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122

栏目:自查报告发布:2025-01-09浏览:1收藏

第一篇:教育资源自查报告

教育资源自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 《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战略要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生源变动趋势,按照省定基本标准,在各校均配齐图书册数,中心校配备专人图书馆管理员1人,并制定图书馆制度,依章对图书馆进行管理,图书找册及图书借阅登记等。其他基层各校也都配备兼职图书馆管理员1人,更好地服务了学生,使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实验仪器(数学教具、科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上学期东坡、松东小学两校新购教学仪器设备总金额共163799元整,完善了这两校教学设备配备,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各校实验室都配备兼职管理员1人。各学科实验人员实验课结束后,均按要求及时把实验仪器、物品收齐排放好原位,以免丢失,确保下次使用。

信息技术配备情况:中心、枫林两校都配备完整多媒体教学设备各一套。网络教室配备:沁后、松西、松东等片校均配有网络教室用于教学使用,配备相关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并定期检查设备有无损坏情况,及时进行维修等,使设备能够正常运作,保持正常教学秩序。

枫林小学新教学楼已竣工投入使用,新增一块面积3000多平方运动场地,目前正准备投入资金100万元左右,建成塑胶跑道,以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第二篇:教育资源

近年来,人们对教育的不断重视,使入学人数不断增加。但贫困地区学校受经济情况,环境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也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要求,以今年彭水县城中的三所中学为例:在学校校园面积不足100亩的校园中,在校生人数已远远超过4000人大关。如此庞大的学生人数体现了贫困地区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但在学校规模扩大的同时,学校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各种困难逐步出现。从整体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学校硬件设施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按学校学生人数的多少拨给,所拨经费仅能维持学校的基本开支,对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场地和器材条件的改善,则远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条件的要求。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农村家庭希望自己的子女得到更为良好的教育,纷纷涌进县城学校,造成了学校在环境设施条件不足的条件下,学生多,班额大(一个班人数字多达80人左右),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费力,管理难度大,教学效果不佳。尤其是体育课,在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彭水中学是彭水县唯一的一所市级重点中学,按理说他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但从实际上看.一所4000多人的学校,教学班70多个,可面积不足100亩,教室环境差,相互干扰大,影响了教学秩序,学校的运动场不足500平方米.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锻炼的场地。

二、教师和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也应适应发展的要求,由于客观原因,许多的教师对教学的兴趣不浓。其原因在于:由于教师待遇不高,当地教育机关管理不完善造成学校之间不正当竞争。以彭水县城的三所中学为例,大多数的教师千方百计地向彭水中学靠,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有政府的大力帮助,这所学校各方面条件都好于其它中学,教师的待遇也要好一些,无法去的教师心灰意泠,无心认真教学,许多教师不能进彭水中学便远走他乡,去寻找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转学的念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由于彭水中学是市属重点中学,生源、师资及教学质量相对较好,其它中学的学生总是千方百计地转到这所学校,所以每年的学期开始,总有一大部分学生流失,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把学校拖入困境。

三、教学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专设了教研室,学校也设了年级组长,学科代头人,学校举行公开课,教研活动等,但这些活动都流于形式。虽然教学改革是一浪接一浪,而在贫穷落后地区的大多数教师却充耳不闻,安于现状,思想僵化,不求上进。许多教师也想搞科研,却找不到出路。许多教师仍然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题海战术,以求得期末或者是升学考个好成绩,以利于自已的职称晋升,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领导忙于处理自己的工作,教师忙于自己的考核而上课,谁都不愿意潜心去搞科研,没有明确教研是教学的需要。为此教学工作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多是做急功近利的事情。另外,教育部门对教学科研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只看教学成绩。

