、奔、负、②一词多义:绝 指

③词类活用:轩 邈 ④通假字:反 见

4.重要句子含义: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课文内容及结构:

课文中作者描绘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先总说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然后写异水、奇山,最后仍归结在景色上。

6.写景顺序:先“水”后“山”

7.写景手法: 写水的清澈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水流的迅急用比喻、夸张写出,同时采用了动静结合方式;描写山的形态时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化静为动;写山中景色时用了反衬,以闹显静;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多角度的描写山的奇。

8.语言特点:

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读来琅琅上口。例如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22、五柳先生传

1、字词:嗜曾箪黔俦殇

2、文学常识:

陶渊明,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初中学过的有《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

传:实为自传。赞,助也。

3人物形象: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贫困而闲适的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4.刻画人物的方法: 思想、爱好、性格、生活、著文等方面展示人物风貌。

5.重点语句理解: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浸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

(2)好读书,不求甚解。

(3)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6.语言特点: 多有否定句式,平淡自然,高度凝练。

23.马说

1.文学常识:

①作者: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孟县)。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②文体特征: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刊发,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2.词语: 实词:骈、外见,是、等。通假字:食、见、耶。

一词多义:食、策、或、能

3.重点语句含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围绕千里马的问题展开论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5.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本文中“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借千里马被埋没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6.文章结构:

先正面提出问题,接着从反面展开议论,接着揭露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嘲讽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的中心句。

7.文章语言特点: 简洁、洗练。

24.送东阳马生序

1.文学常识:

①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②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

③人从小到大的顺序是--孩提、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

2.重点字词: 读音:缊、嗜、叱咄、俟、箧、屣、皲、媵、烨、通假字:支通“肢”,肢体 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假 古义:借 今义:与“真”相对

走 古义:跑 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

汤 古义:热水 今义:行走

一词多义 以 介词,用。如:以衾拥覆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份”。如:生多以书假余

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作“来”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表修饰关系 如: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表原因,因为。如:以中有足乐者

3.重点句子含义:

(1)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文章思路:

总体记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经历。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求师的艰难--求学的艰苦情况。

3.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奋学习的经历,对马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4.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写法

本文是长辈对晚辈的临别赠言。作者既要使晚辈有所收益,又不宜板起面孔说教,于是作者就采用了现身说法的形式,历述自己当初得书的艰难,从师的辛苦,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吸取学习的动力,把握学习的方法。既有自己艰苦经历的正面教育,又有富家子弟的求学情形提供反面教训,既含教诲,又怀勉励,写来亲切感人,很有说服力。

5.对比手法的运用:

当年求学时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态度与同舍生作对比。同舍生生活条件优裕,显得神气活现,而自己则是吃穿不如人。正因为自己将学习,求取知识当成快乐的事情,就不觉得吃穿不如人了。通过对比,使得文章更形象,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6.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的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反衬出求学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

25诗词曲五首

第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字词:柯、畔、长

2.作者:

刘禹锡(772-840)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诗文清新,语言俭朴生动。有《刘梦得文集》。

3.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这里是以诗相答之意。“乐天”白居易的字。“扬州”相逢的地点。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二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见”有“感谢”之意。“赠”指白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径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所作。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酬答。

4.诗歌主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二十多念转徙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流露了对王树文、柳宗元等已故友人的怀念呵对保守势力的愤慨,表现出旷达的胸怀呵积极进取的精神

4.重要诗句含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上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就是从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景、情、理相结合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赤壁》

1.字词:戟、销、2.背景:《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赤壁)这著名的的古战场时,有感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3.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文学家。他有政治思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杜牧的诗、赋、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4.诗歌思想内容:

作者借赤壁之战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与侥幸。

5.重要语句含义: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与侥幸。

第三首《过零丁洋》

1.字词:干戈、寥落、惶恐

2.背景:《过零丁洋》此诗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为其代表作之一,约作于祥兴二年(1279)--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之时。后来元军元帅张弘范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

3.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屡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南宋政治家、爱国诗人。

4.主旨: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5.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句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慷慨悲壮,震撼人心。

第四首:《水调歌头》

1.字词:宫阙、低绮户、婵娟、2.文学常识:①“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②苏轼(1037-1101),字子瞻,字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文学家,世称“三苏”。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称“苏辛”苏轼散文结构谨严,明白晓畅,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诗意:

《水调歌头》词的上片主要抒发对政治的感慨,极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末了想通了,仰望明月,不禁婆婆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趣。

下片写对月怀人,抒发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小结[推荐阅读]

第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小结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