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监测122

栏目:自查报告发布:2025-01-09浏览:1收藏

第一篇:疾病监测自查报告

鲁村镇

2010年疾病监测自查报告

2010年鲁村镇的疾病监测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及业务部门的领导下,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积极稳妥地开展各项工作,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和协调配合,我镇的疾病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我们的自查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巩固居民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工作,由专人负责网络直报,截止目前共报告死亡人数307人,报告率达到97%,死因正确报告率到达100%,二、进一步做好脑卒中、冠心病病人的主动发现工作,定期开展对高血压等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主动发现病人,到目前为止共发现脑卒中病人47人,冠心病人43人,填写报告卡90张,报告率达到100%。

通过自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死因卡片填写的完整性、准确性欠佳,个别卡片填写内容不全,身份证项未填写,联系人项未填;

2、个别卡片根本死因判断不是很准;

3、报告及时欠佳;

4、个别卡片调查记录填写欠准确性;

5、脑卒中、冠心病监测工作还有待于加强,内容要填写详细,及时上交卡片。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加大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加强对疾病监测工作的管理,加大对死亡病例的核实,对填报不全的,要进行入户调查;对衰老及死亡原因不明的要进一步调查,填好调查记录;所有在家中死亡的病例要填写调查记录,并要准确无误;提高各种卡片的填写质量和准确性,提高本乡镇疾病监测准确性,圆满完成疾病监测工作。

鲁村中心卫生院2010、12、30

第二篇:食源性疾病监测

食源性疾病监测

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三个基本要素:

病源物----致病因子;

传播媒介----食物;

临床特征----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范畴

(1)食物中毒

(2)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如志贺菌引起痢疾,霍乱弧菌引起霍乱等

(3)食源性寄生虫病

(4)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5)其它:由食物中有害污染物引起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背景及意义

 上海市1988年春,由于食用不洁毛蚶造成近30万人的甲型肝炎大流行,这是一次典型的食源性疾病的大流行。

 东南沿海地区每年都要发生食用河豚鱼中毒死亡事故,仅上海市80年代每年死亡人数达20人左右。

近年来不法食品商贩用工业酒精 兑制白酒引起甲醇中毒列亡事故履禁不绝,1996年6、7月间云南省曲靖地区发生饮用白酒导 致恶性甲醇中毒事件,中毒192人,死亡35人;1988年春节期间,山西朔州和大同市灵丘县 又发生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用甲醇勾况散装白酒,发生严重的甲醇引起的食物中毒,导致29 6人中毒住院治疗,其中27人死亡。上述二起食物中毒事件,是利用非食品原料非法生产加 工食品造成食源性疾患的典型案例。

食品安全—全球关注的热点

 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

“一个巨大并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据报告,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

 世界范围内每年发生40-60亿例食源性腹泻

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报告,仅1980 年一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5岁以下的儿童,急性腹泻病例约有十亿,其中有500万儿童死亡。英国约有1/5的肠道传染病是经食物传播的。

 每个人都面临患食源性疾病的危险!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

 美国:每年约7200万人发生食源性疾病,损失$3500亿

 英国:1987-1999证实的病牛达17万头

禁止进出口: 每年损失$52亿

病牛宰杀: 损失$300亿

 比利时的二噁英污染事件

动物性食品禁止上市并销毁的损失达:3.55亿欧元;

禁止动物性产品出口的食品工业损失:13亿欧元。食源性疾病的分类(按发病机制)

 食源性感染  食源性中毒 食源性感染

1.食源性感染(foodborne infections)

食源性感染通常是由摄入受细菌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感染性疾病。食源性感染有以下2种发病形式:

经食物摄人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并在肠黏膜或其他组织中繁殖;

经食物摄人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和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损害周围的组织或影响正常器官或组织的功能。这种类型的感染有时被称为毒素介导型感染。食源性感染的发病特点

● 由于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食源性感染的发病潜伏期要比大多数食源性中毒性疾病长得多。潜伏期一般以天数计。

● 食源性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而且感染经常伴有发热症状。● 食源性感染的病死率很低。

● 能引起感染的细菌常常具有定向特点或某种黏附因子,常常可以侵犯肠道的某个特定部位,并在肠道内繁殖。

● 有些食源性感染可以引起某些并发症或后遗症,病变常可累及心血管、肾脏、关节、呼吸系统或免疫系统等。食源性中毒

2.食源性中毒(foodborne intoxications)