四、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校风学风存在的问题

教师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由于教育行政机关对教师的不合理抽调和学生生源的流失,一些学校的一些科目的教师奇缺,加之教师待遇低,导致心理的失衡,教师难以集中精力在教学上。由于学校经费严重不足,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职业培训和学历的提高。教师的不安定影响了学生的不安定。由于好的学生流失,留下的绝大多数是多少有些问题的学生,没有一部分好的学生来带动这些问题学生,全靠教师来教育,真的太难了。厌学的学生不断增加,这势必影响了学校的校风,不少学生根本不在乎成绩的好坏,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面,经常打架,出风头,打烂门窗,甚至殴打教师等现象时时发生.这种现象严重地败坏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

五、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由于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设施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尽管教师也经过各种新课程培训,但面对新教材,如何实施新课程新课标,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其改革效果微乎其微,其主要原因:一是教师积极性不高。推行研究性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必须有相应的教学器材。教师仅凭一双手和一张嘴而没有相关的教学仪器作为辅助,仍然保持教师讲,学生听的的教学模式;二是学生思维根深蒂固,家长观念陈旧。学生是课改的主要对象,是最关健的因素,许多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形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对所学的知识不求甚解,一离开书本便一片茫然,无所适从。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观念差,不善于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现在绝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绝大多数的家长要求教师严格管理学生,只关注孩子的考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家长的种种压力,导致了许多学生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如厌学、逃学,甚至产生自杀念头和考试作弊等等.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由于要得到高分,学生总是忽略了身体的锻炼,身体素质下降;三是学校评价制度的陈旧老化,学校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总是以考分的多少,升学的人数来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的业绩。并未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评价学生和肯定学生。

对策建议:教育关系着国家强盛兴旺,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教育行政机关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制定出合理的的办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当地行政机关对教师的调节应该有一个宏观调控,应以有利于学校发展为前提。学生的流失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学校之间的不平等竞争;提高继续教育在教研工作中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只有上下同心,才能解决贫困地区面临的困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中国当代教育科研与实践》2007上,中国言实出版社(1)马毕勤 孙则亮【新课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黄仕俊【农村小学教研工作存在问题的思考】(3)熊武术【农村中学存在目前存在的困境】

摘 要:我国在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之后,义务教育开始进入全面提高普及的新阶段。因此,西部贫困地区的普九成为当前义务教育“攻坚”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西部贫困地区不能普及义务教育的原因,提出了重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代课教师的待遇,合理布局贫困山区教学点等一系列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问题;对策

我国农村教育在2000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后,将逐步进入全面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两全”新阶段。从“两基”到“两拿”,一字之差,却折射出我国农村教育整体思路、发展方向的历史性变化。但在“普九”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全国还有431个县尚未“普九”,其中372个县集中在西部地区。200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07年底在西部地区实现‘两基’,西部地区‘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到2010年,西部地区所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实现‘普九’目标,全国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本文通过对西部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期望进一步坚定我们对这些地区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信心,并认清这些地区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笔者通过参与世界银行的“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评价”课题,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和隆安县的义务教育状况进行过实地调查。本文是在调查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一、研究的背景

都安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总面积4095平方公里,其中大石山面积占 89%,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都安县是集老、少、山、穷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的特困县。全县由大大小小的15340个弄场构成,其中有人居住的7959个,素有“千山万弄”之称。全县辖20个乡2个镇,247个行政村,7202个村民小组。聚居壮族、瑶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全县总人口为626018人(2000年农业人口58837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3,9%)。壮族人口 463701人,占总人口的74%;瑶族人口135278人,占总人口的21.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都在4万人以下。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都安县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教育文化落后,目前全县尚有12.5万人未解决温饱,有28.7万低收人人口,是全区2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目前,该县有高中3所,在校学生5032人;初中22所,加上联中(小学初中连在一起)一共41所,初中在校生26645人;完小252所,民办小学4所,教学点867个,在校学生64075人。都安县教育发展缓慢,据该县教育局提供的数字,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2%,还有8%的适龄儿童不能上学,小学辍学率达22%,初中辍学率达40%。该县计划于2006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隆安县位于南宁市西南,总面积2264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其中6个镇,7个乡),129个行政村,1358个自然屯,居住着壮族、瑶族、苗族等士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2/3的人居住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大石山区。全县人口为375561人(据2000年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97%。该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以种植甘蔗为支柱经济。全县有5个乡镇分布在大石山区,耕地面积少且极其贫瘠,素有“一分土地九分石”之说。该县也是全区2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由于自然环境差,资源贫乏,经济结构单一,该县经济发展缓慢。200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99908万元,人均2703元;县财政收入11188万元,人均财政收入303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76元。

