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共五篇)

栏目:其他总结发布:2025-01-07浏览:1收藏

第一篇: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1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1933年)

一、从繁荣到危机(1929——1933年)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不协调)

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黑色星期四)

2、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

1、目的和手段:国家干预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主要措施

(1)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恢复银行信用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公平竞争,协调各部门的活动;规定最低工资、限制工时;《全国劳工关系法》

(3)通过《农业调整法》,调整生产和销售,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4)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工程。

(5)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应急的救济机构等。

3、意义

(1)积极: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美国人民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局限:未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建立: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2、政策: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中下层民众不满;群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

2、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3、措施

(1)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共

(2)焚烧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3)掀起反犹狂潮

(4)发展军工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内阁制定夺取满蒙,再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政策。日本受到经济危机重创。

2、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行动:制定《国基准则》。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8)

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东方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2、全面爆发: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主要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太平洋战场

4、战争进程

(1)1940年攻陷法国

(2)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巴巴罗萨计划)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虎!虎!虎!),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1、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2、转折点: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德战场)。

3、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垮台。

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联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

(1)目的: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问题。

(2)时间:1945年2月,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

(3)内容:①彻底打败德国,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2、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3、战争结束: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1945年8月美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8月15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4、二战的影响: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灾难(人口、财富、环境)。但击败了法西斯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2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 冷战

一、冷战的发生

1、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背景:美国成为最强军事、经济国家;推行民主制度、自由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有侵略性。

苏联认为美国是潜在防御对象。

3、开始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政治表现)

4、发展: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经济表现)

二、德国的分裂

1、分区占领: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2、柏林危机

3、东西德: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4、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北约:1949年美英法等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华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3、影响:美苏敌对发展到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1、背景:原有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科技、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2、欧洲共同体:1967年,简称“欧共体”,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组成。

3、作用: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4、欧盟: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1)原因: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发展

(2)发展:七八十年代放缓。90年代以后,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

②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的大量军需订单;

③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

(2)成就: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影响:国际地位提升,谋求成为政治大国而增加军费,引起亚洲邻国不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欧洲:英、法、联邦德成为“福利国家”

2、美国:修订《社会保障法》,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3、影响:缓和阶级矛盾,创造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苏联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影响: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但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模式,取消各国共产党自主权。

2、中苏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措施: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上:垦荒运动,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影响: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2)影响: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轻工业与新兴产业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顽疾。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加速经济改革,效果不佳,转到政治体制改革。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2、东欧剧变

(1)原因:各国改革效果不佳,社会矛盾尖锐。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受戈尔巴乔夫政治多元化影响。

(2)措施:政治上,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经济上,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苏联解体

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年底解体。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

1、背景:亚非国家取得独立,面临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问题

2、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3、万隆精神: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

4、影响: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只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非洲年

1、开始:首先在北非开始,1951年利比亚独立

2、发展:1952年,埃及纳赛尔领导埃及获得独立。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3、高潮: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4、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摆托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卡斯特罗,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

第六单元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第20课 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1.联合国

成立时间:1945.10。

总部:纽约。

主要机构:

①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大会。

②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担负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由 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

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③联合国秘书处。

2.国际安全: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1.经济全球化:

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特点: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

表现:

①国际投资和贸易迅速增长;

②跨国公司影响加大;

③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④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

2.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时间:1995.1.1

宗旨: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作用:

①促进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

②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和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

③推动者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2.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等。

3.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表现:

①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

②2003年,美国未经过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原因:欧盟、日本和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国家或国家联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表现:

①欧盟成立后,欧洲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日本也在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③中国通过 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④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致力于国家复兴,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表现:

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②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有有利地位。

2.中国态度:

①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②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

③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四、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指美国。

“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信息时代: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影响:拓展人类生活空间,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妇女获得选举权。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妇女解放运动。

2、文件:《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生态问题:温室效应,污染和浪费淡水资源,土地荒漠化,森林乱砍滥伐。

2、人口问题

(1)表现:人口增长过快,2011年,全球人口达到70亿。

(2)影响: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饥饿问题。

第二篇: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

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一)

机械能和内能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7、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1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1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二)

机械和功

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2.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镊子,筷子,扫地用具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3.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4.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5.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详见公式总结)

6.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7.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8.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9.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P=W/t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三)

电磁铁的应用

一、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电磁起重机:电磁铁在实际中的应用很多,最直接的应用就是电磁起重机。把电磁铁安装在吊车上,通电后吸起大量钢铁,移动到另一位置后切断电流,把钢铁放下。大型电磁起重机一次可以吊起几吨钢材。

2.电磁继电器:电磁继电器是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使用电磁继电器可用低电压和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和强电流,实现远距离操作。

3.电铃:电路闭合,电磁铁吸引弹性片,使铁锤向铁铃方向运动,铁锤打击铁铃而发出声音,同时电路断开,电磁铁没有了磁性,铁锤又被弹回,电路闭合。如此不断重复,电铃发出了持续的铃声。

4.电磁选矿机:电磁选矿机是根据磁体对铁矿石有吸引力的原理制成的。当电磁选矿机工作时,铁砂将落入B箱。矿石在下落过程中,经过电磁铁时,非铁矿石不能被电磁铁吸引,由于重力的作用直接落入A箱;而铁矿石能被电磁铁吸引,吸附在滚筒上并随滚筒一起转动,到B箱上方时电磁铁对矿石的吸引力已非常微小,所以矿石由于重力的作用而落入B箱。