食源性中毒是摄人已受到某种毒物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中毒性疾病。

食品中各种毒物的来源主要有:

● 某些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细菌毒素;

● 有毒化学物质(如有毒重金属等);

● 动植物或真菌天然存在或形成的毒素(如某些有毒鱼类、有毒贝类和某些有毒野生蕈类)。食源性中毒的发病特点

即使没有摄入活的病原菌,但是如摄人食品中已有的毒素,也会引起发病。●

中毒性疾病的潜伏期通常可以分钟或以小时计。

中毒性疾病最常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发病症状是呕吐。●

食源性中毒的病死率较食源性感染高。

食品中所含毒素的检测要比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更有意义。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一、微生物性病原物

1)细菌及其毒素:

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如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属等。

 引起人类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 如志贺菌、霍乱弧菌等。

 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如口蹄疫、炭疽、鼻疽、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2)病毒:

 引起婴儿秋季腹泻的常见病毒:如轮状病毒,柯萨齐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引起甲肝流行的甲型肝炎病毒 3)真菌

 镰刀菌属(谷禾镰刀菌) 曲霉菌属产毒株  毒蕈

4)寄生虫及其卵: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二、动植物天然毒素 1)鱼体毒素:

河豚毒素、雪卡毒素 2)有毒贝类 织纹螺等 3)果仁中的有毒物质 4)毒棉酚(gossypol)5)皂甙、秋水仙碱

6)动植物食物储存时产生的毒性物质

组胺、龙葵素、亚硝酸盐等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三、化学性病原物 1)不合规定的农药使用:有机磷农药的蔬菜

2)不合要求的食品生产工具、容器、包装材料以及食品添加剂 3)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

 油脂聚合物  多环芳烃类  亚硝酸盐

4)食品中混有不可食用的有毒物质或将有毒物质当作食物食用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四、放射性病原物

来源于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国防以及放射性核素废物的不合理排放及意外性的泄漏。通过环境向水生生物体和农田作物转移,通过动植物食物进入人体,而引起人体慢性损害及远期效应。食源性疾病预防

1)政府作为(加大力度监督)

严格食品生产环境、原料、流程、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以及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和监测;

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贮存的各个环节防止各种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对食品的污染,以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2)食品生产、运输、销售企业自律

引入GMP、HACCP 3)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减少家庭、机体食堂传播食源性疾病的机会 食源性疾病预防

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重视加工凉拌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7.尽量每餐不剩饭菜。

8.吃剩的饭菜尽量放10℃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9.夏季避免食用家庭自制的腌渍食品。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 监测目的

了解我区2011年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掌握我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分布状况;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自治区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和预警提供依据。

 监测内容

一、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二、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

一、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 监测内容:

 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结果及病程、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

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等专业判断的经验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专业临床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

平且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监测对象:

 2011年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对象为监测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当特别关注内科系统(如消化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急救中心、二门诊和儿科的就诊者。 监测工具:

 附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疑似健康

事件报告卡

报告流程:

 监测对象到监测点医院就医,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时间。

 接诊医生及时完整、准确填写纸质《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交医务处传染办。

 医务处传染办汇集报告卡。

 医务处组织院内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医务处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并且附该患者全部病例的复印件。

二、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报告

第三篇:疾病监测管理制度

疾病监测管理制度

为加强全院疾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也为各项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制定我院疾病监测管理制度。

一、报告对象

在我院就诊病人。

二、报告责任人

卫生院各科室医务人员

三、报告内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规定须上报的各类传染病和肿瘤、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等疾病及食源性疾病。

四、报告注意事项

1、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疾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2、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疾病监测报告卡及登记簿(传染病报告登记簿和慢性病报告登记簿及食源性疾病报告登记簿)。门诊日志,报告卡和登记簿有关项目填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楚,不得缺项、漏项。

3、坚持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全员登记制度,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类传染病和慢性病及食源性疾病时,及时填写疾病报告卡进行上报。

4、医院定期开展全院疾病监测情况漏报调查,对发现漏报者全院通报。

5、医院定期开展全员医务人员培训。

第四篇:疾病监测题库

第一部分 疫情报告和实时监控

一、单选题

1、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实施日期。(B)

A、1989年2月21日 B.2004年12月1日

C.1989年3月21日 D.2004年1月1日

2、甲类传染病是指(D)

A.鼠疫、炭疽 B.鼠疫、艾滋病

C.霍乱、炭疽 D.鼠疫、霍乱

3、有权增加或减少乙类传染病病种的部门是。(B)