隆安县全县有3所普通高中,2所私立学校,有420个教学点。初中10%的学生辍学,小学辍学率也偏高。该县计划于2008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从上面的介绍中不难发现这两个县的一些基本特征:经济发展缓慢,地理环境恶劣,少数民族聚居,群众生活条件差等。这些年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九五”期间和“十五”期间的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来帮助解决义务教育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普及义务教育的难度仍然很大,仍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和处境不利的学童在接受义务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突出表现为农村贫困地区辍学率偏高、小学毕业生入初中的比例偏低、部分学生难以取得满意的学习成绩等。下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描述与分析。

二、普及义务教育的障碍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在对都安、隆安两县的调查中发现,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89。4%的被访教师认为经济上难以负担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对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阻碍主要体

现为两点:

一是部分家庭难以负担基本的教育杂费,因此不得不让子女退学。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广西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往往十分恶劣,农业收成很低,很多瑶族地区家庭的全部家当只值一两百元钱。很多家庭维持基本生活尚且困难,要供子女读书就更不容易了。瑶族地区辍学情况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经济条件差。国家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后,学生辍学情况有所好转,但仍有许多学生交不起费用。二是许多贫困学生因为要帮助家里干活或出外打工,不得不在小学或初中阶段中途退学,相当一部分学生读完小学就不再继续念初中。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困难,很多14、15岁左右的初中生出外打工,这也是初中生辍学率高于小学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阻碍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落后思想观念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家长不重视孩子上学,甚至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二是家长有重男轻女的观念。通过问卷调查显示,两县94.5%的被访老师认为“有些家庭或村庄不重视孩子上学”是不利于农村孩子上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实地访谈调查中也了解到,贫困地区尤其是特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往往没有充分意识到让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性。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广西的部分贫困地区尤其是在瑶族地区影响着女童接受义务教育,如都安县隆福乡几个瑶家村寨的女童入学率远远低于村里儿童的平均入学率,瑶族女生上中学的也比较少。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有24.4%的教师认为重男轻女的思想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3.办学条件差,校点分散。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广西山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0.8%,因此教学点特别分散。目前全区有教学点21260个,其中1个教师的教学点11826个;2个教师的教学点4325个;3个教师的教学点2341个;5个学生及以下的教学点1241个;6—10个学生的教学点649个;11—15个学生的教学点4092个。由于教学点分散,山路崎岖,因此学生上学行路难,还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在同时受到家庭经济条件、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这种办学条件的客观限制就会阻碍贫困与处境不利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有62.5%的教师认为办学条件差是不利于学生上学的主要因素,有49.8%的教师认为学校布局不合理,学生上学困难是不利于学生上学的主要因素。

4.部分学生对学习缺少兴趣甚至厌学。据隆安县教育局介绍,该县厌学的学生比例约,15%,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差,缺少基本的体育设施、图书、实验仪器,教:质量差,学生觉得读大学无望等。

5.部分教师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差,教师队伍不稳定。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贫困地区部分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培训,教学能力较差,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产生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在辍学学生中占有很大比例。同时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承担重要职责的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