5.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采用无接触的电磁悬浮、导向和驱动系统的磁悬浮高速列车系统。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有速度快、爬坡能力强、能耗低运行时噪音小、安全舒适、不燃油,污染少等优点。并且它采用高架方式,占用的耕地很少。磁悬浮列车意味着这些火车利用磁的基本原理悬浮在导轨上来代替旧的钢轮和轨道列车。磁悬浮技术利用电磁力将整个列车车厢托起,摆脱了讨厌的摩擦力和令人不快的锵锵声,实现与地面无接触、无燃料的快速“飞行”。

6.扬声器: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当声音以音频电流的形式通过扬声器中的线圈时,扬声器上的磁铁产生的磁场对线圈将产生力的作用,线圈便会因电流强弱的变化产生不同频率的振动,进而带动纸盆发出不同频率和强弱的声音。纸盆将振动通过空气传播出去,于是就产生了我们听到声音。

家里的一些电器,如电冰箱、吸尘器上都有电磁铁。在电动机、发电机和电磁继电器里也用到电磁铁。全自动洗衣机的进水、排水阀门,卫生间里感应式冲水器阀门,也都是由电磁铁控制的。

二、电磁铁在农业上的应用

磁铁还有一种用途,说来更有趣味:它能在农业上帮助农民除掉作物种子里的杂草种子。杂草种子上有绒毛,能够粘在旁边走过的动物的毛上,因此它们就能散布到离母本植物很远的地方。杂草的这种在几百万年的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特点,却被农业技术利用了来除掉它的种子。农业技术家利用磁铁,把杂草的粗糙的种子从作物的种子里挑选出来。如果在混有杂草种子的作物种子里撒上一些铁屑,铁屑就会紧紧地粘在杂草种子上,而不会粘在光滑的作物种子上。然后拿一个力量足够强大的电磁铁去对它们作用,于是混合着的种子就会自动分开,分成作物种子和杂草种子两部分,电磁铁从混合物里把所有粘有铁屑的种子都捞了出来。

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四)

比热容

1.实验:用两相同的电加热器给M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它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可以看到:1)在通电相同的时间里,煤油的温度升高得高。2)要使水和煤油升高到相同的温度,则应给水的加热的时间要长一些。

2.结论:质量相同(如:1kg,也叫单位质量)的不同的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如:大家都升高1°C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物理上,把物质的这一种特性叫比热容。

3.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一种物质的温度升高(降低)1°C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a.单位:J/(kg°C)读作:L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b.符号:C如:C水=4.2×103J/(kg°C)

c.意义:1kg水在温度升高(降低)1°C时,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d.比热表:1)水的比热要记住。水的比热很大。

2)水和冰的比热不一样,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的比热一般不同。

3)液体的比热比固体的比热大。金属的比热都较小。

e.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受温度、质量和物体的形状的影响,但要受物态的影响。

f.练习:关于比热容,下列廉洁正确的是:()

A.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

B.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在的吸收的热量多。

C.比热容的单位为J/kg.D.一桶水的比热容大于一杯水的比热容。

4.热量的计算: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其中:c为该物质的比热容单位一定用J/(kg°C)。M为物体的质量,单位一定用kg.△t为物体升高的温度,单位一定用°C.△t=(t高温-t低温)同样,这个公式,可以应用于放出热量时的计算。只是要把“Q吸”改为“Q放”即:Q放=cm△t,其中△t=(t高温-t低温)

5.公式变形:c=Q吸/m△tm=Q吸/c△t△t=Q吸/cm

Q放=cm△tQ吸=cm△t这两个公式只适用于物态没有发生变化时。

6.理解公式:c=Q吸/m△t

7.这个公式只是利用已知物体的质量、吸收(放出)的热量、变化的温度时计算物体的比热。一定不要认为:C与Q成正比,与m和△t成反比。因为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一个确定的物质而言,它的比热是一定的,它不随物体的温度、形状、体积、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跟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和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7.计算:1)一盆水有25kg,它从25°C升高到了29°C,则这盆水吸收了多少J的热量?

2)一个500g的铝锅内盛有5kg的水,它们从100°C降低到了25°C,则这锅水共放出了多少J的热量?

3)一杯500g20的冷水与杯300g80的热水混合后的温度是多少?是否是冷水上升高的温度就一定等于热水降低的温度呢?而冷水吸收的热量是否等于热水放出的热量呢?

4)冰的比热容为2.1×103J/(kg°C),使100g从–25升高到–5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8.因为C水>C砂石,所以,它们放出或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的温度是不相同的,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由于水的比热大,水温度将高于砂石的温度。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由于砂石的比热小,因而,砂石的温度将高于水的温度。因此,农民常在较冷的夜间往田里加水,而在第二天早上时,便把水放掉。就是利用水的比热大的特性,为禾苗保暖的。而不致于冻死。工业上,也常用水的比热大的这一特性,用水来作冷却剂。

第三篇:初三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物理量(单位)公式备注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v= S:路程/t:时间

重力G(N)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kg/m3)ρ=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G物+G轮)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 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 ×100%

功率P(w)P= W:功 t:时间 压强p

(Pa)P=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 的竖直距离)

物理量单位公式 名称符号名称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F 牛顿(牛)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Pa P=F/S 功 W 焦耳(焦)J W=Fs 功率 P 瓦特(瓦)w P=W/t 电流 I 安培(安)A I=U/R 电压 U 伏特(伏)V U=IR 电阻 R 欧姆(欧)R=U/I 电功 W 焦耳(焦)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J Q=cm(t-t°)比热 c 焦/(千克°C)J/(kg°C)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热学部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1)、I=I1=I2(2)、U=U1+U2(3)、R=R1+R2

(4)、U1/U2=R1/R2(分压公式)(5)、P1/P2=R1/R2

6、并联电路:(1)、I=I1+I2(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4)、I1/I2=R2/R1(分流公式)(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共五篇)

第一篇: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