A.国务院 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4、下列传染病中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是:(C)

A.艾滋病 B.甲型H1N1流感

C.肺炭疽 D.伤寒和副伤寒

5、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C)A.麻风病 B.流行性感冒

C.麻疹 D.风疹

6、以下传染病中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是:(D)

A.肺结核 B.血吸虫病

C.水痘 D.麻风病

7、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传染病

疫情(C)报告人。

A.重要 B.兼职

C.责任 D.义务

8、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人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由县级以上卫生 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C)执业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 证书。

A.2个月 B.5个月

C.6个月以上1年以下 D.1年以上2年以下

9、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有瞒报、缓报、谎报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情况时,应向当地(B)报告。

A.政府部门 B.卫生行政部门

C.疾控中心 D.公安机关

10、在我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A)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 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 有关情况。

A.必须 B.自愿

C.特定情况下 D.可以拒绝

11、甲类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是(D)

A.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 B.城镇2小时.农村12小时

C.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 D.城镇农村均2小时

12、除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C)内进行网络报告。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2小时

13、发现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传染病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在多少小时内 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A)

A.2小时 B.6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14、除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其它乙类和丙类传染病诊断日期和传染病报告卡 报告日期,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报告及时?(A)

A.少于24小时 B.两个日期相差两天

C.超过24小时 D.少于48小时

15、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B)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 施。

A.隔离检查 B.医学观察

C.隔离观察 D.医学检查

16、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对(A)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 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A.病人、疑似病人 B.病人、病原携带者

C.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 D.病人、密切接触者

17、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在乡镇和社区发现法定传染病时,由当地(A)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调查的专业人员填写报告卡,按规定时限和程 序进行报告。

A.乡镇卫生院 B.县级卫生院

C.村卫生院 D.个体医院

18、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时,应该如何处理。(C)

A.下补报 B.年末集中补报

C.及时补报 D.不需报告

19、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的检 查,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即时向(D)查询与核对。经审核无误后及时将传染 病卡进行报告。

A.检验人员 B.患者

C.值班医生 D.填卡人

20、《传染病报告卡》在下列何种情况下需要退卡。(A)

A.报告卡填写不合格 B.病名订正

C.疑似确诊 D.病例转院

21、一个病人同时发生3种法定传染病时,应填写几张传染病报告卡。(C)

A.1张 B.2张

C.3张 D.4张

22、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告过,是否还需要报告?(A)

A.不再进行报告;

B.超过半年需要再次报告;

C.给当地疾控中心报告传染病卡,但不进行网络直报;

D.既要重新登记又要进行网络直报。

23、目前我国传染病疫情信息主要通过(A)进行报告。

A.网络直报 B.电话报告

C.逐级上报 D.定期报告

24、在网络直报中传染病报告卡的卡片编号,由什么生成?(D)

A.填报人编写 B.病案号产生

C.门诊号生成 D.系统自动生成

25、外省籍民工在我省某县长期打工,发生身体不适,随即前往当地县医院就诊,医生确诊其感染上细菌性痢疾,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其中的“病例属于”应 选择(A)

A.本县区 B.本市其它县区

C.本省其它地市 D.外省

26、外省某公司职员,因公到我省某市出差,住宿在宾馆,突然发生疾病,到当 地医院就诊后诊断为感染性腹泻,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病例现住址应选择(A)

A.职员家庭住址 B.职员单位地址

C.出差住宿宾馆地址 D.就诊医院地址

27、某2岁小孩,长期在外省由爷爷奶奶抚养,因生病被其爷爷奶奶送到在我省 打工父母处,经我省某大型医院医生诊断为手足口病,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病例现住址应选择(A)

A.小孩外省爷爷奶奶家庭住址 B.小孩在我省父母家庭地址

C.到我省乘坐车辆车次 D.就诊医院地址

28、下列哪组传染病须分急性或慢性。(C)

A.肺结核、乙肝、丙肝 B.乙肝、痢疾、戊肝

C.乙肝、丙肝、血吸虫病 D.血吸虫病、肺结核、戊肝

29、血站等采供血机构在检测血样时发现HIV阳性病例,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病例分类应选择哪一项。(B)

A.实验室诊断病例 B.阳性检测

C.病原携带者 D.疑似病例

30、经国家认证的实验室检测为艾滋病感染者(HIV)病例,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时病例分类选择(A)。