根据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在这些地区实现全面地普及义务教育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1.重视包括教室在内的学校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善与维修。鉴于这些贫困山区的小学和初中危房较多的实际情况,尽管自治区正在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但该工程的经费远远不足以全部解决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危房问题。自治区教育厅所规划改造的中小学危房,主要是 D级教室危房,而实际上影响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上学和学业成绩的物质基础不仅是破烂不堪的教室,还有影响师生健康的破旧的宿舍、食堂和厕所。经过实地研究发现,许多学校的师生宿舍、食堂和厕所也是危房。因此,提供资金对此类基础设施进行新建、改善或维修,减少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困难,有助于降低贫困地区学校的辍学率。

2.改善代课教师的待遇,提高他们实施义务教育的积极性。代课教师多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些地区的代课教师往往占到该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约三分之一。尽管这些代课教师中许多人认真教书育人,甚至成为有些学校的骨干力量,但他(她)们与学历和职称相似的公办教师在报酬上的巨大差距(相差大约4—5倍)不能说不是影响学生上学和学业成绩的—个不利因素。笔者认为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可以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人事制度改革,结合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淡化公办或代课这种身份上的区分,主要从岗位管理和合同管理人手做工作。这样既可以将不合格的人员清理出教师队伍,又可以将优秀的临时聘任人员稳定在贫困地区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从而改善代课教师的待遇,提高他们实施义务教育的积极性。

3.发展远程教育,重视卫星电视、影视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从我们实地观察和访谈的情况来看,尽管“九五”以来都安和隆安两县都重视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但由于贫困山区教师到县城参加继续学习难以解决路费和其他费用,从成本一效益的观点来看,以地区为单位发展卫星电视在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中的作用是经济有效的。地区高师院校有条件成为卫星电视的中心,依托地区高师院校远程教育的优势,把高师远程教育与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投入经费加强现有高师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同时将一定的经费用于乡中心校的接收设备,依靠高师院校的硬件和知识信息资源优势,搞好贫困山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4.重视扶贫与“普九”的结合,把“普九”工作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实地调查来看,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基本是脱节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应当把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其应有的内容之一。在扶贫资金中,应该划拨一部分用于贫困家庭儿童的教育上。例如,为特困家庭学生设立助学金,帮助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又如,在初中教学内容改革中加强职业准备教育,这可以与扶贫工作的某些经济开发项目结合起来。这样,通过加强扶贫机构与学校的联系与协调,既能促进贫困地区的早日脱贫,又能加快普及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

5.合理布局贫困山区教学点、完小和中心校,建立网状基础教育系统。贫困山区的教学点远远多于完小和中心校。撤并一些教学点,完善村完小是必要的,但撤并教学点要实地考察,充分考虑年幼儿童走读的实际困难,不随意撤掉一个教学点。根据调研县有些教育行政领导的意见,贫困山区山高路险,山村距离村完小较远,家长不放心儿童上学,因此,保留教学点是上策。关键是要加强村完小、尤其是中心校与教学点的联系和管理,建立中心校一村完小一中心校的网络,提高普及小学教育的质量。

6.发挥贫困县教师进修学校(或中师)在山区小学教师培训中的作用。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隆安县教师进修学校近4年来利用假期和周末送教下乡的经验值得推广。贫困县

小学教师的非学历培训可以充分利用县教师进修学校(或中师)的资源,使贫困山区小学教师有机会学到教育教学经验和知识。在国家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中,小学教师非学历培训的重点将转移到对新课程思想理念和教材内容与结构的理解上,使他们树立新的课程与教学观。这项工作让各县教师进修学校来承担将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7.加强学校“软件”和校园环境建设,让学校成为吸引儿童的地方。学校既是读书的地方,也要成为儿童生活和成长的地方。调研发现,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极度缺乏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缺少音乐、体育、艺术器材和设施。从实地考察的两个县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学校的经验来看,加强学校“软件”(系指书籍、音、体、美教育仪器和设施等)建设和校园绿化规划,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兴趣,使学校成为吸引儿童的地方,是制止辍学、厌学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有力举措。

第三篇: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自查报告

XXXXXX公司

2013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自查报告

XXXXXX公司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六日

报告编制:谢华

报告审核:成方中

企业法人(签字):

一、企业概况

XXXXXX公司的前身为“四川省球溪河糖厂”,于50年代建成投产,隶属四川省轻工厅管辖。该厂于1997年8月改制,更名为“四川省泉江糖业有限公司”,五年后宣布破产,其生产性资产向社会集体拍卖,“资中县地方电力公司”购买后,于2002年12月更名为“四川省资中三江工业有限公司”。两年后资中县委和县政府出于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发展地方经济的考虑,通过多方协调,“四川省资中三江工业有限公司”又于2004年11月9日将其名下全部生产性资产转让给“四川XX食品有限公司”,后更名为“XXXXXX公司”。XXXXXX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是一家生产经营食用酒精、DDGS饲料、热力、电力为主的民营企业。公司地址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球溪镇,占地面积200余亩,注册资金8100万元,拥有员工300多人。

XX公司总装机容量为1×3MW+1×6MW共9MW,两台均为冷凝式汽轮机组,供气锅炉为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公司实行内部联产制,热电分厂利用煤矸石等低热值煤为酒精分厂、DDGS饲料车间、CO2车间的日常生产供热和供电。

XX公司历来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强调企业要节约资源,削减污染,提高效益。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采用较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进行生产,大力开展技术改造,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降低产品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努力促使产品升级换代。

第四篇:教育技术资源汇总

教育技术资源汇总

国内教育技术期刊:

1.《中国电化教育》 2.《电化教育研究》 3.《中国远程教育》 4.《远程教育杂志》 5.《开放教育研究》 6.《教育技术通讯》 7.《教育技术研究》 8.《教育信息化》 9.《现代教育技术》 10.《电化教育通讯》 11.《教育技术》 12.《电教世界》 13.《教育信息技术》 14.《北京电化教育》 15.《江苏电化教育》 16.《湖南电教》 17.《天津电教》 18.《上海电教》 19.《湖北电化教育》 20.《内蒙古电化教育》 21.《信息技术教育》 22.《浙江现代教育技术》 23.《中小学电教》 24.《外语电化教学》 25.《网络科技时代》 26.《教育传播与技术》 国外教育技术期刊 1.《教育技术期刊》 2.《美国教育技术》

3.《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view》

4.《教育技术学》(注:日内瓦大学虚拟图书馆的一本杂志)5.《国际教育技术期刊》 6.《澳大利亚教育技术杂志》

7.全美远程教育杂志列表http://ccc.commnet.edu/HP/pages/darling/journals.htm

教育技术相关书目简介

1.何克抗、李文光 《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何克抗等 《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傅德荣、章惠敏 《教育信息处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丁兴富 《远程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祝智庭 《网络教育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7.黄荣怀 《信息技术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黄荣怀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案例精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9.黄荣怀 《协作学习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10.黄荣怀 《校校通的基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黄荣怀 《校校通的核心—信息资源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黄荣怀 《校校通的目的—教与学的应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荣怀主编,《校校通的保障—维护、管理与培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薛理银、黄荣怀编著,《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1997年5月,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7年;

15.黄荣怀编著,《信息网络与教学》,1997年3月,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7年

16.李运林、徐福荫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7.南国农 《电化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18.尹俊华、戴正南 《教育技术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19.乌美娜 《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0.施良方 《学习论》、《课程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1.邵瑞珍 《学与教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22.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3.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教育信息化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4.余胜泉等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5.高利明 《现代教育技术》中央电大出版社 1997 26.黄清云 《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7.张祖忻主编 《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极其演变》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8.尹君华主编 《教育技术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9.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组编 《教学技术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0.沈亚强、蔡铁权、程燕平、楼广赤编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8 31.南国农、李运林编 《电化教育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2.容世彦、和仲池编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宇航出版社 1999 33.龚义建、黎仰安编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34.胡礼和 《现代教育技术学》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35.李克东,谢幼如编著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 科学出版社 1992 36.顾明远 谢邦同、乌美娜 《教育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7.盛群力等《现代教学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