A.实验室诊断病例 B.临床诊断病例

C.病原携带者 D.疑似病例

3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时,病人发病时间不明确时,可填(C)。

A.发病日期 B.诊断日期

C.就诊日期 D.检验日期

32、订正传染病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为另一 种传染病,诊断日期应填写为(B)。

A.初诊日期 B.确诊日期

C.检验日期 D.就诊日期

33、肺结核病由未痰检订正为涂(+)时,应同时订正(C)日期

A.发病日期 B.上报日期

C.确诊日期 D.填卡日期

34、传染病报告卡上现住地址是指病例(D)地址,应详细填写到村民组(门 牌号)。

A.户籍地址 B.医院地址

C.工作地址 D.发病时实际居住地址

35、梅毒病例分类错误的是(B)

A.实验室确诊病例 B.临床病例

C.疑似病例 D.以上均不正确

36、一位晚期胃癌病人,继发性贫血,结核杆菌阳性,检查乙型表面抗原阳性,肝功能正常,应填报几张传染病报告卡?(D)

A.四张 B.三张

C.两张 D.一张

37、乙型肝炎病例分类错误的是(B)

A.实验室确诊病例 B.临床确诊病例

C.疑似病例 D.病原携带者

38、梅毒的分类正确的是?(D)

A.一期.二期.三期.胎传 B.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

C.一期.二期.三期.隐性 D.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和未分型

39、病原携带者是指:(A)

A.责任报告单位的实验室或在健康体检过程中检出传染病病原,但受检者 无明显症状、体征。

B.医生根据病人症状、体征和一般非特异性检查(如查体、血象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X线检查等),不能做出准确诊断。

C.医生根据病人症状、体征和一般非特异性检查(如查体、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X线检查等)做出诊断时选择

D.某种诊断方法对某种疾病的诊断有特异性,如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 等等,用这些方法确诊。

40、水痘属于传染病分类中的哪一类(D)。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其它

41、以下哪种疾病是传染病大疫情系统不要求报告,但专报系统要求报告的。(B)

A.肺结核 B.结核性胸膜炎

C.麻疹 D.狂犬病

42、新生儿破伤风是(B)类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非法定传染病

43、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因非传染病死亡时,需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订正其死亡时 间吗?(B)

A.需要 B.不需要

C.可填写,也可不填 D.根据不同病种而定。

44、《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后,(A)应签名。

A.填报人 B.患者

C.疫情报告员 D.科室负责人

45、《传染病报告卡》中报告单位指:(D)

A.病人工作单位 B.病人发病单位

C.代报单位 D.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单位

46、《传染病报告卡》中报告医生:(B)

A.直报员 B.做出诊断的医生

C.疾控中心审核员 D.以上都行

47、艾滋病病毒病人在网络报告选择:(A)

A.实验室诊断病例 B.病原携带者

C.临床诊断病例 D.疑似病例

48、手足口病常见的致病病原有(A)

A.EV71 B.SARS

C.HIV D.HBV

49、HIV感染人体后主要导致下列哪个系统损害:(B)

A.消化系统 B.免疫系统

C.循环系统 D.骨骼系统

50、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D)

A.同性恋者 B.性乱交者

C.静脉吸毒者 D.无偿献血人员

51、肺结核确诊最特异的方法是:(D)

A.相应的临床表现 B.胸部X检查

C.结核菌素试验 D.痰结核菌检查

52、一例不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其职业应该选择(A)

A.散居儿童 B.幼托儿童

C.其他 D.可以不填

53、某痢疾患者,职业是警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其职业选择下列哪一项:(A)

A.其他 B.干部职员

C.公共场所服务员 D.不详

54、患者有典型的丙型肝炎临床症状,病程在6个月以内,血清抗-HCV阳性,在报告传染病报告卡时,该病例分类应报告(B)

A.实验室诊断病例 急性 B.临床诊断病例 急性

C.实验室诊断病例 慢性 D.临床诊断病例 未分类

55、在外打工的员工回到本省后发现在外感染输入性传染病,传染病报告卡需如

何填报(A)

A.在备注栏中标明输入病例 B.在病例属于中选择外省病例

C.在病例属于中选择外籍病例 D.在现住址中填写输入地地址

56、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未及时报告数,指报告卡生成时间与诊断日期之差大于(D)小时的报告卡数

A.2小时 B.6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57、以下哪种情况直报系统大疫情用户不能对传染病报告卡进行修改?(A)

A.病例纳入专病系统后 B.没纳入专病系统内

C.外地报本地的传染病报告卡 D.已经审核过的传染病报告卡

58、医疗机构对本单位的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登记本、疫情电 话记录本及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等资料保存(B)年。

A.1年 B.3年

C.5年 D.永久

59、发现何种传染病时,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农、林部门应当互相通报疫情。(D)

A.甲类传染病 B.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C.畜、禽类传染病 D.人畜共患传染病

60、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 卡后,应于(B)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

A.6小时 B.2小时

C.24小时 D.12小时

61、除去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其它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的审核时限。(B)A.12小时 B.24小时

C.18小时 D.36小时

62、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必须经省、市、县疾控机构三级审核,三级 审核的及时审核时间如何计算(A)

A.县级审核时间到省级审核时间小于 2小时

B.地市级审核时间到省级审核时间小于 2小时

C.省、市、县每一级审核时间小于2小时

D.报告卡生成时间到省级审核时间小于2小时

6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A)对报告信息进 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A.每日 B.每周

C.每月 D.每季

64、查重时间范围应设定为(C)来进行查重

A.系统默认 B.从2004年1月1日至今

C.本年1月1日至今 D.上年1月1日至今

65、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日至少(C)次对辖区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工作。

A.1次 B.2次

C.4次 D.8次

66、在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统计分析中,重卡统计报表“重卡条件”属于模糊查 询,是为了发现可能的重卡,查询条件中“年龄”为±(B)。

A.1岁 B.2岁

C.3岁 D.4岁

67、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或其他调查中发现未报告传染病病例时:(C)

A.不予理睬

B.由当地医生补填传染病报告卡,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C.由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人员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规 定进行网络直报

D.按疫情数据统计,但不报告

68、传染病异常信息不包括(C)A.发现甲类传染病 B.可能的传染病暴发疫情

C.疫苗接种副反应 D.不明原因肺炎

69、军队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地方就诊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 病病人是,应向(C)报告。

A.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 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C.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以上都可以

70、军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军人中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由中国人民解 放军卫生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向(B)报告

A.国务院 B.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驻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D.驻地人民政府

71、对重点涉外机构或单位发生的疫情,由(C)进行报告管理和检查指导。

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C.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多选题

1、国家规定传染病诊断后需2小时内报告的有:(ABC)

A.脊髓灰质炎 B.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C.肺炭疽 D.艾滋病

2、下列传染病属于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有(BC)

A.炭疽 B.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C.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D.甲型(H1N1)流感

3.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ABC)

A.甲型H1N1流感 B.麻疹

C.钩体病 D.风疹

4.均属于乙类传染病有(CD)

A.麻风病、麻疹 B.麻疹、风疹

C.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 D.麻疹、血吸虫病

5.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是(ABD)A.流行性感冒 B.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C.水痘 D.麻风病

6、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承担法律责任:(ABC)

A.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未 予销毁,再次使用的

B.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

C.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

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

D.未主动收集传染病疫情信息,或者对传染病疫情信息和疫情报告未及时进 行分析、调查、核实的

7、以下哪些机构要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ABCD)

A.医疗机构 B.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C.采供血机构 D.卫生检疫机构

8、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诊断日期正确的是(ABCD)

A.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

B.订正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为另一种 传染病、传染病的一个病种订正为另一个病种,填写确诊的日期;

C.诊断日期不得早于发病日期。

D.同一病种由临床诊断订正为实验室确诊,仍填写初诊的日期。

9、传染病报告卡中,职业的填写有哪些要求(ABCD)

A.选择主要职业

B.选择与该病发生和传播关系密切的职业

C.未列入本卡的职业须填写在“其他”项中

D.个体经营者应根据其经营活动的行业,选择相应的职业

10、传染病报告卡中的现住址可以是(ABCD)

A.病例发病时实际居住的地址

B.家庭地址

C.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医院

D.患病期间能随访到的住址

11、以下有关“出生日期填写”正确的是:(ABC)

A.出生日期与实足年龄,只选择填写其中一项,出生日期不详时才填写实 足年龄并选择年龄单位

B.填写出生日期时应详细填写出生年月日(公历)

C.新生儿不填写出生日期

D.老人不填写年龄

12、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发病日期时:(BCD)

A.根据疾病的潜伏期,前推一个潜伏期;

B.填写病人在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

C.不明确时,填就诊日期;

D.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

13、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以下哪些要求是正确的(BCD)