38.李运林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39.李克东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40.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命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41.师书恩 《计算机辅助教育》 北师大出版社 1992 42.何克抗 《计算机辅助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43.南国农、李运林 《教育传播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44.李克东、谢幼如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 科学出版社 1994 45.(美)加 涅(Gagne,Robert M.)主编 《教育技术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46.加 涅(Gagne,Robert M.)《教学设计原理》《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47.(爱尔兰)基更(Desmong.keegan)《远距离教育基础》《远程教育研究》《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8.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著 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9 49.Bruce Joyce等,荆建华等译 《教育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0.《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51.《教学技术学:过去、现在和未来》 52.《教学技术:定义、术语和范畴》 53.《教学设计原理》 54.《教育媒体与学习技术》

55.《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 56.《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 57.《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与问题》 58.《教育技术学基础》

59.《教育媒体与技术年鉴2002》

60.陈琦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62.高文《教学模式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6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64.Barbara B.Seels,Rita C.Richey,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Definition and domains》 1994 65.Patricia L.Smith,Tillman J.Ragan 《Instructional Design》 1992 66.C.M.Reigeluth, 《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1983 67.Timothy J.Newby,Donald A.Stepich,James D.Lehma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rTeaching and Learning:Designing Instruction, Integrating Computers,and UsingMedia》 68.Barbara Seels,Zita Glasgow, 《Mak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Decisions》,SecondEdition 1998 69.William J.Rothwell and H.C.Kazanas, 《Mastering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a systematic approach》,San Francisco, Calif,1998 专家资源 1.北京师范大学

尹俊华 何克抗 乌美娜 黄荣怀 余胜泉 杨开城 师叔恩 李薇薇 高福文 2.西北师范大学 南国农 萧树滋 杨改学 3.华南师范大学

李克东 桑新民 徐福荫 丁新 4.华东师范大学

祝智庭 张际平华东师大其他教师简介 5.华中师范大学 傅德荣 赵呈领 6.北京大学

汪琼 高利明 尚俊杰 吴筱萌 缪 蓉 7.清华大学

张健伟 王学优 吴庚生 谢新观 8.河北大学

肖树滋 冯秀琪 张立新 9.南京师范大学 李 艺 高荣林 10.第一军医大学教育技术中心 王金荣 章战士 11.曲阜师范大学 刘成新

12.第四军医大学

夏仁康 李冰 殷广德 谢百治 13.首都师范大学 丁兴富 其他教师 14.上海师范大学 黎加厚

15.吉林师范大学 孙启美

16.浙江师范大学 张剑平

17.东北师范大学 王以宁 课程介绍 1.教育技术理论 1.1 教育技术的理解 1.2 教与学的理论 1.3 建构主义 1.4 认知结构主义 2 远程教育 2.1 网络教育

2.2 网络课程与网络平台 2.3 远程教育技术规范标 准与资源建设

2.4 远程教育中学习支持 和学习者

2.5 校园网的建设 2.6 其他远程教育理论 3 教学设计

3.1 教学设计与教学论 3.2 教学设计模式 3.3 教学设计自动化 4 计算机辅助教育 4.1 多媒体课件开发与设计 4.2 积件

4.3 人工智能的应用 5 信息技术

5.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5.2 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课 5.3 信息素养 5.4 教师培训模式 6 教学模式 6.1 研究性教学模式 6.2 协作式教学模式 6.3 分布式教学模式 6.4 探究式教学模式 6.5 其他教学模式 7 教育评价与测量 7.1 教育评价与测量 的基本理论 7.2 网络教育的评价 8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8.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教育资源122

第一篇:教育资源自查报告教育资源自查报告为贯彻落实 《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战略要求,…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