A.学校、托幼机构学生的传染病报告卡工作单位一栏不需填写

B.《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统一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 填写

C.病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应分别报卡

D.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14、需要分型报告的传染病是(ABD)

A.炭疽 B.病毒性肝炎

C.痢疾 D.疟疾

15、在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中发现以下哪种病例分类需要进一步核实(BCD)

A.艾滋病携带者实验室诊断 B.梅毒临床诊断病例

C.血吸虫急性病例 D.乙肝临床诊断病例

16、以下哪些项目是传染病报告卡必填的内容(ABD)

A.患者姓名 B.患者性别

C.患者工作单位 D.患者现住址

17、霍乱确诊病例依据必须包括(BD)

A.生活在霍乱流行区

B.无腹痛腹泻,伴有呕吐,常无发热和里急后重表现 C.与霍乱患者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共同暴露史

D.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分离到O1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

18、血吸虫病确诊病例依据必须包括(ABCD)

A.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B.居住在流行区或曾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C.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

D.粪便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

19、湖北省常见的输入性病例包括:(A.C)

A.恶性疟 B.钩体病

C.登革热 D.霍乱

20、发现输入性传染病必须在传染病报告卡备注栏中填写哪些信息(AB)

A.标明病例输入地 B.注明输入病例

C.病例发病时间 D.是否治愈

2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ACD),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 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

A.甲类传染病 B.肠炭疽

C.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D.脊髓灰质炎

22、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中,为了区分婴儿出生场所(无其它统计学意义),新生 儿破伤风病例的职业需按照以下哪些要求进行填报(AB)

A.出生场所为医院时选择其它

B.出生在其它场所,选择散居儿童

C.出生场所在医院时选择散居儿童

D.出生在其它场所选择其它

23、以下情况需要填写传染病报告订正卡:(ABD)

A.疑似病例确诊 B.临床诊断病例诊断变更

C.已报告病例因车祸死亡 D.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

24、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订正卡时,下列哪些要求是正确的(ACD)

A.发现已报告病例诊断变更、死亡或填卡错误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 订正报告,并按规定完成网络订正操作

B.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例诊断为确诊病例订正时不需要将原诊断日期更改 为确诊日期

C.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订正为地址不详

D.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 例进行追踪调查,并对所发现的传染病报告卡错误信息或排除病例及时订正

25、以下有关查重正确的是:(ABC)

A.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都有查重职责

B.每日均需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

C.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D.每月对报告信息进行一次查重

26、发现重卡后,保留唯一传染病报告卡的处理原则是:(ABCD)

A.同一报告单位多次报告或不同报告单位共同报告同一病例的传染病报告 卡片时,保留初次报告时间最早的卡片,其余卡片应作出删除标记;

B.若保留卡片的诊断级别低于其它卡片的诊断级别,则依诊断级别最高的卡 片信息(病例分类.诊断时间等)对初次报告时间最早的卡片信息进行订正。

C.同一报告单位多次报告导致的重卡,由本单位或当地县(区)级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删除;

D.不同报告单位共同报告导致的重卡,由病人常住地的县(区)级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删除。

27、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员每天应该履行以下工作 职责:(ABC)

A.应每日对直报系统内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以及重 卡等检查

B.对有疑问的卡片应及时通知报卡单位核对

C.对核实无误后的个案信息通过网络确认(划“√”)上报

D.浏览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28、医疗机构和其它责任报告单位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ABC)

A.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建立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 记制度

B.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相关知识培训

C.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

D.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建立传染病 早期预警工作机制

29、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必须要经过哪几级疾控机构审核。

(ABC)

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D.国家级

30、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哪些措施(ABD)

A.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B.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C.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D.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 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31、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专职人员审核过程中发现 暴发疫情或异常疫情报告时:(ABCD)

A.立即通知报卡单位进一步核对;

B.若信息属实,应通过网络尽快确认报告信息,C.报告主管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按规定时限和程序向同级卫生行 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D.派出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2、在监控传染病直报系统时,发现以下情况时须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ABCD)

A.甲类传染病

B.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C.发现聚集性病例

D.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3.医疗机构对需要转送的传染病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AB)转送至接诊的 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A.病人 B.病历记录复印件

C.病人家属 D.以上都是

第二部分 突发事件和预警预测

一、单选题

1、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A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疾病监测122

第一篇:疾病监测自查报告鲁村镇2010年疾病监测自查报告2010年鲁村镇的疾病监测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及业务部门的领导下,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